“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吴爱萍, 张晓平, 练文华, 宋佳雯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130-1145.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4

    全球城市间开展光伏产业创新合作是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探讨其创新合作网络时空格局演变及中国城市地位变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地位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00—2022年光伏产业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全球1382个城市间创新合作网络,结合光伏产品技术生命周期,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全球城市光伏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变,并揭示了中国城市的地位变迁规律。研究发现:① 伴随着光伏技术从初生萌芽到快速生长再到成熟稳定,全球光伏产业创新合作强度呈现从快速增长到回落稳定的变化趋势。② 全球光伏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欧洲西部以及东亚地区。创新网络从以美国、日本城市为中心的“少核主导”向“多核互联”演变,并逐渐演化为以中国、印度、欧美城市为主的创新集群。③ 城市规模以及城市创新等级对城市光伏产业合作创新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碳减排政策初期对光伏产业创新推动作用较强,后期呈现边际效应递减效应。④ 以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网络中的中介中心度和加权中心度均呈持续上升态势,表明中国光伏产业正逐步转型:从初期依赖技术引进,发展到国内外技术互惠合作,进而成为技术输出者的转变。厘清全球光伏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演化以及中国城市地位的变迁,有望推动光伏产业链的重组和价值链的重新配置,优化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布局,进而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格局。

  • 研究论文
    肖宸瑄, 郝丽莎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146-1163.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5

    光伏发电是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为促进国内光伏发电产业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中国政府实施了分区设置、分类执行、逐步退坡的光伏电价国家补贴政策。对该政策的实施成效进行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电价补贴政策演变的全过程(2012—2020年),以省份为单元,利用地理探测器,考察光伏发电装机的时空格局及其对电价补贴政策演变的响应特征,并剖析电价补贴政策与其他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期加深对电价补贴政策作用机理与实施成效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 逐步退坡的电价补贴政策对中国光伏发电规模产生了从“强力拉动”到“适时降温”的倒“U”型作用过程,与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与阶段性需求相匹配;② 分区、分类的电价政策促进了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其与集中式装机增长形成一定的空间互补,推动了中国光伏发电空间格局由西向东逐步增长,并实现了东西发展并重;③ 电价补贴政策显著提升了消纳空间因子的作用,而相对抑制了资源禀赋因子的作用,促使中国光伏发电逐渐由资源供给主导型增长转向消纳空间主导的供需平衡型增长,优化了光伏发电资源的空间配置。总体上,光伏电价补贴政策及其演变通过自身作用及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达到了优化调控中国光伏发电时空格局的目的。

  • 研究论文
    江凯乐, 梁双波, 刘暚, 周灵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164-1177.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6

    区域(城市)生产空间组织变化引发制造业供应链网络重构,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利用2001―2020年长三角制造业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交易数据,以城市为单元构建城市间制造业供应链网络,引入社会网络等分析方法研究网络演化过程,并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供应链联系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和路径依赖特征,与东部地区的供应链联系始终最强,与东北地区的联系始终最弱,与中部地区联系始终高于西部。② 网络层级性和异配性特征明显,城市间联系逐渐紧密,但核心节点竞争激烈,网络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③ 在网络内部关系方面,互惠性、传递性和三元组对网络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网络外部关系方面,劳动力水平、技术水平、地理距离、经济邻近性也对网络演化具有显著的作用。研究有助于洞察长三角制造业供应链的动态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肖沁霖, 邓宗兵, 乔怡丹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178-1193.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7

    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共进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在建构协同发展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纵横向”拉差法、耦合协同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ing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等方法考察2012—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 时序演变上,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协同发展等级整体由期初的濒临失调转为中级协同,但等级转移具有“路径依赖”效应,短期内难以达到优质协同。② 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呈现出“沿海—沿江—内陆”阶梯递减格局,城市层面表现为“核心—边缘”与“V”字型分布;空间关联上,局域集聚特征显著,HH集聚主要集中于上海大都市圈,LL集聚主要分布在安徽省。③ SDM回归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模式,于300 km达到最大值。因此,未来应加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双向共进效应,破除阻碍数字化与绿色化要素资源流动的制度障碍,扩大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边界,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研究论文
    冉赛飞, 赵美风, 汪德根, 李俊佳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194-1212.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8
    县域城镇空间发展禀赋决定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以及潜力开发的动力机制,对县域城镇化发展起主导作用。论文提出县域城镇化发展禀赋的概念内涵及测度模型,运用TOPSIS熵权法、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2000—2020年西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禀赋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效应机理。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西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禀赋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空间分布上由“南高北低”的“集中连片”式分布逐渐演化成“团簇状”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② 2000—2020年,西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5个分维度禀赋整体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依次为自然生态环境禀赋>居住环境禀赋>公共服务设施禀赋>非农产业发展禀赋>社会人文环境禀赋。③ 西南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发展禀赋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边界效应。④ 分维度禀赋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南城市群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禀赋与非城市群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禀赋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⑤ 西南地区县域城镇化是由非农产业发展禀赋、公共服务设施禀赋、居住环境禀赋、社会人文环境禀赋与自然生态环境禀赋共同驱动。
  • 研究论文
    武荣伟, 张佳丽, 周亮, 张钦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13-1226.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9
    中国正步入深度老龄化与人口流动高活跃性的时代,从人口流动的视角识别人口老龄化的地域类型,对于不同区域更具针对性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人口流动复合指标法与老年人口区位商指数,提出一种划分人口老龄化地域类型的方法。基于第五、六、七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2000—2020年中国县市人口老龄化地域类型进行识别,将其归纳为自然老化型、(逆)替代集聚型、(逆)残留集聚型、(逆)汇合集聚型7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不同地域类型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自然老化型县市空间分布范围大幅度收缩,黄淮海地区、云贵高原以及浙江、江西、湖南南部与广西等地区是主要分布区。② 残留集聚型县市分布范围扩展至东北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以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逆残留集聚型县市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外围、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区。③ 汇合集聚型县市主要为地级市市辖区或县级市;逆汇合集聚型县市集中分布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④ 替代集聚型与逆替代集聚型县市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西北半壁,替代集聚型县市数量减少,逆替代集聚型县市数量增加。⑤ 自然老化型县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决定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汇合集聚、逆汇合集聚县市老龄化主要受人口流入影响;残留集聚、逆残留集聚型县市,人口流出改变了区域老龄化进程;替代集聚与逆替代集聚型县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时被人口流入与流出所影响。
  • 研究论文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27-1238.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0
    外卖服务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城市餐饮空间,但当前研究多从城市尺度和单一维度对外卖服务进行测度,鲜有在居住社区尺度下的多维度分析。论文结合多源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南京市“一主三副”区域为案例开展外卖服务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居住社区尺度的外卖服务密度、外卖服务多样性和外卖服务可达性呈现出梯度式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在主城具有更好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两个副城,在东山副城的中心区域,三个维度的外卖服务空间指标也形成了“高—高”聚类的居住社区组团。其次,外卖服务发展仍然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对外卖服务密度、多样性和可达性均呈现了一致的正向影响;靠近市中心的居住社区拥有更高的外卖服务密度和多样性;高房价的居住社区能够获取更加多元化的外卖服务;具有较高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居住社区的外卖可达性也相对较高。研究为从居住社区尺度理解外卖服务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提供了实证证据,将支持餐饮设施优化策略的制定。
  • 研究论文
    宋广文, 王卓婷, 黎晓彐, 岳瀚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39-1255.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1
    商业用地的分布与盗窃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但现有研究鲜少探讨不同等级商业用地的人群活动差异及其对盗窃时空间格局的复杂影响。论文以ZG市为例,基于商业地块承载的人群活动和商业设施分布特征细分用地等级,探讨不同等级商业用地及其与商业设施的交互作用对盗窃的影响,并探讨其工作日与周末昼夜差异。结果表明:① 基于人群和商业设施分布特征可将商业用地分为低、中、高三大等级类型,在考虑活动人口、社会失序、交通可达性、犯罪发生器与吸引器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后,仅中等级商业用地会显著提高盗窃率。② 中、高等级商业用地与商业设施数量的交互作用会抑制盗窃的发生,低等级则相反,这和活动人口与盗窃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相关。③ 控制变量(活动人口、社会失序、交通可达性和犯罪发生器与吸引器)、商业用地等级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盗窃的影响存在时段差异,或与不同类型设施的营业时间和人群活动偏好等因素紧密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犯罪地理学领域关于商业用地与盗窃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公安机关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巡逻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李雨婷, 李钢, 温小婷, 王娟, 李佳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56-1271.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2

    拐卖人口犯罪古来有之,且延续至今,给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破坏。基于网络开放数据,论文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1970—2018年河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其地域类型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 1970—2018年,河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年际变化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倒“V”型,其与生育政策、打拐力度和观念转变等密切相关,而月份变化则呈明显的季节分异,春季和夏季是高发季节,这多受气候、农忙和假期等影响。② 河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地域分异明显,其东北部的滑县、原阳县、兰考县和中部的二七区是犯罪的热点区域,而西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区县是低发区域。③ 河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地域类型以拐入男童主导型、拐入女童主导型和拐出男童主导型为主。分阶段看,拐入男童主导型数量呈下降趋势,拐出男童主导型呈上升趋势,而拐入女童主导型则呈小幅增长。④ 计划生育约束下,河南省重男轻女严重、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面临生育受限、无法生育或儿子离世时,出于“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目的多拐入男童,形成拐入男童主导型;而重男轻女较轻的地区则期望“儿女双全”,或部分条件较差的男性希望通过买妻进入婚姻,面临生育受限、无法生育或婚姻失配时,出于照料养老和生育子女的目的多拐入女童,形成拐入女童主导型。在买方市场旺盛、犯罪动机充足和监管力度不足等作用下,犯罪市场化选择和便利的运输条件促进河南省拐出男童主导型的形成。

  • 研究论文
    胡锦超, 方建, 赵峰, 吕丽莉, 张益菡, 程晓亮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72-1286.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不断加剧,极端事件的发生次数和强度显著上升,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迫切需要更深入地认识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和风险。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极端事件,往往忽视其固有复杂性以及多个事件关联所产生的累积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缺,论文从1961—2020年中国1886个站点气象观测数据中提取高温—暴雨复合事件,利用Theil-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从事件频次、复合事件比例等角度探究其时空分布及变化特点,并从致灾危险性和受灾易损性两个方面开展复合事件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 高温—暴雨复合事件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其中热带亚热带湿润区事件频次最大;② 全国及各气候分区复合事件频次在研究时段内明显上升,尤其在1990年后增长更显著;③ 复合事件在极端降水事件中的占比在1990年后显著上升,而在极端高温事件中的占比随时间变化不大;④ 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四川盆地、华南沿海等地复合事件风险较高,上述地区迫切需要优先考虑有效的预警和应对策略,以减轻复合事件的影响。

  • 研究论文
    严俊, 王芳, 余其彪, 邵雨来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287-1301.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4

    降水—径流变化对河流物质(如磷等)的输送具有重要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径流变化导致河流极端径流事件增多究竟对大型河网尺度水质关键指标总磷(TP)浓度和通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论文基于长江水系2~5级河流54个站点的河流TP每日观测数据,研究了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长江8个子流域径流变化对河流TP浓度和通量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极端径流对河流磷输送的影响差异。研究显示:2~5级河流大部分在极端径流事件期间TP浓度升高(极端径流期>非极端径流期);极端径流事件期间河流输送的TP通量对年通量的贡献较大,2~3级低级别河流TP通量的极端径流贡献为66.34%~83.83%,4~5级河流TP通量的极端径流贡献为50.73%~73.19%。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极端径流对河流磷输送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混合类>林草类。研究阐明了极端径流对大型河网尺度河流水质变化及物质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河流水质变化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以及大型河网水质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令狐蓉, 陈琼, 吴致蕾, 周强, 刘峰贵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302-1314.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15

    全新世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促使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时代,人类在早期农业发展中所改变的地球表层覆被揭示了数千年来地球系统变化的深层根源,对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的长时间尺度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动植物考古研究能够反映先民利用、改变环境获取食物的状况,提供重建早期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的有利条件。论文利用农业、考古研究探讨了全新世中期粮食产量、先民粮食消费量和人口规模,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6000~4500 a BP、4500~3700 a BP、3700~2300 a BP三个时期的耕地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全新世中期先民的粮食产量及粮食消费量伴随着农业发展、作物结构的多样化呈上升趋势,三个时期年均粮食单产分别为193、297、450 kg/hm2,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分别为220、250、270 kg。② 全新世中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三个时期分别为16222、24160、35885人,由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③ 全新世中期耕地开垦面积在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三个时期分别为36982、40620、42289 hm2。④ 耕地沿河流呈狭长条带状分布,耕地网格垦殖率以0~20%的低垦殖率为主。6000~4500 a BP和4500~3700 a BP,耕地网格的最高垦殖率分别为61.3%、69%;3700~2300 a BP,最高垦殖率达92.7%,有3.3%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超过30%。

  • 研究论文
    叶琴, 蒋海云, 曾刚, 曹月娥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896-90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3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融合深刻改变经济结构,成为重塑国家创新格局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论文基于2014—2022年中国城市关键数字技术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关键数字技术专利量、关键数字技术关联性密度指标,刻画中国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格局演变态势,划分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区、次中心区、潜力区和外围区,探究技术关联性对城市新数字技术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虹吸效应”明显。② 城市间新数字技术开发潜力差距缩小。许多中西部城市数字技术融合比例高,跻身技术关联性全国10强之列。③ 识别出59个中心区,其中30个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9个潜力区围绕中心区分布,有助于形成区域间技术互补。④ 技术关联性在中国城市新数字技术专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技术关联性增加10%,新数字技术专业化概率增加9%;4类区域中次中心区增幅最大;7类技术中物联网增幅最大。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创新空间分异规律,为区域制定差异化数字技术发展战略,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李星明, 张鸿浩, 周明闪, 时朋飞, 夏天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08-923.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4

    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关于“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以及文旅新质生产力内涵,论文从文旅新质劳动者、文旅新质劳动资料和文旅新质劳动对象三要素构建了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Markov链分析法等空间分析方法,测算2013—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中国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 区域之间呈现出“东部较高、中部稍低、东北和西部较低”的分布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 各省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4) 高水平省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低水平省域的发展,证明其存在省际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了增强示范带动和扶持效应、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搭建跨区域文旅创新平台等相关建议。

  • 研究论文
    关洛桐, 李广东, 刘志涛, 戚伟, 贾舒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24-940.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5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已有研究仍未厘清土地制度影响城乡融合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忽视了城乡劳动力流动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论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域(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暂缺)面板数据,测度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模型,纳入改进的城乡劳动力双向转移调节变量,系统揭示了“三权分置”政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2008年的0.41增长到2020年的0.63,增幅达53.66%,城乡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和改善,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区域间差异扩大、区域内差异收窄”的特征。“三权分置”政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效果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异质性。城乡劳动力双向转移对“三权分置”政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调节效应。最后,论文从县域城镇化、财政支付与农业人口协同转移、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三个维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研究论文
    周一凡, 薛彩霞, 张金荣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41-95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6

    探究中国林地细碎化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92—2022年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多维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林地细碎化指标体系,并通过空间统计和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中国林地细碎化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1992—2022年间中国林地细碎化指数以2004年为分界点,呈现“缓慢下降—波动中上升”的变化趋势。林地斑块的规模性、边缘密集性和形状规则性均呈现“下降—轻微上升”的趋势,空间离散性则表现出“低—高—低—高”的阶段性波动特征。② 在空间格局上,林地细碎化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东南低山丘陵林区的细碎化水平最高,热带和西南高山林区次之,西北高山和东北内蒙古林区的细碎化水平最低;在省级层面上,林地细碎化指数呈现以贵州省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格局,广西、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细碎化趋势也较为明显。③ 林地细碎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在研究期内,森林抚育对林地细碎化具有减缓效应,而人口密度和气温上升对林地细碎化有加剧效应;1992—2001年气温和木材产量是影响林地细碎化的主要因素;2002—2011年耕地面积和集体林面积对林地细碎化影响的重要性上升;2012—2022年集体林面积是影响林地细碎化的首要因素。④ 林地细碎化驱动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在降水量少、森林抚育强度低的地区过度造林会加剧林地细碎化,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的地区林地细碎化趋势更强,而造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耕地扩张对林地细碎化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林地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的理解,识别不同区域林地细碎化的驱动特征,为优化林地管理政策、推进集约化经营以及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研究论文
    石彩霞, 贺小荣, 严伊凡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58-974.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7

    科学审视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关系,对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生活—生态—生产—生命”四生空间视角解读人居环境质量的时代内涵,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适配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刻揭示其时空适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11—2022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指数保持增长趋势,产业发展休闲化对城市休闲化的贡献最大,生活方式休闲化的普及度有待提高。生产空间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度较大,生态空间、生命空间的影响力有待提升。② 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指数由2011年的较不适配(0.551)跃升为2022年的中度适配(0.732),适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由“散点式”分布到逐渐向“集群化”聚合形态演化,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及其周围适配度较高。③ 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协调适配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夜间灯光指数、建成区面积、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是关键驱动因子,夜间灯光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城市用地扩张指数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高。研究可为促进区域文旅休闲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 研究论文
    欧治粤, 傅忠宁, 吴宗娟, 杨婵, 王亚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75-992.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8

    准确量化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住宅价格的复杂关联效应,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改善居民福祉。论文以兰州市为案例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提出一种融合Optuna优化的XGBoost模型与可解释性技术SHAP-PDP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地铁特征对住宅价格的作用机制,并定量解析地铁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 XGBoost的拟合效果优于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和CatBoost,其解释能力达到77.29%。② 小区物业费、介数中心性、植被覆盖率、交通设施密度和金融机构设施密度是对住宅价格贡献最大的5个特征,累计重要性高达46.07%。在地铁特征中,地铁站网络中心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远大于小区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③ 至地铁站的距离、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均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具有明显的阈值效应。④ 除小区物业费外,地铁特征与植被覆盖率、功能性设施密度和建筑年龄存在复杂交互关系,且在特定区间内才表现出正向交互效应。因此,将各类特征要素控制在合理范围是捕获土地溢价效应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盲区,同时为实现房价稳健调控与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效能提供政策启示。

  • 研究论文
    彭苏芬, 林伊琳, 赵俊三, 陈国平, 张龙江, 刘俸汝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993-100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9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缓解用地冲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是辅助规划决策、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论文耦合GMOP(grey multi-objective planning)与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滇中城市群2035年土地利用进行优化模拟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土地利用冲突评析多情景方案,进而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探讨区域未来用地建设发展趋势与冲突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该耦合模型结合多情景分析可确定权衡多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且利用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工具求解多目标问题优于理想点法;② 双目标优化发展模式下用地评价综合更优,有利于耕地与生态保护以及土地系统的稳定发展;③ 研究区未来发展基于现状建设用地而集聚与扩张且易干扰耕地与水域,同时建设发展引起的用地侵占与动态度上升均易加剧土地利用冲突,因此区域开发须以控制建设合理扩张为前提;④ 高建设强度—高动态度—高冲突度的“昆明南—曲靖西—玉溪东”地区应作为建设重点控制区,低建设强度—低动态度—高冲突度区域易出现在城市发展交互地带,关键是提升区域发展极的发展质量与辐射能力、加强域内城市协同发展。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决策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 研究论文
    李建春, 王玉婷, 袁文华, 刘呈庆, 朱晓翠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1008-1020.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0

    乡镇作为中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的关键载体,其高质量发展需对标乡村振兴愿景。论文基于“生态—人居—产业”权衡协同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1 km×1 km格网、行政村和产业群三个分析尺度,探究乡镇多目标管理复杂交织的权衡协同关系,并以山东省枣庄市冯卯镇为例,探讨乡镇高质量发展中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如下:① 从单维度来看,冯卯镇的生态、人居与产业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生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镇中部,人居环境较好的区域分布在西南部,而产业发展呈现结构单一、空间分布非均衡的特点。② 从多维跨尺度评估结果来看,生态、人居和产业重要性高与较高的区域分别占比为10.16%、10.73%和20.00%,重要性低与较低的区域分别占比为89.84%、89.27%和80.00%。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似性与变异性的双重特征,面对不同的治理对象和治理单元需求,亟须优化不同功能的协调布局。③ 基于多目标权衡协同分类表明,各尺度的分类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协调区在各尺度中占主导地位,产业优势区在格网和产业群尺度表现突出,生态优势区集中在行政村尺度,而人居优势区处于劣势。产业优势区扩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有限的人居优势区分布导致生活质量提升困难,空间协调面临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双重挑战,跨尺度协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针对这些问题,需采取灵活精细且具有及时反馈机制的管理策略,以平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从而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