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

展开
  •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深圳 518055;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曾祥坤,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学习和研究.E-mail:cosbeta@gmail.com

收稿日期: 2009-08-01

  修回日期: 2010-01-01

  网络出版日期: 2010-05-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7).

Urba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Research: Status, Issues and Trend

Expand
  • 1. The Key Laboratory for Recycling Econom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2.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Received date: 2009-08-01

  Revised date: 2010-01-01

  Online published: 2010-05-25

摘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10多年来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首先从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阶段划分入手,将研究历程分为1995-1999年的问题导向型研究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目标导向型研究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和特色;其次,根据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的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研究、形成机制研究、状况评价研究、保持措施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另外对相关学科和理论发展也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当前城市水土保持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开展基于城市水土保持的功能导向型研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

曾祥坤, 王仰麟, 李贵才 .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 29(5) : 586 -592 .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urba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95-2008. Firstly, the period of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he problem-oriented research stage in the years of 1995-1999 and the goal-oriented research stage in the year of 2000-2008. Each stage had its special research focus and characteristic. And th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urba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research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oretical basic research, urban water and soil loss formation research, urban water and soil loss appraisal and urba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research. The progress of relational subjects and theories was also introduced. Finally, some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and function-oriented research was proposed as a main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参考文献


[1] 祁生林, 杨进怀, 张洪江, 等. 关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刍议.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3): 115-118.

[2] 杨涛. 百年一遇暴雨带给深圳什么. 南方都市报, 2008-6-16(SA11).

[3] 李志坚, 蔡志清, 何建华. 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试点, 推进山西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水土保持, 2002(9): 30-31.

[4] 吴照柏,杨新民,李占斌. 石嘴山市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004, 24(2): 60-62.

[5] 刀红英. 云南省城市水土保持试点的经验与成效. 中国水土保持, 2004(8): 25-26.

[6] 周继霞, 张凤太, 苏维词. 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6): 350-353.

[7] 李杰, 王亚娥, 孙三祥,等. 陇东黄土塬区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及排水资源化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7): 126-131.

[8] 邓岚, 宋桂琴.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5): 72-75.

[9] 杨子生. 论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 山地学报, 2001,19(5): 436-445.

[10] 吴以敩. 略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问题. 中国水土保持,1992(12): 56-58.

[11] 孙建轩. 水土保持词语浅释.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23.

[12] 唐克丽. 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1997, 17(1): 封2.

[13] 袁仁茂,杨晓燕,李树德. 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类型系统.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37(3): 400-406.

[14] 郭志贤. 试论城市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1998,(10): 29-30.

[15] 甘枝茂, 孙虎,吴成基. 论城市土壤侵蚀与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1997, 17(5): 57-62.

[16] 柴宗新. 城镇侵蚀及其防治.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29-32.

[17] 王继增, 吴志峰,朱立安, 等. 关于城市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2005,2 5(4): 106-110.

[18] 吴长文. 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3): 1-5.

[19] 吴长文, 刘伟常, 盛定生.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水土保持, 1997(1): 36-39.

[20] 白清俊,朱晓霞. 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9(2): 1-4.

[21] 林军. 关于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的探讨.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33-36.

[22] 宋伟, 周庆华, 郭永辰. 着力开展以雨洪利用为重点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河北水利, 2006(4): 35-36.

[23] 吴长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中国水土保持,1995(12): 38-40.

[24] 胡建民. 试论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0(3): 59-61.

[25] 徐刚. 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5): 40-45.

[26] 王鹏, 罗东翔. 城市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3): 211-212.

[27] 张丽萍,唐克丽. 工程建设加大坡面系统潜在侵蚀能力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2): 27-30.

[28] 杨耕. 闲置开发平土区水土流失特性及其治理途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6): 69-72.

[29] 孙希华. 济南城市扩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1): 50-52,73.

[30] 吴长文.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水土保持, 2006(8): 29-31.

[31] 陈法扬, 谢军.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水土保持研究, 1997, 4(1): 16-18.

[32] 陈法扬. 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商榷. 中国水土保持, 1999(3): 30,36.

[33] 吴长文, 欧阳菊根, 欧阳毅. 开发建设平土区的水土流失等级划分.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 2(3): 8-14.

[34] 王志明. 关于城市化土壤侵蚀等级划分综合评判模型的探讨.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5(2): 131-135.

[35] 许有鹏, 都金康, 张立锋,等. 城市水土流失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4): 16-19.

[36] 万方秋, 丘世钧, 王继增. 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指标体系初探.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2): 79-82.

[37] 田耀武, 郑根宝. 城市地区水土流失指标探讨. 陕西林业科技, 2004(3): 21-24,29.

[38] 李文玲, 田耀武, 郑根宝. 城市森林水流失率和水土流失率的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2): 57-60.

[39] 王锐亮, 何炳辉, 罗雷.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6(1): 31-32.

[40] 郭廷辅.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何入手. 中国水土保持,1997(1): 6-7.

[41] 陈法扬.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简述. 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4): 37-41.

[42] 吴长文, 刘伟常, 盛定生.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水土保持, 1997(1): 36-39.

[43] 陈道机. 对我省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与规划方法的探讨. 福建水土保持, 1997(3): 50-53,56.

[44] 吴长文, 李财金, 卢进波, 等. 南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有关问题探讨.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 18(3): 75-76,83.

[45] 王永喜, 吴长文, 郭江红. 城市片区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探讨.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 18(3): 80-83.

[46] 柳长顺, 齐实, 杜丽娟.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水土保持有关问题的探讨.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3): 101-104.

[47] 罗振, 李财金, 邱甜, 等. 深圳市水土流失生态防治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水土保持, 2008(2): 15-16.

[48] 吴长文, 李财金. 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探索.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 17(3): 11-13.

[49] 吴长文, 章梦涛, 付奇峰. 喷播绿化技术在斜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2):11-14.

[50] 钟晓, 吴长文, 陈林东. 绿化笼砖在治理岩质陡坡中的作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3): 119-121.

[51] 吴长文, 王富永, 何伟. 城市化开发场平工程沉砂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6(4): 155-158.

[52] 周淑兰, 杨文利, 黄红卫. 城市引水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研究: 以深圳市东部供水水源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1): 79-81,122.

[53] 卜立新, 王耀生,黄毅, 等. 海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功能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 2007(12): 29-30.

[54] 王佐成, 赵纯勇, 郭跃, 等. 城市水土流失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1): 57-61,66.

[55] 汪西林, 白占雄, 王冬梅, 等. 可视化技术在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4): 182-185.

[56] 吴永红.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4): 33-35.

[57] 肖卫国, 陈冬奕, 吴长文. 深圳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GPS应用. 人民珠江, 2003(1): 41-42.

[58] 黄荣珍, 张金池, 舒洪岚, 等. 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江西林业科技, 2005(4): 30-33,42.

[59] 吴长文, 黄翰森, 黄琼. 欧洲城市水土保持考察及其思考. 中国水土保持, 2006(3): 10-12.

[60] 宋瑜, 江洪, 余树全, 等. 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分析.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24(3): 342-349.

[61] 王昭艳, 张旭东, 周金星, 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 18(6): 32-35.

[62] 聂国辉, 开美玲, 张玉梅, 等. 城市化地区水土保持发展层次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7(3): 56-58.

[63] 谢汉生, 王冬梅, 苏新琴.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5): 67-70.

[64] 张璐, 王秀茹. 城市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3): 188-190.

[65] 白芙蕖.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思路. 内蒙古水利, 2006,(2): 46-4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