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角下民族节庆的文化重构过程、特征与逻辑研究——以土家女儿会为例
胡静(1963— ),女,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区域发展。E-mail: huj@mail.cc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5-14
修回日期: 2024-12-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2-2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CMZ033)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ethnic fest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 case study of Daughter’s Festival
Received date: 2024-05-14
Revised date: 2024-12-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2-21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CMZ033)
节庆旅游强化了民族节庆的现代性建构。论文从现代性视角切入,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思路,采用田野调研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土家女儿会的文化重构过程、特征与逻辑。研究表明:① 土家女儿会在旅游驱动下的文化重构模式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实践特征,可分为依托原生地的在地型、依托城市的异地型和流动型三种模式,不同模式的恩施女儿会的文化重构过程与特征也具有典型的异质性;② 民族节庆的三种文化重构模式经过现代行动者的利益赋予、吸纳联盟、行动动员等一系列过程,呈现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重构过程;③ 在地型、流动型和异地型三种文化重构模式也分别形成了以“祛”失范的生活延续、以“循”主体性的传统回归、以“趋”浪漫化的个性呈现的现代性实践特征;④ 在时空分离、脱域和知识反思在内的现代性动力下,民族节庆的物理空间、节庆规则、节庆功能与意义等得到更新与重塑,且乡村与城市不同维度的文化重构逻辑存在差异。研究可为理解现代性与文化重构、传统与现代等关系,以及破解现代性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承等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胡静 , 欧阳辰星 , 李亚娟 . 现代性视角下民族节庆的文化重构过程、特征与逻辑研究——以土家女儿会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 44(2) : 373 -389 . DOI: 10.18306/dlkxjz.2025.02.012
Festival tourism strengthen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ethnic festivals.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examined the translation thinking of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used field research data and spatial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culture reconstr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tics, and logic of Daughter's Festiv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modes of Daughter's Festival driven by tourism have typical modernity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local" based on their original place, and "remote" and "mobile" based on the city. The culture re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des present typical heterogeneity. 2) The three types of modernity practices in ethnic festivals have undergone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interest granting, alliance absorption, and action mobilization of modern actant, presenting a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material, 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3)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festival respectively show different modernity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by "eliminating" out of norms, the traditions' return of "following" subj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presentation of "tending" romanticism. 4) Under the dynamics of modernity, including spatiotemporal separation, disembedding, and knowledge reflection, the physical space, festival rules, festival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ethnic festivals have been updated and reshaped,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ogic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fer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modernity and locality, and solv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1] |
黄泽.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
|
[2] |
万蕙, 唐雪琼. 无羁的快乐, 缺位的道德: 对网络文本中傣族泼水节游客狂欢体验的内容分析[J]. 旅游学刊, 2017, 32(7): 99-107.
[
|
[3] |
唐雪琼, 钱俊希, 陈岚雪. 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 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35-844.
[
|
[4] |
王骏川, 罗秋菊, 林潼. 嵌套的边界: 节庆深度参与者群体认同构建: 以迷笛音乐节的迷笛黔军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5): 139-150.
[
|
[5] |
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5(4): 1-8, 19.
[
|
[6] |
裴齐容, 张骁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J]. 文化遗产, 2023(4): 31-39.
[
|
[7] |
吴炆佳, 解佳, 孙九霞. 少数民族传统节事商品化: 行动主体及微观权力运作[J]. 经济地理, 2019, 39(5): 217-225.
[
|
[8] |
解佳, 阳棪昌, 何轩, 等. 液态生活: 数字游民的流动逻辑与实践路径[J]. 旅游科学, 2024, 38(5): 41-56.
[
|
[9] |
杨兴柱, 苏云清, 周玲, 等. 场域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 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J]. 旅游学刊, 2024, 39(7): 54-70.
[
|
[10] |
马威. 嵌入理论视野下的民俗节庆变迁: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乡三月三”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31(2): 38-43.
[
|
[11] |
李银兵, 李丹. 旅游节日的感性化趋势与理性建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5(3): 57-63.
[
|
[12] |
黄永林, 任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2): 115-124.
[
|
[13] |
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 任斯·理德尔, 艾森斯塔德.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M]. 郭少棠, 王为理,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20.
[
|
[14] |
魏雷, 孙九霞. 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现代性的本土化实践: 以泸沽湖大落水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 32(10): 47-56.
[
|
[15] |
李亮.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现代性重构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21(6): 142-152, 171.
[
|
[16] |
刘毅. 现代性社会理论视野下的宏观比较法学[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22, 30(4): 100-114.
[
|
[17] |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迪恩·麦肯奈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 兼评《旅游者: 休闲阶层新论》[J]. 旅游学刊, 2014, 29(11): 115-124.
[
|
[18] |
|
[19] |
沈海梅. 橄榄坝的现代性: 兼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性特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9): 1-8.
[
|
[20] |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1, 14-25.
[
|
[21] |
钱俊希, 杨槿, 朱竑. 现代性语境下地方性与身份认同的建构: 以拉萨“藏漂”群体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8): 1281-1295.
[
|
[22] |
吴玉军. 现代性语境下的资本逻辑及其运行的规约[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2): 79-83.
[
|
[23] |
陈丁漫. 藏舞的在地化: 城市民族文化的交往、发展及其文化生态壁龛: 基于成都市双流区的田野调查[J]. 民族学刊, 2022, 13(12): 118-126, 158.
[
|
[24] |
孙九霞, 许泳霞. 文化资本化视角下“非遗”的表述与重构: 以丽江纳西刺绣为例[J]. 思想战线, 2018, 44(3): 21-27.
[
|
[25] |
王晓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J]. 旅游学刊, 2019, 34(5): 5-7.
[
|
[26] |
田敏, 邓小艳. 近十年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述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2(6): 36-40.
[
|
[27] |
朱利安·斯图尔德. 文化变迁论[M]. 谭卫华, 罗康隆,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3: 1, 9-10.
[
|
[28] |
鲁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M]. 王炜,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60-65.
[
|
[29] |
克莱德·M·伍兹. 文化变迁[M]. 何瑞福, 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123.
[
|
[30] |
方清云. 文化自觉与“我构”回归: 基于畲族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41(10): 57-63.
[
|
[31] |
苏志龙, 尹铎, 唐雪琼. 文化经济视角下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山康茶祖节的重构[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86-297.
[
|
[32] |
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M]. 5版.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22: 216.
[
|
[33] |
陶伟, 程明洋, 符文颖.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J]. 地理学报, 2015, 70(12): 1987-2000.
[
|
[34] |
黄彩文, 子志月. 历史记忆、祖源叙事与文化重构: 永胜彝族他留人的族群认同[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 38(3): 64-70.
[
|
[35] |
余浩然, 柏贵喜. 我国古城墙开发利用中的文化空间重构与意义生产: 以南京、寿县、福泉古城墙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 40(1): 36-43.
[
|
[36] |
黄彩文. 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 云南耿马佤族青苗节的变迁与重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 36(5): 48-52.
[
|
[37] |
刘俊, 成天婵. 地方节庆变迁的权力机制研究: 以广东巽寮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77-1287.
[
|
[38] |
蔡梅良. 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150-154.
[
|
[39] |
张勃. 探求传统节日的真与善: 评萧放教授《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 民俗研究, 2012(3): 151-155.
[
|
[40] |
郑超, 李瑞, 杨火木, 等. 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民族村寨居民灾后情感恢复机制研究: 以报京侗寨为例[J]. 人文地理, 2023, 38(3): 69-78, 91.
[
|
[41] |
陶伟, 蔡浩辉, 高雨欣, 等.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256-2268.
[
|
[42] |
孙九霞, 许泳霞, 王学基. 旅游背景下传统仪式空间生产的三元互动实践[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742-1756.
[
|
[43] |
林耿, 陈晓璇, 杨帆. 现代性下节庆对社区重构的影响[J]. 热带地理, 2018, 38(2): 166-175.
[
|
[44] |
刘庆余. 在动态视野中凝练旅游节庆的主题: 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7): 9-11.
[
|
[45] |
李亚娟, 王靓, 许阳艳, 等. 权力视角下民族节庆空间重构过程研究: 以侗族喊天节为例[J]. 旅游科学, 2024, 38(2): 17-34.
[
|
[46] |
刘博, 朱竑. 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 以广府庙会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74-583.
[
|
[47] |
曹天府. 节庆活动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 基于对庆阳香包节的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3.
[
|
[48] |
张玥唯. 社会变迁视域下作为文化表征的节庆重构: 以贵州“长角苗”跳花节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3): 106-113.
[
|
[49] |
伍乐平, 张晓萍. 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的多维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3): 7-12.
[
|
[50] |
廖杨, 蒙丽. 民族民俗旅游的时空维度与文化场域[J]. 广西民族研究, 2011(4): 186-191.
[
|
[51] |
霍布斯鲍姆, 兰格. 传统的发明[M]. 顾杭, 庞冠群,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
|
[52] |
李炎. 现代性驱动: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根本逻辑[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80-88.
[
|
[53] |
杨慧. 马康纳(N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J]. 思想战线, 2005(1): 97-101.
[
|
[54] |
李春霞, 彭兆荣. 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J]. 旅游学刊, 2009, 24(4): 79-84.
[
|
[55] |
唐雪琼, 钱俊希, 杨茜好. 跨境流动视阈下的节庆文化与民族认同研究: 中越边境苗族花山节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081-1091.
[
|
[56] |
罗辑, 梁勤超. 族群节庆: 仪式互动与文化认同: 以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9): 49-54.
[
|
[57] |
潘宝. 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民族文化再生产关系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7(1): 164-170.
[
|
[58] |
张文力, 朱喜钢, 何思琪, 等.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 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J]. 热带地理, 2024, 44(2): 280-291.
[
|
[59] |
庞兆玲, 孙九霞. 从脱嵌到再嵌: 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5): 32-42.
[
|
[60] |
李树燕. 节庆资源动员的结构逻辑: 基于景颇族“目瑙纵歌”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3): 163-166.
[
|
[61] |
|
[62] |
|
[63] |
常红萍, 王亚军. 民俗时空研究的本土化实践与转向:基于吉登斯时空理论的延伸[J]. 理论月刊, 2018(6): 143-149.
[
|
[64] |
刘录护, 左冰. 重塑现代性, 开启旅游研究回归范式[J]. 旅游学刊, 2017, 32(6): 38-52.
[
|
[65] |
|
[66] |
|
[67] |
杨忍, 徐茜, 周敬东, 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逢简村传统村落空间转型机制解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817-1827.
[
|
[68] |
|
[69] |
布鲁诺·拉图尔. 我们从未现代过: 对称性人类学论集[M]. 刘鹏, 安涅思, 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93.
[
|
[70] |
李曈. 重置现代性: 拉图尔思想述评[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 42(1): 10-18.
[
|
[71] |
钱俊希, 安宁. 全球文化转变的理论背景与方法论框架: 兼论中国文化的跨国实践[J]. 地理研究, 2021, 40(11): 3103-3117.
[
|
[72] |
王楚君, 王亚力, 向小辉. 山水实景演出的空间生产研究: 以《桃花源记》实景演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2): 310-318.
[
|
[73] |
宋丽娜.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乡村社会中的人情与人情秩序[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9.
[
|
[74] |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6): 134-137.
[
|
[75] |
|
[76] |
梁茹, 王媛, 冯学钢, 等. 文体旅上市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同行业与跨行业比较视角[J]. 旅游学刊, 2021, 36(10): 14-25.
[
|
[77] |
马赫.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
|
[78] |
付长珍. 主体性觉醒与价值观导向的内在向度[J]. 探索与争鸣, 2016(9): 56-58.
[
|
[79] |
薛文传, 李士英, 杨建营, 等. 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主体性问题哲思[J]. 体育与科学, 2023, 44(5): 62-68.
[
|
[80] |
杨向荣. 脱域化生存中的越境: 现代人的生存情境及其审美超越[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5(6): 111-116.
[
|
[81] |
邢媛. 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J]. 哲学分析, 2021, 12(1):138-152, 199.
[
|
[82] |
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齐美尔社会学论文选[M]. 林荣远,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09.
[
|
[83] |
田雪青, 张晨明. 他乡异客: “市民下乡”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0(5): 85-94.
[
|
[84] |
甘代军, 高唯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性困境及其突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6(3): 109-117.
[
|
[85] |
王磊. 现代性视角下大学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反思与重构[J]. 江苏高教, 2022(7): 21-29.
[
|
[86] |
张若星.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23, 38(2): 35-43.
[
|
[87] |
吴文瀚.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回归刍议[J]. 学习论坛, 2017, 33(2): 61-63.
[
|
[88] |
|
[89] |
蒋占峰, 苏东阳.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现代性及其实践转化[J]. 探索, 2021(2): 1-13.
[
|
[9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