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的原型分析:概念、方法和展望

  • 龚艳青 ,
  • 谭荣 , *
展开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2
*谭荣(1981— ),男,江苏宿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管理。E-mail:

龚艳青(1990— ),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制度。E-mail:

收稿日期: 2020-11-17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5-12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基金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13)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Archetype analysis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governance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spect

  • GONG Yanqing ,
  • TAN Rong , *
Expand
  •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11-17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5-12

  Online published: 2021-10-28

Supported by

Key Projec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20JZD013)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的关键挑战是知识的积累和转移。一方面,“社会—生态系统”的情景依赖使得很难得出有关有效治理的一般结论;另一方面,通用的制度设计又可能由于过于抽象而无法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这看似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比较分析现实中成功或失败的治理案例,为寻找“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之道提供了可能。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中,原型揭示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反复出现的规律(pattern),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文厘清了原型的概念与特征,阐述了原型分析的意义,梳理并评述了原型分析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领域的进展。研究发现:① 原型分析在一个中间抽象层次上探索解释某个现象的重复模式,可视为案例中的“积木”;② 应将原型分析作为一种基于整体主义的方法论(methodological holism)来理解,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方法、框架或理论;③ 原型分析能促进案例研究知识的积累与转移、“兼容”多种研究方法并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中实现一定程度的预测性;④ 原型分析基于“类型—子类型”的多层次分析,有助于找到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强”因果关系;⑤ 原型不仅是研究的结果,也是研究的起点,对原型的测试、修正、完善和可信度检验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龚艳青 , 谭荣 .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的原型分析:概念、方法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 40(8) : 1430 -1438 . DOI: 10.18306/dlkxjz.2021.08.015

Abstract

A key challeng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governance is to effectively accumulate and transfer successful strategies across heterogeneous contexts. The context-dependence of social-ecological dynamics makes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about the 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Generic design factors can be too abstract to be applied to concrete problems because every case is different. Archetype analysis is a particularly salient approach in this regard that helps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patterns of (un)sustainability in heterogeneous case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etype, expound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rchetype analysis, and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archetype analysis in the key research field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governance.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1) Archetype analysis generally investigates recurrent patterns of the phenomenon of interest at an intermediate level of abstraction to identify multiple models that explain the phenomenon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2) Archetype analysis is best conceived as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rather than a particular method, framework, or theory. 3) Archetype analysis can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of case study knowledge, is compatibility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and can achieve a certain degree of predict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governance. 4) Archetype analysis is based on "type-subtype" multi-level analysis, which helps to find the "strong" causality of the complex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5) Archetype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but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The test, modification, improve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rchetype are also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1],由资源、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用户4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组成,具有不同于社会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系统[2]。“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旨在探索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适应性的社会权利分配与行为决策机制,使系统能够可持续地提供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3,4]
而对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仍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面临的重要挑战。“社会—生态系统”由相互作用且紧密联系的不同子系统组成,某一结果的出现往往是由不同类型的变量经过复杂且非线性的过程而产生的[5]。这种相互作用不可简单累加,而是形成了一种因果互动的网络,这个网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当一个变量的变化可以通过与其他变量的相互作用影响到更大的系统时,预测某一变化的影响就变得极其困难。
在这些变量中,有些是多个“社会—生态系统”共有的,而有些则是特定“社会—生态系统”独有的。因此很难不讨论系统面临的具体情景而去讨论一个变量产生的影响机理,这也是治理存在多样性的原因[6]。正因治理的多样性,学者们识别了一系列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的因素[7],既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影响因素,那么分析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因为变量与未包括在分析中的其他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偏差[8]。因此当研究者面对变量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时,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预测性。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概括与预测更加准确。
原型分析(archetype analysis)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方法。“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中的原型分析将人与自然的互动作为一个整体过程进行分析,并不针对孤立的因素。为了解释原型分析方法,本文有3个目标:一是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原型的概念;二是讨论原型分析的意义;三是梳理原型分析在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这3个方面的讨论,本文将展望“社会—生态系统”治理领域原型分析的应用方向,以期引起读者对这种方法应用的进一步交流和思想碰撞。

1 理解原型的概念

原型(archetype)是在“社会—生态系统”互动中重复出现的模式(recurrent patterns)[9] ,可以类比为积木玩具中的某一种具体形状的积木(building blocks)[10]。原型分析通常“在抽象的中间层次上研究感兴趣现象的重复模式,以确定在特定条件下解释现象的多个模型”[11]
将原型理解为“积木”,一方面这意味着同一个原型可以出现在多个案例但并不一定是所有案例中;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用单一的原型来解释[12]。一个原型只能部分地解释某个案例,要全面了解单个案例,可能需要组合几个原型及案例特质(图1)[11,13-14]。正如图1所示,农村更新案例1包含原型一和原型二,而原型二又分别出现在了农村更新案例1和案例3中。
图1 农村更新的原型分析

注:改自文献[16]。

Fig.1 Archetypical patterns of sustainable rural renewal

可以用乐高积木来形象地解释原型。不同形状的积木(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原型,这些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搭建出不同的造型(轮船、汽车、房子等),但是要搭建一个完整的造型,往往需要组合多种形状的积木以及一些特殊的形状,比如搭建飞机不仅需要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标准形状的积木,还需要螺旋桨等这种飞机特有的积木。也就是说,某种形状的积木(原型)会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整体造型(案例)中。
原型分析识别一组异质性案例中重复出现的模式,这些模式的集合称为“一套”原型[13]。正是由于每个案例都有其特殊性,要使一个原型涵盖多个案例需要一定程度的抽象化。这种抽象化是在“勾勒轮廓”与“高清定焦”之间找一个平衡,使其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个原型出现在多个案例中),又不至于过度抽象,以至于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于每一个案例)[15],即实现中等程度的抽象化。
要实现中等程度的抽象化需要借助“通用属性语言”(common vocabulary of attributes)来描述原型和案例特征。原型分析始于某一社会过程(如农村更新、气候适应等),其次需要确定有关这一社会过程的一系列案例研究中所包含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等层面的相关变量。这些变量就是案例属性(attributes)。原型分析实际上关注的是多个案例中解释某一现象的相同属性组合(configurations of attributes)(图1)。如果借助数学中的集合理论来理解,每一个原型均为所有属性组合的一个子集[11]:即对于所有的属性组合构成的全集U,每一个原型Di均包含于U。例如Wang等[16]以“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framework)[2]的变量作为“通用属性语言”来解构案例,探讨了可持续农村更新的基本模式。其中,该文所描述的“地方领导力与社会资本积累”这一原型就是相应案例属性的一个子集。但是,“地方领导力”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特定的方式体现,“地方领导力”可能是村长、德高望重的老人、企业家或者政府官员,这取决于案例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地方领导力”作为组成“地方领导力与社会资本积累”这一原型的一个属性,其本身也是一种变量。
此外,“嵌套原型”(nested archetypes)分析包含了主要原型与子原型,这使得在同一个研究中实现多种程度的抽象化成为可能[17]。所谓子原型,即如果某一因素组合可以由一个原型以及额外的属性组成,该因素组合就可以被视为子原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某个因素组合可以完全由两个或者多个原型构成,该因素组合就不是子原型。
尽管原型的识别是归纳性的,但变量的选择以及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随意定义的,需要以理论与观察为依据。事实上,每一个原型都应该有解释相应属性组合的理论支撑[9]

2 原型分析的意义

2.1 案例研究的知识积累与转移

分析原型最常见的动机是跨案例与地方性知识的积累与转移[11]。一方面,正因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复杂且具有背景依赖性[18],因此学者们往往运用案例研究,以便基于背景性知识深入详细地理解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因果关系。然而案例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结果超过特定研究地点后的有效性问题,这种局限限制了案例研究结果的推广。另一方面,在迅速扩大的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往往迅速分散在数百个案例研究中,使得单个研究人员难以跟进。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综合,决策者就无法充分利用案例研究的“智慧结晶”。面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时,研究者如果不能“知己知彼”,系统地比较与其他案例的异同,那么研究就可能变成“又一个案例研究”[11]
原型分析可以从一组较大的案例研究中识别重复出现的模式,从而促进案例研究的知识累积。如Oberlack等[19]对已出版的学术研究中的66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大规模土地收购产生对不同农民生计影响的7种模式。而每一个识别的原型所包含的因果关系都得到了多个实证研究的支持。这说明,原型分析事实上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可以对已有研究中重复出现的因果关系进行分类,从而综合现有的知识。
此外,原型分析也有助于跨案例的知识转移。虽然政策制定者一直致力于寻找“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的一般原则,但治理似乎并没有“万金油”。关于“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知识的 “复制与推广”极具挑战,因为这种知识通常来自于基于特定地点和背景的案例研究[20]。将对一个地方证明是有效的治理战略转移到其他地方,需要确定与案例研究中类似的交互模式[21]
原型识别重复出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条件,互动过程,以及问题和治理措施等。一个基本假设是:成功的制度安排可以在共享原型的案例之间进行复制[10]。例如有学者用土地系统原型来评估德国土地管理项目模式的可复制性,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因素(如农田面积、氮肥等)、环境因素(如气温、气候异常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等)30多个指标来确定每一个项目的项目原型特征;再通过计算世界各地其他区域与项目原型之间的统计相似性来估算项目研究区域的可复制潜力[22,23]。研究发现,土地系统特征相似的地区之间的可复制潜力更高。该方法为空间大尺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支持,即可以用于评估特定地区研究结果向其他区域复制的可能性。

2.2 “兼容”多种研究方法

原型分析还能“兼容”多种研究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原型分析还没有一套被普遍接受的“固定”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和评价“社会—生态系统”原型的方法在过去10多年中迅速发展,从定性到定量均存在。
定性分析包括定性分类[15,24-25]、专家和利益相关者评估[26,27,28,29]、定性比较分析[30,31]等。如Eisenack[1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了6类气候适应障碍原型,包括意识缺乏(气候适应需求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道德危机(比如一些投资者会因为期待危险发生时能得到公共补偿而说服决策者把定居点修建在高风险地区)、贫困陷阱(虽然气候适应的压力很大,但预算有限,无力改变现状)、权责不匹配、正外部性(当适应成本可以部分转移到他人身上时,行动者可能不会采取适应措施)和利益冲突,遗憾的是文中并未对这些原型进行验证;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了全球变化的“症状”[28],而跨学科的专家讨论也为农业用地症状的定性分类和评估提供了基础[29];定性比较分析考虑原型分析中的因果不对称,所谓因果不对称意味着解释某一结果存在的因果机制与解释某一结果缺失的因果机制是不同的。譬如在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中,Fiss[30]发现典型的因素组合(如成本领先战略与高复杂性、避免快速变化的环境的结合)可以始终如一地实现高绩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一因素组合就会出现低绩效的结果,且另外的因素组合也能实现高绩效。这恰恰体现了原型作为案例“积木”的特点,即不同的因素组合可能导致同一结果的出现。
定量分析包括Meta分析[12,19]、聚类分析[17,32-34]、人工神经网络[35,36]等。譬如Oberlack等[12]基于Meta分析,通过频率分析来确定重复出现的因果因素组合,总结了流域水治理适应气候变化的典型障碍;通过聚类分析,Seitz等[17]揭示了撒哈拉非洲以南8种典型的旱地脆弱性原型,其中每一种旱地脆弱性原型下面又包含2~4个子原型;Frey等[36]通过对122个案例的分析,预测了灌溉和渔业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模式,研究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确实存在一些独立于系统的设计原则(design principle),如法律安全与制度公平。简言之,原型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包容性的,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分析的目的,这种开放性对于跨学科的应用至关重要[10]

2.3 诊断与预测

诊断与预测是处理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2个重要方面。制度研究中原型的属性被解构为3种类型,即诊断属性、设计属性和结果属性[37,38]。诊断属性是指案例的外生变量,如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等,在分析时被认为是给定的。与此相反,设计属性是指案例中的制度安排,被认为是可变的。而结果属性是指现在或预期的影响,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的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原型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旨在根据诊断属性和设计属性的组合来预测结果;二是旨在根据特定诊断属性的组合来推荐设计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助集合的概念,原型分析的诊断和预测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 对于特定子集的所有案例[A],如果诊断属性[a, b, c]以及设计属性[d, e, f]适用,那么预期的结果属性[g, h, i]也适用于[A]。
(2) 对于特定子集的所有案例[A],如果诊断属性[a, b, c]适用,且结果属性是[g, h, i],那么就可推荐设计属性[d, e, f]。
(3) 对于特定子集的所有案例[A],如果观察到了结果属性[g, h, i],并且其设计属性为[d, e, f],那么就可推断有诊断属性[a, b, c]。
可以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可以看到表1中对于日期1,出现了“下雨”和“炎热”2个诊断属性和“雨伞”“T恤”2个设计属性,那么可以预期结果属性“舒适”适用于日期1;对于日期2,出现了诊断属性“下雨”和“阴凉”,如果其想要得到“舒适”的结果属性,那么推荐的设计属性就是“雨伞”和“毛衣”的组合;对于日期3,如果观察到结果属性为“舒适”,并且出现了设计属性“雨伞”,那么可以推断这是一个下雨天。
表1 原型的建构

Tab.1 Setup of archetype

日期 诊断属性 设计属性 结果属性
下雨 阴凉 刮风 炎热 雨伞 毛衣 T恤 舒适 难受
1
2
3
4

3 原型分析在关键领域的应用进展评述

从现有研究看,在原型分析的“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中,全球变化的综合症(syndrome)研究、土地系统原型、生态脆弱性(vulnerability)原型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领域。

3.1 全球变化的综合症

全球变化的综合症分析最初是由德国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提出来的,这种环境分析方法最初是受到医学的启发[28]。类似于医学,典型的不同“症状”(symptom)(如感冒时的咳嗽、发烧和流涕等)构成“综合症”,所谓“综合症”是指在全球变化中重复出现的“症状”的典型组合[39]。这一定义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字面意义上的,即综合症在希腊语中指的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即医学意义上的“复杂的临床表现”[28]。学术界目前发现的全球变化的症状有80种,如资源消耗增加、城市蔓延、废物沉积等。
就好像在医学上,临床诊断并不是重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患者找到适当的治疗方法,“综合症”分析同样是为了找到解决“社会—生态系统”治理问题的方法。“综合症诊断”是指通过适当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方法来“测量”综合症,以便找到解决方案。其主要包括2个方面,即“综合症强度”和“综合症倾向”[28],前者是指在特定地区实际发生的综合症,后者是指某种综合症在未来发生的倾向。“综合症诊断”主要是通过构建地理相关的量化指标来实现的。如Kropp等[40]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引起的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治理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化、城市贫困、政策失败三方面的指标测量了“FAVELA综合症强度(指不平衡的城市化进程)”,并提出了“治疗”的政策建议。随后“综合症”分析被应用于边际土地过度使用问题的治理[41]。如Sietz等[41]描述了巴西东北部地区小农农业趋势的典型模式并展示了这些模式的空间分布,每一种模式代表了由劳动力分配、资源质量、产量和预算等变量组成的特定状态。此外,该研究还评估了这些不同模式之间转换的可能性,从而可为潜在的政策干预提供借鉴。
全球变化的分析不能够仅仅是识别各种症状,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同样非常关键。这些症状彼此关联,这意味着全球变化的某些趋势会影响其他趋势。例如“能源和资源使用增加”和“大型工程(如水坝)建立”这2个症状就彼此密切相关,大型工程建立往往伴随着能源与资源使用的增加。正因为症状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相互促进或抑制的方式相关联,这样,症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构成了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28]。而处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其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种全球变化的子系统就是“综合症”[42]。每种综合症都代表出现在多个地区的因素和结果组合以及因素之间的功能关系[27]。可见,综合症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其主要目的是解构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工具[15]

3.2 土地系统原型

识别全球土地系统原型是确定土地利用压力和识别环境威胁等一般模式的方法。土地系统原型代表了在地球表面反复出现土地利用强度、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组合的模式[22]。对全球土地系统原型的测绘往往反映了某一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系统特征或某一个阶段土地系统发展轨迹。例如Levers等[43]使用自组织地图描绘了2006年欧洲陆地的15种土地系统原型,每一种原型都意味着某一土地利用指标高于平均值。例如,高强度耕地原型和低强度耕地原型分别代表了以高或低化肥施用率为主要特征的区域。该研究还描述了1990—2006年期间欧盟的土地系统的典型变迁轨迹,确定了4类17种土地利用的典型变化轨迹,包括稳定的土地利用系统、以土地利用转换为特征的土地系统、非集约化土地系统、集约化土地系统。其中“集约化的木材生产”原型代表了这一时段内以木材采伐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土地系统原型识别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轨迹以及与特定模式相关的驱动因素,这大大降低了土地系统治理的复杂性,为更具体的、区域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撑。利用类似的方法,Václavík等[22]绘制了欧洲区域2005年的12个土地系统原型;van Vliet等[34]则描绘了全球热带森林农业前沿地区1995—2010年典型的土地利用动态。

3.3 脆弱性原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7年所提出的“脆弱性原型”[9]指产生脆弱性的人与自然的交互模式,即在全球[33]、区域[17,44]和地方[45]尺度上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变化造成脆弱性的因素的重复性组合。这种脆弱性原型是基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Sietz等[33]通过对贫困、水资源压力、土壤退化、自然农业限制、边缘化5类脆弱性指标的聚类分析,首次对全球旱地脆弱性进行了分类,这一分类产生了旱地脆弱性的7种典型模式,分别代表了7种脆弱性指标的组合。基于上述共识,随后的研究中原型分析被应用于评估小农粮食安全脆弱性[45]、农户系统的气候脆弱性等[46]
一方面,与全球变化的综合症方法相比,脆弱性原型代表了一组导致脆弱性的因果因素组合,分析脆弱性产生的机制,更加强调因果解释(图2)。图2显示,影响旱地脆弱性的因果因素包括农业生态制约因素和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生计调整水平。该图左边部分假设了生计失调的因果机制:由于自然资源的退化而加剧了脆弱的条件,从而导致贫困、冲突和移民[14]。另一方面,通过对每一种脆弱性模式的指标值的叠加可对各个原型的脆弱性程度进行排序(脆弱性指标总值越高表示其脆弱性程度越高)并提出减少脆弱性的建议:如有研究表示索马里危机区是最脆弱性原型分布的典型区域,对于这类地区,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边缘化、贫困人口等各项脆弱性指标均很高,最直接的干预措施就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和增加水源以改善农业生产,以及采取直接措施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来降低贫困指数[32]
图2 评估旱地脆弱性的因果假设示例

注:改自文献[14]。

Fig.2 Example of cause-effect hypotheses used to assess archetypes of vulnerability in drylands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围绕“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中的原型分析这一主题,从概念、意义以及研究进展3个层面对主题进行了系统和前沿的梳理。
首先,原型分析在一个中等抽象层次上探索解释某个现象的重复模式。在中等抽象层次上表达因果关系意味着原型分析试图在保持案例研究的丰富性和归纳确定的模式之间取得平衡,这使得它特别适合以异质案例为特征的研究环境。而重复的模式意味着原型可以视为案例中的“积木”,即同一个原型可以出现在多个案例中,每一个案例又可以组合多个原型来解释。其次,可将原型分析作为一种基于整体主义的方法论(methodological holism)来理解,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方法、框架或理论。一方面每一个原型都代表了一种重复出现的因素组合,强调多因素对结果的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原型分析可以兼容多种研究方法,因其在认识论、理论或主题上开放性而适合于跨学科应用。再次,原型分析将“类型—子类型”的多层次分析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有力抓手。每一个原型都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最后,原型分析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因果解释作为逻辑起点,每一个原型分析都代表了一组因果关系。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导致某一结果的所有因果关系,而原型分析恰好有助于找到那些“强”(因为重复出现)的因果关系。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与总结,本文认为原型分析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
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原型不仅是研究的结果,也是新研究的起点。一旦原型被识别出来,它们就为新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起点,以测试、修正或完善特定的原型及其所包含的因果假设。譬如,已有的部分原型分析虽然讨论了因果关系,但是对于因果机制的分析还是不足的。
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囿于因果分析技术,对于各类因素如何在地方、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共同演化和相互作用导致了某一结果的出现尚待加强研究。以往关于大多数适合识别原型因果机制的方法是定性的,虽然这些方法揭示了或正或负因果关系的反复出现,但它们并没有提供这些关系强度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详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采用其他学科的因果分析技术以支持原型研究中多因素统计分析的因果推理也是可考虑的方向之一。
第三,在研究质量方面,原型的可信度检验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考虑的重点。尽管已有研究对原型的质量标准做了抛砖引玉的探讨[9],但就原型分析中如何确定原型的边界,属性组合与理论之间的匹配程度如何,原型在样本案例之外的适用性如何等问题并没有在原型分析的应用中检验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在原型的质量标准上应有更多的探讨。
第四,分析框架方面,应强调原型分析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中的整体结构性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是一个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问题,不同于单独研究社会或生态系统的特性。尽管原型分析可以兼容多种研究方法,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概念框架与话语体系。
[1]
刘志敏, 叶超. 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40(1):95-103.

[ Liu Zhi-min, Ye Chao. A logical framework of rural-urban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40(1):95-103. ]

[2]
Ostrom 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Science, 2009,325:419-422.

[3]
宋爽, 王帅, 傅伯杰,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9,74(11):2401-2410.

[ Song Shuang, Wang Shuai, Fu Bojie, et al. Study on 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Progress and prospec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74(11):2401-2410. ]

[4]
王群, 银马华, 杨兴柱, 等. 大别山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J]. 地理学报, 2019,74(8):1663-1679.

[ Wang Qun, Yin Mahua, Yang Xingzhu,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mpact mechanism of socio-ecological system vulnerability in poor mountainous tourist distinations: Taking Dabie Mountain area as exampl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74(8):1663-1679. ]

[5]
Cox M. Advancing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 2011,5(2):346-363.

[6]
Ostrom E.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M]. Princeton,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Agrawal A. Sustainable governance of common-pool resources: Context, methods, and politics[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3,32:243-262.

[8]
Ostrom E. Analyzing collective ac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0,41:155-166.

[9]
Jäger J, Kok M T J, Koshy L, et al. Vulnerability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Oncology, 2007,27(5):301-360.

[10]
Eisenack K, Lüdeke M, Kropp J. Construction of archetypes as a formal method to analyz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C]//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ynthesis Conference. Bali, Indonesia, 2006.

[11]
Oberlack C, Sietz D, Bürgi Bonanomi E, et al. Archetype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Meanings, motivations, and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9,24(2):26. doi: 10.5751/ES-10747-240226.

[12]
Oberlack C, Eisenack K. Alleviating barriers to urba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24:349-362.

[13]
Eisenack K, Villamayor-Tomas S, Epstein G, et al. Design and quality criteria for archetype analysi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9,24(3):6. doi: 10.5751/ES-10855-240306.

[14]
Sietz D, Frey U, Roggero M, et al. Archetype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portfolio and analytical frontier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9,24(3):34. doi: 10.5751/ES-11103-240334.

[15]
Glaser M, Krause G, Ratter B, et al. Human-nature interactions in the Anthropocene: potential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is[M]. New York, USA: Routledge, 2012.

[16]
Wang R Y, Eisenack K, Tan R. Sustainable rural renewal in China: Archetypical pattern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9,24(3):32. doi: 10.5751/ES-11069-240332.

[17]
Sietz D, Ordoñez J C, Kok M T J, et al. Nested archetypes of vulnerability in African drylands: Where lies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7,12(9):095006. doi: 10.1088/1748-9326/aa768b.

[18]
Folke C, Hahn T, Olsson P, et al. 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5,30:441-473.

[19]
Oberlack C, Tejada L, Messerli P, et 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the global land rush? Archetypes of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potential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6,41:153-171.

[20]
van Vliet J, Magliocca N R, Büchner B, et al. Meta-studies in land use science: Current coverage and prospects[J]. AMBIO, 2016,45(1):15-28.

[21]
Epstein G, Pittman J, Alexander S M, et al. Institutional fit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5,14:34-40.

[22]
Václavík T, Lautenbach S, Kuemmerle T, et al. Mapping global land system archetyp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3,23(6):1637-1647.

[23]
Václavík T, Langerwisch F, Cotter M, et al.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transferability of place-based research in land system science[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6,11(9):095002. doi: 10.1088/1748-9326/11/9/095002.

[24]
Manuel-Navarrete D, Gómez J J, Gallopín G. Syndromes of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s: The case of hyd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17(2):207-217.

[25]
Bocken N M P, Short S W, Rana P, et al. A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review to develop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archetyp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65:42-56.

[26]
Wardropper C B, Gillon S, Mase A S, et al. Local perspectives and global archetypes in scenario development[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6,21(2):12. doi: 10.5751/ES-08384-210212.

[27]
Lüdeke M K B, Petschel-Held G, Schellnhuber H J. Syndromes of global change: The first panoramic view[J]. GAIA: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2004,13:42-49.

[28]
Schellnhuber H J, Block A, Cassel-Gintz M, et al. Syndromes of global change[J]. GAIA: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1997,6:18-33.

[29]
Moraine M, Duru M, Therond O. A social-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designing integrated crop-livestock systems from farm to territory levels[J].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17,32(1):43-56.

[30]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54(2):393-420.

[31]
Meuer J. Archetypes of inter-firm rel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 set-theoretic study in China'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4,35(1):121-145.

[32]
Oberlack C, Eisenack K. Archetypical barriers to adapting water governance in river basins to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18,14(3):527-555.

[33]
Sietz D, Lüdeke M K B, Walther C. Categorisation of typical vulnerability patterns in global dryland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1,21(2):431-440.

[34]
van Vliet N, Mertz O, Heinimann A, et al. Trends, drivers and impacts of changes in swidden cultivation in tropical forest-agriculture frontiers: A global assessment[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22(2):418-429.

[35]
Kok M, Lüdeke M, Lucas P, et al. A new method for analysing socio-ecological patterns of vulnerability[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6,16(1):229-243.

[36]
Frey U J, Rusch H.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3,18(2):40. doi: 10.5751/ES-05202-180240.

[37]
Frey U J, Rusch H. Modeling ecological success of common pool resource systems: Using large datasets[J]. World Development, 2014,59:93-103.

[38]
Wang R Y, Tan R. Patterns of rural collective a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 archetype analysis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0,79:286-301.

[39]
Petschel-Held G, Lüdeke M K B. Integration of case studies on global change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J]. Integrated Assessment, 2001,2(3):123-138.

[40]
Kropp J, Lüdeke M K B, Reusswig F. Global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f unbalanced urbanization processes: The favela syndrome[J]. GAIA: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 Society, 2001,10(2):109-120.

[41]
Sietz D, Untied B, Walkenhorst O, et al.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Brazil: Assessing heterogeneous human-environmental dynamics[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6(3):132-146.

[42]
Schellnhuber H J, Lüdeke M K B, Petschel-Held G. The syndromes approach to scaling describing global change on an intermediate functional scale[J]. Integrated Assessment, 2002,3(2/3):201-219.

[43]
Levers C, Müller D, Erb K, et al. Archetypical patterns and trajectories of land systems in Europe[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8,18(3):715-732.

[44]
Sietz D. Regionalisation of global insights into dryland vulnerability: Better reflecting smallholders' vulnerability in Northeast Brazil[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25:173-185.

[45]
Sietz D, Mamani Choque S E, Lüdeke M K B. Typical patterns of smallholder vulnerability to weather extremes with regard to food security in the Peruvian Altiplano[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12(3):489-505.

[46]
Vidal Merino M, Sietz D, Jost F, et al. Archetypes of climate vulnerability: A mixed-method approach applied in the Peruvian Andes[J].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2019,11(5):418-43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