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乌克兰为例

  • 叶帅 , 1, 2, 3 ,
  • 胡志丁 , 4, 5, * ,
  • 葛岳静 6, 2, 1 ,
  • 胡伟 7 ,
  • 黄宇 8
展开
  • 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 2.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
  • 3.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宁 810008
  • 4.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
  • 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
  • 6.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 7.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 8.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胡志丁(1986— ),男,江西上饶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

叶帅(1987— ),男,安徽亳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全球化与地缘环境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0-07-24

  要求修回日期: 2020-09-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38)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geopolitical setting evolution model in an area of geopolitical-strategic intersection: Taking Ukraine as an example

  • YE Shuai , 1, 2, 3 ,
  • HU Zhiding , 4, 5, * ,
  • GE Yuejing 6, 2, 1 ,
  • HU Wei 7 ,
  • HUANG Yu 8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 2. Academy of Plateau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Xining 810008, China
  • 3. MOE Key Laboratory of Tibetan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Xining 810008, China
  • 4. Institute of Glob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 5.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58, China
  • 6.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7.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
  • 8.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ibetan Plateau Earth System Science (LATPES), Beijing 1001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7-2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09-11

  Online published: 2021-08-28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0&ZD13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地缘环境研究是当前国内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空间分异、系统模拟等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地缘战略交汇区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鲜有涉及。论文基于地缘战略的空间和权力属性,融合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兼顾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趋好,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② 受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一直保持较大的地缘位势优势;③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近年来主要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呈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地缘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论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经历史验证,评估结果与乌克兰国内政局演变态势拟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好,可为其他地缘战略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叶帅 , 胡志丁 , 葛岳静 , 胡伟 , 黄宇 . 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乌克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 40(6) : 1000 -1011 . DOI: 10.18306/dlkxjz.2021.06.010

Abstract

Geopolitical setting research is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political geography in China.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reas of conceptual framing, connota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o on. However, the study of geopolitical setting in geopolitical-strategic intersection areas has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model of geopolitical setting in geopolitical-strategic intersection area based on the space and power of geopolitical strategy, by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geopolitical setting and geopolitical potential in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realism, liber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by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s study also took Ukraine as an empirical study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whole, Ukraine's geopolitical setting tends to be improving, but it fluctuates violently, and will be intermittently turbulent in the future. 2)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military material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willingnes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geographic and spatial distance, and other factors, Russia has maintained a large geopolitical potential advantage in Ukraine. 3) Germany's geopolitical potential in Ukraine fluctuates greatly from year to year, and is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economic factors. The geopolitical potential of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Ukraine has been lower than Russia and Germany. In the future, the geopolitical potential of France will increase slightly, while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 decrease. The geopolitical setting evaluation model of geopolitical-strategic intersection area proposed in this study has been verified by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assessment results have a high fitting degree with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in Ukraine. The model has reasonable reliability,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eopolitical setting evaluation in other geopolitical-strategic intersection areas.

地缘政治学发轫于地缘战略研究,无论是古典地缘政治学说[1,2,3],还是近代地缘政治理论[4,5],无一不贴有鲜明的战略标签。时至今日,地缘政治学仍偏重于地缘战略研究[6]。地缘战略是指一国基于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制定的意在维持或拓展其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国家利益的宏观策略。空间和权势是地缘战略的2个基本要素[7],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几乎都在不同程度地强调不同地理区位的战略价值问题[8],批判地缘政治理论和流行地缘政治理论则更多的是讨论话语、媒介、制度、理念、意识形态等影响国家权力的多种要素的空间组合与建构。在地缘战略导向作用下,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基于自身国别利益对重要的地理区域展开了激烈争夺,由此导致不同国家的权势在一些特殊区域形成空间上的交汇或重叠,进而形成了特殊的地理单元——地缘战略交汇区(下文简称交汇区),如中东的叙利亚、东欧的乌克兰、东亚的朝鲜半岛、东南亚的缅甸等。交汇区的地缘环境往往呈现以下地缘政治特征:(1) 地缘战略区位价值较高;(2) 地缘经济过分依赖其他大国地缘行为体;(3) 国内地理环境尤其是人文地理环境分异显著;(4) 大国地缘行为体对其内政和外交干预明显,外部势力多呈利益集团对立结构。以上独特的地缘政治特征使得交汇区国家政局时常动荡不安,地缘环境充满变数,其地缘环境的演变甚至会诱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纵观西方地缘政治学长达1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地缘政治[1-3,9-12]到地缘经济[13]再到地缘文化[4,14]的学科演进态势,地缘环境一直作为隐形主题糅合到各阶段专题研究中。整体来看,国外对地缘环境的研究主旨不明且视角单一,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开展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地缘环境的思维范式。在“新常态”背景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需求下,国内地缘政治研究出现了理论创新,掀起了地缘环境研究的热潮。新近地缘环境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内涵[15]、框架解析[16,17,18]、地域分异[19]、定量评估[20]、系统模拟[21]等领域。已有成果在地缘环境理论发展、国家地缘政治实践等方面功不可没,但这些研究却没有关注到地缘战略的实践空间,更没有对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进行深入探讨。然而,随着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由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急剧转移,交汇区已经出现环中国周边发展的势头[22,23]。因此,加强交汇区地缘环境研究成为国家发展的现实亟需。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与苏联的地缘政治博弈中获得了胜利,东欧国家乌克兰也得以脱离苏联获得国际政治上的独立。独立后的乌克兰以其独特的地缘战略区位成为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是后冷战时代欧美国家和俄罗斯的觊觎交集,加之长期高度分裂的国内地理环境,其地缘环境极其脆弱[12]。与此同时,乌克兰也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之一,早在2014年中乌两国就签订了乌克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协定书,随后两国政府在多个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和贷款协议,金额高达100亿美元[24]。2019年第一季度,乌克兰对华贸易总额达到26.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1%,中国一度超过俄罗斯成为乌克兰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显然,中乌经贸合作有着较好的前期基础和发展前景[25]。然而,从2013年11月危机爆发伊始,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地缘环境发展态势至今仍充满变数。随着欧美国家和俄罗斯对乌克兰争夺的不断加剧,乌克兰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地缘环境最扑朔迷离的一个。有鉴于此,本文首次尝试融合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缘环境和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并兼顾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构建了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的定量评估模型,以期量化评估交汇区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

1 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1.1 理论基础

1.1.1 地缘环境
地缘环境是指相邻地区的邻国之间或者是相邻区域组织间的地缘关系,以及由这些地缘关系所形成的地缘体之间的地缘结构、地缘功能和对这些地缘体产生影响的地理条件[15]。简而言之,影响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位置及其所附属的地理要素的时空关联情势构成地缘环境[26]。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缘环境变化都是国际和国内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交汇区的地缘环境演变更是大国利用交汇区国内环境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因此,评价交汇区地缘环境时必然要包括交汇区自身的国内环境、交汇区与域外大国之间形成的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地缘结构。这正好与地缘环境的内涵相吻合,地缘环境理论可以为模型构建提供基本的框架结构。交汇区地缘环境涵盖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个相互关联的部分[27]。其中,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宗教、政党、语言等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地缘关系是地缘体间依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形成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地缘结构则是指由地缘关系形成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空间结构和理念结构[28]。地缘环境理论是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石。
1.1.2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多元主体共享知识内容的一种哲学逻辑[29],主体间的真正内涵是消除一元主体,凸显两个以上的行为体通过分享认知经验,形成主体之间对某一客观事物相互理解和交流互动的信息平台[30]。主体间性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31]。交汇区战略区位的重要性就是源于历史时期大国在此竞争博弈所形成的认知。大国之间在交汇区的战略实践使其达成了主体间的认知共识,并在未来交往实践中继续遵循这一认知原则。由此导致交汇区的地缘环境变化长期受制于大国间的国际政治博弈。显然,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表现出典型的多元结构特征。当大国博弈出现势均力敌之时,交汇区的地缘环境往往表现为激烈震荡,而当一方占据主导优势时,此时的交汇区地缘环境较为稳定。
1.1.3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3种理论流派[32]。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国家如何获取权力、扩展权力以及运用权力[33],侧重探讨物质权力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自由主义拓展了国家权力的来源方式,即国家间依赖是一国受另一国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而不均衡的依赖关系会形成国家权力 [34]。建构主义思想则是在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物质倾向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借用建构作用机制,更加强调国家之间的身份、利益建构等观念的作用,进而形成国家间的结盟或敌对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对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模型的借鉴意义在于国家权力的来源以及由于国家间身份和利益建构导致的交汇区长期表现出的二元力量对立的空间地缘结构。
1.1.4 地缘位势
国家权力在不同空间上的分布即为地缘位势,对其研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际关系对权力研究的空间维度缺陷[35]。从施力方来看,一国的权力在空间上的表现都不是均匀的,和空间距离衰减及其利益空间分布大小有关。从受力方来看,一国国内地理环境的可介入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内部环境的分异状况所决定的。而从主体间关系视角来看,彼此之间的不平等依赖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因此,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模型要以地缘位势评价模型为基础,同时还要融入施力方在交汇区的利益和受力方国内环境的可介入度以及施力方与受力方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依赖的评价。

1.2 模型构建

1.2.1 评价思路
交汇区地缘环境和一般区域的地缘环境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交汇区地缘环境具有一般国别地缘环境的共性,即由地理本底要素、关联要素和格局要素3大模块组成,这是搭建评价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估模型的逻辑框架底图。另一方面,由于地处交汇区,使得其地缘环境又不同于一般区域,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对其地缘环境的影响较大。基于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这一显著特征,首先把主体间性哲学思维迁移到地缘环境分析中,借助主体间性特点,通过对交汇区地缘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识别出影响该区域的主要地缘行为体。其次借鉴上文理论,将国家权力来源、空间距离衰减、地理环境可介入性大小、国别利益大小决定的权力投入意愿等融入大国行为体在交汇区的地缘位势评价中。最后,对大国行为体在交汇区的地缘位势作差并取其绝对值即为交汇区地缘环境得分。
1.2.2 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评价思路,本文把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模型构建成如下表达式:
Geo - Settin g A = i = 1 n Q i A - j = 1 m Q j A
其中:
Q i A = k δ P i d Ai r
Q j A = k δ P j d Aj r
式中: Geo - Settin g A 代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环境; i = 1 n Q i A 代表 i 国或 i 国利益集团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位势; j = 1 m Q j A 代表 j 国或 j 国利益集团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位势; k 代表交汇区国家对博弈大国或其利益集团一方的地缘依赖系数; δP 代表地缘行为体在交汇区国家的相对权力,它包括绝对权力来源 P 和投入意愿系数 δ ; d 指空间距离衰减因素; r 指交汇区国家的地理环境对博弈大国或其利益集团的可介入指数。
Geo - Settin g A 值为0时,表明地缘行为体 i 国或 i 国利益集团和 j 国或 j 国利益集团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位势旗鼓相当,此时交汇区 A 国的地缘环境最不稳定;当 Geo - Settin g A 值较大时,说明 i j 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位势差较大,即 i j 一方在交汇区 A 国的地缘位势占绝对主导地位,此时交汇区 A 国的地缘环境较为稳定。

2 研究区概况、模型参数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乌克兰地处西亚、中亚、西欧3大地理区域的结合部,是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枢纽地区。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南部濒临黑海与土耳其隔海相望,北部与白俄罗斯毗邻,西部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等国山水相连,是冷战后北约制约俄罗斯的战略支点,也是俄罗斯抗衡北约的战略缓冲区,处于东欧地缘文明断层带上(图1)。通过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近年来影响乌克兰的地缘行为体主要是俄罗斯、德国、法国和美国4个国家[36],其中德国、法国和美国基于欧盟和北约组织共同的身份和利益构建成乌克兰问题上的利益集团[37,38]
图1 乌克兰地缘战略区位示意图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63号的欧洲标准地图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1 Geopolitical location of Ukraine

乌克兰大部分领土属于东欧平原,西部是海拔较高的喀尔巴阡山脉,南部是克里米亚山脉的一部分,东南部与俄罗斯隔刻赤海峡相望,以海拔较低的沿海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全国共有130多个民族,主要是乌克兰族人,约占总人口的77%,其次是约占20%的俄罗斯族人,其他为白俄罗斯族人等少数民族(②数据来源:乌克兰国家统计网站(http://www.ukrstat.gov.ua/)。);乌克兰语为国家官方语言,使用人数约占67%,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州以及南部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通用俄语,约占总人口的24%;宗教信仰主要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其中东正教教徒占总信教人口的85%,天主教约占9%;国内政党林立,在司法部注册共有198个政党之多,各政党执政理念和外交立场分歧很大。

2.2 模型参数

2.2.1 地缘依赖系数
广义的地缘依赖是政治庇护、军事协防、经济依存、文化渊源的综合反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计算的可操作性,依据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34]和已有地缘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39],本文地缘依赖系数使用经济指标衡量并将地缘依赖度的测算方法设计成:
k Ai = X Ai i = 1 n X Ai
式中: k Ai 表示某年 A 国对 i 国的出口或进口依赖度, X Ai 表示该年 A 国对 i 国的出口或进口贸易总额, n 表示 A 国对外贸易的国家总数。 k Ai 是用来衡量 A 国对 i 国出口或进口贸易量的指标, k Ai 越大,表明 A 国对 i 国经济依赖越大。在分别测算出进口依赖度和出口依赖度后,对二者求和就是地缘依赖系数 k
2.2.2 行为体相对权力
地缘行为体在交汇区的相对权力取决于其绝对权力来源 P 和战略投入意愿 δ 两个方面。绝对权力指一个国家所有可以获得权力的资源集合,由于每种资源对于权力生产的贡献率不同,在具体计算时,还应对每种资源赋予不同的权重。由此,本文将绝对权力来源 P 计算公式设计成如下表达式:
P = j n α j M j
式中: M j 表示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分别形成的权力, α j 是各种权力的权重赋值。在指标的选取上,吸收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权力来源的思想,二级指标主要由硬实力和软实力2个部分组成,其中硬实力涵盖经济、军事、科技和基本实力4个方面,软实力由对外吸引和对外辐射2个方面组成。三级指标及各级指标权重赋值参考了王惠文等[35]有关地缘行为体在特定区域地缘重量的测度方法,即对各种权力资源进行分层加权汇总得到地缘行为体的绝对权力(表1)。
表1 地缘行为体绝对权力(P)指标集合及权重赋值

Tab.1 Set of absolute power (P) indicators and weight assignment of geopolitical actors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单位) 权重 指标解释
硬实力M1 0.5 基本实力M11 0.2 国土面积M111(km2) 0.30 一个国家的陆地总面积,不包括领海、殖民地
人口数量M112(亿人) 0.25 一个国家的户籍人口总量
一次性能源产量M113(万t标准煤) 0.45 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水电、风电、核电和其他非燃料能源(地热、太阳能)的发电总量
经济实力M12
0.4 GDP总量M121(亿美元) 0.30 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人均GDPM122(美元) 0.40 GDP总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
进出口贸易额M123(亿美元) 0.30 实际进出一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军事实力M13 0.3 军费支出M131(亿美元) 0.70 用于军事建设、武器装备研发及制造、发动战争及军事演习的总经费
武装部队M132(人) 0.30 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力量的统称,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组成的武装人口数
科技实力M14 0.1 教育普及率M141(高中学生入学率,%) 0.30 特定年龄的人口中达到某层次学校毕业人数的比例
科技期刊文章M142(篇) 0.10 在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数量
居民专利申请量M143(件) 0.10 专利审批机构受理的技术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包括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
研发支出M144(亿美元) 0.30 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使用资产的折旧、消耗的原材料、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以及借款费用
高科技产品出口额M145(亿美元) 0.20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内向国外出口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采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软实力M2 0.5 对外吸引力M21 0.5
留学生人数M211(万人) 0.40 正在或曾在户籍国以外进行学习的各类学生人口的总数
文化产品出口额M212(亿美元) 0.60 一国出口贸易中文化产品部分的交易额
对外辐射力M22 0.5
维和活动人数M221(人) 0.25 参与由联合国组织的,旨在维持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良好秩序的人口数量
对外直接投资M222(亿美元) 0.50 一国企业、团体在国外或地区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联合国经费分摊比额M223(%) 0.25 各国向联合国缴纳经费的比例

注:由于统计源的关系,本文在评价乌克兰地缘环境时,所有涉及俄罗斯数据均不包括克里米亚部分,克里米亚部分数据仍算到乌克兰方面。

战略投入意愿的大小决定国家权力转化为对交汇区国家的实际影响力,主要受地缘行为体在交汇区的地缘利益影响,由主观利益(对交汇区战略意义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利益(在交汇区的物质利益)共同组成。借鉴刘大庆等[40]地缘战略决策取值的有关思想,本文根据国别利益攸关的强弱,对战略投入意愿 δ 进行差异化赋值(表2)。
表2 战略投入意愿(δ)赋值

Tab.2 Strategic investment willingness (δ) assignment

意愿级别 取值范围 利益考量
特别强烈 1 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强烈 (0.5, 1) 战略缓冲/围堵支点
一般 (0, 0.5] 经济攸关/意识形态
无意愿 0 不涉及
2.2.3 空间距离衰减因子
冷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设置、地缘战略部署和军事盟友较多,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到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假设美国到评价国家的距离衰减因子 d 恒为1[41],其他国家到评价国家距离衰减因子 d 是不断变化的,用取值范围为1~2的数值来具体赋值。
2.2.4 地理环境可介入指数
一个国家边境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沙漠戈壁等自然地理状况是外部势力对该国干预方式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意识形态、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党制度等要素的分裂会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地理环境可介入指数指标选取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2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选取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政党制度、民族构成、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6个指标,一级指标由三级、二级指标分层累加汇总得到(表3)。
表3 地理环境可介入指数(r)量化指标

Tab.3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 index (r)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地理环境r 自然地理环境r1 地形地貌r11 地形地貌数据取自陆地国界线上的海拔高程。首先利用GIS技术对乌克兰与北约国家(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间的国界线,每间隔2 km测一次海拔,然后计算平均海拔,最后取全国陆疆平均海拔与北约国家边界平均海拔比值为该指标的可介入指数
河流湖泊r12 河流湖泊取自陆地国界线两侧30 km范围内的水域面积,计算方法同地形地貌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r2 民族构成r21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各指标采用定性方法。如俄罗斯族、东正教教徒、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和俄罗斯语使用居民多数主张亲俄,取对应人群的比例作为三级指标数据。一级指标由三级、二级指标分层累加汇总得到
宗教信仰r22
政党制度r23
语言文化r24

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军事年鉴2000—2017年》《SIPRI年鉴2000—2017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等书籍与年鉴,以及联合国统计司(https://unstats.un.org/hom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s://en.unesco.org/)、联合国维持和平组织(http://www.un.org/zh/peacekeeping/)、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世界贸易组织(http://www.wto.or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美国商务部(https://www.commerce.gov/)、美国外交部(https://www.state.gov/)、美国国防部(https://www.defense.gov/)、德国联邦统计局(https://www.destatis.de/DE/Startseite.html)、法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insee.fr/fr/accueil)、俄罗斯联邦统计(http://www.gks.ru/wps/wcm/connect/rosstat_main/rosstat/en/main/)、俄罗斯国防部(http://eng.mil.ru/en/index.htm)、俄罗斯外交部(http://cn.mid.ru/)、乌克兰国家统计局(http://www.ukrstat.gov.ua/)、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https://www.sipri.org/research)、人类发展报告(http://www.hdr.undp.org/en/)、前瞻数据库(https://d.qianzhan.com/)、SRTMDEM90M分辨率原始高程数据(http://www.gscloud.cn/search)。
对于时间序列上某些年份数据的缺失,本文采用LVCF借补法和无条件均值抽取法进行补充[42]。地缘行为体绝对权力来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每个指标代表的物理意义各不相同,需要对原始数据 M xyz (xyz为绝对权力来源的各三级指标)进行初始化处理,所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在确定最小值 M xyz min 和最大值 M xyz max 后,用式(6)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即:
M ' xyz = M xyz - M xyz min M xyz max - M xyz min

3 乌克兰地缘环境演变评价结果分析

3.1 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

地缘位势是地缘行为体的权力资源、空间距离衰减、地理环境可介入程度以及战略投入意愿等在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综合呈现。利用式(2)或(3)评价模型测度了2000—2017年间美、俄、德、法4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结果显示:各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即俄罗斯最大,德国其次,法国第三,美国最小。地缘利益集团复合位势方面,2003年是重要时间转折点,2003年前美德法利益集团的复合位势高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2003年后则一直低于俄罗斯的地缘位势(表4)。
表4 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结果对比

Tab.4 Comparison of geopolitical potential results of geopolitical actors in Ukraine

年份 行为体
美国 德国 法国 美、德、法地缘利益
集团复合位势
俄罗斯
2000 0.76 11.19 4.56 16.51 12.66
2001 0.64 11.43 4.32 16.39 13.58
2002 0.58 12.51 4.26 17.35 16.07
2003 0.59 13.24 4.36 18.19 17.68
2004 0.67 10.07 4.48 15.21 22.30
2005 0.63 12.77 5.80 19.21 25.43
2006 0.77 14.59 5.73 21.08 35.25
2007 0.84 12.98 5.89 19.72 44.40
2008 0.67 11.85 5.55 18.07 44.84
2009 0.71 14.18 4.67 19.56 34.42
2010 0.75 16.86 5.17 22.78 36.60
2011 0.71 16.97 5.16 22.84 39.57
2012 0.72 15.49 4.84 21.05 43.31
2013 0.76 15.87 4.64 21.27 54.66
2014 0.82 15.15 4.60 20.57 45.94
2015 0.99 16.62 5.33 22.94 38.09
2016 0.98 16.22 5.38 22.57 43.55
2017 0.84 17.58 5.48 23.91 46.68
(1) 在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硬实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及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时间序列上,其大体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2000—2007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呈现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从2000年的12.66升高到2007年的44.40,上升比率约为251%,地缘位势增长非常迅速。
2007—2009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略微下降。2007年为44.40,2009年为34.82,下降比率约为22%。
2009—2013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势头非常迅猛,2013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前甚至一度达到历史时期的峰值54.66。
2013—2015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急剧下降,从2013年的54.66下降至2015年的38.09,下降比率高达43.53%。
2015—2017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再次上升,2015年为38.09,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而2017年迅速增长到46.68,达到历史时期第二高值。
2000—2017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俄罗斯硬实力较强且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投入意愿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经济依赖较强。同时,俄乌边境大部分地区以海拔较低的低山丘陵地形以及历史文化渊源使得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理可介入指数偏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俄罗斯在乌克兰地缘位势的测算中得分较高。
(2)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略有起伏,受地缘经济影响,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地缘位势较低,未来法国会小幅升高,美国会降低。
由于地理空间距离的问题,德国、法国、美国在乌克兰主要依靠软实力和地缘经济施加影响。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在10~18之间波动,最低是2004年的10.07,最高为2017年的17.58,波动率约是75%。法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则是在4.26~5.89之间变动,波动率为38%。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相比其他三国较低,一直在0.58~0.99之间波动,波动率是71%。从三国在乌克兰地缘位势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受德国主导下的欧盟地缘经济的影响,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会继续增长,法国在乌克兰地缘位势将小幅增长。在地缘经济逐步取代地缘军事的现代国际社会,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很难在东欧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加之新兴地缘经济体(中国)的辐射,未来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会降低。

3.2 乌克兰地缘环境整体变动趋势

2000—2017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占绝对主导地位,乌克兰地缘环境整体也呈现向好的态势发展,但期间波动较大,未来乌克兰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具体来看,2000—2003年持续恶化,橙色革命前夕的地缘环境更是跌到历史最低谷。这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与俄罗斯对乌克兰政局的争夺最为激烈,双方争夺方式更多的是软实力的较量,这点从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总统选举“拉锯战”就可见一斑。欧美国家充分利用观察员报道进行政治渲染、非政府组织培训非暴力抵抗的战术、文化作品输出价值观达到促成尤先科上台的目的,而俄罗斯则是利用乌克兰对其高度依赖的经济直接支持亚努科维奇。2003—2008年除了橙色革命时期稍有变化,总体处于向好态势演变。橙色革命后,乌俄关系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更加亲密,频繁的高层互访、高度的能源依赖使得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在不断升高。2008—2010年,地缘环境急剧恶化,围绕天然气争端,乌俄关系再次出现裂隙,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依赖降低致使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从44.84降到36.60;反观欧美国家,时常向乌克兰抛出“入盟入约”橄榄枝,其复合地缘位势从18.07上升到22.78。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乌克兰地缘环境持续向好态势发展,2013年危机爆发前一度达到历史最优。这一阶段无疑是乌俄关系历史最好时期,俄罗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加强对乌克兰的影响,从地缘位势的评价也可以看出,2013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3—2015年,危机爆发,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共和国及塞瓦斯托波尔市,欧美不断强化与乌克兰的外交关系并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地缘环境再次急剧恶化。2015年俄、乌、法、德4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俄罗斯宣布停火,欧美也减轻对乌克兰的干涉,乌克兰的地缘环境再次呈现良性发展(图2)。
图2 2000—2017年乌克兰地缘环境演变态势及线性预测

Fig.2 Trend and linear forecast of Ukraine's geopolitical setting, 2000-2017

3.3 历史验证

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上任后一直在积极寻求西方经济援助,然而,得到的回应大多是“空头支票”。1994年第二任总统库奇马上台后,采取的是“两面讨好”的外交政策,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寻找地缘平衡,非但没有给乌克兰地缘环境带来良性发展,反而使其地缘环境每况愈下。2004—2005年橙色革命期间,尤先科在亚努科维奇选举舞弊案揭露后重选中胜出。橙色革命中,“亲俄派”亚努科维奇败北。表面上看,乌克兰倒向了西方,但此时的乌克兰并没有从欧美那里得到加入北约的具体时间表,加入欧盟更是遥不可及。相反,因为2007年开启了欧盟联系国协定的谈判议程,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俄罗斯,招致俄罗斯军事、经济贸易等方面对乌克兰干预的强化,此时乌克兰的地缘环境出现小幅恶化。2010年亚努科维奇上台,乌克兰再次与俄罗斯保持亲密的关系,在俄罗斯主导下的乌克兰地缘环境不断优化。2013年爆发危机,并迅速演变为街头运动,“亲俄派”政府垮台,俄罗斯在乌克兰影响力减弱,地缘环境恶化。2015年,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德国4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新一轮乌克兰危机告一段落,俄乌关系缓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逐年攀升,地缘环境呈现向好态势发展(表5)。
表5 2000—2017年乌克兰地缘环境演变阶段

Tab.5 Stages of Ukraine's geopolitical setting, 2000-2017

阶段 地缘环境变化趋势 重要事件
2000—2003年 恶化 “韦列夏吉诺号”事件
2003—2008年 良性 “橙色革命”危机
2008—2010年 恶化 尤先科下台
2010—2013年 良性 亚努科维奇执政
2013—2015年 恶化 2013乌克兰危机
2015—2017年 良性 “诺曼底四方”会谈

4 讨论与结论

苏联解体,两级世界体系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巩固其战略成果,冷战后继续对俄罗斯采取成本相对较低的围堵策略,积极在东欧地区扶植代理人,乌克兰因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区位、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成为欧美国家的最佳选项。为此,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在乌克兰操纵了多轮“颜色革命”,试图通过软实力渗透达到遏制俄罗斯的目的。俄罗斯一方面仍然留存着大国情节的思维,把乌克兰当作其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北约和欧盟的多轮东扩也彻底触碰了俄罗斯的利益底线,战略空间被严重挤压的俄罗斯往往选择直接军事干预的方式来换取国家利益的不再折损。当大国地缘战略汇集到乌克兰,乌克兰也就难逃地缘环境激烈震荡的厄运。通过融合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考虑地缘环境的主体间属性,本文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国别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对乌克兰的地缘环境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整体呈向好态势发展,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第二,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及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使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受地缘经济影响,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
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评价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兼顾了地缘环境的多个属性。早期的地缘环境评价仅仅考虑地缘环境的主客观方面,对地缘环境的主体间属性缺乏重视。二是突出了地缘结构在地缘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以主体间性为视角,将交汇区的地缘环境定义为大国在交汇区地缘位势差异的绝对值,很好地反映了交汇区这一特殊地区地缘环境演变特点。三是此模型对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通过考察交汇区国内外地缘环境要素变化,特别是大国依据可介入性导致地缘位势变化能够预判交汇区地缘环境态势。四是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世界已经进入中美大博弈的新时代,中美两国将在全球多地区形成地缘战略交汇态势。本模型能够为其他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本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评价模型实为抛砖引玉,如何预判交汇区地缘环境发展态势、化解交汇区地缘风险仍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1]
Mackinder H J.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J].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04,23(4):421-437.

DOI

[2]
Mahan H A T.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M]. Boston, US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890.

[3]
Spykman N J. The geography of peace[M]. New York, USA: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4.

[4]
Huntington S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M]. New York, USA: Simon & Schuster, 1996.

[5]
Cohen S B.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M]. New York, USA: Random House, 1963.

[6]
胡志丁, 葛岳静, 骆华松. 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与中国地缘战略[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27(5):1-11.

[ Hu Zhiding, Ge Yuejing, Luo Huasong. Geopolitical strategy formulation principles and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y.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8,27(5):1-11. ]

[7]
王丰龙, 刘云刚. 论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 以《盐铁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39(9):1407-1415.

DOI

[ Wang Fenglong, Liu Yungang. 'Weighing' in making geopolitical strategy in ancient China: Case of the 'salt and ir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39(9):1407-1415. ]

[8]
杨在月, 胡志丁, 惠凯, 等. 论地缘战略区位的主体间性: 以缅甸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26(2):1-10.

[ Yang Zaiyue, Hu Zhiding, Hui Kai, et al. Study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geopolitical strategy location: Taking Myanmar as an exampl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26(2):1-10. ]

[9]
de Seversky A P. Air power: Key to survival[M]. New York, USA: Simon and Schuster, 1950.

[10]
乔治·凯南. 美国外交 [M]. 葵阳,等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 Kennan G F. American diplomacy. Translated by Kui Yang, et al. Beijing, China: World Affairs Press, 1989. ]

[11]
基辛格. 大外交[M]. 顾淑馨, 林添贵, 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2.

[ Kissinger H A. Diplomacy. Translated by Gu Shuxin, Lin Tiangui. Haikou, China: Hainan Press, 2012. ]

[12]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Brzezinski Z.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Translat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

[13]
Luttwak E N. The endangered American dream: How to stop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a third country and how to win the geo-economic struggle for industrial supremacy[M]. New York, USA: Simon & Schuster, 1993.

[14]
罗伯特 D. 卡普兰.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M]. 涵朴, 译.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Kaplan R D. 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Translated by Han Pu. Guangzhou, China: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

[15]
胡志丁, 曹原, 刘玉立, 等.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 地缘环境探索[J]. 人文地理, 2013,28(5):123-128.

[ Hu Zhiding, Cao Yuan, Liu Yuli, et al. A new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Geo-setting. Human Geography, 2013,28(5):123-128. ]

[16]
宋涛, 陆大道, 梁宜.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 以美国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36(2):215-225.

DOI

[ Song Tao, Lu Dadao, Liang Yi. The evolution of great powers' geostrategy during their rise: 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2):215-225. ]

[17]
潘峰华, 赖志勇, 葛岳静. 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 地理研究, 2015,34(4):775-786.

DOI

[ Pan Fenghua, Lai Zhiyong, Ge Yuejing. 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da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4):775-786. ]

[18]
韩增林, 彭飞, 张耀光, 等.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J]. 地理科学, 2015,35(2):129-136.

DOI

[ Han Zenglin, Peng Fei, Zhang Yaoguang, et al. Updated progress of marine geopolitics and research of the marine geo-setting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35(2):129-136. ]

[19]
胡志丁, 葛岳静, 鲍捷, 等.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33(6):685-692.

DOI

[ Hu Zhiding, Ge Yuejing, Bao Jie, et al.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 laws of geo-setting in South Asi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33(6):685-692. ]

[20]
王淑芳, 葛岳静, 刘玉立.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J]. 地理学报, 2015,70(6):864-878.

DOI

[ Wang Shufang, Ge Yuejing, Liu Yuli.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China and the US in South Asi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6):864-878. ]

[21]
Ge Q S, Jing D, Lu F, et al. Spatio-temporal simulation of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ystem[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28(7):871-880.

DOI

[22]
林利民. 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现代国际关系, 2010(4):1-9.

[ Lin Limin. World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0(4):1-9. ]

[23]
胡志丁, 王学文. 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的时空演变: 特征、规律及其原因[J]. 热带地理, 2019,39(6):833-843.

[ Hu Zhiding, Wang Xuewe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geostrategic intersections in great powers. Tropical Geography, 2019,39(6):833-843. ]

[24]
张恒龙, 方远.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乌克兰自贸区建设的前瞻性研究[J]. 欧亚经济, 2018(5):18-29, 127.

[ Zhang Henglong, Fang Yuan.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Ukraine Free Trade Area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ussian Central Asian & East European Market, 2018(5):18-29, 127. ]

[25]
张弘. 中国与乌克兰“一带一路”合作的风险与应对[J]. 和平与发展, 2017(4):110-122, 128.

[ Zhang Hong.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kraine unde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OBOR) initiative. Peace and Development, 2017(4):110-122, 128. ]

[26]
宋长青, 葛岳静, 刘云刚, 等. 从地缘关系视角解析“一带一路”的行动路径[J]. 地理研究, 2018,37(1):3-19.

DOI

[ Song Changqing, Ge Yuejing, Liu Yungang, et al. Undertaking research o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geo-relation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37(1):3-19. ]

[27]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38(4):477-488.

DOI

[ Hu Wei, Hu Zhiding, Ge Yuejing. Review of geo-setting research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38(4):477-488. ]

[28]
胡志丁, 陆大道. 地缘结构:理论基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J]. 地理科学, 2019,39(7):1045-1054.

DOI

[ Hu Zhiding, Lu Dadao. Geo-structure: Theoretical basis,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39(7):1045-1054. ]

[29]
Teunissen P W. When I say … intersubjectivity[J]. Medical Education, 2014,48:349-350.

DOI PMID

[30]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15(3):32-38.

[ Guo Zhan. O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1,15(3):32-38. ]

[31]
宋雅萍. 论主体间性[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1):198-207.

[ Song Yaping. On intersubjectivity. Marxist Philosophical Research, 2008(1):198-207. ]

[32]
王帆, 曲博. 国际关系理论: 思想、范式与命题 [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3.

[ Wang Fan, Qu B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oughts, paradigms and propositions. Beijing, China: World Affairs Press, 2013. ]

[33]
赵明晨.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回归的路径研究: 基于爱德华·卡尔政治思想的重新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19,30(2):12-20.

[ Zhao Mingchen.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he retur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alism: Based 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Edward Hallett Carr's thought.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9,30(2):12-20. ]

[34]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 [M]. 门洪华,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Keohane R O, Nye J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Translated by Men Honghua.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

[35]
王惠文, 葛岳静, 马腾. 地缘位势与中国—中亚地缘关系初探[J]. 经济地理, 2018,38(9):10-21.

[ Wang Huiwen, Ge Yuejing, Ma Teng. Preliminary study on geo-potential and its application on China-Central Asia geopolitical rel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8,38(9):10-21. ]

[36]
叶帅, 胡志丁, 陆好健, 等. 基于主体间性的乌克兰危机解读[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2):68-77.

[ Ye Shuai, Hu Zhiding, Lu Haojian, et al.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Ukrainian Crisis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28(2):68-77. ]

[37]
Scazzieri L. Europe, Russia and the Ukraine crisis: The dynamics of coercion[J].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017,40(3):392-416.

DOI

[38]
Forsberg T, Herd G. Russia and NATO: From windows of opportunities to closed door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Studies, 2015,23(1):41-57.

DOI

[39]
赵亚博, 胡志丁, 葛岳静, 等. 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与类型划分[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2):105-113.

[ Zhao Yabo, Hu Zhiding, Ge Yuejing,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geo-economic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9,28(2):105-113. ]

[40]
刘大庆, 李长军, 张宏, 等. 基于地缘影响力模型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 以钓鱼岛问题背景下的中美博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39(10):1663-1671.

DOI

[ Liu Daqing, Li Changjun, Zhang Hong, et al. Geopolitical game between great powers based on geopolitics influence model: A case study of gam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on the Diaoyu Islands issu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39(10):1663-1671. ]

[41]
滑腾飞, 公茂玉, 卢冬亮, 等. 大国在南海地区地缘影响力的测算与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26(2):44-50.

[ Hua Tengfei, Gong Maoyu, Lu Dongliang,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major powe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26(2):44-50. ]

[42]
陈伟达, 刘羽欣.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统计中纵向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24(11):3-8.

[ Chen Weida, Liu Yuxin. An study on the methods for longitudinal data with missing values for emergency statistic under public emergency.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09,24(11):3-8. ]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