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空间”视角下乡村工业遗产的新内源式发展
陶慧(1983— ),女,湖北恩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人类学、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重构、旅游规划与开发。E-mail: taohui@muc.edu.cn |
收稿日期: 2024-03-19
修回日期: 2024-05-09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2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SH070)
教育部主题案例征集项目(TZ-2310052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80)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space
Received date: 2024-03-19
Revised date: 2024-05-09
Online published: 2024-08-22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3BSH070)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Thematic Case Solicitation Project(TZ-231005233)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01180)
凝聚乡村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乡村工业遗产作为乡村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乡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历程。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与乡村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联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围绕乡村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正是多元主体交互下空间实践的当代表征。论文以河北彭城镇为案例地,提出“主体—空间”以探索性案例的研究方法解析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结果表明:① 多元主体的交互突破了传统熟人社会的稳定结构,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多维实践中重构了乡村工业遗产地独特的“主体—空间”互构关系;② 乡村工业遗产地的空间生产是政府权力、文化资本等外部力量与地方社群的文化主体价值的多方合作实践,将乡村工业遗产地打造为文化旅游消费空间,推进乡村工业社会整体更新的过程;③ 新内源式发展路径赋予乡村社会全新的内涵,主体与空间的链接互动跳出了传统地方价值循环演绎的困局,更多叠加了外围元素的内化糅合,乡土社会实现新维度的更新与再造。文化旅游加持之下乡村工业遗产地的演变,既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新的典范,也是工业遗产在乡村地区活化的科学示范。
陶慧 , 王彩媛 , 王磊 , 章骢耀 . “主体—空间”视角下乡村工业遗产的新内源式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 43(8) : 1525 -1541 .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05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which integrates rural historical value, technological value, soci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serv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ural industrial culture, and has witnessed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journey of rural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regions have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an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tourism and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provided new idea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centered o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is the contemporary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practice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his study proposed a "subject-spac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l through exploratory case stu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has broken through the stabl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acquaintance society and reconstructed the unique subject-spac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2) The spatial produc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s a process of the joint efforts of external forces such as government power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cultural subject value of local communities, which transform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to cult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space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renewal of rural industrial society. 3) The new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ath endows rural society with a new connotation. The intera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ubjects and spaces transcends the dilemma of cycled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local value, incorporating more peripheral elements, and realizing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new dimensions. The evolu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supported by tourism is not only a new paradig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of the reacti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rural areas.
表1 重点访谈材料总结Tab.1 Summary of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materials |
主要访谈对象 | 编号 | 时间 | 地点 | 访谈内容 |
---|---|---|---|---|
政府人员 | Z01~Z03 | 2022年1—8月 | 当地政府 | 政府对于磁州窑文化发展的相关帮扶政策与措施、旅游产业对改善基础设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以及提升乡村整体形象所产生的示范效应 |
一般旅游从业人员 | Y01~Y12 | 2022年1—8月 | 彭城镇 | 参与旅游的动机及参与旅游前后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的前后变化;对于彭城发展旅游之后地方物理景观、文化渗透的直观感受 |
旅游企业主 | L01~L05 | 2022年1—8月 | 业主企业地 | 企业的经营状况、遇到的困难,业主合作情况以及外力帮扶情形;文化的改观以及整个场域空间的前后变化 |
传承人 | C01~C16 | 2022年1—8月 2023年11月 | 彭城镇 | 旅游市场的外部力量对于磁州窑文化传承的影响、本地传承以及措施制定等 |
居民 | M01~M14 | 2022年1—8月 2023年11月 | 彭城镇、张家楼村 | 发展旅游前后对于磁州窑文化的了解程度、地方情感的认同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等 |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部分示例)Tab.2 Open coding and categorization (partial examples) |
资料文本 | 初始概念 | 初步范畴 |
---|---|---|
2013年之前,我们这里的雾霾天气已经很常见了,很影响平时生活。当时周围的人谈起来都觉得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不是事(M01) | 空气污染 | 生态异质化 |
滏阳河是我们这里的母亲河,过去有些厂把废水直接往里面排,又脏又臭的水看得我很心痛(M07) | 水质受到污染 | |
旅发大会筹备期间要制定发展规划,区政府当时参考了多位专家的意见,有环境学的,有旅游学的,还有做城乡规划的(Z01) | 制定发展规划 | 政府支持 |
有些游客过来想要做的产品比较难或者要的比较急,如果自己做不了就可以推荐给协会里会的别人家做,别人家接单了我这里也有分成(L02) | 重商氛围营造 | |
看到这儿被改成旅游景点,我就想到以前我在这里烧窑的日子,我就觉得我该做点什么,就做了环保志愿者(M10) | 自觉参与环保行为 | 内生主体 |
有些教授推荐我去他们学校讲课,还把我这里作为实习基地,每年都有学生来实习,有些学生就留下来长期干了(L03) | 实习基地 | 校企合作 |
我们这里几个装修很好看的工作室都是有外面企业参与出钱建的,光靠本地人投资不起来(Y11) | 外面企业参与出钱 | 外来资金导入 |
我就希望旅游能够好好搞起来,让更多的人过来看看我们这里的文化(M14) | 看看我们这里的文化 | 地方认同 |
[1] |
杨亚东, 罗其友, 伦闰琪, 等. 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12): 61-73.
[
|
[2] |
王慧, 韩福文. 我国农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利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7): 85-89.
[
|
[3] |
韩晗.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路径研究: 以农村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为视角[J]. 出版广角, 2021(18): 26-29.
[
|
[4] |
费孝通, 张之毅. 云南三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
[5] |
孙九霞, 吴美玲. 商品化视角下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研究: 以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7(3): 67-73.
[
|
[6] |
张琪. 美国洛厄尔工业遗产价值共享机制的实践探索[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5): 121-128.
[
|
[7] |
|
[8] |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3): 57-65.
[
|
[9] |
李建华, 王嘉. 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J]. 城市规划, 2007(7): 81-84.
[
|
[10] |
王慧, 安铮, 谢倩. 我国农村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2(4): 1-5.
[
|
[11] |
李朝晖, 张斯园. 农村工业遗址开发模式研究[J]. 工业设计, 2018(10): 99-100.
[
|
[12] |
徐有威, 张胜. 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安徽霍山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 40(11): 138-145.
[
|
[13] |
和沁.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9): 187-190.
[
|
[14] |
陶慧, 张梦真. 乡村遗产旅游地“三生”空间的主体价值重塑: 以广府古城为例[J]. 旅游学刊, 2021, 36(5): 81-92.
[
|
[15] |
李艳培.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 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 2008(6): 137-138.
[
|
[16] |
曹海林. 村落公共空间: 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 天府新论, 2005(4): 88-92.
[
|
[17] |
殷洁, 罗小龙. 资本、权力与空间: “空间的生产”解析[J]. 人文地理, 2012, 27(2): 12-16, 11.
[
|
[18] |
陶慧, 何玥明, 高彩霞, 等. 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时空修复与价值重塑: 基于秦皇岛阿那亚社区的案例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10): 15-30.
[
|
[19] |
|
[20] |
|
[21] |
|
[22] |
郭岩, 杨昌鸣, 张雨洋. 场域视角下清代北京宣南雅文化核心区范围及空间关联特征[J]. 地理研究, 2020, 39(4): 836-852.
[
|
[23] |
|
[24] |
莫修权. 滨河旧区更新设计[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
|
[25] |
潘泽泉.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1): 27-33.
[
|
[26] |
|
[27] |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 经济地理, 2011, 31(3): 409-413.
[
|
[28] |
郭文, 王丽.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 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08-716.
[
|
[29] |
周梦, 卢小丽, 李星明, 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 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 42(9): 68-79.
[
|
[30] |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
[31] |
唐雪琼, 钱俊希, 陈岚雪. 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适应与重构: 基于哈尼族长街宴演变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35-844.
[
|
[32] |
朱竑, 刘博.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3(1): 1-8.
[
|
[33] |
王鑫.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乡村旅游内源式发展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
[34] |
|
[35] |
闫丽娟, 孔庆龙. 政府扶持、社会助力与农民行动: 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发展的内源动力新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7): 19-25.
[
|
[36] |
|
[37] |
|
[38] |
|
[39] |
王冰. 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历史演进[J]. 学理论, 2014(13): 28-29.
[
|
[40] |
李红波, 胡晓亮, 张小林, 等. 乡村空间辨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591-600.
[
|
[41] |
赵纯. 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治理中的伦理重塑: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142-148.
[
|
[42] |
苏振. 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1.
[
|
[43] |
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 哲学研究, 1998(2): 22-28.
[
|
[44] |
段亚明, 许月卿, 黄安, 等.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26(2): 113-124.
[
|
[45] |
张文明, 章志敏. 资源·参与·认同: 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 2018(11): 75-85.
[
|
[46] |
王兰.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 65-74.
[
|
[47] |
刘祖云, 张诚. 重构乡村共同体: 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8(4): 42-48.
[
|
[48] |
杨彩虹, 武宇清, 杨佳楠, 等. 磁州窑陶瓷手工业遗产保护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1(5): 191-193.
[
|
[49] |
|
[50] |
吴肃然, 李名荟.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20, 35(2): 75-98, 243.
[
|
[51] |
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 2008, 3(3): 23-43, 197.
[
|
[52] |
陈英瑾. 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2.
[
|
[53] |
岳文海.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3.
[
|
[54] |
|
[55] |
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4): 63-66, 50, 127.
[
|
[56] |
|
[57] |
|
[58] |
周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
[
|
[59] |
郭文, 黄震方. 旅游与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及身份认同建构[J]. 地理研究, 2020, 39(4): 907-921.
[
|
[60] |
郭文, 黄震方.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 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2): 117-124.
[
|
[61] |
潘虹, 孙天胜. 名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迷失: 以先秦诸子旅游开发为例[J]. 管子学刊, 2010(1): 83-8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