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综述
    林蔚, 孙秀宝, 任国玉, 张键彬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826-840.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15
    PDF全文 (170) HTML (1058)   可视化   收藏

    季节是全球和区域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遵循的重要气候年内变化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地表气温明显升高,与地表气温相关联的季节起讫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首先,论文总结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三大类季节定义方式,包括从行星角度出发的固定长度季节定义法、气温的绝对和相对阈值季节定义法、区域地理因素和天气平均态转变的季节定义法;其次,回顾了当前利用不同动态指标定义季节主要获得的历史时期冷季缩短、暖季变长的时空规律,以及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变率和外强迫对季节长度变化原因的解释;最后,从季节定义方法的应用领域和空间上通用性角度评述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从数据偏差影响、通用指数发展、气候变暖背景下变化机理三方面对未来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明确了季节划分方式间的差别、季节变化特征及原因,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可以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科学信息。

  • 研究论文
    庄汝龙, 杨洁, 宓科娜, 张朝阳, 职梦露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870-887.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03
    PDF全文 (217) HTML (107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与收入的不断增加,家庭能源消费日益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增长点,把握家庭能源消费时空特征,判别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论文将家庭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灰色预测、情景分析等方法,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① 从时空特征来看,1995—2021年家庭能源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城乡家庭能源消费的差距逐渐拉大,但其人均家庭能源消费呈现趋同态势。② 从家庭能源消费的占比与结构来看,家庭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0左右,且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与清洁化发展趋势。③ 从影响因素来看,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家庭规模、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与汽车拥有量是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④ 从未来趋势来看,至2040年中国家庭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且在稳健发展情景下增速较慢,表明政府政策的落实与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等对控制家庭能源消费增长表现出积极效果。因此,研究认为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优化乡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完善能源发展政策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以控制家庭能源消费过快增长。

  • 研究论文
    孙平军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696-1713.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02

    收缩效应作为城市收缩的“因”与“果”而同时存在,是深入揭示城市收缩形成背景、作用机理与科学制定治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当前学术界尚未就城市收缩效应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认知与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围绕城市收缩效应的概念内涵及其中国逻辑展开了理论探讨,并就中国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展开效应诊断。研究表明:① 城市收缩效应是指在城市收缩这一特定语境下,城市人口、资金、工厂企业等相关发展要素在城市与区域、与周边城市及乡村空间关联耦合作用下“再区位”所带来的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的结果反馈,具有综合性和多维表征性、尺度与维度的正负效应之分、路径传导性和发展语境关联性特征;依据关联主体,可将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内容划分为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三个维度。② 中国化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宜强调解析城市收缩效应生成逻辑的中国化,响应收缩效应治理目标的区域统筹发展观以及响应收缩效应治理手段的以人为本和差别化路径设计。③ 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所带来的收缩效应有正有负,但整体表征出弊大于利;单纯将城市收缩看成是一个人口外流现象并强调单方面的收缩效应显然是不合理的,至于说收缩促进了东北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与集约化发展在目前看来尚缺乏相应的依据与事实支撑,其反而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城对乡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促使城乡关系向低水平均衡方向发展。研究结果是对现有城市收缩研究的扩容及其中国化思考,可为中国收缩城市治理与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 研究综述
    何金廖, 陈燚菲, 李炜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1021-1036.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13
    PDF全文 (1215) HTML (850)   可视化   收藏

    音乐地理是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方向,相比于国外成熟的音乐地理研究,国内音乐地理研究仍然非常滞后。论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系统梳理国外音乐地理研究进展、发展历程、核心主题、理论分支与方法,从而为完善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首先,国外音乐地理研究经历了从单一文化地理学视角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其次,国外音乐地理研究的主题大致可分为音乐区域和文化扩散、音乐产业集群与网络研究、音乐表演的时空间现象和影响、基于音乐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政治、音乐作为城市特殊声景的地理学研究5个核心议题;在理论视角方面,国外音乐地理研究可分为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及城市地理4个主要分支,分别受到新文化地理学“非表征理论”、流行地缘政治和经济地理学“关系转向”等重要思潮的影响。最后,论文在借鉴国外音乐地理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议。

  • 研究论文
    曾鹏, 覃意晗, 周联超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102-1117.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05

    新质生产力是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理解其内涵与现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论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实践要求出发,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2008—2021年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与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有所缩小;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东北地区较低”的分布格局;不同行政等级、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均GDP水平的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关系变化不大,稳定热点地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东部、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人才资源水平高于西部、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论文通过考察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化,可为其优化布局与加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乡村空心化治理与乡村振兴”专栏
    付占辉, 杨雅涵, 乔家君, 朱肖勇, 江孝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049-1059.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01

    “人”是乡村生产发展的主体,从人口演变视角揭示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XGBoos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时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发现:① 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可划分为空废型、衰败型、衰退型、衰弱型、增长型等5种地域类型,其中,衰败型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2010年的16%增长到2010—2020年的39%;衰弱型的降幅最大,由29%下降到12%。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正向变化最大的为中游的衰败型(增幅为43个百分点),负向变化最大的为下游的衰弱型(降幅为34个百分点)。② 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时空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增长型和衰弱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萎缩,衰败型空间分布呈扩张态势,衰弱型和衰败型逐渐向黄河上游集聚。③ 从黄河流域整体看,不同阶段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县域城镇化、地形等因素一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上游地区受县域城镇化的影响一直较大,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2000—2010年的县域城镇化演变为2010—2020年的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地形对下游地区的作用更大。④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的空间差异大,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流域差异显著,各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务必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良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研究综述
    邢祖哥,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39-1852.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2

    21世纪以来,全球区域不平衡发展现象不断加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区域不平衡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对区域不平衡研究的系统认知不足。基于此,论文梳理了国外区域不平衡研究发展历程和视角转向,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区域不平衡研究方向展望。研究发现:① 区域不平衡研究经历了早期萌芽阶段(19世纪末以前)、单一视角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二元视角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和动态视角阶段(21世纪以来)4个阶段,研究视角从趋同、趋异转向动态开放;② 随着区域融入全球化程度日益上升,区域不平衡研究发生了由经济不平衡转向多维度不平衡、从静态均衡到外生冲击、由地方化到“全球—地方”互动的视角转变,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③ 当前区域不平衡研究范式变化趋势体现为衡量方法的改进、与现代经济地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对尺度效应的关注;④ 未来区域不平衡研究亟需融合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区域不平衡的内外因素协同作用、动态演化趋势和周期效应、多尺度力量交互和多元主体互馈机制等问题。

  • 研究论文
    管卫华, 吴小妮, 王浩, 张惠, 吴连霞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629-643.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01

    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基于1990—2020年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划分为1990—2012年和2013—2020年两个阶段,进一步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变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区域经济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区已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转移到内陆地区,增长格局由明显的“东西”差异向“东西”和“南北”差异并存转变。② 生产要素变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资本存量比重大的区域由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连片分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同时在中西部的核心城市零星分布;从业人员增量格局中东南高、西北低的局面始终存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资本深化水平和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深化程度和效率较高的地区仍为几个核心城市群。③ 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别,两个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促进作用的要素分别是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从业人员数。研究结果可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研究论文
    赵梓渝, 袁泽鑫, 王士君,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7): 1261-1272. doi: 10.18306/dlkxjz.2024.07.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7.001

    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背景,论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绿色环保行业为例,利用截至2023年企业对外投资数据构建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展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发现:① 与以往城市网络研究相比较,新质生产功能网络未出现明显的“菱形结构”,中高强度联系呈现出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型空间特征;②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际边界对三种网络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未发生在智能制造网络中,在中国重大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下,地理距离对于要素空间流动的抑制作用相对弱化,但行政壁垒仍然发挥着显著影响;③ 城市节点属性变量在三个细分网络中影响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出不同行业发展尤其是在异地投资的空间选择行为中,对目标城市发展水平与功能特征的针对性要求。研究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形成背景下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视角,对于完善新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具有学术意义。

  • 研究论文
    钟无双, 唐可欣, 张维阳, 孙东琪, 戴靓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674-684.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04

    愈发重要的城际要素流动和中国特有的城市行政体系使城市群等区域组织兼具网络化与层级性特征。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综合考虑空间连续性、节点连接性和长三角一体化演进态势划分中心层和外围层,借助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multi-level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 ML-ERGM),从企业联系的视角剖析长三角城市网络化与层级构造共存的模式,并从结构层面的基础结构效应与复杂结构效应,以及外生动力层面的城市经济规模、城际物理距离、城际交通可达性、行政边界效应探讨该模式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际联系网络整体呈现出层级结构,且在城际联系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首府引力效应”;② 长三角城际联系网络受到结构效应驱动显著,具体表现为中心层闭合、外围层传递和层间扩张的动力机制;③ 城市经济规模是城际联系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相近的地理距离、便捷的交通网络及位于同一省份均能促进城际企业联系,但三者对不同层级网络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可为长三角城际联系网络的优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 研究论文
    张学波, 吴江楠, 王振波, 何志浩, 卢冰坤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7): 1273-1289. doi: 10.18306/dlkxjz.2024.07.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7.002

    医疗服务韧性体现了地区面对风险冲击时的医疗应对能力,研究城市医疗服务韧性水平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力能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融合韧性理念,构建了城市医疗服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力。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水平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区域差异有减弱的趋势,个别城市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局部极化现象;② 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格局,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抵抗韧性和调整适应能力;③ 根据动力要素组合差异划分出4种医疗服务韧性驱动模式,即医疗资源主导型、经费主导型、环境依赖型和科研依赖型;④ 医疗服务韧性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与医疗服务韧性呈负相关关系,市政环卫能力和互联网普及率对医疗服务韧性具有正向影响。论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医疗服务韧性的驱动力模式,能够为不同类型地区医疗服务建设及韧性提升提供现实借鉴。

  • 研究论文
    徐敏, 吴廷金, 赵琳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219-1232.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13

    以布莱恩·哈利为代表的学者开启地图“知识—权力”议题以来,相关研究日渐丰富,相较于从原始地图及编绘者视角入手的研究,对于从地图传播过程中广义地图使用者(读者)视角的考察较少。论文以一张号称“1910年”由“德国”绘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地图为案例,借助地理配准、图纸内容对比分析等手段,尝试解译地图表征背后隐藏的规划史实。结果表明:地图使用者通过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地图复制和重组等参与行为,造成了地图表征失真,并通过权威教科书的广泛传播形成了颠覆原图认知的全新规划“史实”。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地图使用者在参与过程中作为特定社会阶层潜在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地图表征之间的关联。希冀从地图使用者视角来完善布莱恩·哈利的地图权力相关议题,并以城市规划地图这一特定地图类型丰富地图(学)史的案例研究。

  • “数字经济与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专栏
    唐承财, 梅江海, 上官令仪, 郑倩倩, 刘丽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1894-1912. doi: 10.18306/dlkxjz.2024.10.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10.001

    新质生产力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更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传统文旅发展困境和增强文旅产业韧性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建数字文旅研究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内涵辨析—研究进展—热点议题”为逻辑主线,从概念辨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研究评述和展望等方面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数字文旅研究成果。梳理结果表明:① 学者们从数字技术视角、文旅消费视角和文旅产业化视角界定了数字文旅基本概念,数字文旅对文旅高质量发展和文旅消费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 数字文旅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即萌芽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爆发增长阶段,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保持了紧密联系;③ 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数字文旅研究内容,基于“主体—客体—媒介”归纳了数字文旅研究成果;④ 数字文旅研究呈现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研究法是数字文旅研究的主要方法;⑤ 研究区域聚焦于中观和微观尺度,既涉及具体的区域,也涉及具体的文化遗产地或旅游景点。最后从强化理论研究、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区域和创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对未来数字文旅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文旅研究理论体系,促进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和贯彻数字中国战略。

  • 研究论文
    汤爽爽, 周婧, 许琪琪, 林李月, 邓颖慧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993-1007.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11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地理格局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和乡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带来更加多元的人口分布格局。但目前仍鲜有研究同时涉及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空间分析人口分布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演变规律及机制。因此,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论文探索了2010—2020年江苏省城、镇和乡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城—镇—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2010—2020年,江苏省仍保持着“南密北疏”的梯度格局,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在城、镇和乡三类地域类型空间的变化已部分跳出这一格局。② 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变化在三类地域空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该比重在城区普遍增长,在镇的增幅明显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中和苏北,而在乡村有所增长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③ 对城—镇—乡人口构成的综合探查发现,尽管常住人口在城—镇—乡共同增长的趋势不明显,但超过半数县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呈现城—镇—乡共同增长特征;苏中和苏北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指数的增幅甚至超过苏南。④ 政府公共投入和地区工业发展显著正向影响城—镇—乡流动人口综合吸引力,该影响在发达地区和工业基础优势区有更强效应,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仅在苏南有正向作用。基于人口在城—镇—乡三类地域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 研究论文
    韩盼, 余国安, 侯伟鹏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784-798.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12

    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沟谷)出口常见的堆积地貌形态。发育成熟、稳定的冲积扇是山区生产生活的良好区域,但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潜在易发区。研究冲积扇的地貌特征及成因有助于山洪泥石流灾害合理防控和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中国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为研究对象,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以及野外踏勘调查,统计分析区域冲积扇地貌发育特征、空间分异及主要类型和成因,并探讨气候影响下区域冲积扇变化,结果发现:① 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面积较坡降空间波动剧烈,干流冲积扇整体较支流冲积扇小且陡;三大支流冲积扇从上游曲宗藏布到下游易贡藏布面积中值呈增大趋势,而坡降中值呈减小趋势;扇体面积与流域面积呈弱正相关,扇体坡降与流域面积呈负相关且与流域崎岖度呈正相关,4个分析区域冲积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存在明显差异。② 流域内洪积扇、泥石流扇和坡积扇三类扇体地貌特征差异大,且与其来源流域的联系不同,表现为泥石流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相关性均最强,而坡积扇的相关性很弱。③ 扇体发育受降水、物源供给、主导动力机制及主河作用等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如升温、强降雨事件增多等)背景下,流域不断新生冲积扇且原有冲积扇规模(甚至类型)发生变化。

  • 研究论文
    刘海猛, 郑瑞婧, 勾鹏, 程钰, 熊洁阳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118-1132.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06

    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直接影响着居民福祉、企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论文从城市有机生命体视角,借鉴“活力三角”概念模型,从生长代谢、多样性和流动性三个关键维度筛选指标,整合兴趣点、社交平台、夜间灯光、百度指数、人口迁徙、企业数据库、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人口普查、统计年鉴等多元数据,设计了包含人口、经济、社会、政府、环境和对外联系6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活力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高活力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最为集聚,其次是城市群地区和省会城市,东北地区的低活力城市分布最广泛,华北平原城市普遍属于中低活力水平;城市活力得分遵循幂律分布,即仅有少数城市处于高活力状态,大部分城市活力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普遍越有活力;城市活力6个维度的发展具有协同效应,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根据不同维度的得分,全国城市可分为整体高活力型、整体中高活力型、整体中低活力型、政府活力导向型、环境活力导向型。研究结果是对城市活力研究框架的有益补充,可为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活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研究论文
    陈生媚, 李鹏, 封志明, 施冬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741-754.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09

    全球特别是热带国家间地缘合作驱动着边境森林转换等土地利用变化。相较热带特定森林类型扰动,边境森林干扰及其对国家间地缘合作响应机制等研究明显滞后。中南半岛与其毗邻乃至域外大国地缘合作和博弈已逾30年,2020、2021年新冠疫情在迟滞地缘合作与边境发展之余是否对边境森林扰动施加影响?论文利用2017—2021年Sentinel-2 10 m 土地覆被产品,基于森林转换流向与核密度等方法,从农用地扩张与建设用地扩展评估了中南半岛及其邻国边境森林扰动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① 森林是半岛13条边境地带基质覆被类型,耕草地次之,建设用地在口岸占据优势。② 森林干扰是边境土地覆被与景观变化主导形式,面积占近50%,耕地、草地变化所致农用地扩张与建设用地扩展贡献比为9∶1。③ 农用地扩张与口岸建设用地扩展分别是边境森林扰动主要与次要驱动因素。前者所致森林扰动超7成,后者所致相应占比为3%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其对森林扰动直接和间接影响国别差异突出。④ 新冠疫情致使所有边境森林扰动减弱,柬埔寨居首位,柬埔寨—老挝边境最突出。边境两侧国家森林扰动减弱具有同步和异步影响特征。

  • 研究论文
    赵亚博, 胡蝶, 黄柳倩, 陈敬业, 蔡云楠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685-699.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05

    快递物流直接反映城市间物质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形式。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3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物流网点数据,构建63×63的物流联系矩阵,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各区县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及城镇规模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区县间物流非均衡性显著,白云区物流职能突出;② 物流网络整体形成以“穗莞深”为主、佛山与中山为辅的“三核两辅”多中心结构,物流联系集聚与极化现象显著,网络连接优先在“穗莞深”等核心城市;③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呈“散点状分布、圈层式扩展”特征,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④ 物流网络的形成主要受常住人口数量和GDP影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 研究综述
    王江波, 连芝锐, 冯涛, 唐立, 刘锴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49-1665.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4.08.014

    近年来,机器学习模型因其优越的预测性能和灵活性,被广泛引入时空出行行为建模与预测研究中,但其基础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尚未明晰。论文通过回顾2010—2022年相关领域发表的重要文献,梳理了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对时空出行选择行为研究范式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影响时空出行选择行为建模效果的潜在因素和作用机理,展望了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将机器学习算法有效应用于时空出行选择行为研究,不仅需要与决策场景相契合的模型架构和决策机理支撑,还应克服诸多机器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固有缺陷,并充分考虑外部研究条件对时空选择行为模拟和预测效果的影响。现有的机器学习模型已能够契合大多数出行选择决策场景,多元化、高效率的机器学习算法必将有力推动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的发展。有限的可解释性仍然是学者们难以广泛信任基于机器学习的时空出行选择行为模型的根本原因。面对大数据时代时空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融合机器学习算法和经典决策理论及模型各自的优势,同时提升时空出行选择行为的模拟精度和模型可解释性是重要发展趋势。

  • 研究综述
    李琪, 胡晓亮, 张小林, 李红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78-1890.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5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已有研究仍缺乏对城乡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探讨。近些年,日本学界与政界提出“田园回归”理念,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倡以城市乡村化为前提的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多元化,并以此尝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田园回归的提出背景及概念内涵。随后,从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相关政策、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舆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过程,总结出“定居人口→移居人口→交流人口→关系人口”的变迁路径,表明参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相关社会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此外,田园回归理念还践行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观,注重社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研究论文
    张纯, 马畅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841-853.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01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都市圈尺度的跨城通勤现象愈加频繁。相对于国际大城市的通勤圈,国内跨城通勤特征与影响因素仍不明晰。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贝壳App租房者的双城通勤位置数据,采用基于GIS的OD(origin-destination)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考察跨城通勤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辅以个体通勤时间为因变量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揭示空间变量和个人社会属性综合作用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群的跨城通勤呈现出明显的廊道分布特征,集中在东部、东南与西南三条通勤廊道上;② 跨城通勤距离已经超越都市圈传统研究聚焦的30~50 km范围;③ 跨城通勤群体占租房总量20%以上的地区,位于廊坊燕郊开发区、固安县、保定涿州市等地,形成高频通勤的“环京通勤带”;④ 跨城通勤个体层面的GWR回归显示了职住两地工资差异、租房价格及居住地到高铁站距离等因素对通勤时间具有空间异质性影响。长时间跨城通勤动机存在差异,部分天津跨城通勤者主要为提高居住质量和工资,而部分廊坊、保定通勤者则为了提高工资和节省房租。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群都市圈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与综合交通协同优化提供借鉴。

  • 研究论文
    王德, 韩滨鹂, 张天然, 游智敏, 李心恬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854-869.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02

    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数据,是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最权威记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代表的位置大数据,在时空行为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手机信令数据能否取代出行调查数据却存在较大的争议。焦点在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准确性难以评估,其识别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信、能否较为准确地测度居民出行特征等问题有待回答。论文利用上海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及时间相近的手机信令数据,比较两类数据在出行强度、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出行目的等出行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归纳两类数据产生偏差的程度及原因。研究揭示手机信令数据在描述出行人口人均出行次数及街道以上尺度的出行OD分布等方面准确度较高,在出行时耗、通勤出行比例方面准确度较低。研究认为手机信令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由手机信令数据位置记录不完整等数据质量、停留时间阈值、基站密度不均与空间阈值的影响,以及职住地识别偏差引起。研究认为可通过样本筛选、数据链修复、识别方法改进等手段提高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精度。

  • 研究论文
    杨霄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09-1616.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4.08.011

    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山岳连绵、峡谷交错,严酷的地理环境成为开展军事活动的限制性因素。1841—1842年,这里曾发生西藏抗击查谟入侵的战争,与当前中印两国边界争议息息相关。论文借助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和军事地理分析框架,分析军事地理格局与过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战役的时空机制与结构机制。研究认为,清代后期,西藏阿里地区的军事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东提、楚舒勒和什布奇山口三处位置,由后方的交通要道变为军事前沿,其军事地理价值凸显。战争初期,查谟军队通过秘密集结、隐蔽意图,快速通过各险要隘口,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藏军被迫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多玉重创查谟军队,进而收复全部失地。但由于藏军的主要作战基地均位于廓尔喀(尼泊尔)方向,从前藏、后藏出击的藏军在到达列城时,已经远离自己的作战基地超过2000 km。从时间和距离因素上分析,都难以长期支撑其作战行动。因此,当藏军的攻势超过“顶点”时,“核心—边缘”结构发生转化,藏军由优势转为劣势,不得不从拉达克撤退。论文通过军事地理分析,揭示了军事地理环境与战争间的关系,提出了准备和实施战争的关键区域,对于当前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研究综述
    方远平, 张峰, 阮爱婷, 毕斗斗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17-1632.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8.0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作为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的产业,被视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KIBS的空间分布与知识扩散过程,以及在促进产业融合、区域创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KIBS在国家及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等地理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然而,在当前全球化新形势和经济地理学新研究范式下,学术界对KIBS与经济地理学各研究范式的融合、KIBS对新信息技术革命及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KIBS对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产业升级与区域转型、全球—地方生产网络、多尺度创新空间重构等的影响机制等研究相对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梳理了国内外KIBS在地理学领域的关键研究文献,概括KIBS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6.2.R6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总结KIBS的研究热点内容与研究动态趋势。结合全球化新形势及中国经济地理的现实问题,提出未来KIBS地理学研究应关注全球化新趋势下KIBS与区域发展转型、KIBS与新质生产力及国际—区域科创中心、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KIBS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研究、KIBS与多尺度创新空间耦合研究的展望。

  • 研究论文
    李平星, 梁鑫, 朱春成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727-740. doi: 10.18306/dlkxjz.2024.04.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4.04.008

    再野化是当前人类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手段,荒野地作为再野化的基础空间载体,其科学识别与保护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藏高原为案例区,以2020年为研究时点,在解析荒野地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再野化适宜性评估、荒野地空间格局分析和形态学分析,从生态因子适宜性和生态系统自然度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荒野地适宜性,识别荒野地适宜性等级,明确最适宜的荒野化空间。研究表明:① 青藏高原的再野化适宜性指数范围为0.1310~0.9332,青藏高原荒野地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② 荒野地空间结构总体相对简单,形态学特征均呈现分散化和大型化特征。其中优选荒野地主要集中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而备选荒野地和潜在荒野地逐渐蔓延至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青藏高原西北区域的昆仑北翼山地荒漠地带。③ 青藏高原荒野地的优化受到重要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源区分布的影响。受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荒野地目前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而西部地区源区较少且规模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保护生物学理论、促进青藏高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 研究论文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李帆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5): 966-980. doi: 10.18306/dlkxjz.2024.05.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4.05.009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塑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到极大关注。论文从乡村旅游绅士化影响效应这一视角切入,依据实地调研数据及空间解译结果,剖析徐州市汉王村在旅游绅士化发展不同时期空间所呈现出的重构特征,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数据,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重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依据旅游建设和发展历程,可将汉王村旅游绅士化进程划分为传统农业转型、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转向4个阶段,不同阶段空间重构呈现出不同特征;②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过程改变了汉王村的用地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和文化氛围,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部分问题,并对空间产生深远影响;③ 各级政府、村民、游客、投资商、艺术从业者、旅游资源等异质行动者利益目标的转变以及彼此间的联结与合作对汉王村空间重构产生作用。研究可为理解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引发乡村绅士化效应与破解空心村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 研究论文
    何湘琦, 顾高翔, 黄心妍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167-1183.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10

    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个典型情景,将气候变化视角纳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基于“可能—满意度”模型提出了“等可能—满意度”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构建了多区域计算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对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2035年和2050年中国分省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 达到人口空间均衡时,可能—满意度最高的情景是SSP1-1.9和SSP1-2.6,表明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低的是SSP3-7.0,表明激烈的区域竞争将以低质量发展为代价。② 受单因素制约时,相较于2020年真实的人口分布,SSP2-4.5情景2035年和2050年在人口空间均衡状态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相对上升。与SSP2-4.5相比,其他情景的均衡人口分布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此时粮食、林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形塑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的核心。③ 而在多因素综合模式下,SSP2-4.5情景在2035年和2050年达到均衡状态时,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被削弱,人口较2020年有所下降。相对单因素制约状态,多因素模式下整体的均衡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东倾斜。其余情景人口分布相较于SSP2-4.5变化较小。④ 在所有情景下,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占比均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并不影响胡焕庸线对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分界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 研究综述
    王淑芳, 杨鹏, 孟广文, 周俊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33-1648.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8.013

    海外园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为探究中国海外园区研究进展的脉络,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梳理中国海外园区研究的发文量与期刊分布,识别研究团队与研究热点,并从经济与贸易、制度与文化、地缘政治、布局与规划及生态环境等视角综述海外园区的研究进展,揭示当前海外园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主要结论有:① 海外园区研究的发文量呈“先升后降”态势,分为缓慢增长、快速上升、回落下降三个阶段;② 海外园区整体研究经历了从企业视角到园区视角再到发展视角的转变,主要对海外园区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区位选择、空间规划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③ 提出中国海外园区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推进海外园区韧性研究、拓展海外园区的“关系”和“尺度”研究、加强地缘环境与海外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深化全球海外园区空间布局研究、推进园区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 “乡村空心化治理与乡村振兴”专栏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汤爽爽, 黎雅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074-1087.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03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镇吸引力的内在逻辑,进而制定相应的乡镇吸引力优化路径,对破解区域人口收缩困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剖析了乡镇吸引力的内涵,以此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乡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江苏省1100个乡镇(街道)单元吸引力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结果表明:① 江苏省乡镇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吸引力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均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现象;乡镇生态吸引力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与其他维度的乡镇吸引力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江苏省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集中度高,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差异格局。② 江苏省乡镇吸引力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乡镇吸引力冷热点极化现象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③ 基于乡镇吸引力冷热点分布图以及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江苏省乡镇划分为优质发展先行区、均衡协同提升区、转型发展滞后区三种地域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镇吸引力的优化路径,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乡村空心化治理与乡村振兴”专栏
    刘雅雯, 肖长江, 马晓冬, 李鑫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6): 1088-1101. doi: 10.18306/dlkxjz.2024.06.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4.06.004

    人地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探究乡村人口变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对调控乡村地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转型解构为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利用方式转型与功能效率转型4个方面,构建一个乡村人口减少影响耕地利用转型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3组假设,并以江苏睢宁县为例用计量模型予以实证。结果表明:① 乡村人口变化分别通过影响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与利用方式转型而综合作用于功能效率转型;② 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有正向作用,而空间布局转型进一步对其功能效率转型有促进作用,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空间集聚水平就提升1.352%,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每提高1%,功能效率会相应提高0.136%;③ 乡村人口流失加剧了耕地数量结构转型,进而导致耕地功能效率降低,阻碍功能效率转型,即乡村人口每向外转移1%,耕地向其他农用地转移数量就会增加0.248%,耕地向其他农用地每转移1%,粮食生产效率则下降0.097%;④ 乡村人口减少有利于耕地向现代化利用方式转变,促进耕地利用方式转型,进而提升耕地功能效率,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现代化利用水平就会提升0.488%,耕地利用现代化水平每提升1%,耕地生产效率提高0.135%。研究阐明了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路径,可为乡村人地关系与乡村转型发展调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