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前沿探索
  • 前沿探索
    魏冶, 马宇薇
    2025, 44(5): 869-879.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复杂多变,作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场域,亚太区域地缘战略竞争呈现多维趋势,构建新安全格局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石。东北地区作为国家“五大安全”(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核心承载区,其战略屏障功能与地缘支点作用对总体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现有研究在安全治理的空间实践层面存在三重局限:其一,安全要素的跨尺度传导机制尚未解构,导致“国家战略—区域功能—地方实践”的治理链条存在脱节;其二,多安全要素的耦合效应解析不足,缺乏基于地理根植性的空间交互模型;其三,风险模拟的时空精细度欠缺,难以支撑韧性系统的动态优化。鉴于此,论文基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五大安全”的地理根植性,从地理空间视角切入以突破现有研究的障碍和不足。在已有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核心结构识别—区域主导安全职能划分—多情景与安全风险模拟”为主的探索性分析框架,认为东北地区应在“一边、一廊、一网、一区、三带、三基地、四通道”核心结构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各地域单元的安全职能体系与主导安全职能的引领作用,并从动态性视角出发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与安全风险下东北地区安全地理空间格局,进而发现安全服务能值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围绕发挥区域优势、协调区域发展、融合政策目标三方面提出优化治理策略,研究旨在为东北地区“五大安全”功能定位的具体落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前沿探索
    王坤, 龙花楼, 张英男
    2025, 44(5): 880-895.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资本化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一项中心议题,探究土地资本化与乡村重构的逻辑关系及相应的管控策略,对深化新时期土地利用转型以及乡村振兴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时空修复和空间生产理论,按照“动力策源—主体结构—具体建构—多维重构”的分析框架阐释了土地资本化视角下乡村重构的逻辑机理,并审视了其中的主体关系,对不同主体博弈产生的风险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乡村土地资本化是乡村土地相应产权在得到界定并被允许进入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交易手段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转移,实现土地价值增加和土地财产关系重组的过程;② 受城乡供需双重动力驱动和时空修复运作逻辑指引,资本下乡和多元主体交互催生土地资本化进程,其中不同行为主体对以土地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与获取所展开的“三元一体”式空间生产建构,引起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动态转变和乡村整体重构;③ 不同行为主体利益目标之间既存在联结性,也存在冲突性,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博弈关系,由此产生多种形式的联盟和分化,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乡村发展空间受挤、乡土历史文化流失、乡村社会矛盾加剧等风险问题;④ 为协调主体矛盾关系,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土地开发和资本实现路径,构建协调共生的集体行动体系和公平分配体系,增强乡村空间生产中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应从法律、规划、市场、治理4个维度构建管控策略。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叶琴, 蒋海云, 曾刚, 曹月娥
    2025, 44(5): 896-90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融合深刻改变经济结构,成为重塑国家创新格局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论文基于2014—2022年中国城市关键数字技术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关键数字技术专利量、关键数字技术关联性密度指标,刻画中国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格局演变态势,划分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区、次中心区、潜力区和外围区,探究技术关联性对城市新数字技术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虹吸效应”明显。② 城市间新数字技术开发潜力差距缩小。许多中西部城市数字技术融合比例高,跻身技术关联性全国10强之列。③ 识别出59个中心区,其中30个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9个潜力区围绕中心区分布,有助于形成区域间技术互补。④ 技术关联性在中国城市新数字技术专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技术关联性增加10%,新数字技术专业化概率增加9%;4类区域中次中心区增幅最大;7类技术中物联网增幅最大。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创新空间分异规律,为区域制定差异化数字技术发展战略,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李星明, 张鸿浩, 周明闪, 时朋飞, 夏天
    2025, 44(5): 908-923.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关于“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以及文旅新质生产力内涵,论文从文旅新质劳动者、文旅新质劳动资料和文旅新质劳动对象三要素构建了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Markov链分析法等空间分析方法,测算2013—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 中国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 区域之间呈现出“东部较高、中部稍低、东北和西部较低”的分布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 各省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4) 高水平省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低水平省域的发展,证明其存在省际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了增强示范带动和扶持效应、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搭建跨区域文旅创新平台等相关建议。

  • 研究论文
    关洛桐, 李广东, 刘志涛, 戚伟, 贾舒
    2025, 44(5): 924-940.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已有研究仍未厘清土地制度影响城乡融合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忽视了城乡劳动力流动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论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域(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暂缺)面板数据,测度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模型,纳入改进的城乡劳动力双向转移调节变量,系统揭示了“三权分置”政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2008年的0.41增长到2020年的0.63,增幅达53.66%,城乡融合进程不断推进和改善,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区域间差异扩大、区域内差异收窄”的特征。“三权分置”政策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效果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异质性。城乡劳动力双向转移对“三权分置”政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调节效应。最后,论文从县域城镇化、财政支付与农业人口协同转移、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三个维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研究论文
    周一凡, 薛彩霞, 张金荣
    2025, 44(5): 941-95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中国林地细碎化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92—2022年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多维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林地细碎化指标体系,并通过空间统计和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中国林地细碎化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1992—2022年间中国林地细碎化指数以2004年为分界点,呈现“缓慢下降—波动中上升”的变化趋势。林地斑块的规模性、边缘密集性和形状规则性均呈现“下降—轻微上升”的趋势,空间离散性则表现出“低—高—低—高”的阶段性波动特征。② 在空间格局上,林地细碎化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东南低山丘陵林区的细碎化水平最高,热带和西南高山林区次之,西北高山和东北内蒙古林区的细碎化水平最低;在省级层面上,林地细碎化指数呈现以贵州省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格局,广西、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细碎化趋势也较为明显。③ 林地细碎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在研究期内,森林抚育对林地细碎化具有减缓效应,而人口密度和气温上升对林地细碎化有加剧效应;1992—2001年气温和木材产量是影响林地细碎化的主要因素;2002—2011年耕地面积和集体林面积对林地细碎化影响的重要性上升;2012—2022年集体林面积是影响林地细碎化的首要因素。④ 林地细碎化驱动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在降水量少、森林抚育强度低的地区过度造林会加剧林地细碎化,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的地区林地细碎化趋势更强,而造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耕地扩张对林地细碎化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林地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的理解,识别不同区域林地细碎化的驱动特征,为优化林地管理政策、推进集约化经营以及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研究论文
    石彩霞, 贺小荣, 严伊凡
    2025, 44(5): 958-974.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审视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关系,对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生活—生态—生产—生命”四生空间视角解读人居环境质量的时代内涵,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适配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刻揭示其时空适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11—2022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指数保持增长趋势,产业发展休闲化对城市休闲化的贡献最大,生活方式休闲化的普及度有待提高。生产空间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贡献度较大,生态空间、生命空间的影响力有待提升。② 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适配指数由2011年的较不适配(0.551)跃升为2022年的中度适配(0.732),适配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由“散点式”分布到逐渐向“集群化”聚合形态演化,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及其周围适配度较高。③ 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协调适配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夜间灯光指数、建成区面积、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是关键驱动因子,夜间灯光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城市用地扩张指数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高。研究可为促进区域文旅休闲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 研究论文
    欧治粤, 傅忠宁, 吴宗娟, 杨婵, 王亚龙
    2025, 44(5): 975-992.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量化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住宅价格的复杂关联效应,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改善居民福祉。论文以兰州市为案例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提出一种融合Optuna优化的XGBoost模型与可解释性技术SHAP-PDP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地铁特征对住宅价格的作用机制,并定量解析地铁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 XGBoost的拟合效果优于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和CatBoost,其解释能力达到77.29%。② 小区物业费、介数中心性、植被覆盖率、交通设施密度和金融机构设施密度是对住宅价格贡献最大的5个特征,累计重要性高达46.07%。在地铁特征中,地铁站网络中心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远大于小区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③ 至地铁站的距离、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均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具有明显的阈值效应。④ 除小区物业费外,地铁特征与植被覆盖率、功能性设施密度和建筑年龄存在复杂交互关系,且在特定区间内才表现出正向交互效应。因此,将各类特征要素控制在合理范围是捕获土地溢价效应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盲区,同时为实现房价稳健调控与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效能提供政策启示。

  • 研究论文
    彭苏芬, 林伊琳, 赵俊三, 陈国平, 张龙江, 刘俸汝
    2025, 44(5): 993-1007.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优化土地利用配置、缓解用地冲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是辅助规划决策、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论文耦合GMOP(grey multi-objective planning)与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滇中城市群2035年土地利用进行优化模拟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土地利用冲突评析多情景方案,进而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探讨区域未来用地建设发展趋势与冲突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该耦合模型结合多情景分析可确定权衡多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且利用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工具求解多目标问题优于理想点法;② 双目标优化发展模式下用地评价综合更优,有利于耕地与生态保护以及土地系统的稳定发展;③ 研究区未来发展基于现状建设用地而集聚与扩张且易干扰耕地与水域,同时建设发展引起的用地侵占与动态度上升均易加剧土地利用冲突,因此区域开发须以控制建设合理扩张为前提;④ 高建设强度—高动态度—高冲突度的“昆明南—曲靖西—玉溪东”地区应作为建设重点控制区,低建设强度—低动态度—高冲突度区域易出现在城市发展交互地带,关键是提升区域发展极的发展质量与辐射能力、加强域内城市协同发展。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决策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 研究论文
    李建春, 王玉婷, 袁文华, 刘呈庆, 朱晓翠
    2025, 44(5): 1008-1020.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镇作为中国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的关键载体,其高质量发展需对标乡村振兴愿景。论文基于“生态—人居—产业”权衡协同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1 km×1 km格网、行政村和产业群三个分析尺度,探究乡镇多目标管理复杂交织的权衡协同关系,并以山东省枣庄市冯卯镇为例,探讨乡镇高质量发展中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如下:① 从单维度来看,冯卯镇的生态、人居与产业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生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镇中部,人居环境较好的区域分布在西南部,而产业发展呈现结构单一、空间分布非均衡的特点。② 从多维跨尺度评估结果来看,生态、人居和产业重要性高与较高的区域分别占比为10.16%、10.73%和20.00%,重要性低与较低的区域分别占比为89.84%、89.27%和80.00%。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似性与变异性的双重特征,面对不同的治理对象和治理单元需求,亟须优化不同功能的协调布局。③ 基于多目标权衡协同分类表明,各尺度的分类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协调区在各尺度中占主导地位,产业优势区在格网和产业群尺度表现突出,生态优势区集中在行政村尺度,而人居优势区处于劣势。产业优势区扩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有限的人居优势区分布导致生活质量提升困难,空间协调面临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双重挑战,跨尺度协同管理的复杂性增加。针对这些问题,需采取灵活精细且具有及时反馈机制的管理策略,以平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从而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

  • 研究论文
    阳海鸥, 肖延芳, 冷清明, 陈文波
    2025, 44(5): 1021-1035.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格局演变的大气环境效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但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景观分类方案。论文引入热岛研究中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框架,利用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对南昌市主城区进行PM2.5浓度模拟,探索LCZ框架在PM2.5浓度模拟中的适用性。对比传统LUR建模和3种融合LCZ的LUR建模发现:① 融合LCZ的LUR模型调整R²普遍提高,标准估计误差降低,春、夏季效果尤为明显。其中,同时替代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变量的建模效果最佳,说明融合LCZ进行PM2.5浓度模拟是可行的,四季均可解释80%以上的PM2.5浓度空间变化。② LCZ 8(大型低层)和LCZ 10(重工业)是替代工业用地的最佳变量,LCZ G(水域)和LCZ F(裸地/沙地)是替代生态用地的最佳变量,LCZ 1~3(紧凑型建筑)和LCZ 5(开敞中层建筑)是替代人口密度的最佳变量,说明LCZ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城市PM2.5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③ 气象因子的季节变化是导致PM2.5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季节影响PM2.5浓度的主导气象因子不同,春、秋季节主要受风速的影响,夏季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冬季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研究探索了LCZ框架在PM2.5浓度模拟中的适用性,结果可为城市大气污染评估与治理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张淑雅, 杨洋, 杜芳娟, 李雪莲, 孔雨柔
    2025, 44(5): 1036-1049.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城市蓝绿空间逐渐成为人们获得疗愈体验的重要场所,因而探讨疗愈景观如何赋能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意义。论文以疗愈任务景观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回顾及深度访谈总结疗愈任务景观的概念、构成维度和测量题项,以贵阳市3处城市蓝绿空间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开发检验了城市蓝绿空间疗愈任务景观量表。研究结果包括:① 构建了包含景观氛围、任务活动、情感契合和具身认知4个维度、22个测项的疗愈任务景观量表体系,量表信效度较好;② 疗愈任务景观与心流体验和恢复性体验构念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即量表的效标效度较好。研究突破了以往有关疗愈任务景观定性研究的边界,将主题延伸到疗愈任务景观的实证研究上,进一步厘清了之前相对模糊的城市蓝绿空间疗愈任务景观概念,为疗愈任务景观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标准可靠的测量工具,能为城市蓝绿空间疗愈资源合理开发提供实践启示。

  • 研究论文
    覃大静, 刘嘉欣, 肖名忠, 林凯荣, 胡茂川
    2025, 44(5): 1050-1059.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特征发生显著改变。目前大量研究分析了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然而针对降水结构,特别是降水年内分布变化特征的研究尚比较缺乏。论文基于1961—2022年的月降水数据,使用结构化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年内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南方地区年内降水集中度整体较低,属于低峰型,但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存在差异,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在中心区域为春季降水较多型,而在外围及沿海区域则为初夏降水较多型。春季降水较多型在中国南方地区的覆盖范围随时间存在阶段性变化,但总体上覆盖面积有减少趋势,存在从春季降水较多型向初夏降水较多型过渡的趋势。水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为此还利用AquaCrop模型,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年内降水分布结构变异对雨养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年内分布从春季降水较多型转换为初夏降水较多型时,晚稻产量将增加,而在壤土上种植的夏玉米、秋甘蔗将因水分胁迫导致产量降低,且降低程度在气温高的情形下更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降水年内分布结构的变异对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对农作物的种植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研究论文
    刘威, 杨煜达, 张森, 康翊博
    2025, 44(5): 1060-1071.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增暖和大规模城市化的背景下,华北暴雨洪涝、城市内涝灾害更加严重,防灾、减灾形势越发严峻,台风及与台风有关的天气系统是华北地区极端暴雨的重要成因。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多种文献资料,识别出1668年台风和华北地区暴雨事件,并利用“将今论古”的原则识别出1668年可能的华北地区台风远距离暴雨事件,讨论了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1668年文献中可识别的台风共有9次,最早的记录为5月30日左右,最晚一次为11月4日左右,其中主要影响华南地区的有4次,主要影响华东地区的有5次。② 1668年华北地区夏季整体偏涝,暴雨事件偏多,9次台风过程中,有6次华北地区出现暴雨记载,其中有3次可以识别为台风远距离暴雨事件。③ 1668年8月8—16日京津冀地区发生的严重洪涝事件,与2023年“杜苏芮”和“卡努”双台风、2024年“派比安”与“格美”双台风引发的华北暴雨事件具有相似的天气学特征,表明双台风协同作用是华北地区极端降水的重要成因。④ La Niña事件是1668年台风频发、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暴雨洪涝的重要海气活动信号,且在La Niña和双台风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地区水汽供应充裕,为华北地区极端降水的频发营造了有利的条件。双台风共同或相继影响华北地区的降水事件可能会加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应对措施都显得尤为重要。

  • 研究论文
    赵雅茹, 郭令芬, 魏传义, 谢远云, 王少华, 杨会丽, 康春国, 迟云平
    2025, 44(5): 1072-1084.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对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化东向扩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早先的哈尔滨黄土堆积的底界年龄与亚洲干旱化进程相矛盾,这限制了对松嫩平原气候—地貌—构造—水系演化等耦合过程的理解。论文对哈尔滨荒山黄土剖面进行较高分辨率的14C、OSL和ESR测年,并通过实际测年结果拟合外推证实了所建立年代学框架的合理性,得出以下结论:① 基于贝叶斯模型计算得出哈尔滨黄土底界年龄为170 ka;② 哈尔滨黄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的北缘,代表了欧亚黄土带最东端的风尘堆积,哈尔滨黄土开始堆积指示其源区已发生明显干旱化,即松嫩沙地的形成不晚于170 ka BP,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东移进程也因此得到进一步证实;③ 哈尔滨黄土堆积是对松嫩平原气候—构造(松辽分水岭隆升)—水系演化(松花江水系演化和松嫩古湖消亡)等的共同响应,因此,在可靠的年龄框架基础上哈尔滨黄土底界年龄对松辽分水岭的构造隆升和松花江水系演化的时间具有一定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