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村庄类型差异下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证

  • 李梦真 , 1 ,
  • 吕晓 , 1, 2, *
展开
  • 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 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169
*吕晓(1984— ),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政策评估与分析、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E-mail:

李梦真(1997—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18

  修回日期: 2024-05-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25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JY121)

Theoretical logic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under different village types

  • LI Mengzhen , 1 ,
  • LYU Xiao , 1, 2, *
Expand
  •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handong, China
  • 2. College of Gramma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18

  Revised date: 2024-05-16

  Online published: 2024-09-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9BJY121)

摘要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李梦真 , 吕晓 . 村庄类型差异下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 43(9) : 1714 -1729 .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03

Abstract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an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rural land us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residential land func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based on two typical village cases in Yin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villages an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tabilizing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he village collectives of priority development villages promote the orderly upgrading and re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scale by formula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hich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living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multi-compound direction dominated by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villages of relocation and withdrawal, the problem of vacant and abandoned residential land is relatively serious due to the loss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 local government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l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o n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e and ecological compound function through local relocation, banning the investment of construction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element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illages provid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land,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from residential security only to a multi-compound direction.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actor alloc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the management and use standard of residential land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village planning and efficient use of residential land should be combined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and rural industry.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生产生活以及乡村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具有为农民提供居住保障的功能,是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政治基础[1]。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等急剧变化,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人走房空”“乡村空心化”以及“宅基地闲置”等现象变得愈发普遍[2],致使宅基地保障性功能减弱。为使宅基地功能转型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国家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提出乡村发展应分类推进,鼓励村集体和农民采取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推动宅基地功能良性演进。
宅基地是中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型可满足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现实需求[3]。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体现在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两方面[4]。其中,显性形态主要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结构,涉及数量和空间结构两方面;隐性形态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依附于区域内土地的显性变化,且通过调查、分析、化验等过程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具有质量、功能、产出等多重属性[5]。宅基地作为一个复杂的土地利用综合体,其利用转型与土地利用形态密不可分[6]。因此,及时调整宅基地利用模式,加快探索实现宅基地新功能成为满足新时期土地需求发展的重要途径[7]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对宅基地功能转型进行了大量探索,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尺度范围、研究方法、功能识别与分类、驱动机制等方面。在研究范围方面,已有研究范围涉及区域[8]、省域[9]、县域[10]以及微尺度层面的村域、居民点[11]等多尺度视角。例如,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显示,宅基地的利用呈现其占建设用地增量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向低转型[12]。在研究方法方面,多将定性分析[13]与空间聚类分析[14]、协调分析等定量模型相结合衡量宅基地多功能组成结构及其分异特征;在功能识别与分类方面,多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方面将宅基地功能划分为生产功能、财产功能、保障功能[7,15]。当前驱动力研究与乡村地域系统用地结构相衔接,从外部环境和农户内部居住行为决策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驱动因素,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16]、城乡区位[17]、自然条件和农户行为决策[18]等因素影响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力度与分布格局。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经济发展及中观地域视角[19-20],缺乏以村庄分类为指导的宅基地功能转型驱动机理研究。因此,在实际乡村发展过程中,容易引起不同类型村庄对宅基地利用方式的盲目效仿与实践,不利于因地制宜、精准化制定宅基地转型利用对策。
基于此,本文参照《国家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和《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对不同类型村庄内涵进行界定。在山东省沂南县选取典型村庄作为研究案例,利用质性分析方法,将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基础与案例演绎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尝试通过构建不同村庄类型下宅基地功能转型逻辑机理,总结案例研究区内易于推广的发展模式,讨论不同村域内宅基地功能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为不同类型村庄的宅基地转型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深化宅基地利用转型的理论认识。

1 理论分析

1.1 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辨析

宅基地利用转型是受到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政策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时段内宅基地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趋势性变化[21]。而宅基地功能转型是宅基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等系统内外力作用下不断适应社会关系调整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22]。如张德元[15]认为,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宅基地功能随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渐变,并从居住保障性功能逐步向资产性功能过渡。
宅基地功能的变化与其所处的乡村地域系统环境密不可分。从系统动态发展的角度看,乡村地域系统的人口、产业、政策等变化导致宅基地的主导功能及其组成随区域发展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甚至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新功能[23]。其中,宅基地利用主体将自身需求能动性地作用于宅基地,形成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直接因素。因此,本文将宅基地功能转型的概念界定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宅基地利用主体综合考量影响宅基地利用的多种因素,通过改变宅基地的利用方式或地类,促使宅基地主导功能向其他主导功能或多元复合方向转变,亦或者使宅基地的功能组成向其他主导功能或新的组合方式转变。

1.2 宅基地功能转型驱动力的理论分析

宅基地功能转型受到多方要素的影响。为全面系统有序地分析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驱动力,本文基于系统论以及要素共生演变的观点,将宅基地内部要素与其外部环境看作整体系统,综合核心主体、互馈环节、空间特征等方面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图1)。
图1 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框架

注:根据参考文献[8]修改。

Fig.1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1.2.1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内生动力

在宅基地功能转型内生动力组成中,“人—地”关系变化贯穿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始终。其中,“人”代指宅基地功能转型的行为主体,“地”主要为待转型的宅基地及与其有关联的物质要素构成。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农户作为宅基地的实际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多样化的需求,通常会直接调整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功能布局、住宅大小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因而,农户的生计类型[24]、收入水平、认知意愿等变动是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直接动力[25-26]。这种调整不仅反映了农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推动了宅基地形态与功能的多样化转型。地方政府作为宅基地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及发展战略,有效调节土地资源配置。利用制度构建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创新,对特定区域内的各种要素进行互相反馈和调节,从而全面把控和引导宅基地功能转型的整体发展方向,促进宅基地功能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村集体作为宅基地的所有者,在连接外部环境和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一方面,它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集体外部的网络关系进行沟通,获取与宅基地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社会资源,以寻求宅基地的功能转型的多元化发展路径[27]。另一方面,村集体组织者依托其在农民群体中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引导集体经济成员与政策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人为干预和调控要素流动与配置,确保宅基地功能转型与政策改革目标、乡村发展战略等方向相协调。乡贤精英在政府的人才吸纳政策引导下,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将资金、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智慧等关键发展要素引入农村地区,提升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为宅基地功能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28]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行为客体主要由宅基地、地上住宅及其相关附属建筑构成。然而,即使在同一个村域内,也并非所有宅基地都需要转型利用,因此,需要依据各类村庄发展情况限定行为客体的范围,甄别行为客体的利用状态与区域发展规划、改革目标的匹配程度。具体来看,宅基地所在的地理区位、布局规模、利用结构、功能分区等自身特征变化,不仅是其所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足迹的反映,也是其功能转型的基础条件[29]。因此,结合土地转型利用的概念内涵,本文的行为客体主要为待转型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其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在显性利用方面,宅基地规模布局散乱,地上农房出现空闲废置、结构缺失或老旧破损等直观现象;在隐性利用方面,宅基地现有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改革制度等方面不协调,需对宅基地部分功能进行完善或升级。针对处于正常利用状态或拥有资源禀赋和潜在价值的宅基地,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功能发现与实现,促使宅基地功能动态地适应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30]

1.2.2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外源动力

转型通常也受到区域的外在因素影响。具体而言,宅基地功能转型外源动力是政治、自然、经济与社会4大子系统的综合。根据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外源系统与内生动力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信息、资金、人口等要素交换。
在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中,自然子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自然本底条件优越、资源禀赋充足的村庄,往往能够吸引多种要素的聚集,进而实现宅基地的多功能利用。相反,如果村庄的自然本底条件较差,则可能导致资源要素的流失加剧,使得土地利用效率下降。此外,区域经济发展、政治决策等因素往往更直接地决定了宅基地功能变化与社会经济转型之间的紧密联系[31]。从历史上看,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乡村—城镇”模式演变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发展趋势的推进,促使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关键资源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功能的外溢逐渐构建了城乡融合的机制。因此,以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城市化过程是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快速进步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19]。土地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权益和土地价值的多样性的驱动。城乡规划、产业升级以及新产业业态的形成扩大了土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农民就业模式的调整,导致区域内的人口流动方向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宅基地的利用模式、形态、结构、价值和功能,甚至其地理位置都发生了明显的调整[32]。因此,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下,外源动力系统对人—地、业—地、人—业等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并影响着宅基地功能转型的方向和速度[33](图2)。
图2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驱动力系统构成

Fig.2 Driving factor system composition of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选取

本文选择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房庄子村和前汉沿村两个村庄作为宅基地功能转型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图3)。
图3 研究区概况

Fig.3 The study area

原因如下:① 村庄类型的重要性。实现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治理是促进乡村振兴在村级层面有效落地的先导工作[34]。《规划》提出了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4种村庄类型。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人口总量相对较大、规模较大的中心村或仍将持续存在的一般村庄。《规划》明确指出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流失特别严重,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整体或局部搬迁的村庄,该类村庄涉及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多项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难点。② 案例区的典型性。沂南县作为自发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地区,经历了诸多宅基地制度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工作,打造了多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为全国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贡献了山东经验。此外,沂南县地形自西向东依次经历了山地、丘陵和平原的更替,村庄种类丰富,且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形成中国农村经济在地域发展差异上的微缩影。③ 村庄的联系性,集聚提升类村庄具有承接搬迁撤并类村庄未来人口和产业发展的可能,在实际发展中,前汉沿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集体将耕地流转于房庄子村种粮能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表1)。
表1 不同类型村庄转型发展的特征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案例村 村庄分类 地理位置 原村庄特征 转型路径 转型结果
房庄子村 集聚提升类 临沂市沂南县辛集镇,沂河河畔 黄瓜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村庄周围河流较多,地势平坦,农业耕种条件优越;紧邻国道,距火车站、汽车站等近,交通便利;村庄人多地少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片区打造,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成为全国黄瓜重要生产基地,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村庄底貌大幅提升
前汉沿村 撤并搬迁类 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汶河河畔 村内两条河流经过,村庄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易受洪涝灾害;交通闭塞,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短缺;村域内宅基地新旧分化明显,西部宅基地排列整齐、建造时间较短,东部宅基地布局散乱、房屋陈旧破损 支持外向型务工,大批量对外流转耕地,村庄基础设施分区建设 村庄内部新旧分化加剧,人口流失严重,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宅基地大批量闲置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 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村庄的发展历程及情况存在差异性,导致影响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变量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性,难以运用数理模型进行量化。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调研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利用数据“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思路对原始资料进行层级编码和提炼,形成系统的认识,进而构建起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模型,最终对宅基地功能转型的机理进行剖析。

2.2.2 数据来源

笔者所在的东北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23年2月前往沂南县对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近10年典型村域内宅基地功能的发展变化。调研问卷分为农户调研问卷和村干部调研问卷两类。在调研中,课题组研究生作为调查员以问卷为纲,对不同行为主体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中,农户调查问卷涉及内容为农户家庭构成与生计、宅基地数量及规模、宅基地产权变化、宅基地功能转型、家庭承包地经营及流转、农户土地认知、土地流转认知及意愿、生活意愿与社会保障等8部分;村干部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村庄基本情况、宅基地基本情况、村庄耕地情况、村干部对宅基地改革的态度、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态度、村干部对村庄发展的评价与建议等6部分。此外,结合沂南县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权威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等二手数据,利用扎根理论范式对典型村庄的宅基地功能转型进行探究。

3 结果分析

将村庄遥感影像图上产生的时序变化与实际调研概况相结合,探究2012—2022年间典型村庄内宅基地功能转型的显性变化与隐性变化。从“人—地—房—业”4个方面梳理典型村庄及其宅基地功能的发展脉络与特征,为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构建奠定逻辑基础。

3.1 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与特征

3.1.1 集聚提升类村庄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与特征

(1) 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
房庄子村宅基地利用及功能发展背景为:房庄子村位于沂河河畔,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1980年左右,村民开始发展越冬黄瓜种植业,产业的劳动力密集、收益较高等特点加强了村民与土地的联系,村域内宅基地布局散乱、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对此,村集体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村庄规划,严格限定宅基地的户均面积及房屋建设和高度(表2)。经过10余年的旧房改造,形成稳定点宅基地分布格局。村庄农房结构由土木结构升级为砖木结构(图4c4d),宅基地的生活功能及社会保障功能初步提升。
表2 房庄子村初次规划宅基地分类

Tab.2 Classific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for initial planning in Fangzhuangzi Village

类型 规格/m 地上房屋数/间 房屋面积/m2 家庭人口规模 农房高
青年型 12.6(宽)、14(长) 4 176.4 中青年家庭,3人及以上 室外地坪距屋檐3.13 m,屋檐到屋顶小于2 m
老年型(2人) 6(宽)、14(长) 2 84 老年2人,且子女已经有宅基地
老年型(1人) 6(宽)、6(长) 1 36 老年1人,且子女已经有宅基地

注:宽指东西方向上的距离,长指南北方向上的距离。

图4 2012—2022年房庄子村宅基地分布利用变化

Fig.4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Fangzhuangzi Village during 2012-2022

2013年,黄瓜种植规模扩张促进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在“一户一宅”政策的严格限制下,村内涌现农房“翻建潮”,宅基地的生活功能开始升级,闲置宅基地在盘活过程中财产功能得到实现。村集体将农房建设高度标准由最初的3.18 m提高到3.5 m,村民在不超出宅基地面积的限制下,改变宅基地利用结构,增加了房屋的宽度和长度,缩小庭院面积的占比并撤除原有的禽畜饲养功能区,逐渐向现代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图4e)。宅基地的农业生产功能下降,生活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由于村庄整体生产空间对生活空间的限制(图4a4b),村内宅基地新增困难。为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村集体建立价格机制引导一户多宅、进城定居的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或流转闲置宅基地,提升宅基地利用效率。在有偿退出的引导下,每宗青年型闲置宅基地的流转价格达2万元,闲置宅基地的财产功能凸显。同时,为缓解人地矛盾,村集体填整部分洼塘并引入外界开发资本建设居民楼,新建居民楼房的单套面积为105 m2,每套价格为5万元,借此方法提升建筑容积率缓解宅基地供应不足的困境。
2020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对房庄子村进行村庄规划,致力于提升村庄的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促进宅基地功能向文化、生态方向转型。通过户厕改造、治理宅前屋后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力度,以提升宅基地的生态功能;通过依托农房立面进行壁画、文字绘制,宣传村庄发展历史、乡风民约标语、乡村改造历程等内容,显化宅基地的文化宣传功能。
(2) 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
在乡村振兴战略及区域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多元主体联合放大村庄产业优势,夯实村庄经济发展基础。在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下,村集体充分发挥自治能力,对村内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合与潜力挖掘。通过优化村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布局结构为村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引导农户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在村庄宅基地总量不增的前提下实现宅基地的分配公平及社会保障功能;通过全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户厕改造,优化村庄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通过坑塘平整开拓建设用地,以提升部分建筑容积率的手段缓解人地矛盾,最终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村庄集聚提升的目标。

3.1.2 搬迁撤并类村庄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与特征

(1) 宅基地功能转型过程
前汉沿村村庄及宅基地发展背景为:前汉沿村宅基地包括新、旧两个分区(图5a5b),葛岸线汶泗公路在两区之间穿过。其中,村庄东部旧宅基地分布区(以下简称旧村区),位于汶河西畔、孙祖河东畔,地势低平,河流汛期易受洪涝灾害。受限于上述自然条件,20世纪80年代,村集体在村庄地势较高的村庄西部划分新增宅基地分布区(以下简称新村区),承载新增人口的用地需求。
图5 2012—2022年前汉沿村宅基地利用分布变化

Fig.5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Qianhanyan Village during 2012-2022

2016年,村庄正式停止宅基地新增,宅基地用地格局固定,形成新村区居民以中青年为主,旧村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的代际分化式分布格局。由于村庄劳动力外流严重、老年人口死亡等因素,村域内的宅基地利用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具体表现为旧村区宅基地面积不均一、分布格局整齐度低,农房多为石木结构,建设质量偏低,老龄化程度较深、人口规模萎缩严重导致旧村区宅基地空闲废弃率高达70%左右(图5c)。新村区宅基地形成历史较短,排列整齐,农房多为砖木或砖混结构,质量较高(图5d)。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多数青年仅春节前后的10 d内回村居住,导致新村内的宅基地多呈现季节性闲置状态,且建设质量越高、建造历史越短的农房闲置时间反而越长。此外,村集体将耕地对外大规模流转,并对未流转耕地进行统一的合作社经营,导致农户农业生产活动骤减,外出务工人员季节性回流次数减少,宅基地所承担的生活居住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逐步弱化。
为提高旧村区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对前汉沿村进行村庄局部搬迁规划,计划借助地类转换的途径实现旧村区宅基地功能由留置向财产经营功能转换。首先,当地政府对河道进行整治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旧村区生态空间质量;其次,对旧村区进行宅基地整理规划,借助河畔秀丽自然风光吸引企业开发康养项目。虽然在规划落地阶段,资金的匮乏导致大型开发项目开发中断,但地方政府以及村集体不断围绕闲置废弃宅基地的再开发进行了冷库建设、加工厂建设等多种利用规划,向生态、生产、财产功能方向发展已成为前汉沿村旧村区宅基地功能的转型趋势。
(2) 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
前汉沿村因地形限制、人口扩张而产生居住区分化,新村区与旧村区形成“西升东落”的发展态势。人口外流及老龄化加深导致村域内宅基地闲置率逐年上升,宅基地功能由多元复合化逐渐向简单化甚至单一化发展。具体来看,新村区宅基地功能由“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居住生活”转型为“社会保障+生活居住”或“季节性闲置+社会保障”。旧村区空心化程度加剧,在此情况下,旧村区的老年人期望政府拆除旧房建设新农房,以此获得养老住房保障。一户多宅的农户期望在搬迁撤并过程中可以借助旧房拆迁获得拆迁补偿。因此,旧村区宅基地功能由“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活居住”转型为“社会保障+社会居住”或“留置功能”。因此,探寻适合前汉沿村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加快村内空废闲置宅基地的整治与流转经营成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3.2 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宅基地功能转型机制

3.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以开放式的心态,尽量摒弃个人偏见和既定研究结论,将所有资料打散并赋予概念,再将概念组合起来的过程[35]。为保障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仅保留两个及以上参考点的概念,通过逐句与逐段编码相结合的形式在原始资料中提炼出概念并总结为相应的范畴。在本部分工作中,将房庄子村的访谈资料与二手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共获得63条初始概念和43条初始范畴(表3);本次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将前汉沿村的访谈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共获得59条初始概念和42条初始范畴(表4)。
表3 房庄子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案例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与范畴化(片段截取)

Tab.3 Open coding and categoriza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case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Fangzhuangzi Village (example)

原始语句 初始概念 初始范畴
我们村一共648户,2000多人,大概有450户是黄瓜种植,剩余的农户是参与黄瓜经营,进行市场经营和销售 A1黄瓜种植相关从业规模 AA1村庄产业发展概况
全村土地总面积2017亩,如今,该村高效大棚蔬菜面积达1400多亩,年总产量3万多吨,成为国内著名的黄瓜生产基地 A2村庄产业发展规模
我们严格实行一户一宅的政策,把一户多宅的废弃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统一收回,再分配到村民的名下 A3落实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 AA2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增强
村里在加入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打造了一个省级美丽乡村,2022年验收。主要是建设村容村貌,打造市级的乡村振兴片区,包括我们村在内的10个村,都进行了建设,政府对我们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 A12政府投资整治村容村貌 AA6政府投资
我们村里没有闲置的宅子,不够住,都还有人去菜园地里住 A16宅基地数量不足 AA8人地矛盾
村里没有专门的宅基地流转交易平台,都是村民个人之间对接一下,对接不了的就找我们村委协调。我们就跟着一块估价看看值多少钱,别卖的太贵了,别人接手了就翻盖或者新建上几间屋子 A19村集体辅助农户协商宅基地内部流转 AA10宅基地内部流转
这栋楼是居民楼,这是给那些年轻人要结婚但是没有地建房子的人盖的。因为我们村里是一户一宅,但是有的家庭孩子多,就算分户也没有多余的地可以划分宅基地了,村里就规划一下建了楼,这栋楼基本上用来做新房结婚用 A58村内规划建设楼房新居缓解宅基地供应不足 AA39提升建筑容积率
…… …… ……
表4 前汉沿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案例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与范畴化(片段截取)

Tab.4 Open coding and categoriza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case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Qianhanyan Village (example)

原始语句 初始概念 初始范畴
我们村先有的老村,再有的新村,老村这边也得接近200宗宅基地,但老村人很少了,因为老村的人陆陆续续去世,年轻人不断地往新村搬,老村的宅基地接近2/3是闲置的 A1老年人居住在旧村,年轻人居住在新村 AA1居住区代际分化
老村这边的人以前就在新村给孩子盖了房子结婚,我们老村这边都是一群残兵败将,没有年轻的了 A3旧村区人口老龄化 AA2旧村留守老人高龄化
村里也想盘活一下闲置宅基地,但是缺少能人推动,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步的想法阶段,还没有具体的规划,政府也没有主导,也缺乏有这样想法的有钱人来投资 A16闲置宅基地缺乏盘活利用主体与规划 AA12缺乏盘活主体
村后面不远有一个松山,一个大集团在里面盖了100多栋别墅,一栋都四五百万元,原来说要把村后面的地征用建设双语学校,北京也来了专家考察,打算搬迁,但那个集团贷款失败,这些事情就搁置了 A10开发集团融资困难导致村庄原搬迁计划搁浅 AA7原搬迁计划中断
那些老房子也好像有规划,以前规划着要建旅游区,但是由于费用太高了,就没有实行。因为还得拆房子,要有好多赔偿费,赔偿费要是给的太少,就都不愿意拆,所以那些房子就都闲着 A47赔偿费缺失致使旧村区宅基地盘活规划无法实行 AA34缺乏宅基地盘活资金
老村有时候会被淹,2020年又被淹了,都上了网上热搜,水都从窗户里开始流,新村的年轻人都开着船去老村救人,那些衣柜沙发全部都飘走了,洗衣机和冰箱也都不能用了 A53旧村区容易遭受水涝灾害 AA38村庄易发洪涝灾害
…… …… ……

3.2.2 主轴编码

为厘清初始范畴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出“情境—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框架,在初始范畴的基础上提取更具概括性的主范畴。其中,“情境”是指宅基地所在的村庄发展环境,包括村庄规模、发展阶段等;“要素”是指影响宅基地功能转型驱动因子,包括人口要素、经济要素、资源要素及政策要素等;“结构”是指各要素与宅基地之间的配置关系;“功能”则是指宅基地利用转型之后的结果或功能。在案例的主轴编码阶段,房庄子村案例共提炼出16项主范畴(表5)。
表5 房庄子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案例资料主轴编码表

Tab.5 Spindle coding table for information on the case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Fangzhuangzi Village

框架 主范畴 初始范畴
情境 案例区发展概况 AA1村庄产业发展概况、AA43地理位置优越、AA41宅基地分布格局固定
要素 产业要素 AA26产业集聚融合
人口要素 AA15多元主体参与、AA40劳动力丰富
经济要素 AA6政府投资
政策要素 AA7金融信贷政策扶持
结构 产权变更 AA38宅基地产权明晰、AA14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AA10宅基地内部流转
乡村空间聚类提升 AA3村集体预期居住保障规划、AA4村庄基础设施建设、AA5村庄生态环境建设、AA42村集体建立村庄长效发展规划、AA39提升建筑容积率
产业结构完整 AA27产业技术升级、AA28完整产业链、AA36产业交易信息网络化
政策制度改革 AA9农房建设标准提高、AA24规划管控
主体行为结构 AA16产业交易主体扩大、AA17政府引导扶持、AA18乡贤精英回村、AA19村集体领办产业发展、
AA30农户需求提高
人地关系 AA25宅基地按家庭规模发展分配、AA8人地矛盾
功能 产业增收 AA31农户增收、AA32村集体增收、AA29拓宽就业渠道
宅基利用转型 AA12宅基地利用结构升级、AA33宅基地内部要素城市化、AA37农房造价高
宅基地功能转型 AA2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增强、AA20宅基地生态性提升、AA13宅基地财产收益功能凸显、
AA21宅基地生活功能完善、AA22生产辅助功能、AA23宅基地文化宣传功能
治理有效 AA11村集体管理自治、AA34宅基地盘活率高
公共服务 AA35村庄养老服务建设
前汉沿村在案例主轴编码阶段,按照“情境—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框架,共提炼出14项主范畴(表6)。
表6 前汉沿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案例资料主轴编码表

Tab.6 Spindle coding table for information on the case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Qianhanyan Village

框架 主范畴 初始范畴
情境 村庄区位条件 AA38村庄易发洪涝灾害、AA39旧村区发展受河流限制、AA41村庄地势西高东低、AA37邻近旅游开发区
自然禀赋 AA9矿产资源禀赋、AA10自然资源禁止开发
要素 要素缺失 AA25村庄多要素缺失
结构 人口结构 AA2旧村留守老人高龄化、AA3劳动力外流、AA4农户生计非农化
产业结构 AA6产业结构单一、AA5第一产业活动下降
乡村空间结构 AA1居住区代际分化、AA27新村区生态环境治理、AA11宅基地停止新增
基础服务建设 AA22旧村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AA26新村区道路修建完善、AA17养老福利机制缺失
乡村空间规划 AA29村庄统一建设标准缺失、AA7原搬迁计划中断、AA20村庄未来规划方向不明确
产权结构 AA16宅基地产权明晰、AA8耕地流转
宅基地政策制度
结构
AA12缺乏盘活主体、AA14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AA15宅基地管理机制缺失、
AA32宅基地整理复垦机制缺失、AA35宅基地流转机制缺失
经济要素配置 AA2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AA34缺乏宅基地盘活资金
农户行为决策 AA30农户宅基地盘活意愿低、AA31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低、AA21村民具有拆迁并居意愿、
AA42农户产权认知模糊
功能 宅基地利用结构
转型
AA18旧村区宅基地破旧废弃、AA19旧村区宅基地闲置率高、AA33新村宅基地利用结构升级、
AA36村域内禁止宅基地地上建设、AA13宅基地季节性闲置
宅基地功能转型 AA23宅基地生态性能低、AA28宅基地农业生产功能下降、AA40宅基地留置功能凸显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阶段的工作是筛除与理论构建的无关、关联性不够强的范畴编码,同时,根据机制建立的需要不断增加新概念和范畴[36]。概括为一个更大的社会分析类属形成故事主线,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为下一步机制建立奠定基础。

3.2.4 机制建立与阐释

(1) 房庄子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机制构建
房庄子村宅基地功能转型为政策引导型,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方略和村庄规划,促进村庄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发展。其机制运行逻辑为:在村庄宅基地供应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房庄子村村干部开展宅基地规划,实现户有所居,并借助生产空间限制生活空间的手段遏制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基于越冬黄瓜种植收益可观,房庄子村将蔬菜种植业作为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政府引领下,实现产业结构的延长与升级,吸引人口、资金、政策等要素与宅基地功能转型产生良性循环。通过机理剖析可发现:
首先,从“业”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制定片区产业振兴战略及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促进村庄产业升级与融合,拓宽农户就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为农户实现土地利用需求提供物质基础。依托“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方略将房庄子村与周边多村联合发展,形成地域特色产业片区。
其次,从“人”的角度来看,农户依托产业的发展而集中居住于村庄,较低的离农生产度和较短的农业生产半径决定了农户对于宅基地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劳动力集聚促使农户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农户在具备可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宅基地的利用形式和结构,提升农房的建筑质量和内部配置。通过增加房屋建筑的面积占比和减少庭院上的种植、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宅基地上生活功能分区的完善与升级。
再次,从“地”的角度来看,村集体结合村庄发展概况制定符合村情的宅基地管理公约和住房建设标准,依法对宅基地分配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提升村庄建筑的容积率和贯彻“一户一宅”政策,缓解村内宅基地数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强化宅基地对村民的居住保障。在实现集聚的基础之上,地方政府依据村庄特色对房庄子村进行美丽乡村样板村打造与建设,借助村集体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对村庄进行科学的人居规划,提升村庄的宜居性和生态性,凸显宅基地的生态功能(图6)。
图6 房庄子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机制

Fig.6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Fangzhuangzi Village

最后,从“房”的角度来看,政府拨放村庄建设专项资金推进房庄子村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医疗等福利设施建设以及村庄生态治理等制度规划的实施与落地。为提升农户的居住质量,政府为农户统一免费实行户厕改造,提高农房内部的生活质量。以农房为文化传承载体,将乡风治理引导语、政策宣传语、村庄发展历史等绘制于农房外部墙体,凸显宅基地的文化功能。同时,政府面向全社会招标,开展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拨放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宅基地功能转型与村庄发展相协调。
(2) 前汉沿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机制构建与阐释
前汉沿村的宅基地功能发展为“人—地—业”等相关要素流失引起的功能衰退。其机制运行逻辑为:前汉沿村由于“建新不拆旧”导致村庄宅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同时,村庄及其所在区域缺乏产业支撑,导致人口持续外流进而引发宅基地大批量闲置。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当地政府对前汉沿村进行局部搬迁撤并规划,将前汉沿村的旧村区确定为局部搬迁撤并区域。基层镇政府与村委通过河道治理消除洪涝灾害风险,试图借助地类转换的手段实现宅基地的再开发,进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的经济、生态等效益。进一步通过机理剖析发现:
首先,从“业”的角度来看:前汉沿村的粮食种植业经济效益低,无法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进而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及其所在乡镇缺乏自然资源禀赋,外流人口为追求更多的收入而减少回村次数,将耕地进行撂荒或种植树木。对此,村集体将旧村区北部集中连片的耕地流转于房庄子村的种粮大户,并成立合作社,将村庄西部较为零碎的耕地纳入合作社管理,进行烟薯规模化种植。虽然这一措施提升了耕地的利用效率,但也降低了村民农业生产的参与度,导致外出务工村民回村频率减少,宅基地闲置时间变长。
其次,从“人”的角度来看,人口要素流失成为引起宅基地利用变化和功能转型的直接要素。由于村域内河流对地形的分割导致宅基地分区扩张,形成新村区区内青年人口集中居住且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旧村区内老年人口集中居住且人口规模持续萎缩的发展局面。新村区宅基地利用结构逐渐现代化和立体化,旧村区宅基地整体利用率逐年降低且宅基地翻新、重建为零星式分布。此外,村庄人口要素配置除了呈现内部代际分化之外,还表现为城乡交互式流动。由于村内缺乏产业发展基石且村庄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村内青壮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户生计类型表现为青壮年人群非农化,农业耕种人口老弱化。前汉沿村长期居业分离式发展导致村庄形成“居业双空”的局面,加之地方政府以及村集体缺乏宅基地退出的宣传、引导以及政策补偿,导致农户退出闲置宅基地的意愿低,闲置宅基地收回和盘活困难,村庄的面貌呈现“新房闲置化、旧房废弃化”。前汉沿村宅基地居住生活和社会保障功能急剧下降,情感寄托、留存于后代等留置功能凸显(图7)。
图7 前汉沿村宅基地功能转型机制

Fig.7 Mechanism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in Qianhanyan Village

最后,从“地”的角度来看,土地投入要素的减少导致前汉沿村村域内宅基地利用效率出现整体下降。其中,由于旧村区被划定为局部搬迁撤并区,政府规定严禁村民在该区域内进行建设活动,使得村域内农房破损化加剧,旧村区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多方主体围绕该区宅基地的再利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试图通过地类转换的手段对闲置宅基地进行二次利用。例如政府计划与开发企业联合开发康养项目,村集体试图拆除部分废弃宅基地建设储藏冷库等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以期促使闲置宅基地由留置向生态、经济等功能转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在村庄分类的前提下,将宅基地嵌入乡村地域单元内,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别对集聚提升类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宅基地功能转型驱动机理进行探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兴衰、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宅基地功能转型路径必须与村庄禀赋有效结合。在集聚提升类村庄,以提高宅基地的分配公平与利用效率保障村民户有所居,以产业增值提升社会保障、生活居住以及生产生态等功能;撤并搬迁类村庄因要素流失面临宅基地闲置问题,通过制定村庄规划,引导农户易地搬迁,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
(2) 宅基地功能转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宅基地功能以居住保障为主导,向集生态、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功能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由于人口要素的流失导致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下降并向留置功能转型,但在村庄规划引导下,宅基地向生态、生产和财产复合功能转型。
(3) 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驱动力来源于多元要素交互式流动。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下,综合村庄资源禀赋、社会需求及村庄预期发展规划改变宅基地利用形式,挖掘宅基地潜在的功能及价值,推动宅基地功能多元化转型。

4.2 讨论

宅基地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功能组成及转型方向是关系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两种类型村庄的宅基地转型过程梳理及机理探析发现,在不同情境下,村庄的要素禀赋、要素流动和配置所形成的关系结构,可成为村庄发展及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径。其中,产业禀赋、多元主体参与、政策禀赋对两类村庄的宅基地功能转型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对于理解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关键驱动具有一定的价值。若要进一步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驱动因子的具体影响力度,还需结合一定的计量分析,以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此外,本文缺乏对特色保护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对照研究,在解决集聚提升类和搬迁撤并类村庄类型下的宅基地功能转型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实际参考和借鉴。而且,本文仅针对调研村庄构建了宅基地功能转型的理论,其适用性与科学性仍需在更多的样本村庄下进行检验。尤其是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不同村庄类型的宅基地功能转型逻辑机理存在差异,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更多横向对比分析。

4.3 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宅基地功能优化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在此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及实际调研,尝试差异化地对两类村庄发展以及宅基地优化利用提出建议。
集聚提升类村庄由于村庄产业和人口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大,易出现土地供小于需的局面。因此,政府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平衡统筹各类用地功能;借助联合基层干部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村民主动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参与节约集约用地建设;提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村庄部分空间的建筑容积率,打造新型社区。
撤并搬迁类村庄在搬迁过程中涉及拆旧复垦、部分农户的安置、村域新建等方面。政府应科学制定村庄规划,调整优化宅基地的空间布局及数量,发挥引领与支持作用,保障资金充足,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村集体应保障自治有效,组织管理好宅基地、耕地等集体土地的流转与退出;政府及社会各界须重视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生活居住、社会保障财产权益,从农民的利益诉求出发,分类别、有计划地引导农户完成拆迁,做好相应的补偿机制和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撤并后的村民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1]
徐忠国, 卓跃飞, 吴次芳, 等. 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4): 28-39.

[Xu Zhongguo, Zhuo Yuefei, Wu Cifang, et al. Review on rural homestead studies.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9(4): 28-39. ]

[2]
陈胜祥, 李洪义.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嵌入性市场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6): 85-94.

[Chen Shengxiang, Li Hongyi. Study on the embedding market mechanism of idl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development. China Land Science, 2021, 35(6): 85-94. ]

[3]
谭林, 陈岚. 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机制及路径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7): 1829-1847.

DOI

[Tan Lin, Chen Lan.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7): 1829-1847. ]

DOI

[4]
曲艺, 龙花楼, 曹林森. 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环境与经济效应耦合研究框架构建[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799-809.

DOI

[Qu Yi, Long Hualou, Cao Linsen. Construction of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coupl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under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4): 799-809. ]

DOI

[5]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4): 1-7.

[Long Hualou. Explanation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China Land Science, 2022, 36(4): 1-7. ]

[6]
Tu X S, Sun Q R, Xu G L, et al.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homesteads: A field survey of Poy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1, 12(2): 214-224.

DOI

[7]
Jiang G H, He X, Qu Y B, et 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rural housing l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four typical area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6, 57: 645-654.

[8]
龙花楼, 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 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144-149.

[Long Hualou, Li Xiubin. Analysis on regional land use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2): 144-149. ]

[9]
Zhu F K, Zhang F R, Li C, et al. 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Analysis of land-use differentiation in a transect of Beijing,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1: 262-271.

[10]
Zhou T, Jiang G H, Li G Y, et al. Neglected idl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RRL) in metropolitan suburb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0, 78: 163-175.

[11]
曲衍波, 姜广辉, 张佰林, 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45-1858.

DOI

[Qu Yanbo, Jiang Guanghui, Zhang Bailin, et 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ition and its economic gradient differenti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0): 1845-1858. ]

DOI

[12]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

[Long Hualou.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0): 1093-1100. ]

DOI

[13]
公茂刚, 刘涛. “三权分置”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方式探究: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 青海社会科学, 2023(1): 86-96.

[Gong Maogang, Liu Tao. Exploring the utilisation of rural unused residential bases under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rooting theory.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2023(1): 86-96. ]

[14]
杨春梅, 徐小峰, 齐琪, 等.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仿真与模拟[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9): 56-65.

[Yang Chunmei, Xu Xiaofeng, Qi Qi, et al. Simul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ange in Shanghai City unde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hina Land Science, 2019, 33(9): 56-65. ]

[15]
张德元. 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J]. 调研世界, 2011(11): 21-23, 54.

[Zhang Deyuan.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rural homesteads.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2011(11): 21-23, 54. ]

[16]
宋伟. 农村住宅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0): 198-203.

[Song Wei.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law of rural house' function.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2, 28(20): 198-203. ]

[17]
瞿理铜, 朱道林. 基于功能变迁视角的宅基地管理制度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5): 99-103.

[Qu Litong, Zhu Daolin.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omestea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2015(5): 99-103. ]

[18]
高金龙, 刘彦随, 陈江龙. 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 基于利用状态的视角[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1): 2878-2891.

DOI

[Gao Jinlong, Liu Yansui, Chen Jiang-long. Transition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Evidences from the utilization statu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11): 2878-2891. ]

DOI

[19]
刘守英, 熊雪锋.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 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6): 2-20.

[Liu Shouying, Xiong Xuefeng.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village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homestead system: A case study of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in Luxi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8(6): 2-20. ]

[20]
张文琦, 曹月娥. 城市近郊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因子研究: 以新疆乌鲁木齐县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5): 104-110.

[Zhang Wenqi, Cao Yue'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household homestead withdrawal in suburban areas: Taking Urumqi County, Xinjiang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21, 57(5): 104-110. ]

[21]
齐琪, 徐小峰, 杨春梅,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与模式研究: 基于典型村庄的案例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6): 84-93.

[Qi Qi, Xu Xiaofeng, Yang Chunmei, et 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and modes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ase analysis of typical villages. China Land Science, 2020, 34(6): 84-93. ]

[22]
赵庆磊, 马雯秋, 曲衍波, 等. 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J]. 资源科学, 2021, 43(7): 1454-1466.

DOI

[Zhao Qinglei, Ma Wenqiu, Qu Yanbo, et al. Multi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homestead. Resources Science, 2021, 43(7): 1454-1466. ]

DOI

[23]
林超, 郭彦君. 农村宅基地功能研究述评及对乡村振兴启示[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4): 194-199.

[Lin Chao, Guo Yanjun. The research review on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enlightenmen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20(4): 194-199. ]

[24]
张勇超. 内部需求、外部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研究: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的审视[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3): 197-204.

[Zhang Yongchao. The impacts of internal demands, external policy factors on household willingness of homestead withdrawal: A surv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demand theory.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3, 44(3): 197-204. ]

[25]
张慧利, 夏显力. 农村劳动力流动如何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1): 139-148.

[Zhang Huili, Xia Xianli. How does rural labor mobility affect farmers' homestead withdraw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2(1): 139-148. ]

[26]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演变: 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316-1323.

DOI

[Chen Guang, Zhang Fengrong, Zhang Bailin. Change in land use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A case study in Alukeerq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10): 1316-1323. ]

DOI

[27]
Wang R Y, Tan R. Patterns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delineation[J]. Land Use Policy, 2020, 97: 104742. doi: 10.1016/j.landusepol. 2020.104742.

[28]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Zhang Fugang, Liu Yansui. Dynamic mechanism and models of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2): 115-122. ]

DOI

[29]
Qu Y B, Jiang G H, Yang Y T,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n spatial morphology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 cas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1: 135-146.

[30]
卢健松, 姜敏. 1979—2009年农村住宅的变化: 以湖南的调研为例[J]. 建筑学报, 2009(10): 74-78.

[Lu Jiansong, Jiang Min. Change of rural housing from 1979 to 2009: Case study on Hunan investigation.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10): 74-78. ]

[31]
甄雨, 马晓冬, 孙昕哲. 村域尺度的城郊乡村多功能演化与发展路径: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3): 446-457.

DOI

[Zhen Yu, Ma Xiaosong, Sun Xinzhe. Multi-func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uburban villages at village scale: A case study of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4, 43(3): 446-457. ]

DOI

[32]
夏柱智. 有限市场: 宅基地财产化改革的制度实践及解释[J]. 农村经济, 2020(3): 34-40.

[Xia Zhuzhi. Limited market: Institutional practice and explanation of property reform of rural homestead. Rural Economy, 2020(3): 34-40. ]

[33]
吕晓, 牛善栋, 谷国政, 等. 有限市场化的农村宅基地改革: 一个“人—地—房—业”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9): 24-43.

[Lv Xiao, Niu Shandong, Gu Guozheng, et al. The limited market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 reform: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people-land-housing-industry".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2(9): 24-43. ]

[34]
张广辉, 叶子祺. 乡村振兴视角下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 2019(8): 17-25.

[Zhang Guanghui, Ye Ziq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nomy, 2019(8): 17-25. ]

[35]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 73.

[Chen Xiangm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grounded theory.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1999(4): 58-63, 73. ]

[36]
孙晓娥. 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6): 87-92.

[Sun Xiao'e. Grounded theory: Theory-development in in-depth interview research.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1, 31(6): 87-92. ]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