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专辑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与政策启示

  • 许吉黎 , 1 ,
  • 叶玉瑶 , 1, 2, 3, * ,
  • 罗子昕 4 ,
  • 张虹鸥 1, 2 ,
  • 王长建 1, 2, 3 ,
  • 吴康敏 1, 2
展开
  • 1.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070
  • 2.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广州 510070
  • 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
  • 4.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香港 999077
*叶玉瑶(1980— ),女,四川乐山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群与区域发展战略。E-mail:

许吉黎(1989— ),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2-01-20

  修回日期: 2022-06-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1-28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B2103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07)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项目(GML2019ZD0301)

广东省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专项资金项目(2020GDASYL-2020010200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建设专项(2021GDASYL-2021040100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建设专项(2020GDASYL-20200201001)

Multi-scalar spatial linkages initiated by high-tech industr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 XU Jili , 1 ,
  • YE Yuyao , 1, 2, 3, * ,
  • LUO Zixin 4 ,
  • ZHANG Hong'ou 1, 2 ,
  • WANG Changjian 1, 2, 3 ,
  • WU Kangmin 1, 2
Expand
  • 1. Key Lab of Guangdong for Utiliz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uangdong Open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070, China
  • 2. Institute of Strategy Research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uangzhou 510070, China
  • 3.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58, China
  • 4.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1-20

  Revised date: 2022-06-22

  Online published: 2022-11-28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2019YFB2103101)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ZD107)

Key Special Project for Introduced Talents Team of Southern Marin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GML2019ZD0301)

GDAS Special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2020GDASYL-20200102002)

Special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e(2021GDASYL-20210401001)

Special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e(2020GDASYL-20200201001)

摘要

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正迈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城市群肩负着内循环增长极、辐射源和双循环战略支点的双重使命。现有研究对核心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带动内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政策启示的关注尚显薄弱。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深度融入外循环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刻画并对比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在区域内部和外部(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全国)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以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为主,区域内形成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向周边辐射,国内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大国家级城市群为菱形结构顶点、中西部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的空间格局;② 战略性支柱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加稳固的菱形结构顶点支撑和城市区域化溢出及区域间联动进程,辐射带动的地理范围更广,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外的产业功能分工也更加完善;③ 建议以菱形结构作为内循环的基础空间架构,构建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空间相互联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多尺度嵌套和梯度循环并存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本文引用格式

许吉黎 , 叶玉瑶 , 罗子昕 , 张虹鸥 , 王长建 , 吴康敏 .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与政策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 41(9) : 1592 -1605 . DOI: 10.18306/dlkxjz.2022.09.004

Abstract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are moving towards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championed by internal circulation as well as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s. Against this backdrop,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of performing as growth poles for leading internal circulation as well as strategic pivots for dual circulations. Extant literature, however, pay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how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key urban agglomerations drive internal circulation i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This study focused particularly 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which has been deeply embedded in external circulation since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portraying the multi-scalar spatial linkages, including intra-regional and extra-regional linkages (for exampl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uter r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China), initiated by high-tech industries containing both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ies (for example, electronics, automobile, home applianc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or example, biotechnology, robotics, new material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by advancing internal circulation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Multi-scalar spatial linkages initiated by high-tech industries in the GBA are unevenly concentrated in economically advanced regions. The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corridor functions as the principal axis in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areas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e GBA,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Chengdu-Chongqing area operate as four supporting points for the diamond-shaped spatial structure, along with a number of provincial capital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key nod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2) Compared to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ies have formed better-equipped supporting points for the diamond-shaped spatial structure and facilitated the regionalization processes of cities and inter-regional synergetic development, with a greater scope of hinterland and more refined industrial func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GBA. 3) Policymakers are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diamond-shaped spatial structure as the geographical foundation to further develop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underpinned by multi-scalar nested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gradient circulations among both the developed and less-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影响下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亟待优化调整[1]。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和科技后发优势,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模式步入产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新发展阶段[2-4]。新时期伴随国内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需求显著升级、创新能力大幅攀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阻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及中美贸易、科技冲突加剧,外循环的不确定性骤增,壮大内循环以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2020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此,以内循环为主体已然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国家战略。
城市群和高科技产业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城市群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引擎,集聚了大部分高附加值产业活动、高精尖创新成果、高水平基础设施和高技能人才等稀缺资源[5-7],并且构筑了区域化平台充分参与外循环进程[8-10]。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加深,全球价值链进一步向国家和区域价值链收缩,城市群依托集聚经济和虹吸效应,产业链“链主”的角色显著强化[11-13]。由此,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尤其是国家级城市群,将迈向辐射带动内循环的增长极并实现内外循环相互衔接、促进的战略支点[14-15]。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相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承载内循环和拓展外循环的核心载体。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以低成本优势和扩大出口参与外循环,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循环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高度依赖于科技创新驱动[16-17]。并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产业载体既能够满足内需升级,又足以应对国际科技竞争以占据价值链高增值环节,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14,18]。综上所述,城市群及其高科技产业的多尺度空间联系在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重大,揭示其地理空间格局对于推进落实“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的研究多致力于探讨其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刘鹤[19]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贺灿飞等[15]认为国内大循环应当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4大城市群进入产业高端环节成为“链主”,带动国内其他区域发展。方创琳[20]提出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巩固提升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优化重组城市群空间格局、发挥城市群联动发展效应以及放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然而,相关实证研究仍然主要聚焦于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联系,探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分工[6,21]、产业一体化发展[22-23]和产业协同创新等议题[17,24]。相对而言,针对国家核心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及其对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政策启示的研究尚显薄弱。城市群推动内循环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对周边地区、邻近省份以及全国整体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同样关键,因此描绘其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对于揭示内循环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5,25]。与此同时,高科技产业并非作为同质化行为主体推动内循环过程,其中既包括了以成本优势和技术引进广泛融入外循环从而衔接辐射内循环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例如电子信息产业)[26-27],也包括了自主科技创新驱动、自主可控产业链支撑内循环并且衔接拓展外循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生物科技产业)[15,28]。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目前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由外循环向内循环转型的主导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支撑“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中坚力量。两类产业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格局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关联和路径依赖,战略性支柱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发展阶段和产业链培育上更加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撑,两者优势相互促进、迁移和转化[29-31]。因此,揭示核心城市群两类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并比较异同性,对于今后推进落实以内循环为主体和指引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意义凸显。

1 研究框架

推进落实“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着力点之一在于中国深度参与外循环的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群以科技创新和扩大内需为动力,依托战略性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内循环的规模壮大、空间覆盖和产业分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可控产业链在国内的延伸、稳固和强化,从而加速满足内需的高价值增值产品的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环节在国内畅通,实现经济高质量和包容性发展[16]。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在地理空间上有赖于高科技产业生产要素(原材料、零部件、资本)和创新要素(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城市区域之间的广泛联系和充分流动,进而促成更加合理、高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布局。高科技产业空间联系在中观层面以产业链分工合作为纽带,在微观层面则是以企业总部、研发、生产和经销等环节的组织联动为支撑[14,32]。国内领先城市群高科技产业辐射带动内循环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组织联动有赖于位于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总部对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其原因在于:(1) 高科技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并且具有竞争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企业总部、研发、生产和市场环节的循环过程往往需要组织邻近、信任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予以保障,无组织联系的企业间核心要素流动相对有限[26,33-34];(2) 高科技企业总部对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通常以设立产业链互补功能的子公司为目标,包括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等,通过借助子公司所在地点的资源禀赋促进总部和分支机构所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35-36];(3) 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命令、控制和赋能等权力不对等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由总部向分支机构的有向网络,能够较好地反映总部所在领先城市群辐射带动分支机构所在地点的内循环空间过程[37-39];(4) 由于高科技产业在技术合作、人才流动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确切经济数据较难获取,采用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空间联系是反映区域间产业分工和要素循环过程更具研究可行性的指标[40]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中国国家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深度融入外循环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17,41-42],基于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材料)(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以及年均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包括科技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和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中的产业发展定位。)领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空间联系,绘制湾区内部和外部(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和全国)的多尺度产业空间联系,在比较两类产业空间联系格局异同性的基础上,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图1)。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具有怎样的地理格局?(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有何异同?(3)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对于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有哪些政策启示?
图1 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首先,确立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的领先企业名录。电子信息产业来源于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实力100强企业榜单和维基百科香港领先电子信息企业名录,共201家企业;汽车产业来源于广东省汽车产业协会成员企业和香港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共338家;家电产业来源于广东省家电产业协会成员企业和香港电器业协会会员企业,共310家;生物科技产业来源于中创产业研究院和广东医谷于2018—2021年评选的4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和香港科技园生物科技企业名录,剔除重复企业后共有167家;智能机器人产业来源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第1~5批机器人骨干(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和香港自动化科技协会成员目录,共147家;新材料产业来源于亿欧广东省新材料企业名录和香港科技园新材料企业名录,共192家。
其次,针对6大行业共1355家领先企业,逐一追踪其总部和分支机构的名称、具体地址和所在城市。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官方网站和天眼查等商业信息调查平台。追踪企业总部所在地点为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天眼查等商业信息调查平台分别追踪每个企业对外投资且控股比例超过50%的分公司/子公司和办事处,通过企业官方网站追踪企业多区位布局情况,将其分公司/子公司和办事处数据与商业信息调查平台所得数据相互补充和验证。

2.2 研究方法

借鉴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企业总部—分支法,将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转换为城市间网络联系[38-39]
B C i j = Σ B i j ( i j )
式中:BCij为城市i和城市j特定产业的空间联系强度,表示该产业所有样本企业机构建立的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联系总和;Bij代表样本企业总部所在城市i同分支机构所在城市j建立的一条联系。根据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建立起来的有向网络,可分别计算城市的点出度、点入度和中心度,中心度等于点出度和点入度之和。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粤港澳大湾区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和全国分别绘制不同空间尺度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空间联系。

3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循环和粤港澳大湾区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和全国内循环的递进逻辑展开论述,每层空间尺度分别关注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异同性,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两类产业辐射带动内循环空间格局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以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

3.1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

3.1.1 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向周边城市辐射扩散

(1) 电子信息产业: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枢纽,集聚了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既是带动湾区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也是吸引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投资的磁力场,香港在“前店后厂”模式下仍然主要起到战略决策、国际联系和市场拓展的作用,东莞则在近年来承接了新一轮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如华为终端总部等,在生产制造基地之外开始逐步承载研发和管理功能,广州、惠州和珠海集聚的龙头企业数量和对外投资能力相对有限,更多是作为制造基地、市场流通和物流中心。(2) 汽车产业:香港在汽车产业的中心位置凸显,集聚了大量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在湾区内部和国际之间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广州、深圳和东莞作为面向内地市场的内外资汽车企业总部和管理中心,佛山、惠州和珠海属于生产制造基地。(3) 家电产业:香港家电产业对湾区投资能力突出,总部位于香港的家电企业广泛向大湾区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降低成本出口海外市场或拓展内销市场。深圳、东莞和佛山培育起了一批内地家电企业总部如美的集团等,广州、中山和珠海主要作为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图2)。
图2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高科技产业空间联系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434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2 Intra-regional spatial linkage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总体而言,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已经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循环格局,香港集聚的企业地区总部、卓越的投资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令其区域带动效应十分显著,深圳、东莞和广州引进和成长起来了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外资和内地龙头企业,成为面向内地的研发中心和决策中心,佛山、惠州、珠海和中山主要作为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可见,基本形成了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向佛山、惠州、珠海和中山辐射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区域内循环格局。相对而言,目前江门和肇庆的参与程度仍然有限,广州在区域内的枢纽地位有所下降。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深港核心城市的产业同质化布局和空间极化效应

(1) 生物科技产业:深圳、广州和香港借助其卓越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出色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产业中心,珠海和东莞作为次中心,主要培育了特定专业化领域的企业(例如中医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和发挥生产基地的功能。(2) 智能机器人产业:香港和深圳依托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科技、产业基础,成为带动区域内部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系的枢纽,东莞和广州位于第二层级,具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配套和科技金融支撑。(3) 新材料产业: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的孵化中心,辐射带动效应相对突出,香港、东莞和广州作为副中心,正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发展。
总的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循环的产业同质化布局和空间极化效应更加显著,产业联系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和香港3大中心城市,除东莞受益于港深溢出效应之外,其他城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参与程度较为有限,区域化进程和产业空间功能分工尚未发育成熟(图2)。

3.2 粤港澳大湾区带动粤东西北

3.2.1 战略性支柱产业:依赖广深港的辐射带动,内循环格局尚未有效形成

(1) 电子信息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与粤东西北的联系强度仅占总联系强度的2.8%(表1)。仅香港和深圳的领先企业总部在粤东西北设立了分支机构,河源是接受港深辐射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汕尾和清远。可见粤东西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和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功能尚未形成。(2) 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联系强度占总联系强度的4.0%。深圳、广州和香港作为带动粤东西北的中心,辐射梅州、韶关、汕头和河源。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理想,粤东和粤北地区能够一定程度参与汽车产业链的分工协作。(3) 家电产业:家电产业的联系强度仅占总联系强度的2.0%。香港和广州作为辐射源,河源和云浮作为主要联系地。粤港澳大湾区家电产业面向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依然有限,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表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特征

Tab.1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calar spatial linkages initiated by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空间尺度 战略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 汽车 家电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 33.4 11 27.1 11 48.7 10
粤港澳大湾区带动 粤东西北 2.8 8 4.0 15 2.0 7
泛珠三角 14.8 47 21.1 62 11.4 23
全国范围 66.6 107 72.9 156 51.3 60
粤东西北地区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且地理邻近,有潜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生产制造和物流基地。但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与粤东西北的空间联系,无论从联系强度还是城市数量上都十分有限,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空间溢出和面向粤东西北的产业内循环格局尚未有效形成。拥有对其投资和产业辐射联系的仅有香港、深圳和广州等中心城市,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带动能力较弱,其中香港带动粤东西北的作用相对凸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港资企业近年来向粤东西北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趋势[43],河源在承接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辐射上的表现较为突出(图3)。
图3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与粤东西北空间联系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333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3 Spatial linkages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the outer ring of Guangdong Province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显著依赖广深双核驱动,辐射带动效应十分薄弱

(1) 生物科技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产业与粤东西北的联系强度仅占总联系强度的1.7%(表2)。深圳和广州是带动粤东西北生物科技产业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粤北地区韶关在吸引广深生物科技产业投资收效良好。(2) 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与粤东西北的联系强度占总联系强度的1.9%。珠海是主要带动源,韶关和湛江是主要联系城市。(3)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与粤东西北的联系强度占总联系强度的3.9%。广州是主要辐射源,清远和韶关是主要联系城市。粤北地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的参与相对凸显。
表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特征

Tab.2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calar spatial linkages initiated b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空间尺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科技 智能机器人 新材料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联系强度/% 城市数量/个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 23.5 9 33.2 11 29.2 10
粤港澳大湾区带动 粤东西北 1.7 6 1.9 5 3.9 8
泛珠三角 18.8 29 12.8 25 20.2 32
全国范围 76.5 63 66.8 72 70.8 77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相比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显薄弱,并且高度依赖于广深双核驱动,香港的带动效应明显下降,表明广深相比香港更好地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中心性更强。粤北地区如韶关在吸引广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优势显现。但是目前城市间产业空间联系强度普遍低,占总联系强度比重平均不足3%,并且辐射带动的粤东西北城市数量有限,表明粤东西北培育和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条件尚未成熟(图3)。

3.3 粤港澳大湾区带动泛珠三角

3.3.1 战略性支柱产业:广深佛港形成产业功能分工,带动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

(1) 电子信息产业: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带动泛珠三角的单中心,主要联系城市包括四川成都,江西吉安、南昌,湖南长沙和福建厦门,进一步反映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区内外的枢纽地位,并且产业链的空间延展度突出。(2) 汽车产业:广州和深圳构成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带动泛珠三角的双中心,高联系强度城市包括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辐射的地理范围较广,连接城市节点数量较多,表明更多泛珠三角城市参与并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3) 家电产业:带动泛珠三角家电产业以佛山和香港为双中心,主要联系城市有海南海口、四川成都和湖南长沙(图4)。家电产业对泛珠三角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弱,主要受到产业链分工程度和市场开拓能力等影响。
图4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与泛珠三角空间联系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5同。

Fig.4 Spatial linkages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向泛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联系对象集中于泛珠三角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的辐射扩散不足,联系强度普遍较弱。表明泛珠三角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要素支撑、产业配套或者市场拓展的仍然集中于少数经济发达城市,欠发达城市的参与和受惠程度有限。深圳、广州、香港和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泛珠三角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中心,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功能分工,深圳作为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广州作为汽车产业以及佛山和香港作为家电产业面向泛珠三角的主要辐射源(图4)。

3.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深双核带动省会城市,辐射范围和力度较为有限

(1) 生物科技产业:深圳和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产业带动泛珠三角的双中心,四川成都、湖南长沙和海南海口是主要联系城市,彼此共建生物科技创新链、产品链和产业链。(2) 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圳和香港是智能机器人产业辐射泛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四川成都和湖南长沙是主要联系城市,承接港深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链向下游的延伸。(3) 新材料产业:广州和深圳是新材料产业带动泛珠三角的双中心,联系对象集中于四川成都、云南曲靖和江西九江。
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泛珠三角的联系强度显著超过与粤东西北的联系强度,然而辐射源依然高度集中于广州和深圳双核心,主要联系城市包括四川成都、湖南长沙和海南海口等省会城市,参与到产业空间联系的城市数量有限,尤其对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辐射带动泛珠三角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广州、深圳几乎包揽了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泛珠三角的内循环过程,产业内循环辐射源的空间极化和同质化效应显著。

3.4 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全国

3.4.1 战略性支柱产业:菱形结构顶点支撑,湾区带动国内循环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功能分工

(1) 电子信息产业: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面向国内辐射的枢纽,香港、东莞、惠州、广州和中山属于对外联系强度均衡的副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国内循环的辐射源较多,主要联系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成渝和中西部省会城市(西安、武汉),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带动内循环的辐射面,区域内部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功能分工。(2) 汽车产业:广州和深圳作为汽车产业面向国内辐射的双中心,香港作为次中心,带动内循环的辐射源相对集中于广深港,但是辐射面较广,覆盖长三角(上海、苏州、宁波)、京津冀(天津、北京)、成渝、中西部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东北汽车工业基地(沈阳)。(3) 家电产业:佛山、香港和珠海是家电产业内循环辐射源,佛山、珠海等大湾区次中心城市在家电产业内循环中起到更加主导的作用,主要联系依然是长三角(上海、芜湖、宁波、合肥、苏州)、京津冀(北京)和中部省会城市(武汉)和海口。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国内循环呈现出显著的菱形结构顶点支撑,以国家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作为菱形结构的4个顶点,以及中西部省会城市构成重要节点。不同产业部门在以上整体格局基础上略存在差异,例如汽车产业与东北地区以及家电产业与海南的联系较为紧密等。并且,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类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国内循环在城市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工,广深港总体上作为3大中心城市,深港莞惠在电子信息产业、广深港在汽车产业以及佛港珠在家电产业上带动国内循环的优势突出(图5)。
图5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与全国联系

Fig.5 Spatial linkages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the rest of China

3.4.2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节点,城市体系下渗和城市区域化进程尚未显现

(1) 生物科技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产业带动国内循环以深圳为中心,以广州和香港为副中心,联系集中于上海和北京,其次是苏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和成都,均是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科技研发和生产中心,体现为创新链条的国内合作和产业链条的国内延伸。(2) 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圳和香港作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带动国内循环的双中心,形成了与长三角(苏州、上海、杭州)联系为主轴、与北京、成渝和武汉联系为副轴的空间格局。(3) 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带动国内循环以深圳为中心,以广州和香港为副中心,主要联系仍然表现为和长三角(上海、苏州)联系为主轴,与北京和成都联系为副轴的空间格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内循环仍然处于科技创新中心之间共建创新链的发展阶段,面向国内的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拓展尚未充分展开。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国内循环格局虽然也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国家级城市群,与战略性支柱产业表现出了空间关联和路径依赖,但是国内产业空间联系主要以深圳、香港、广州、上海、北京、苏州和成都等少数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以点对点的创新和产业要素流动为主。空间格局上体现为以深圳、香港和广州与上海、苏州之间的联系为主轴,与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联系为副轴的非对称空间结构。简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城市体系顶端下渗以及具有城市区域化溢出效应和区域间联动的国内循环格局尚未形成(图5)。

4 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

4.1 稳固完善国家级城市群之间高科技产业联动和要素畅通的内循环菱形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内循环菱形结构的顶点支撑已经较为完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菱形结构的顶点已经显现,但是产业联系强度以及区域化进程尚未成熟,仍然是“主轴+副轴”的非均衡结构和以少数经济中心城市为节点的极化空间格局。由此可见,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大国家级城市群为顶点、彼此互为产业链“链主”和配套支撑的菱形结构,是科技创新驱动下内循环行之有效和合理布局的空间结构,是高科技产业经济主体理性决策和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共同结果[15,39]。一方面,4大国家级城市群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地位突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是衔接内外循环的枢纽;另一方面,其具有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本地消费市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优势和区域治理水准,并且彼此之间拥有便捷的基础设施联通和紧密的贸易与非贸易依存,具备支撑内循环“先行一步”的优势条件[7]
因此,构建内循环为主体首先在地理空间上应当持续稳固完善4大国家级城市群之间的高科技产业功能分工,借势产业基础、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联动和要素畅通,完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菱形结构的点轴支撑。以菱形结构作为内循环的基础空间架构,形成内循环增长极之间的互补互馈互惠机制,继而为内循环的空间覆盖和空间拓展奠定基础。

4.2 推动城市、区域和国家多尺度嵌套和相互促进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的内循环格局,并非局限于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空间联系,而是呈现以城市区域(或城市群)为空间单元的内循环格局,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功能分工。相对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发展阶段和规模所限,仍然以少数科技创新和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极化分布和同质化产业联系为主,从城市体系顶端下渗和城市区域化进程尚且不足。可见,内循环空间格局本身包含多层空间尺度的相互嵌套,不仅外部需要与国际外循环相互衔接促进,内部既需要城市体系顶端城市之间的结网,又需要顶端城市向次级城市的下渗以及城市区域化邻近布局和空间溢出,最终实现城乡、城际、区际和国内产业联动。
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产业联系的嵌套将支撑内循环过程的有效运转。高科技产业往往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产业链,需求多样化、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知识、不同地方资源禀赋的组合和尽可能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而决定了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循环格局是以地理邻近为基础的区域内扩散循环和以创新、生产和市场联系的区域间选择循环并重的空间格局[44-45]。因此,在推动内循环发展中,应当注重城乡、城际和区际产业联系的构建和有机组合,形成互补支撑、协同联动和多尺度嵌套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4.3 提升欠发达地区参与和受益于内循环的能力以完善梯度式内循环空间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的共性特征表现为联系集中于国内发达地区,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主,而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效应有限。目前科技创新驱动下内循环过程仍然是以国内经济发达和行政级别较高城市和所在区域之间的联动为主,即使战略性支柱产业有着更广阔的辐射带动范围,但是总体上欠发达地区对内循环的参与程度仍然不足。究其原因,与国内欠发达地区对高科技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消费市场有限、高端生产要素和研发投入不足不无关系[15,46]。区域不均衡、不充分发展将阻碍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由于内循环的目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和包容性发展,未来应从政府和市场多个方面强化国内欠发达地区参与和受益于内循环的能力,包括适当引导生产要素再布局、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基础设施覆盖、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以及完善对口帮扶、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等制度改革和政策配套等,在发达地区之间的内循环之外,也搭建发达地区反哺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支撑发达地区发展的梯度式内循环空间格局。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包括3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和家电)和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和新材料)为例,借助领先企业的总部—分支联系刻画其多尺度产业空间联系,在比较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联系的基础上总结了推进落实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
(1)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以区域内联系和国内发达地区之间联系为主,对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的辐射带动相对有限。区域内联系形成了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辐射周边惠州、佛山、珠海和中山的空间格局,江门和肇庆的参与程度仍然有限;国内联系形成了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大国家级城市群为菱形结构顶点、以中西部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内循环空间结构。
(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相近的多尺度空间联系强度分布和空间结构,体现出了两类高科技产业空间联系的路径依赖和空间关联。不过,战略性支柱产业构筑了更加稳固的菱形结构顶点和城市区域化溢出、区域间联动进程,辐射带动的地理范围更广,区域内外的产业功能分工更加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的产业空间联系呈现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联系为主轴,与京津冀、成渝核心城市联系为副轴的非均衡空间结构,以科技创新和经济中心城市为节点的空间极化格局显著,城市体系的下渗效应和城市区域化进程尚未充分发育。广州面向战略性支柱产业、香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联系的枢纽地位有所下降。
(3) 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包括:稳固完善国家级城市群之间高科技产业联动和要素畅通的内循环菱形结构;推动城市、区域和国家多尺度嵌套和相互促进的内循环空间格局;提升欠发达地区参与和受益于内循环的能力以完善梯度式内循环空间格局。强调以菱形结构作为内循环的基础架构,完善多空间尺度嵌套和梯度循环并存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本文尝试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揭示国家级城市群带动内循环的空间现状,以期为推进落实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领先企业的总部—分支联系仅作为微观层面表征产业空间联系的载体之一,难以全面涵盖内循环复杂、系统、多维的空间过程,更多适用于表征内循环空间过程的指标尚待探索。不同城市群、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内循环的空间格局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基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和产业门类的研究成果有待丰富,同时,也呼吁地理学者紧扣当前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国家战略,贡献理论创新和应用启示。
[1]
林毅夫.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8(5): 32-40.

[ Lin Yifu. China's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and prospect of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change that has been unseen over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 58(5): 32-40. ]

[2]
Sit V F S, Yang C. Foreign-investment-induced exo-urbanis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J]. Urban Studies, 1997, 34(4): 647-677.

DOI

[3]
贺灿飞, 朱晟君.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J].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684-2698.

DOI

[ He Canfei, Zhu Shengjun. The principle of relatedness in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2): 2684-2698. ]

DOI

[4]
叶玉瑶, 张虹鸥, 王洋, 等. 中国外向型经济区制造业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与科学议题[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2): 331-343.

DOI

[ Ye Yuyao, Zhang Hong'ou, Wang Yang, et al.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are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1, 30(2): 331-343. ]

DOI

[5]
Scott A J. City-regions reconsidered[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19, 51(3): 554-580.

DOI

[6]
Yeh A G O, Chen Z F. From cities to super mega city regions in China in a new wave of urbanis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J]. Urban Studies, 2020, 57(3): 636-654.

DOI

[7]
方创琳, 张国友, 薛德升.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J]. 地理学报, 2021, 76(12): 2898-2908.

DOI

[ Fang Chuanglin, Zhang Guoyou, Xue Deshe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12): 2898-2908. ]

DOI

[8]
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
Zhao S X B, Zhang 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city-regions in China[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7): 979-994.

DOI

[10]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等. 从巨型城市区域视角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09-1622.

DOI

[ Li Xun, Zhou Jinmiao, Huang Yaofu,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ga-city reg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12): 1609-1622. ]

DOI

[11]
刘卫东.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439-1449.

DOI

[ Liu Weidong. The impacts of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7): 1439-1449. ]

DOI

[12]
金凤君, 姚作林.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1): 1-11.

DOI

[ Jin Fengjun, Yao Zuolin. New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ptimization.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1, 30(1): 1-11. ]

DOI

[13]
Yeung H W C. Regional worlds: From related variety in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to strategic coupling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J]. Regional Studies, 2021, 55(6): 989-1010.

DOI

[14]
张可云, 肖金成, 高国力, 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J]. 区域经济评论, 2021(1): 14-29.

[ Zhang Keyun, Xiao Jincheng, Gao Guoli, et al. Double-circular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1(1): 14-29. ]

[15]
贺灿飞, 王文宇, 朱晟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J]. 区域经济评论, 2021(4): 54-63.

[ He Canfei, Wang Wenyu, Zhu Shengjun. The industry 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 in the new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1(4): 54-63. ]

[16]
江小涓, 孟丽君. 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 管理世界, 2021, 37(1): 1-19.

[ Jiang Xiaojuan, Meng Lijun. Mainly inner circulation, outer circulation empowerment and higher level double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ese prac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1, 37(1): 1-19. ]

[17]
张虹鸥, 吴康敏, 王洋, 等.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问题与重点研究方向[J]. 经济地理, 2021, 41(10): 135-142.

[ Zhang Hong'ou, Wu Kangmin, Wang Yang, et 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key research directions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10): 135-142. ]

[18]
樊杰. 我国经济地理学历史沿革、现状特征与发展策略[J]. 经济地理, 2021, 41(10): 10-15.

[ Fan Ji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10): 10-15. ]

[19]
刘鹤.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人民日报, 2020-11-25(6).

[ Liu He.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domestic economic cycle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l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ycle remains its extension and supplement. People's Daily, 2020-11-25( 6). ]

[20]
方创琳.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J]. 经济地理, 2021, 41(4): 1-7.

[ Fang Chuanglin.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4): 1-7. ]

DOI

[21]
罗奎, 李广东, 劳昕.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179-194.

DOI

[ Luo Kui, Li Guangdong, Lao Xi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2): 179-194. ]

DOI

[22]
汤放华, 古杰, 吕贤军, 等.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J]. 人文地理, 2018, 33(4): 95-101.

[ Tang Fanghua, Gu Jie, Lv Xianjun, et al. Study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egionalism. Human Geography, 2018, 33(4): 95-101. ]

[23]
Liu Y L, Zhang X H, Pan X Y, et al.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J]. Cities, 2020, 104: 102801. doi: 10.1016/j.cities.2020.102801.

DOI

[24]
马海涛, 黄晓东, 李迎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297-2314.

DOI

[ Ma Haitao, Huang Xiaodong, Li Yingcheng. Th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s of megalopolitan knowledge polycentricity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12): 2297-2314. ]

DOI

[25]
Li Y C, Phelps N. Megalopolis unbound: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d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within and beyo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China, 2014[J]. Urban Studies, 2018, 55(2): 443-460.

DOI

[26]
王琛, 林初昇, 戴世续.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8): 1375-1386.

[ Wang Chen, Lin Chusheng, Dai Shixu.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a's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8): 1375-1386. ]

DOI

[27]
Zhou Y. Mixed-market and crisis mitigation: Lessons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ICT industry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crisis[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5, 56(2): 193-219.

DOI

[28]
叶雅玲, 杨博飞, 何紫云, 等. 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A股上市医药公司网络[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096-1105.

DOI

[ Ye Yaling, Yang Bofei, He Ziyun,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network based on Chinese A-share listed medicine enterprise network.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8): 1096-1105. ]

DOI

[29]
李晓华, 吕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0(9): 20-26.

[ Li Xiaohua, Lv Ti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Macroeconomics, 2010(9): 20-26. ]

[30]
Boschma R. Relatedness as driver of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A research agenda[J].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3): 351-364.

DOI

[31]
Zhu S J, Guo Q, He C F. Strong links and weak Links: How do unrelated industries survive in an unfriendly environment?[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97(1): 66-88.

DOI

[32]
盛科荣, 王丽萍, 孙威. 中国城市价值链功能分工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12): 2763-2778.

DOI

[ Sheng Kerong, Wang Liping, Sun Wei.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division of cities across product value chai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12): 2763-2778. ]

DOI

[33]
Boschma R.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1): 61-74.

DOI

[34]
符文颖, 董诗涵. 技术型新创企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9, 39(9): 1398-1406.

DOI

[ Fu Wenying, Dong Shihan. Research progress in geography on technology-based start-up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9): 1398-1406. ]

DOI

[35]
Zeller C. The pharma-biotech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regional innovation arenas[J]. Urban Studies, 2010, 47(13): 2867-2894.

DOI

[36]
徐宁, 李仙德. 上海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网络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553-566.

DOI

[ Xu Ning, Li Xiande. Evolution of Shanghai listed companies' outward investment network and its determinan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4): 553-566. ]

DOI

[37]
Alderson A S, Beckfield J.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city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 109(4): 811-851.

DOI

[38]
Taylor P J, Derudder B. 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2nd ed. New York, USA: Routledge, 2016.

[39]
马海涛. 知识流动空间的城市关系建构与创新网络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4): 708-721.

DOI

[ Ma Haita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simulation of intercity innovative relationships in knowledge flow spa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4): 708-721. ]

DOI

[40]
赵渺希, 师浩辰, 王慧芹. 大都市区功能性多中心的产业集聚检验: 以珠三角企业网络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12): 3437-3454.

DOI

[ Zhao Miaoxi, Shi Haochen, Wang Huiqi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and specialize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12): 3437-3454. ]

DOI

[41]
刘毅, 王云, 杨宇, 等.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455-2466.

DOI

[ Liu Yi, Wang Yun, Yang Yu, et al.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2): 2455-2466. ]

DOI

[42]
叶玉瑶, 王景诗, 吴康敏, 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J]. 热带地理, 2020, 40(1): 27-39.

DOI

[ Ye Yuyao, Wang Jingshi, Wu Kangmin, et al. Strategic thinking regarding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ropical Geography, 2020, 40(1): 27-39. ]

DOI

[43]
金利霞, 李郇, 曾献铁, 等. 广东省新一轮制造业产业空间重组及机制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101-109.

[ Jin Lixia, Li Xun, Zeng Xiantie, et al. The new round of manufacture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mechanism study in Guangdo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1): 101-109. ]

[44]
Leigh N G, Kraft B R. Emerging robotic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ights for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6): 804-815.

DOI

[45]
朱晟君, 金文纨, 胡晓辉. 关联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动态研究进展与反思[J]. 地理研究, 2020, 39(5): 1045-1055.

DOI

[ Zhu Shengjun, Jin Wenwan, Hu Xiaohui.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dyna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ednes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5): 1045-1055. ]

DOI

[46]
Yang C, He C F.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world factory': Production relocation and export evolution of the electronics firm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7, 108(5): 571-591.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