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杨勇(1974— ),男,山东东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E-mail: yyang@tour.ec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12-01
修回日期: 2022-02-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25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GL144)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virtual tourism flow
Received date: 2021-12-01
Revised date: 2022-02-24
Online published: 2022-10-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8BGL144)
虚拟旅游流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游客需求的地理指向,是分析中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突破点。论文利用2016—2020年百度指数搜索数据,基于虚拟旅游流流向视角,构建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指标,结合空间分析工具剖析其空间分布状况;通过虚拟旅游优势度与关联性分析各节点的作用与地位,系统考察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 从虚拟旅游流空间结构来看,北京、上海及云南为中心地区,三地向外辐射,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云贵川渝地区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结构。② 从虚拟旅游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和云贵川渝地区极化效应显著。其中,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由双核结构转为单核结构;云贵川渝地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形成了多核心、多层级的强区域内循环结构。③ 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循环流动是促进区域内外部旅游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④ 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空邻近性等是影响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杨勇 , 眭霞芸 , 刘震 . 中国省际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 41(8) : 1349 -1363 . DOI: 10.18306/dlkxjz.2022.08.001
Virtual tourism flow (VTF) to some extent represents geographic biases of tourist demands. It is a crucial entry point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tourism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TF, this study built models of virtual tourism attraction and latent emissiveness using Baidu index search data from 2016 to 2020.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Virtual tourism dominance degree and correlation of each provincial node were analyz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change of VTF network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eijing, Shanghai, and Yunnan are the radiating centers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VTF. Based on this, a virtu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core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Yunnan-Guizhou-Sichuan-Chongqing region is formed. 2) The polarization and diffusion features of VTF are manifested in the obvious diffusion eff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significant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reas to its south and the Yunnan-Guizhou-Sichuan-Chongqing region. Among the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reas to its south has changed from a dual core to a single core structure, while the Yunnan-Guizhou-Sichuan-Chongqing region has formed a robust region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cores and multiple levels due to the region'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ies. 3)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change of VTF network structure, intra-regional circu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in and outside a region. Meanwhile, provinces with strong virtual tourism advantage degree have stronger resilience, which can well boost the circulation of inter-regional tourism flow. 4) The change of VTF network structure is mainly affe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ximity. This study broadens the horizon of tourism flow research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VTF and analyzing both virtual tourism attraction and latent emissiveness. Its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eographic direction of tourist demands, which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表1 2016—2020年中国虚拟旅游整体空间差异特征Tab.1 Overall spatial difference of virtual tourism in China during 2016-2020 |
年份 | 变异系数 | |
---|---|---|
虚拟旅游吸引力 | 虚拟出游潜力 | |
2016 | 0.60 | 0.47 |
2017 | 0.51 | 0.42 |
2018 | 0.61 | 0.41 |
2019 | 0.79 | 0.41 |
2020 | 0.67 | 0.46 |
表2 2016—2020年虚拟旅游吸引力与出游潜力的空间集聚性测算Tab.2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virtual tourism attraction and latent emissiveness during 2016-2020 |
指标 | 莫兰指数 |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虚拟旅游吸引力 | -0.0212 | 0.0055 | 0.0547 | 0.0587* | 0.1240** |
虚拟出游潜力 | 0.1551** | 0.2045*** | 0.1760*** | 0.1468** | 0.1523** |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
图1 2016—2020年中国虚拟旅游吸引力空间集聚特征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下同。 Fig.1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tourism attraction in China during 2016-2020 |
表3 2016—2020年节点虚拟旅游优势度等级Tab.3 Degree of virtual tourism advantage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uring 2016-2020 |
等级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第一等级 (4, 15] | 西藏 | 西藏 | 西藏、云南 | 西藏、云南 | 西藏、云南、青海、新疆 |
第二等级 (2, 4] | 云南、青海、新疆、贵州、海南 | 云南、青海、新疆、海南 | 青海、海南、贵州 | 青海、新疆、贵州 | 海南、贵州、宁夏 |
第三等级 (1, 2] | 宁夏、重庆、甘肃、江西、山西、广西、上海、天津 | 贵州、宁夏、重庆、甘肃、江西、山西、广西、四川、上海、天津 | 新疆、宁夏、重庆、甘肃、江西、山西、广西、上海、天津 | 海南、宁夏、重庆、甘肃、江西、山西、上海、天津 | 重庆、甘肃、江西、山西、广西、四川、安徽 |
第四等级 (0.5, 1] | 四川、安徽、北京、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山东、陕西 | 安徽、北京、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山东、陕西、浙江 | 四川、安徽、北京、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山东、陕西、浙江 | 广西、四川、安徽、北京、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山东、陕西、浙江 | 上海、天津、北京、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山东、陕西、浙江 |
第五等级 [0, 0.5] | 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 | 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 | 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 | 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 | 广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辽宁 |
注:第一列括号中数值为虚拟旅游优势度。 |
图3 2016—2020年中国虚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Fig.3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ter-provincial virtual tourism flow in China during 2016-2020 |
[1] |
段献, 黄军林, 陈健. 信息流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关系网络特征辨析及规划启示: 基于百度指数的分析[J]. 城市学刊, 2019, 40(3): 73-81.
[
|
[2] |
徐庭伟, 罗守贵. 基于爬虫技术的城际信息流网络测度及其经济意义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6): 46-51.
[
|
[3] |
涂玮, 黄震方, 方叶林. 基于网络团购的虚拟旅游流空间差异及动力机制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4): 84-89.
[
|
[4] |
厉新建, 李兆睿, 宋昌耀,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虚拟旅游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21, 36(8): 15-26.
[
|
[5] |
马耀峰, 王冠孝, 张佑印. 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实证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08, 31(11): 1747-1753.
[
|
[6] |
章锦河, 张捷, 李娜, 等.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 地理研究, 2005, 24(2): 293-303.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韩杰, 赵富强. 东北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J]. 旅游学刊, 1992, 7(2): 25-28.
[
|
[13] |
马耀峰, 李永军.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41(3): 121-124.
[
|
[14] |
张红. 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 2000, 15(2): 56-57.
[
|
[15] |
万绪才, 丁登山, 马永立, 等.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J]. 人文地理, 1998, 13(3): 74-79.
[
|
[16] |
薛莹. 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J]. 旅游科学, 2006, 26(3): 6-12.
[
|
[17] |
唐顺铁, 郭来喜. 旅游流体系研究[J]. 旅游学刊, 1998, 13(3): 38-41.
[
|
[18] |
钟士恩, 张捷, 任黎秀, 等. 旅游流空间模式的基本理论及问题辨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05-712.
[
|
[19] |
林岚, 康志林, 甘萌雨, 等. 基于航空口岸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 26(2): 403-413.
[
|
[20] |
闫闪闪, 靳诚. 洛阳城区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602-1611.
[
|
[21] |
董亚娟, 马耀峰, 李振亭, 等.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1): 98-101.
[
|
[22] |
刘军胜, 马耀峰, 吴冰. 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动态分析: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面板数据[J]. 经济管理, 2015, 37(3): 33-43.
[
|
[23] |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等. 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以京沪高铁为例[J]. 资源科学, 2015, 37(3): 581-592.
[
|
[24] |
王洁洁, 孙根年, 黄柳芳. 香港-大陆旅游流与贸易流的互动关系分析: 基于1990-2009年数据[J]. 经济问题, 2010, 32(12): 118-122.
[
|
[25] |
阮文奇, 张舒宁, 李勇泉. 自然灾害事件下景区风险管理: 危机信息流扩散与旅游流响应[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 23(2): 63-74.
[
|
[26] |
曹芳东, 黄震方, 黄睿, 等. 江苏省高速公路流与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关联及其耦合路径[J]. 经济地理, 2021, 41(1): 232-240.
[
|
[27] |
徐冬, 黄震方, 黄睿.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雾霾对中国城市旅游流影响的空间效应[J]. 地理学报, 2019, 74(4): 814-830.
[
|
[28] |
周慧玲, 许春晓. 基于游记行程的湖南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 经济地理, 2016, 36(10): 201-206.
[
|
[29] |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等. 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6): 948-957.
[
|
[30] |
李山, 邱荣旭, 陈玲. 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 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6): 102-107.
[
|
[31] |
龙茂兴, 孙根年, 马丽君, 等. 区域旅游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时空动态比较分析: 以四川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93-97.
[
|
[32] |
|
[33] |
|
[34] |
杜家禛, 徐菁, 靳诚.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江三角洲虚拟旅游流流动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2): 290-301.
[
|
[35] |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省域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6): 43-53.
[
|
[36] |
黄松, 王梦飞, 李燕林. 基于在线平台的旅游信息流流空间特征: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2): 162-173.
[
|
[37] |
熊丽芳, 甄峰, 王波, 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7): 67-73.
[
|
[38] |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1): 23-36.
[
|
[39] |
古恒宇, 覃小玲, 沈体雁.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8): 1877-1890.
[
|
[40] |
|
[41] |
茶洪旺, 左鹏飞. 信息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 经济评论, 2017, 38(1): 80-89.
[
|
[42] |
高楠, 张新成, 王琳艳. 中国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068-1089.
[
|
[43] |
徐敏, 黄震方, 曹芳东, 等.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旅游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以新浪微博签到数据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37-949.
[
|
[44] |
徐菁, 靳诚. 中国省域间旅游关注网络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J]. 旅游学刊, 2020, 35(6): 14-24.
[
|
[45] |
邓祖涛.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探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 40(11): 37-43.
[
|
[46] |
|
[47] |
李小文, 曹春香, 常超一. 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J]. 自然杂志, 2007, 29(2): 69-71.
[
|
[48] |
黄泰.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6, 38(2): 364-376.
[
|
[49] |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 等. 中国市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空间分异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携程旅行网的大数据挖掘[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 70-82.
[
|
[50] |
吴媛媛, 宋玉祥.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9): 1491-1498.
[
|
[51] |
李会云. 城市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3(3): 145-150.
[
|
[52] |
王兆峰, 徐赛, 邓楚雄. 高速公路对武陵山区旅游城市吸引力影响及差异[J]. 经济地理, 2016, 36(12): 189-196.
[
|
[53] |
吴必虎, 徐斌, 邱扶东, 等. 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1-49.
[
|
[54] |
汪德根, 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28-536.
[
|
[55] |
潘竟虎, 李俊峰.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 55-6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