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

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展开
  • 1.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理所,昆明 650091;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李益敏(1965-),女,白族,云南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3S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E-mail:liyimin1965@163.com

收稿日期: 2009-08-01

  修回日期: 2010-03-01

  网络出版日期: 2010-05-25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9B0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61019);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D157M).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Based on GIS in Nujiang Valley:A Case Study in Lushui County

Expand
  • 1. Yunn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3, 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Received date: 2009-08-01

  Revised date: 2010-03-01

  Online published: 2010-05-25

摘要

本文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地利用、交通、水资源、土壤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怒江峡谷区的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泸水县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泸水县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泸水县人居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居环境评价值与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达到0.89,与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泸水县各个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泸水县已难以承载现有的人口.

本文引用格式

李益敏, 刘素红, 李小文 . 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 29(5) : 572 -578 .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09

Abstract

The paper selects slope, aspect, altitude,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water resource and soil quality as evaluation indexes and assesses comprehensively suitability of residental environment in Lushui County of Nujiang Valley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technical of GIS such a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buffer analysis. Evaluation results: regions suitable for human inhabitance are distributed mainly around rivers in the form of strips, while others are scattered. There is a cl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ituation of resident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valuation value of residental environment and township farmers’ per capita net income reaches 0.89, and villages farmers' per capita net income reaches 0.965 in Lushui.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residental environment capacity of all townships in Lushui, result shows the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carry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in Lushui.

参考文献


[1] 刘晓丽, 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35-42.

[2] 李雪铭, 倪玉娟. 近十年来我国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3): 8-14.

[3]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22-1032.

[4] 黄宇, 罗智勇, 杨武年. 基于GIS的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 测绘科学, 2008, 33(1): 126-129.

[5] 颜培霞. 长春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2): 9-12.

[6] 刘钦普, 林振山, 冯年华. 江苏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定量评价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5): 30-33.

[7] 张智, 魏忠庆.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生态环境, 2006, 15(1): 198-201.

[8] 李志勇, 徐红宇. 珠江三角洲城市人居环境评估与优化研究. 广州环境科学, 2007, 22(2): 37-43.

[9]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等.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5, 81(1): 1-5.

[10] 熊鹰, 曾光明, 董力三, 等.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 以长沙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07, 62(4): 397-406.

[11] 潘月, 夏明芳. 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定量评价分析.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2): 17-19.

[12] 沈兵明, 金艳. 基于GIS的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综合评价. 经济地理, 2006, 26(增): 305-311.

[13] 李雪铭, 姜斌, 杨波. 人居环境: 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2): 75-78.

[14]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等. 基于 GIS 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327-1336.

[15] 李伯华, 曾菊新, 胡娟.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 70-74.

[16] 李健娜, 黄云, 严力蛟.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3): 192-195.

[17] 吴传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0(2): 1-3.

[18] 郝慧梅, 任志远.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地理学报, 2009, 64(4): 498-506.

[19] 熊利亚, 夏朝宗, 刘喜云, 等. 基于 RS和 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 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1): 10-18.

[20] 虞春隆, 周若祁. 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华中建筑, 2008, 26(1): 1-4.

[21] 高应新. 怒江土壤.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1.

[22] 刘长胜, 卢伟, 金晓斌, 等.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4(4): 333-337.

[23] 党安荣, 毛其智, 王晓栋. 空间信息技术在人居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环保产业, 2001, 7(增刊): 16-17.

[24]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5] 郝性中, 李益敏. 怒江州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云南大学学报, 2007, 29(S1): 166-172.

[26] 杨世松, 程伯禹. 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人居环境容量探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5): 35-39.

[27] 李益敏. 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要素分析. 热带地理, 2007, 27(3): 264-26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