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段锴丰(1992— ),男,江西上饶人,博士,副研究员(校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研究。E-mail: kefee920729@163.com |
收稿日期: 2023-10-18
修回日期: 2023-11-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27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CJY017)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J05098)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3C035)
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022CDJSKPY13)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ceived date: 2023-10-18
Revised date: 2023-11-29
Online published: 2024-07-23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9BGL274)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3CJY017)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2023J05098)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FJ2023C035)
Cultivation Project of Major Research Progra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2022CDJSKPY13)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一个持续演进并有序发挥作用的复杂、有机的运作系统。为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体系,进而指导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论文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并分析了4类驱动情景(包括基准情景和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三类动力因素驱动情景)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水平以及综合水平随时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讨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① 现状延续型发展模式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不同维度及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趋势向好;② 三类动力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路径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能够弥补彼此在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方面驱动力不足的劣势;③ 外生动力和基础动力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效果明显弱于内生动力。
段锴丰 , 施建刚 , 吴光东 , 周佳宁 , 刘聪 .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 43(7) : 1320 -1336 . DOI: 10.18306/dlkxjz.2024.07.005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URID) is a complex and organic operation system that continuously evolves and plays an orderly rol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system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ID and guide the URI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I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dynam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I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ver time under four types of scenarios (including the benchmark scenario and scenario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driving factors: Endogenous factor, exogenous factor, and basic factor)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Key issues i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ID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level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I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positive under the benchmark scenario. 2) The three types of driving factors have different driving paths to URID, but they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driving forc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URID of others. 3) The driving effect of the exogenous factor and basic factor on URI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obviously weaker than that of the endogenous factor.
图2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注:图中蓝色区域表示经济子结构,黄色区域表示社会子结构,绿色区域表示环境子结构。 Fig.2 A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表1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系统模型的主要参数及方程Tab.1 Key parameters and equations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mod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因变量 | 方程 | 单位 |
---|---|---|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 y = 0.2×城乡人口融合发展水平+0.2×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水平+0.2×城乡社会融合发展水平+0.2×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水平+0.2×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水平 | — |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水平 | y = 城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 — |
城乡社会融合发展水平 | y = 城乡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城乡社会发展差距 | — |
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水平 | y = (城乡生态环保因子×城乡绿化水平×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城乡污染治理/城乡节能减排/500000)×单位转换因子4 | — |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水平 | y = 交通通信便捷度×土地城镇化水平×城市空间扩张 | — |
城乡人口融合发展水平 | y = 10×人口城镇化率×非农与农业从业比重比/城乡人口密度比 | — |
第一产业产值 | y = INTEG(第一产业增加值, 1.7729e+007) | 万元 |
二三产业产值 | y = INTEG(二三产业增加值, 2.68286e+008) | 万元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y = 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增长率 | 万元 |
二三产业增加值 | y = 二三产业产值×二三产业增长率 | 万元 |
城乡市场机制动力因子 | y = 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 — |
城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 y = 城乡人均GDP×单位转换因子1 | — |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 y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二元对比系数×城乡恩格尔系数比) | — |
GDP | y = 第一产业产值+二三产业产值 | 万元 |
城乡人均GDP | y = GDP/(农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10000 | 万元/人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 y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
二元对比系数 | y = (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二三产业产值/二三产业从业人数) | — |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 | y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 — |
城乡恩格尔系数比 | y = 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 y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 | 万人 |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 | y =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 | 万人 |
非农与农业从业比重比 | y =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 — |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 | y = 1/3×城乡交通通信对比系数+1/3×城乡人均医疗保健对比系数+1/3×城乡文娱对比系数 | — |
城乡整体社会发展水平 | y = 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失业保险覆盖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因子 | — |
城乡交通通讯对比系数 | y = 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 | — |
城乡人均医疗保健对比系数 | y = 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 — |
城乡文娱对比系数 | y = 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 | — |
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因子 | y = 1×城乡信息化水平 | — |
农村总人口 | y = INTEG(-农村人口迁入, 7133) | 万人 |
城镇总人口 | y = INTEG(农村人口迁入+外来人口, 5786) | 万人 |
人口城镇化率 | y = 城镇总人口/(农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 | — |
城乡人口密度比 | y = 城镇人口密度/农村人口密度 | — |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 y = INTEG(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值, 8.58046e+007) | 万元 |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值 | y = GDP×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比例 | 万元 |
城乡信息化水平 | y =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换因子×技术创新出)0.01× 单位转换因子2 | — |
交通通信便捷度 | y = (公路运营里程×城乡信息化水平/土地总面积)×单位转换因子3 | — |
城市空间扩张 | y = 农作物播种面积/建成区面积 | — |
土地城镇化水平 | y = 建成区面积/土地总面积 | — |
城乡节能减排 | y = 能源消费总量/GDP | 万tce/万元 |
城乡生态环保因子 | y = 1×城乡信息化水平 | — |
注:表中只列出了模型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函数方程式;本文对城乡融合不同维度及综合发展水平等变量的衡量进行了适度简化,相关函数方程式是根据模型仿真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反复调整所得,由此得出的仿真结果同城乡融合不同维度及综合发展的实际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以确保其变动趋势及波动范围基本保持一致,故而不会影响模型运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表2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系统模型历史检验结果Tab.2 Historical test results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system mod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变量 | MAPE/% | 预测效果 |
---|---|---|
GDP | 20.40 | 可行预测 |
人均GDP | 19.52 | 良好预测 |
农村总人口 | 4.01 | 高精度预测 |
城镇总人口 | 4.88 | 高精度预测 |
农村土地面积 | 2.99 | 高精度预测 |
城镇土地面积 | 6.24 | 高精度预测 |
表3 长三角地区城乡市场机制动力因子变化情景Tab.3 Scenarios of the driving factor of urban-rural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情景 | 城乡市场机制动力因子 |
---|---|
基准情景 | y = 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
情景1 | y = 1.2×(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
情景2 | y = 1.4×(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
表4 长三角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因子变化情景Tab.4 Scenarios of urban-rur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facto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情景 | 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因子 |
---|---|
基准情景 | y = 1×城乡信息化水平 |
情景3 | y = 1.2×城乡信息化水平 |
情景4 | y = 1.4×城乡信息化水平 |
表5 长三角地区城乡信息化水平变化情景Tab.5 Scenarios of urban-rur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情景 | 城乡信息化水平 |
---|---|
基准情景 | y =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换因子×技术创新产出)0.01×单位转换因子2 |
情景5 | y =1.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换因子×技术创新产出)0.01×单位转换因子2 |
情景6 | y = 1.4×(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换因子×技术创新产出)0.01×单位转换因子2 |
[1] |
施建刚, 段锴丰, 吴光东.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3(1): 78-89.
[
|
[2] |
罗婉璐, 王武林, 林珍, 等. 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 629-643.
[
|
[3] |
朱玉春, 胡乃元, 马鹏超, 等. 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2): 98-108.
[
|
[4]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
|
[5] |
施建刚, 段锴丰, 吴光东, 等. 碳排放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效率[J]. 经济地理, 2021, 41(6): 57-67.
[
|
[6] |
张衔春, 胡国华, 单卓然, 等. 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与尺度政治[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00-108.
[
|
[7] |
张衔春, 唐承辉, 岳文泽. 地域重构视角下区域空间生产与治理: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2, 42(3): 373-380.
[
|
[8] |
|
[9] |
姚士谋, 徐丽婷, 郑涛, 等. 中国城市群快速成长的机理与新理念: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 2020, 35(1): 11-18.
[
|
[10] |
马志飞, 宋伟轩, 王捷凯, 等.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化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6): 1467-1480.
[
|
[11] |
唐亚林, 于迎. 大都市圈协同治理视角下长三角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的顶层设计与上海的选择[J]. 学术界, 2018(2): 57- 68, 284-285.
[
|
[12] |
张子珍, 邢赵婷. 数字经济下城乡融合系统高质量协调发展核心内涵及动态演化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3, 38(3): 84-96.
[
|
[13] |
黄凯南.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 国家治理, 2021(38): 28-31.
[
|
[14] |
胡金林.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2009(12): 30-33.
[
|
[15] |
姜太碧.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动力[J]. 农村经济, 2005(6): 13-15.
[
|
[16] |
杨荣南.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 城市规划, 1997(5): 40-42, 51.
[
|
[17] |
张登国.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J]. 乡镇经济, 2009, 25(11): 91-94.
[
|
[18] |
高帆. 中国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9, 32(1): 1-12, 35.
[
|
[19] |
杨志恒.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内涵与机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9, 35(4): 111-116.
[
|
[20] |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等.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1): 150-161.
[
|
[21] |
许大明, 修春亮, 王新越. 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 经济地理, 2004, 24(2): 221-225.
[
|
[22] |
|
[23] |
周凯, 宋兰旗. 中国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4(12): 74-79.
[
|
[24] |
高帆.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了城乡结构转化?[J]. 天津社会科学, 2021(5): 131-140.
[
|
[25] |
谢璐, 韩文龙.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11): 96-105.
[
|
[26] |
廖祖君, 王理, 杨伟. 经济集聚与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 2019, 33(8): 54-60, 72.
[
|
[27] |
周佳宁, 秦富仓, 刘佳, 等. 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9): 166-176.
[
|
[28] |
刘融融, 胡佳欣, 王星. 西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7(6): 106-118.
[
|
[29] |
崔格格, 刘维奇.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动力机制[J]. 统计学报, 2021, 2(4): 28-43.
[
|
[30] |
舒季君, 周建平, 陈亦婷, 等.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城乡融合效应[J]. 经济地理, 2022, 42(8): 103-111.
[
|
[31] |
辛金国, 马帅西.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J]. 调研世界, 2022(8): 67-77.
[
|
[32] |
台德进, 蔡荣.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经济融合: 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管理, 2022, 44(10): 59-70.
[
|
[33] |
陈钊, 陆铭. 从分割到融合: 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 经济研究, 2008, 43(1): 21-32.
[
|
[34] |
金成武.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与理论融合: 兼谈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借鉴[J]. 经济研究, 2019, 54(8): 183-197.
[
|
[35] |
杨林, 郑潇. 城市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力吗? 来自100个地级市的证据[J]. 东岳论丛, 2019, 40(1): 121-132.
[
|
[36] |
刘玉邦, 眭海霞. 绿色发展视域下我国城乡生态融合共生研究[J]. 农村经济, 2020(8): 19-27.
[
|
[37] |
施建刚. 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J]. 国家治理, 2020(21): 9-11.
[
|
[38] |
车冰清, 朱传耿, 仇方道. 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格局及形成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897-1907.
[
|
[39] |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127-2140.
[
|
[40] |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
|
[41] |
郑瑜晗, 龙花楼.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及其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69-1887.
[
|
[42] |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等. 城乡融合系统: 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23, 38(3): 1-10, 68.
[
|
[43] |
周佳宁, 邹伟, 秦富仓. 等值化理念下中国城乡融合多维审视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836-1851.
[
|
[44] |
周雄勇, 许志端, 郗永勤. 中国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政策优化仿真[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8, 38(6): 1422-1444.
[
|
[45] |
马历, 龙花楼.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模拟仿真研究[J]. 经济地理, 2020, 40(11): 1-9.
[
|
[46] |
刘开迪, 杨多贵, 王光辉, 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模拟与仿真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28(8): 209-220.
[
|
[47] |
齐丽云, 李晓鸿, 曹硕. 企业社会责任负面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与政企合作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 40(7): 1792-180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