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魏湖滨(1998—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人口地理研究。E-mail: ishbwei@163.com |
收稿日期: 2022-03-10
修回日期: 2022-08-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2-2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37)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ub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Received date: 2022-03-10
Revised date: 2022-08-04
Online published: 2022-12-29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2171237)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郊区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必要在此新形势下系统梳理中国城市郊区化脉络和研究展望。论文通过CiteSpace 5.8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中北大核心与CSSCI来源期刊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郊区化主题文献为对象,对郊区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探测进行分析,在探究郊区化研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1983年至今郊区化研究热点与前沿及其演变。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在1996年之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1997—2015年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进入关注活跃阶段,但是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逐步淡化。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郊区化与城市化、郊区化的人口分布与流动、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以及案例区的具体研究等,基本符合“借鉴学习—摸清现象—探究本质—实际应用”的研究脉络。面向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城市郊区化的内涵,同时关注不同群体、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郊区化过程,重视郊区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的关系探究,并突出城市郊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软层面保障措施的综合研究。
魏湖滨 , 戚伟 , 刘盛和 , 刘振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 41(11) : 2152 -2164 . DOI: 10.18306/dlkxjz.2022.11.013
As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nters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the suburb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essential residential pla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context and research prospect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this study, the CiteSpace 5.8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keywords and detect emergent words in th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and the literature on suburbanization in master's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CNKI, and to explo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ization research.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suburbanization research and its evolution from 1983 to the pres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the initial stage before 1996.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suburbanization studies in China entered the active stage from 1996 to 2015. However, the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gradually weakened since 2015.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mainly include sub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obility of suburba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specific study of case areas. It conform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others -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 exploring the essence -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connotation of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urbanization and urban space reconstruc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uburbanization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groups. Research on 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inland areas, including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areas, are also essential.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ization and soft safeguarding measures needs to be highlighted.
Key words: suburban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research progress; prospect; CiteSpace
表1 国内城市郊区化研究现有综述及主要结论Tab.1 Reviews of sub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ir main conclusions |
文章标题 | 年份 | 作者 | 研究内容 | 主要结论 |
---|---|---|---|---|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 1996 | 周一星[7] | 特征界定 | 将人口外迁作为城市郊区化的最基本特征并根据霍尔(P. Hall)的城市变动模型判定一个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 |
影响因素 |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条件和力量与西方国家多有不同,主要原因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城市道路的大量修建、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区危旧房改造 | |||
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2001 | 冯健[8] | 现象界定 | 以城区人口呈现绝对数量的负增长而郊区人口正增长迅速作为城市郊区化的标志和最典型特征 |
动力机制 | 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触发因素,住房制度的改革与城区危旧住房的改造则是促进因素。工业郊区化的原因: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发展的要求 | |||
独特形式 |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历程具有与西方不同的、中心区和郊区同时繁荣的独特形式。而北京、沈阳、大连、杭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存在差异 | |||
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 2003 | 张文新[9] | 现象特征 |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目前是大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集中 |
影响因素 |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与危旧房改造及郊区新居住区的建设,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 |||
郊区化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 2011 | 石忆邵[10] | 测算方法 | 采用郊区非农用地扩张系数、郊区就业扩张系数、郊区资本扩张系数等3个主要指标综合测算郊区化的进程和适宜程度 |
认识误区 | 过分夸大郊区化的负面效应,无视郊区化的正面效应,忽视美国特殊的国情条件,漠视郊区化的演进态势 |
表2 中国城市郊区化不同时期的动力机制Tab.2 Driving forces of suburbaniz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China |
阶段 | 驱动力 | 动力机制 | (预测的)负面效应 | |
---|---|---|---|---|
关注起步阶段 | 政策驱动 |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城市土地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制度变为土地有偿使用推动级差地租的凸显,城市中心区与远郊地价差距导致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 | (1) 城市空心化:主城区白天繁荣,夜晚萧条,出现“白天人口”现象 (2) 城市两级化:居住空间两极分化体现出的收入差距导致社会距离拉大 (3) 城市摊大饼化:城市建成区在空间上的联系扩张和无序外延,规划中的城郊隔离绿带易被蚕食 (4) 交通压力:居民外迁,不合理的通勤流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大压力 (5) 历史风貌保护挑战:城市中心区大规模更新改造,对保护城市传统历史风貌的努力形成严峻挑战 (6) 步伐不协调:大型工业区“蛙跳式”空间扩散导致多数工业区没有配套的服务业及文化福利设施,城市建设步伐与工业扩散并不协调 |
住房制度改革 | 商品化代替福利分房,推动居住郊区化 | |||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 1984年放宽了户籍管理对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控制,形成大规模“民工潮”,流动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边缘区,促进郊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 |||
企业外迁与园区建设的拉动 | 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地价上涨等排斥力和郊区广阔空间等吸引力,大量企业从城市中心区迁出;各种开发区吸引外资,规划面积庞大 | |||
旧城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 | 在危旧房改造与大规模市政工程需要的大规模搬迁中,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原有居民前往郊外,推动人口居住的郊区化 | |||
技术驱动 | 交通和通信发展的推动 | 公路发展突飞猛进,私人轿车拥有量急速上升以及轨道交通的牵引效应,使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距离缩短,联系增强,住宅沿交通干线迅速扩展 |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缩小了空间距离,减小了对中心城区的依赖,为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和后台办工业郊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
关注活跃阶段 | 政府力 | 行政区划兼并 | 消除郊区土地开发的空间阻碍,地方政府对地区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的控制能力增强 | 郊区土地低效蔓延,耕地流失;郊区房地产市场危机,包括房地产泡沫的隐性危机和大量房屋空置带来的“鬼城”“空城”现象 |
增长导向的规划 | 通过增长导向的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或城乡总体规划修编等推动空间拓展,加快郊区化资本积累 | |||
市场力 | 房价的推拉效应 | 收入水平确定愿意支付的住宅总价格;另一方面,高收入人群对于郊区的生态环境优美区域具有生态偏好 | ||
社会力 | 公众参与 | 公众参与规划编制 | ||
关注下降阶段 | 失地农民社区的建立 | 通过土地征用和再开发安置失地农民实现乡村聚落和景观实现重组与改造,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圈融为一体,农民就地市民化 | 现有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很难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不利于维持郊区化进程的稳定 | |
高校郊迁 | 高校在郊区的集聚改善交通及配套建设,促进郊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市场的扩大和商业文化的传播,优化郊区整体的人居环境 | 中心城区文化资本流失,城市空间利用不公平 | ||
移民回流 | 农村—城市回流移民利用其从城市带回的资本、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建立和经营非农企业 | 当家乡的工业基础薄弱时受到很大制约 |
表3 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议题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research topics in typical case areas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
案例区 | 文献数量 | 主要研究机构 | 共同性研究议题 | 特色性研究议题 |
---|---|---|---|---|
北京 | 359篇 | 北京大学(13.37%) 北京师范大学(5.01%) | 人口分布变动,城区扩展机制与特征,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分布与区位选择,空间结构变化 | 职住分离,公共交通、出行行为与通勤模式,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活动,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优化,新城建设等 |
上海 | 308篇 | 华东师范大学(29.87%) 同济大学(12.01%) | 外资机构时空演化、就业格局、职住分离、工业用地扩张与效益 | |
广州 | 80篇 | 中山大学(18.75%) 华南师范大学(13.75%) | 商业空间分布、郊区转型、创业精神等 |
[1] |
|
[2] |
周一星. 对城市郊区化要因势利导[J]. 城市规划, 1999, 23(4): 13-17, 64.
[
|
[3] |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6-55.
[
|
[4] |
叶红, 唐双, 彭月洋, 等. 城乡等值: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新路径[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3): 44-49.
[
|
[5] |
张艳, 柴彦威. 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23-1731.
[
|
[6] |
章征涛, 刘勇, 王一波, 等. 资本积累视角下城市郊区化机制及效应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6): 59-65.
[
|
[7] |
周一星.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 地理科学, 1996, 16(3): 198-206.
[
|
[8] |
冯健. 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01, 16(6): 30-35.
[
|
[9] |
张文新. 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1): 55-58, 96.
[
|
[10] |
石忆邵. 郊区化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6(12): 85-91.
[
|
[11] |
孙威, 毛凌潇. 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378-2391.
[
|
[12] |
|
[13] |
|
[14] |
方创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8, 38(9): 1-9.
[
|
[15] |
杜政清. 美国现代城市体系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6, 18(12): 40-43, 39.
[
|
[16] |
陈文娟, 蔡人群.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J]. 热带地理, 1996, 16(2): 122-129.
[
|
[17] |
王振坡, 薛珂, 王丽艳. 天津市人口郊区化特征及其动力因素[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4): 158-163.
[
|
[18] |
胡秀媚, 李志刚, 冯健. 后郊区化? 政府视角下广州萝岗的空间生产与转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 31(5): 72-79.
[
|
[19] |
|
[20] |
熊竞. 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 以上海为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
|
[21] |
王开泳, 陈田. 行政区划研究的地理学支撑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88-700.
[
|
[22] |
|
[23] |
郑卫. 郊区化界定标准辨析[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 37(3): 342-347.
[
|
[24] |
罗成书, 程玉申.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与演进机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6): 30-38.
[
|
[25] |
申悦, 柴彦威. 多学科视角下郊区空间的内涵解读及研究进展[J]. 城市问题, 2016(9): 80-88.
[
|
[26] |
曾文, 张小林, 向梨丽, 等. 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81-89.
[
|
[27] |
王春兰, 杨上广.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J]. 城市规划, 2015, 39(4): 65-70.
[
|
[28] |
|
[29] |
刘传江, 董延芳. 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 2007(4): 50-57, 96.
[
|
[30] |
张文新, 朱良. 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3): 417-421.
[
|
[31] |
张庭伟. 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 城市规划, 2001, 25(7): 7-14.
[
|
[32] |
买静, 张京祥. 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新城空间开发研究: 基于常州市武进新城区的实证[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3): 54-60.
[
|
[33] |
成一川. 大都市远郊郊区化现象与动力研究: 以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为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
|
[34] |
佟伟铭, 张平宇, 何欢. 基于社区理论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问题分析: 以长春市兴华园社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537-1545.
[
|
[35] |
陶印华, 申悦. 高校郊区化背景下学生日常活动空间的校区差异研究: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 27(3): 131-142.
[
|
[36] |
|
[37] |
|
[38] |
罗奎, 李广东, 劳昕.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179-194.
[
|
[39] |
刘修岩, 艾刚. FDI是否促进了中国城市的郊区化? 基于卫星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检验[J]. 财经研究, 2016, 42(6): 52-62.
[
|
[40] |
何舜辉, 杜德斌, 王俊松. 上海市外资研发机构的空间演化及区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 1555-1566.
[
|
[41] |
赵新正, 宁越敏, 魏也华. 上海外资生产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90-1402.
[
|
[42] |
张小英, 巫细波.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31-238.
[
|
[43] |
徐和平.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J]. 开发研究, 2007(3): 133-135, 139.
[
|
[44] |
吴佳妮. 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的人口变迁与义务教育均衡政策探析: 以纽约市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4, 36(7): 41-45.
[
|
[45] |
张婷麟, 孙斌栋. 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6): 17-22.
[
|
[46] |
张越, 叶高斌, 姚士谋. 开发区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展互动研究: 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2): 84-91.
[
|
[47] |
|
[48] |
|
[49] |
|
[5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