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唯物主义的兴起,政治地理学出现了“体量转向”,以破解日益凸显的自然与人文二元化难题。体量研究反对传统地缘政治研究扁平化、静态化的倾向,主张从地球系统的物质性出发,强调空间的三维性、流动性对人类活动乃至情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启了体量政治与权力运作的地球政治研究热潮。实证研究层面,“体量转向”聚焦于地缘政治的立体化、与地球物理政治的交互,以及人类身处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沉浸感和情感氛围,揭示了地球系统干预下的政治、权力和情感的运作。“体量转向”一方面翻转了以平面主义为基础的传统领土观,显著拓展了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将人地关系从人类中心主义延展至人类—地球系统的综合视域,弥合了“人—非人”“自然—社会”的二元割裂,强调人类身体与地球系统的具身交互。“体量转向”对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视域拓展和研究主题整合必将作出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亚干旱区影响显著,正重塑其水循环格局,区域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凸显。论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多源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成果,从气候变化、冰川和积雪变化及水资源变化三个维度,揭示中亚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异规律,并系统评估数据与方法的不确定性对水资源评估的制约效应。梳理发现:① 气候变化方面,1901年以来中亚地区呈现暖湿化特征,表现为持续增温趋势(其中1960—2011年间年均温升速率达0.3~0.4 ℃/10 a)和降水量增长(0.66~1.93 mm/10 a),年降水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1901—2013年间,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增幅较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高30%。多模式预估显示,到2100年区域温升幅度将达2~6 ℃,降水变率(-3.34~4.63 mm/10 a)呈现冬季湿润化、夏季干旱化的季节分异特征。② 冰冻圈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天山山脉冰川面积退缩速率达0.53%/a~3.01%/a,质量损失呈现西南—东北递增梯度。中亚地区积雪覆盖率存在时空差异,整体上积雪范围和持续期呈显著下降趋势。③ 水资源变化方面,冰川覆盖率高的流域径流在短期呈增加趋势,但部分冰川径流已出现下降的转折信号。长期预估显示,至2100年天山地区径流量减少幅度最高可达36%。人类活动叠加气候强迫进一步放大了水资源压力。尽管数据融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及降尺度等技术取得进展,但高海拔观测不足、数据分辨率不一致、模型对非线性过程刻画有限以及冰冻圈—水文耦合机制认知不完善,仍限制了系统性理解与精确预测。因此,加强构建跨境水文气象监测网络、开发多尺度数据同化系统,有利于提升该地区的水资源监测和调控能力,促进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评估研究,支撑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以提升中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水安全的能力。
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金融竞争的核心领域。论文基于Orbis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对1962—2022年间的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中国与传统金融强国在技术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① 1962—2022年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规模与知识多样性显著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5大技术领域的融合程度持续深化。② 在金融科技的技术知识运用方面,传统金融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而中国则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领域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积累,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运用能力仍有待提升。在技术知识组合方面,中国与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组合能力最强,尤其在生物识别技术与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的组合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③ 传统金融国家间在技术知识运用与组合能力构成上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论,中国未来在重点突破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同时,还应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实现共性技术难题的协同攻关。
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面临产业同质化和盲目竞争等挑战,而积极响应开发区构建共生互补产业体系的政策目标、推动开发区良性互动发展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论文以长三角地区97个国家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互动理论,综合技术互补与竞争指数、社会网络分析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等方法,分析了1985—2021年开发区技术互动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技术互动经历了低位波动期、消长分异期和同步增长期三个阶段,并呈现出由竞争和互补并行到以技术互补为主的动态演化过程。②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互动趋势大致相同,但后者技术互动的强度更高。③ 开发区的技术互动网络逐步成熟,技术互补网络呈现“多核心—多层次—广覆盖”的“菱形”结构,社团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而技术竞争网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④ 开发区技术互动初期受所在城市的行政区隔和城市行政等级的影响较大;中期跨区域合作逐渐兴起,城市行政等级差异的影响增加;后期则更多由开发区本身的地理邻近性和主导产业结构相似性驱动,反映了开发区技术互动由行政导向下依赖城市联系转向市场导向下自发驱动的变化。研究拓展了技术互动理论的知识边界,深化了开发区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并提供了来自技术要素这一底层架构的知识贡献。
探索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是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理论与现实问题。论文从人口的户籍地和现住地情况以及城乡划分中关于“城镇”的规定出发,基于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细分了海峡西岸城市群人口城镇化的在地、就地、就近、异地、户口未定5种城镇化类型,综合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各人口城镇化类型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空间分布上,各城镇化类型呈现整体提升或梯度扩散的宏观格局。其中,在地、就地城镇化在时段内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就近、异地、户口未定城镇化则呈现梯度扩散分布,各自形成了地级市中心为核心梯度扩散、沿海向腹地梯度递减以及沿海集聚而腹地分散的梯度格局。② 时空变动上,各类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整体聚集特征稳中有变。在地城镇化“高—高”集聚区由潮汕扩展为潮汕—上饶双核;就地城镇化“高—高”集聚区向西部迁移;就近、异地及户口未定城镇化“低—低”集聚区在闽赣交界形成带状分布,而“高—高”则在沿海聚集。③ 影响机制上,自然条件奠定初期格局;在历史路径下形成的簇团社会文化网络促进了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同时,政府决策一方面通过开放性政策和户籍制度、行政区划调整和城乡划分直接影响城镇化,另一方面通过调控经济社会和空间因素产生间接影响。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城镇人口收缩城市数量持续增多,给城镇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带来挑战。论文基于多源人口与用地数据,以东北地区为例,建构了“层级约束+多情景模拟”的预测方法,对2020—2035年间城镇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并结合“静态协调”和“动态适应”视角识别建设用地发展风险,提出用地配置优化思路。研究发现:① 城镇人口预测揭示未来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将持续下降,收缩城市数量增多与收缩程度加深,空间格局呈现显著的“核心增长—外围收缩”特征,资源型与老工业城市收缩尤为严峻;② 城镇人口转变呈现多样类型,用地配置转型压力分化,以“收缩加深型”和“陷入收缩型”为主,并呈现显著省际差异;③ 东北地区呈现“静态规模冗余”为主与“动态适配不足”为主的人地关系特征,地级市建设用地冗余普遍,多数城市基期用地配置模式仍以扩张为主;④ 建设用地配置深层矛盾凸显,30个收缩城市存在差异化的用地配置风险,以高风险城市为主,形成“土地—资产衰退循环”,亟需探索“用地减量”中的“价值路径”。通过建构“人口预测—用地风险”的系统性逻辑框架,研究创新了人口预测方法,系统诊断用地风险,为指导收缩城市建设用地配置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探究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和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模式,是乡村地理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心议题。论文借助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转型实践为例,探究多利益主体间建立和维系共生关系、共同推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认为:① 中央、地方政府和以乡村精英为代表的地方行动者构成了乡村转型共生系统最基本的共生单元。其中,中央政府负责战略制定,地方政府负责政策探索,乡村精英和村民通过自下而上的创业成为推动转型的主体力量。② 乡村转型实质上内嵌于“宏观—中介—内生”等多尺度联结的共生环境中。国家战略转向和电商经济的发展组成了乡村转型的宏观外部环境;乡村熟人社会网络和网商间的抱团合作氛围塑造了乡村转型的内生环境;地方政府是介于国家与乡村两个尺度间的中介主体,发挥着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资源整合的作用。③ 在耿车转型实践中,共生单元在利益诉求、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多尺度共生环境的交织作用下逐渐形成“互利、互补、互助”等共生模式来弥合差异、促进共生效应。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实施居民迁建工程是全面推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理论,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文本分析方法,对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驱动力空间特征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滩区居民迁建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等级分化特征,其中迁建动力较高的区域均集聚在滩区的中部,而迁建阻力较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滩区的东部;② 滩区居民迁建倾向整体以中、高水平为主,并呈现“以郑州为中心、向滩区东西两侧分别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县域间差异显著;③ 二维平面映射分析显示,滩区尚有53.85%的研究单元居民迁建动力与阻力呈“双低”发展状态,而这种低水平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潜在驱动力因子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及时有效地识别,从而给后续居民迁建工程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④ 滩区居民迁建驱动力空间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相互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收入水平、地理区位、政策扶持力度、个体因素是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滩区后续居民迁建政策的差异化制定与精准实施以及迁建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乡村生活空间重构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深刻内涵所在,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旅游绅士化为切入点,基于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构建“乡村生活空间场域架构—转换机制解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村为例,系统性解析旅游绅士进程中乡村生活空间重构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 室韦村的旅游绅士化具有鲜明的时空阶段性,经历了旅游绅士化萌芽阶段、旅游绅士化初级阶段和旅游绅士化发展阶段,由原始场域转换为旅游场域;② 乡村生活空间即为一个场域,根据居民日常行为活动衍生出居住、消费、就业以及社交等4个子场域,以此架构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四元分析框架并剖析其重构特征;③ 乡村生活空间场域充满了不同行动主体间的较量与博弈,场域内“权力—资本—惯习”相互作用,以此解构室韦村生活空间场域的转换机制。研究旨在从理论方面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既是场域理论在地理学领域的尝试与探索,也为乡村生活空间重构以及厘清背后复杂问题与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析思路。
提升人类福祉的同时降低环境压力,是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论文构建并计算了环鄱阳湖区福祉环境强度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LMDI因素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7—2022年环鄱阳湖区福祉环境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效应。结果表明:① 2007—2022年,环鄱阳湖区呈现出综合福祉持续提升与环境污染逐步缓解的协同发展态势,其福祉环境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滨湖区与环湖外围区的福祉环境强度也趋于降低,但滨湖区福祉环境强度高于环湖外围区。② 环鄱阳湖区福祉环境强度的空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其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流域间差异大于流域内差异。缩小滨湖区、环湖外围区内部以及流域间差异是缩小环鄱阳湖区福祉环境强度空间差异的关键所在。③ 技术效应和集约化效应是环鄱阳湖区、滨湖区和环湖外围区福祉环境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其对滨湖区福祉环境强度的促降作用大于环湖外围区。人口集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福祉转化效应则抑制环鄱阳湖区福祉环境强度下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中国大湖区域人类福祉可持续提升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差异化的湖区绿色转型策略提供参考。
迁居研究是理解城市社会空间转型、机制以及检验城市政策社会空间效应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回顾迁居城市宏观汇总分析与微观非汇总研究基础上,以安庆市为例,基于3367份迁居调查,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社区为单元建立居民迁居网络,展开社区与迁居互动关系及其时空特征、演进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社区是结构因素影响微观迁居行为的“媒介”,结构因素通过不同类型社区对居民迁居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居民迁居网络存在结构性“过渡”社区。随时间推进,结构性“过渡”社区的类型从单位制社区转换到大型批发市场周边社区,再到保障性安居工程社区、老旧社区、环境风险周边社区、拆迁安置社区、城中村社区。上述社区是外来人口进城的“落脚”社区和城市居民迁往其他社区的“跳板”。② 微观迁居行为促进了社区属性变迁与社区共同体演进,表现为迁居联系紧密社区从原单位制社区内部向邻近社区间、环境风险周边社区间转换。社区共同体从社区边界内部“脱域”,走向邻近社区和城市。③ “结构—社区—行为”共同作用以及三者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促进了社区与迁居互动及其形成的居民迁居网络时空演进。研究为理解社区变迁与实现社区善治提供重要借鉴。
缩小不同老年群体间的健康差距是推进健康老龄化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环节。论文基于广东省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提供的124个县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自评健康数据,以自评健康为“健康”的占比测度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广东省流动老年人和本地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2010—2020年间广东省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流动老年人和本地老年人健康水平空间分异均显著,健康高值区集聚于珠三角区域,健康低值区分布于省域边缘;② 广东省流动老年人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本地老年人健康水平,并且这种健康优势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③ 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健康服务设施主要影响本地老年人健康水平,而流动老年人健康水平则更多受到贫困剥夺程度、绿量和水体覆盖率、环境污染指标PM2.5、流动人口比重和家庭户规模因素的影响。该结果对促进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核心保障,其数量与空间格局将直接影响作物产出效率。非洲虽然土地面积广阔,但可耕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准确识别耕地分布及其空间特征,揭示其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是制定区域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基础。然而现有土地利用产品在非洲地区精度受限,难以满足大尺度耕地监测的需求。近年来,物候参数通过描述植被生长的时间动态特征为准确提取耕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为更好地理解非洲耕地变化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论文利用GLASS-LAI产品,基于物候参数法提取了非洲2010年和2020年耕地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信息与粮食单产数据,分析耕地破碎度及周边地类结构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基于物候参数法提取的耕地结果表现良好,混淆矩阵总体精度大于0.9;② 2010—2020年间,非洲多数国家耕地破碎度上升,西非等区域破碎化与单产的负相关关系显著;③ 耕地周边建设用地和水体占比对粮食单产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地类;④ 除破碎度、建设用地占比外,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因子也是影响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对各类因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揭示了非洲耕地景观格局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联机制,为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粮食安全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灾害韧性建设已成为应对洪水灾害威胁的关键战略选择和创新性治理路径。论文基于四川省洪灾威胁区54个村落和685份农户调研数据,从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三维度构建灾害韧性框架,基于平原、丘陵和山区三大地域类型,利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村落—农户”双尺度灾害韧性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尺度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 村落尺度灾害韧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且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子维度表现为抵抗力最高,其次是恢复力与适应力。② 农户尺度灾害韧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各地域间无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子维度表现为抵抗力最高,其次为适应力和恢复力。③ 村落与农户双重尺度下灾害韧性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其中农户尺度的灾害韧性水平差异更为明显。在不同尺度和地域的韧性对应关系中,中等灾害韧性水平的关联性更强,平原地区的尺度关联性尤为显著。④ 尺度间存在关联效应。村落尺度的应急反应力、政援可达度、村庄凝聚力对农户灾害韧性的影响最大,且此规律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度一致。农户尺度的集体协作、人力资源与防灾意识是影响村落韧性的首要因素,且不同地形区主导因素存在地域分异特征,表现为平原重视集体协作、丘陵强调转型能力、山区依赖人力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防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多尺度协同治理效能、构建韧性乡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钾长石单颗粒高温后红外释光(pIRIR)测年技术最近被应用于青藏高原冰川沉积测年,发现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检验。论文选择中国第四纪冰川测年研究工作较为详尽的地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探索冰水沉积钾长石单颗粒测年的可行性。在红五月桥附近一个冰水透镜体中采集了2个样品,尝试了单颗粒石英光释光和钾长石后红外释光测试。结果表明,石英单颗粒释光信号弱,无法获得有效年代。剂量恢复实验表明,钾长石pIRIR110、pIRIR170适用于该区域样品测年。使用归一化中位数绝对偏差(nMAD)法剔除部分离散信号,并利用中心年龄模型(central age model,CAM)计算的IR110校正后的年龄与pIRIR170年龄相近。两个样品的pIRIR170年龄分别为21.9±2.4 ka和22.1±2.4 ka,两者误差范围内一致,且与上望峰冰碛其他年龄结果相吻合。研究验证了钾长石释光测年应用于冰水沉积中的可行性,为山地冰川沉积测年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