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曹智(1989—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 caoz@igsnrr.ac.cn |
收稿日期: 2023-12-26
修回日期: 2024-04-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932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1293)
Rural land use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Received date: 2023-12-26
Revised date: 2024-04-16
Online published: 2024-09-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229327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2271279)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31293)
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并结合问题类型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 乡村地域系统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以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不同数量和品质的要素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其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承担调节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提升乡村功能的双向传导作用。② 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包括资源与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③ 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和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可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升乡村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乡村转型振兴提供参考。
曹智 , 黄奕嘉 .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 43(9) : 1853 -1864 .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3
Land is the spatial foundation and material carrier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land use optim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in solving rural land use problem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governance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zone", and rural land use optimization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systematic research. In this study, we built a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mechanism analysis framework of "element-structure-func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 comprehensively examined the rural land u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s of rural land use considering the types of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consists of kernel elements such as water, soil, air, life, rocks and minerals, and exogenous elements such as cap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data, as well as dual-attribute elements such as human beings and infrastructure, etc. The different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of the elements form the structure of the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Among it, the passive structure and the motiv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 and shape each other, and assume the two-way conduction role of regulating the rural elements, optimising the rural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the rural functions. 2)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the current land use problems include passive structure constraints that limit the demand for land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otivational structure imbalance that limit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land use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t a higher lev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supportive conditions of the passive structure and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that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3) The current land us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moderate land-scale operation by means of land transfer and remediation,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land ecological value excav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olving rural land use problems,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use, and promo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表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典型案例Tab.1 Typical cases of moderate land-scale operation |
地点 | 核心问题 | 主要做法 | 关键理论支点 | 核心措施 |
---|---|---|---|---|
重庆市涪陵区 罗云镇 | 地处深丘地带,耕地空间分散,利用低效 | 政府组织坡改梯工程立项选址→土地整治工程招投标→政府全程监督,并负责土地分配或整体招商 | 资源结构优化,即耕地空间重塑与集约利用;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土地整治工程与配套设施建设 |
安徽省滁州市 南郊区黄泥岗镇 | 人口流失,宅基地闲置、空废 | 宅基地有偿退出,并转为集体建设用地→政府投资打造产业园,吸引小微企业入驻→村集体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分红 | 经济结构调整,即宅基地权属集中与空间重构;非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权属流转与新型经营主体引入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 | 地形崎岖起伏,建设用地空间分散,难以利用 | 拆旧地块责任到人→奖罚金制度、全程监督、过程管理,严格落实拆旧复垦计划→各级部门高效联动,政府、企业、农户多主体协同 | 社会结构引领,即利用支持性政策引领建设用地与耕地优化利用;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增减挂钩指标跨省调剂与工程计划有序落实 |
福建省南平市 顺昌县元坑镇 | 林地权属分散,细碎经营,利用低效 | 政府主导搭建林权流转平台→整合林农分散持有的林权并对外招商→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花卉苗木 | 经济结构调整,即林权集中与利用升级;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权属流转、资源整合与新型经营主体引入 |
注:本表是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官方新闻报道、各省市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典型案例名单,并综合梳理典型案例资源环境条件、年度工作总结、权威媒体报道、统计数据等资料后,优选不同类型典型案例归纳分析制作。 |
表2 空间优化管理提升典型案例Tab.2 Typical case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strategy |
地点 | 核心问题 | 主要做法 | 关键理论支点 | 核心措施 |
---|---|---|---|---|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 | 缺少立足当地条件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 | 通过“双评价”整体评估资源环境与利用状况→规划先行,推动区域空间重构→土地整治、综合利用、产业振兴 | 社会结构引领,即获得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系列政策支持,提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科学性、合理性;功能综合提升 | 开展空间规划,做出全局安排 |
陕西省榆林市 | 沙地广布,水资源短缺,土地经济效益差 | 系统规划并完成耕地供水工程建设→科技治沙:优选治沙品种,研发治沙技术→产业治沙:优选具有经济价值的治沙品种,提升产业附加值 | 经济结构优化,即利用外部资金和技术改善资源结构,优化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化劣势为优势;生态保育功能、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推进土地整治与特色产业 规划 |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 | 特色资源管理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不高 | 招标规划团队→明确历史文化与资源环境优势→围绕特色文化(佛道)、历史古迹(古镇建筑)、优势农产品(茶、竹)和特色硒土资源延长产业链→开发全域旅游 | 社会结构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即获得外部智囊和政策支持,立足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功能、文化景观功能提升 | 突出自身优势,做好产业规划 |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 金银花生产技术老旧,市场管理水平低,土地经济效益不高 | 在金银花生产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将规模化生产与引导小农科学生产相结合→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协会为枢纽,对接农户与市场 | 社会结构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即发挥专家学者社团技术引领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生产功能、生活保障功能提升 | 新主体介入,管理水平提升 |
海南省陵水 黎族自治县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发展资金不充分 | 符合县域规划的前提下,确定具有入市条件的地块→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获取出让金、分红→实现新主体、新资金、新产业、新活力引入 | 社会结构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即利用支持性政策调整土地空间格局,并引入外部经济要素,调整产业经济结构;非农业生产功能提升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注:本表是基于农业农村部和地方政府官方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名单以及作者团队实地调研清单,并综合梳理典型案例资源环境条件、年度工作总结、权威媒体报道、统计数据和调研总结等资料后,优选不同类型典型案例归纳分析制作。 |
表3 土地生态价值化典型案例Tab.3 Typical cases of land ecological value excavation strategy |
地点 | 核心问题 | 主要做法 | 关键理论支点 | 核心措施 |
---|---|---|---|---|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 蒙古族自治县 | 传统农业大县,畜禽养殖污染,人居环境差 | 饲料玉米规模种植→猪牛羊驴现代化养殖,实现粪污统一收集→粪污还田与有机农业建设,实现自我消纳与资源化利用 | 资源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即引入废弃资源利用技术,优化资源数量与配置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提升 | 循环产业体系与有机农业发展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 | 生态环境好,未充分体现生态价值 | 统一规划,统筹资源→点状精准供地盘活旅游资源,打造“洋家乐”→政策引导,吸引优质主体,引领综合发展→建立行业规范与标准,引导乡村民宿规范化发展 | 社会结构支撑+经济结构升级,即利用点状供地政策,全面盘活绿色资源优势、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区域影响力;非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提升 | 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点状供地开发利用 |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生态资源丰富,但缺乏价值转化 手段 | 政府主导搭建碳交易平台→第三方核算碳减排量→市场化交易碳减排指标,显化生态产品价值 | 社会结构支撑,即政府主导生态指标核算、搭建交易平台、促进生态指标交易;生态保育功能提升 | 生态指标产品交易平台搭建 |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 村集体缺乏财力,生态产品价值难转化 | 政府指导村集体建设生态资源信息平台→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建立生态产品金融体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良性转化,获得发展资金 | 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支撑,即政府引导建立生态资源信息平台与生态产品金融体系,实现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非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提升 | 生态资源金融平台建设 |
注:本表是基于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地方政府官方新闻报道、典型案例名单,并综合梳理典型案例资源环境条件、年度工作总结、权威媒体报道、统计数据等资料后,优选不同类型典型案例归纳分析制作。 |
[1] |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与人文地理学研究[J]. 地理学报, 2021, 76(12): 2869-2884.
[
|
[2] |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26-37.
[
|
[3] |
郭小燕, 刘学录, 王联国. 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16, 36(24): 7992-8001.
[
|
[4] |
|
[5] |
陈宁, 辛存林, 唐道斌, 等. 中国西北地区多情景土地利用优化与碳储量评估[J]. 环境科学, 2023, 44(8): 4655-4665.
[
|
[6] |
杨微, 徐艳. 基于沙漠化和适宜性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23(3): 95-105.
[
|
[7] |
钟少华, 时鹏, 杨文刚, 等.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2): 283-289.
[
|
[8] |
雷勋平,
[
|
[9] |
姜凯斯, 刘正佳, 李裕瑞,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05-1315.
[
|
[10] |
李鑫, 李宁, 欧名豪.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述评[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1): 103-110.
[
|
[11] |
乔伟峰, 吴菊, 戈大专, 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建设用地扩张成效评估: 以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666-2680.
[
|
[12] |
吴得文, 毛汉英, 张小雷,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地理学报, 2011, 66(8): 1111-1121.
[
|
[13] |
李灿, 张凤荣, 朱泰峰, 等. 基于熵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关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5): 217-227.
[
|
[14] |
万沛钰, 徐国良, 万春燕. 乡村旅游地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演变及模拟: 以江西省三坪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9): 1769-1782.
[
|
[15] |
崔文星. 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法理基础[J]. 政治与法律, 2021(4): 122-134.
[
|
[16] |
杨雅婷.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J]. 法学家, 2021(5): 31-42, 192.
[
|
[17] |
杜辰, 刘涛, 黄大全, 等. 中国空间规划耕地保护指标分配和优化: 以2006—2020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5): 1240-1261.
[
|
[18] |
刘敏, 赵雲泰, 钟太洋. “倒挂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耕地保护效果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3): 84-92.
[
|
[19] |
程雪阳. 论集体土地征收与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协调[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0): 28-33.
[
|
[20] |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 135-142.
[
|
[21] |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 地理研究, 2011, 30(9): 1637-1647.
[
|
[22]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
|
[23] |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
|
[24] |
胡斯威, 王永生, 曹智. 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12): 2439-2452.
[
|
[25] |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 563-576.
[
|
[26] |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
|
[27] |
王如松, 欧阳志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 337-345.
[
|
[28] |
王瑾, 高上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20.
[
|
[29] |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 资源科学, 1999, 21(4): 60-65.
[
|
[30] |
颜梅艳, 余斌, 郭新伟, 等.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异与乡村振兴多元路径: 以云南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23, 43(6): 1066-1077.
[
|
[31] |
温铁军, 张俊娜, 邱建生, 等. 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1): 35-42.
[
|
[32] |
张丽丽, 邓晓雅, 龙爱华, 等. 基于农业水足迹的水资源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 干旱区研究, 2022, 39(2): 436-447.
[
|
[33] |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现代农业地理工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029-2046.
[
|
[34] |
吴诗嫚, 叶艳妹, 张超正, 等.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 来自湖北省江汉平原与武陵山区的经验证据[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7): 98-106.
[
|
[35] |
金晓斌, 罗秀丽, 周寅康. 试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逻辑、关键问题和主要关系[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11): 1-12.
[
|
[36] |
谭荣. 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和价格[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5): 1-9.
[
|
[37] |
刘黎明. 土地资源学[M]. 6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2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