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展开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理系, 北京100871
吕明辉(1972- ), 女,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地科学研究。E- mail: lvminghui@126.com

收稿日期: 2006-10-01

  修回日期: 2007-03-01

  网络出版日期: 2007-03-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6).

Gener al Review of Soil Erosion in the Kar st Ar ea of Southwest China

Expand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Received date: 2006-10-01

  Revised date: 2007-03-01

  Online published: 2007-03-25

摘要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 状, 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 综合论述了近几十 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 进行归纳, 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阐述了 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今后的主要研 究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 26(2) : 87 -96 . DOI: 10.11820/dlkxjz.2007.02.010

Abstract

The ecosystem fragibility in the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has bee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recently, especially of soil erosion.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in this area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apability and disaster carrying capability. The southwest Karst area of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east~Asia Karst area, one of the three largest Karst areas in the world. Karst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and soil is in severe erosion and degradation, and the local people must confront with the concentrated poverty population and the lack of cultivated land. The development in Karst area in Southwest China is also easy to plunge into a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n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ques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thwest Karst area, primary achievement had been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three aspects: current research, mechanism study and ecology reconstruction.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il erosion in Karst area are presented. And this paper also generalizes the reason research of soil erosion in physical process and humanistic process, as well as the approach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eroded land in Karst area.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at present have been expounded and efficient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soil erosion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n Karst area are put forward.

参考文献


[1] Sweeting MM.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geomorphology in Europe and a comparison with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Z Geomorph, 1993, 37: 127~138.

[2] 李阳兵, 侯建筠, 谢德体.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2, 22( 3) : 365~370.

[3] 陈佑启, Peter H. Verburg.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0, 20( 3) : 197~202.

[4] 袁道先.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 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 4) : 461~466.

[5] 李阳兵.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5) : 1~9.

[6]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 研究现状与趋势. 资源科学, 1999, 21( 5) : 37~41.

[7] 唐克丽等编著. 中国水土保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 黄秉维. 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科学通报, 1955, ( 12) : 15~21.

[9] 朱显谟. 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分类. 土壤学报, 1956, 4( 2) : 99~114.

[10] 辛树帜, 蒋德麒.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96)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1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报告, 见: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第4 集, 西 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 陈循谦. 长江上游( 云南境内) 的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学报, 1990, 4( 3) : 71~79.

[14] 朱安国.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15] 朱安国. 贵州西部山区土壤侵蚀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 3) : 1~7.

[16] 吴绍洪, 郑度杨勤业.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1): 10~20.

[17] 王恩儒. 土壤侵蚀的环境、经济损失与土壤保护的收益. 地理科学进展, 1996( 1) : 38~42.

[18] 陈晓平. 喀斯特山区环境土壤侵蚀特征的分析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 4) : 31~36.

[19] Williams P W.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impact on karst terrains:An introduction, Catena, 1993, (Suppl.25): 1~19.

[20] Yuan Daoxian.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 In: Webmaster. Copyrights by Karst Dynamics Laboratory and Network Center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1995~1999. http://www.karst.edu.cn/desert/rockdesert.htm

[21] 杨汉奎. 喀斯特荒漠化是一种地质生态灾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 15( 3) : 137~147.

[22]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 中国沙漠, 2004, 24( 6) : 689~695.

[23] 屠玉麟. 贵州土地石漠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见: 李菁, 石灰岩地区开发与治理.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58~70.

[24] 李瑞玲, 王世杰, 周德全, 张殿发, 李凤全, 周忠发, 熊康宁.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学 报, 2003, 58( 2) : 314~320.

[25] 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性退化及防治. 中国岩溶, 2001, 20( 3) : 217~223.

[26] Wang Shijie, Zhang Dianfa, Li Ruiling. Mechanis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2, 3( 1) : 123~135.

[27] 王德炉.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28] 蓝安军. 基于GIS- RS 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9] 李阳兵, 白晓永, 周国富, 兰安军, 龙健, 安裕伦, 梅再美. 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06, 61( 6) : 624~632.

[30] 安和平.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16( 5) : 57~64.

[31] 安和平, 金小麒. 南北盘江流域( 贵州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退化研究. 贵州林业科技, 1997, 25( 3) : 12~17.

[32] 白占国, 万国江. 贵州碳酸盐岩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 1) : 1~7.

[33] 周忠发, 安裕伦. 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 6) : 23~25.

[34] 周忠发, 游慧明. 贵州纳雍县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GIS 空间数据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 1) : 93~97.

[35] 彭建, 杨明德.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分析. 山地学报, 2001, 19( 6) : 511~515.

[36] 万军, 蔡运龙. 应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覆被变化- 以贵州关岭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 4) : 439~446.

[37] 甘露, 万国江, 梁小兵, 陈刚才. 贵州岩溶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 中国沙漠, 2002, 22( 1) : 68~74.

[38] 吴秀芹. 我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6( 3) : 267~272.

[39] 周忠发, 黄路迦.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层岩性关系分析———以贵州高原清镇市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 1) : 19~22.

[40] 何尧启. 主成分分析在喀斯特土壤环境退化研究中的初步运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 17( 1) : 12~19.

[41] 徐燕, 龙健.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1) : 157~159.

[42] 龙健, 江新荣, 邓启琼, 刘方.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2005, 42( 3) : 419~427.

[43] 郑永春, 王世杰. 贵州山区石灰土侵蚀及石漠化的地质原因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 5) : 461~465.

[44] 白占国, 万国江. 滇西和黔中表土中7Be, 137Cs 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地理科学, 2002, 22( 1) : 43~48.

[45] 赵中秋, 后立胜, 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 地学前缘, 2006, 13( 3) : 189.

[46] 杨胜天, 朱启疆. 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 地理学报, 2000, 55( 4) : 460~466.

[47] 龙明忠, 杨洁, 吴克华. 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侵蚀对比研究- 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贵州师范学学 报, 2006, 24( 1) : 25~30.

[48] 胡宝清, 王世杰, 李玲, 覃开贤. 喀斯特石漠化预警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地理科 学进展, 2005, 24( 2) : 122~130.

[49] 蓝安军, 熊康宁, 安裕伦.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 6) : 19~23.

[50] 后立胜,蔡运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6) : 96~104.

[51] 吴秀芹,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576~584.

[52] 万军, 蔡运龙, 张惠远, 饶胜. 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 5) : 573~578.

[53] 吴秀芹, 蔡运龙, 蒙吉军.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 研究, 2005, 12( 4) : 48.

[54] 万军.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 3) : 447~453.

[55] 何腾兵.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 5) : 28~34.

[56] 龙忠富, 唐成斌, 莫本田. 贵州草业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28( 1) : 57~58.

[57] 蔡运龙. 生态旅游: 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 113~116.

[58] 苏维词, 李坡, 贺卫.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中国岩溶, 2001, 20 ( 1) : 64~68.

[59] 蔡运龙, 蒙吉军. 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 社会工程途径. 地理科学, 1999, 19 ( 13) : 19~24.

[60] Lamoreaux P E, Powell W J, LeGrand H E. Environmental and legal aspects of karst areas,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7, 29( 1~2) : 23~36.

[61] 陈文贵.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解决小流域粮食问题途径.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 1) : 52~56.

[62] 袁道先.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 5) : 425~432.

[63] 何钢, 蔡运龙, 万军. 生态重建模式的尺度视角―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3) : 83~86.

[64] 赵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 陈利顶.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1) : 24~3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