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旅游地理

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展开
  • 1.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 100871;
    2. 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吕君(1972-),男,内蒙古赤峰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旅游发展与管理、生态经济研究.E-mail:lvjun2006@sina.com

收稿日期: 2009-09-01

  修回日期: 2010-02-01

  网络出版日期: 2010-04-24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JY026)和内蒙古规划办项目(06B011).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Grassland Tourism in China

Expand
  • 1. Center f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Deparment of Tourism,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y College, Inner Mongolia, Hohhot 010051, China

Received date: 2009-09-01

  Revised date: 2010-02-01

  Online published: 2010-04-24

摘要

草原旅游发展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文献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研究、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管理、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产品研究、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目的地营销、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法规等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作者所在地域与研究区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要注意规范旅游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相融,细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吕 君,吴必虎 . 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 29(4) : 403 -410 .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ourism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China,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is constantly emerging. Since the 1990s, the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subjects such a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urism economics,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effe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general theories of tourism resources, products sold to tourists, tourism aesthetics, tourism culture, destinations marketing, souvenirs, and tourism laws. 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 are time specific, and the authors study mostly the areas where they live.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 excessively on the same topics, using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s the dominant method.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tersection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Furthermore,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in more detail but in more different directions.

参考文献


[1] 徐璡昱,刘力, 吴慧. 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53-160.

[2] 徐近之. 西宁松潘之间草地旅行. 地理学报, 1934, (1): 4-16.

[3] 李毓堂. 我国草地资源的开发途径及潜力预测. 自然资源, 1990,(5): 20-25.

[4] 吴必虎,邢珏珏. 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 旅游学刊, 2005, 20(4): 73-79.

[5] 陈佐忠. 略论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发展生态旅游的问题与对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 10(4): 58-66.

[6] 朝洛蒙,巴特尔.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9): 18-22.

[7] 曹振杰. 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旅游规划思路探讨.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3): 32-36.

[8] 那守海, 张杰, 马海燕.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26(1):71-72.

[9] 范新宇,王力峰,刘加凤.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开发研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1): 113-115.

[10] 阎顺, 张春明. 伊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干旱区地理, 2000, 23(1): 1-6.

[11] 刘慧涛, 张冰冰, 吕耀双,等. 吉林省西部草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 北方园艺, 1997, 21(6): 59-61.

[12] 王佳. 张承典型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评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25(2): 256-259.

[13] 杨宝. 试论甘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甘肃高师学报,2002, 7(4): 120-122.

[14] 赛江涛, 乌恩. 察北牧场第一分场旅游规划刍议. 河北林果研究, 2004, 19(4): 351-355.

[15] 高阳,蒋明. 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 26(4): 127-130.

[16] 刘丽丹,苏杰. 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6(4): 69-71.

[17] 李凡, 李森, 陈同庆. 西藏才曲塘草地畜牧业的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3): 265-268.

[18] 白音查干. 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与评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8(5): 91-95.

[19] 杜卫红. 呼伦贝尔生态旅游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1): 27-29.

[20] 刘丽梅. 赤峰市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 4(3): 15-16.

[21] 哈斯巴根,赵登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3, 32(1): 55-59.

[22] 张永凯,尚正永. 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6(4): 16-18.

[23] 张竹如, 唐波, 蒋玺,等. 龙里高山草原形成机理与旅游资源初评. 中国岩溶, 2001, 20(1): 53-57.

[24]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经济论坛,2009, 23(3): 110-112.

[25] 闵庆文, 刘寿东, 杨霞.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草地学报, 2004, 12(3): 165-169, 175.

[26] 吕君, 汪宇明,刘丽梅. 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的评估. 旅游学刊, 2006, 21(8): 69-75.

[27] 赵雪. 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 中国草地, 2000, 22(5): 68-73.

[28]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3)∶ 110-114.

[29] 卫智军, 杨静,韩国栋. 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 内蒙古草业, 1999, 13(3): 34-37.

[30] 赵雪. 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大滩地区为例. 中国沙漠, 1994, 14(4): 86-91.

[31]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3): 110-114.

[32] 王庆锁, 张玉发, 罗菊春,等. 人为干扰对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影响及其恢复治理的生态对策.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1): 28-34.

[33] 图力古尔, 朝克图, 包海鹰,等.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对沙地环境的适应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性. 干旱区研究, 2001, 18(2): 25-30.

[34] 关卓今, 王静, 刘书润. 人为破坏对内蒙古天然植被植物区系影响的初步调查. 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1998, 14(4): 21-28.

[35]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08, 30(6)∶ 837-842.

[36] 刘丽梅,吕君.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资源科学, 2009, 31(3)∶ 442-449.

[37]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80-88.

[38] 伊布华. 草原旅游想说爱你不容易. 草原税务, 2002,10(8): 4-5.

[39] 郝晓兰. 浅谈草原旅游景区发展中的危机管理.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28(4): 103-106.

[40] 王海娟, 李江鸿, 朱洁,等.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系统规划和管理.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1(6): 16-18.

[41] 吴向培, 田俊量, 王建荣. 青海湖景区草地与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青海环境, 2003, 20(3): 35-38.

[42] 任志远, 宋保平, 张红.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中国沙漠, 2000, 20(3): 86-89.

[43] 陈志凡, 王晓岚, 赵芳敏,等. 人类活动对滦河源区湿地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9(6): 829-834.

[44] 赵军, 魏伟, 冯翠芹.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 资源科学, 2008, 30(2): 281-287.

[45] 刘丽梅. 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46]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地理研究, 2009, 28(1): 259-270.

[47] 刘丽梅, 吕君. 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2): 160-165.

[48] 吕君,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8, 24(1): 40-49.

[49] 郝晓兰.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前沿, 2002, 24(10): 45-48.

[50] 董笑梅, 徐静.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1(1)∶ 42-44.

[51] 额尔敦格日乐. 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统计,2005,23(2)∶24-25.

[52] 马林.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4)∶ 65-71.

[53] 钟林生, 牛亚菲, 刘家明,等.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2)∶ 105-110.

[54] 刘丽梅,吕君. 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未来与发展, 2009, 30(8)∶ 55-58.

[55] 哈斯巴根,吕君.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0(1)∶37-41.

[56] 乌兰图雅,李文杰.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潜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1(2): 43-46

[57] 尹立军. 提升草原旅游体验价值: 以呼伦贝尔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5(3)∶ 18-20.

[58] 朱琳, 赵英伟,刘黎明.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商业研究, 2004, 47(14): 69-72.

[59] 李远. 我国南方草原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经济, 2004, 20(S1): 197-200.

[60] 张翠丽. 西部草原旅游发展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8(2): 84-87.

[61] 梁泽胜. 都兰县草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青海草业,2003, 12(4): 36-38.

[62] 张岩. 新源草原旅游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9(2): 128-130.

[63] 张时浩. 草原生态旅游业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悄然兴起. 中国贫困地区, 2000, 6(2): 28.

[64] 单东钧. 试论知识经济下的呼盟牧草产业化.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4): 28-30.

[65] 刘刚. 以旅游业为增长点带动全盟经济发展的思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 9(4): 31-33.


[66] 陈佐忠. 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四川草原, 2004, 25(2): 42-45

[67] 吕君, 刘丽梅. 对草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 26(4): 134-140.

[68] 吕君,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4): 100-106.

[69 ]刘丽梅. 草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 26(3)∶ 92-95.

[70] 吕君, 刘丽梅. 关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生态经济, 2005, 21(8)∶ 95-98.

[71] 吕君, 刘丽梅. 基于生态安全的草原旅游发展研究. 经济纵横, 2007, 22(14)∶ 44-46.

[72] 刘丽梅. 生态经济学视野下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2008, 30(1)∶ 59-63.

[73] 包庆德, 庞羽. 游牧生态经济与草原生态旅游.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1)∶ 32-36.

[74] 罗志国. 从社区参与角度分析希拉穆仁草原旅游现存的问题.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36(20)∶ 228-230.

[75] 宋河有. 社区参与型草原旅游景区发展研究. 北方经贸,2008, 28(2)∶ 120-121.

[76] 隆学文, 马礼. 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5(1)∶ 74-80.

[77] 杨智勇. 草原旅游发展对牧区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9(6)∶ 93-96.

[78] 郝晓兰. 论内蒙古旅游精品带动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0, 21(4): 1-5.

[79] 吕君. 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策划.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3, 24(3): 86-88

[80] 刘敏, 石学勇. 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5): 128-131

[81] 刘敏, 陈田,钟林生. 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 干旱区地理, 2006, 29(1): 156-162.

[82] 邹宇. 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创新. 北方经济, 2005, 13(12): 41-42.

[83] 孙芊芊. 试说草原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品的开发. 内蒙古艺术, 2006, 27(1): 80-81.

[84] 乌铁红,李文杰.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 北方经济, 2006, 14(7): 23-24.

[85] 张凌, 王向阳. 呼伦贝尔草原景观的单调性及其弥补.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 10(6): 37-40

[86] 白海军. 旅游语境下的草原文化审美主体研究. 前沿,2006, 28(3): 186-189.

[87] 张秀卿. 草原旅游风景质量评价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9(1): 93-97.

[88] 杨海军, 丸山纯孝, 土谷富士夫,等. 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6): 909-912.

[89] 杨海军, 祝廷成, 丸山纯孝. 草地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 草业学报, 2004, 13(4): 106-112.

[90] 白音查干. 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5(6): 11-26.

[91] 黄河, 韩巍.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中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协调. 前沿, 2008, 30(6): 94-96.

[92] 柴庆雯. 内蒙古草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 才智, 2008, 8(17): 232-233.

[93] 谷彦彬, 刘新和. 论草原旅游纪念品中蒙古族原生文化元素的体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4): 126-132.

[94] 杨予海. 草原旅游与草原法律规范. 青海草业, 2005,14(1): 57-60.

[95] 李树春, 毛兰英. 草原旅行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口岸卫生控制, 1999, 4(3): 36-37.

[96]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等. 内蒙古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97] 王静. 旅游研究方法体系初探.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3): 13-1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