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陈明星, 汤淑娟, 陆大道, 陈良侃, 先乐
    2024, 43(12): 2327-2336.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是地理学基础概念,是地理学经典思维传统。随着信息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对空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流空间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理解新时期全球化、世界城市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变革的新视角。论文梳理和分析了流空间概念的提出、内涵演化及其在地理学领域中的拓展,通过全球、国家、城市和个体4个不同地理尺度的应用案例,展示了流空间对理解现实世界问题的独特解释力。流空间突破了过去地点空间的局限,强调了各种“流”在城市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中的重要性,深化了对空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新时期现代地理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地理科学的跨学科整合。

  • 理论探讨
    鲍捷, 赵烨贝, 陆林, 张毓
    2024, 43(12): 2337-2351.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名山风景区是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自然的社会建构亦成为诠释其形成演化的关键视角。论文尝试建立起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分析框架,旨在探索其演化过程及机制;提出从多元主体话语建构下的自然价值与意义生产、中国名山风景区自然的社会化空间实践,以及人地关系的反馈与响应中,探索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的过程性逻辑与系统性逻辑。考察基于传统文化根植性与古代权力、近现代资本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地方日常生活的持续互动,构建由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权力意志的控制力、资本主体的改造力、日常生活的渗透力组成的多维框架,引导探寻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下中国名山风景区演化机制。研究在理论上尝试弥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研究中自然—社会的二元割裂,拓宽人地关系研究视野,以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更广尺度与特定场域的适用性,并尝试弥补相关研究面向中国名山风景区作为“人化自然”的情境失语,在实践上旨在为实现山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阿荣娜, 王龙杰, 王学基, 孙九霞
    2024, 43(12): 2352-2364.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节奏分析(rhythmanalysis)作为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论文系统地梳理了节奏分析的概念与理论内涵,系统回顾了国外地理学界在主体、地方和移动三个维度的节奏研究,展现了节奏分析在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中的独特视角。进一步探讨了节奏分析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地方性的时间(a localized time)和时间化的地方(a temporalized place),阐释了它们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与联系。最后,节奏分析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研究视角,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节奏、文化节奏与生态节奏等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节奏分析理论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将为中国人文地理实践的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综述
    王宏宇, 马亮, 黄言, 林坚
    2024, 43(12): 2365-2381.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可持续的低碳出行模式,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积极交通出行如何影响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地理和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其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与福祉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证实了积极交通出行对心理健康与福祉的正面影响,但也强调不同人群和空间之间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此外,论文归纳出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5种主要路径,包括:① 内在特征的直接作用;② 生理功能的中介作用;③ 物理环境的调节作用;④ 社会环境的中介作用;⑤ 心理状态对积极出行的反馈作用。研究结果为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积极交通出行、推动中国健康城市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刘慧, 张芳芳, 叶尔肯·吾扎提
    2024, 43(12): 2382-2394.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分化日益突出。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是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重心轨迹、Theil指数等方法定量研究了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多尺度空间发展格局及区域差异的变化。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0—2010年人口和经济重心向偏北移动,西北地区发展总体好于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之后,人口和经济重心开始向偏南移动,西南地区的发展明显优于西北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② 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远西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虽然较小,但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西南与西北的人均GDP差距以及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西北地区内部和西南地区内部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均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而西北和西南地区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扩大趋势,但差距并不显著。③ 各省(区、市)的发展态势分化明显,形成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 研究论文
    赵美风, 闫玘娇, 杨振, 李俊佳
    2024, 43(12): 2395-2412.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就近城镇化是相对于异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深刻影响着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论文利用泰尔指数嵌套分解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深入分析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分解,详细刻画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区域趋同格局,重点探讨了空间效应对就近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就近城镇化水平的总体差异呈持续缩小趋势,其中,本省城镇化率的总体差异最大,本县城镇化率次之,本镇城镇化率最小。② 从尺度分解来看,中国就近城镇化及其三个细分类型(本省城镇化、本县城镇化和本镇城镇化)表现为省内差异最大。比较中国东、东北、中、西四大板块内的省间差异,西部的省间差异最大,其他板块相对较小;比较四大板块的省内差异,西部和中部各省的省内差异较大,而东部和东北较小。③ 从趋同格局来看,中国就近城镇化及其细分类型存在空间上的趋同俱乐部。中国就近城镇化发展与周围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效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为全面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合理提出城镇化差异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

  • 研究论文
    刘乐, 贾善铭, 刘鹏振
    2024, 43(12): 2413-2426.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网络的发展打破了资金的地理和行政壁垒,并进一步影响着城市金融风险。论文基于2011—2020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构建金融网络,实证检验金融网络中心性对中国城市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具有“减震器”作用,网络链接规模和链接质量更高的城市具有更低的金融风险。②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可以通过提高金融人才可得性和城市经济韧性来抑制城市金融风险;门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的“减震器”作用会随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强。③ 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城市金融风险的“减震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核心城市和优化提升型、发展壮大型城市群城市的抑制作用更强,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从金融网络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东北地区城市。研究成果可为加深流动空间环境下城市金融风险传染机制的理解和城市金融风险的抵御提供借鉴。

  • 研究论文
    徐成东, 田莉, 王振波, 赵丽凤, 陈子华, 杨子韬
    2024, 43(12): 2427-2441.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广大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拥有复杂的生计类型,也是过去贫困区的集中区域,至2020年摆脱绝对贫困,这一脱贫成果对世界脱贫工作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为研究区,基于逐年逐村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6—2022年村际农民人均收入的时空格局、不同生计类型村际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差异及时间变化,研究发现:① 张北县村际农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7000元升至2022年的11000元,且收入差距增大。高收入区在2020年由张北县中心移至中心北侧自然村,低收入区自2019年由西北集聚区向县域内部分散,人均收入空间变异性增大。② 村际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时间变化及生计类型差异显著。基层政府对三种生计类型农民收入均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偏农区的农民增收更依赖于基层政府对外部市场资源的提供和支撑,偏牧区更依赖于有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带头人引导劳动力与当地市场的互动,农牧兼蓄区受基层政府的影响较偏农区和偏牧区更弱,农民增收更依赖区域内部间的交流。③ 未来农民增收政策需更细致地考虑生计类型差异,强化基层政府能力、提升教育水平、改善交通设施,并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研究可为世界脱贫工作和生态脆弱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王凯, 赵燕, 谭佳欣, 刘美伦, 甘畅
    2024, 43(12): 2442-2456.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是旅游经济稳定性与恢复性的结构保障,是未来旅游经济恢复与振兴的重要指向。基于2001—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矩阵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仿真模拟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究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特征及差异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在时序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演化态势,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与江苏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较强。②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层级性不断降低,“核心—边缘”间的层级差异逐渐缩小;网络具有异配性,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网络扁平化特征较为显著;网络具备良好的传输性,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份网络可达性和扩散性相对较高;网络集聚效应有所提升,辽宁与山东的网络集聚性相对较强。③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随着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比例增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在随机攻击下网络表现出鲁棒性,在蓄意攻击下网络脆弱性特征更为显著。④ 中国省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具有非对称性,“经济驱动型”与“经济—政府二元主导型”是高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的前因构型,而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韧性是由交通便利程度、信息化水平等后天条件供给不足、经济实力不够强劲所致。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研究论文
    李博, 王一雯, 李欣媛, 孙思
    2024, 43(12): 2457-2469.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韧性是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和有效的分析工具。论文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和韧性相结合,构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的理论逻辑框架,综合内部因素和外部干扰,获取多源空间大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韧性的时空演化和海陆梯度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呈现“中部低南北高、沿海低内陆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逐年递增,缓慢向好,沿海和内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② 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具有蔓延效应,在持续热点周围零散增加新增热点;③ 大连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韧性具有明显的海陆梯度性特征,各准则层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环境韧性、气候变化韧性、资源水平韧性和人类活动韧性;整体韧性呈现出距海越远、韧性水平越高的梯度性特征。因此,对于沿海城市的韧性调控在微观上可结合海陆梯度性特征进行分区、分特色治理,宏观上在保证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蓝碳经济发展蓝图。

  • 研究论文
    宋伟轩, 王富平, 汪毅, 汪徽
    2024, 43(12): 2470-2481.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保障房住区是多分布于城市郊区的大型居住空间,因其住宅性质与居住群体的特殊性而得到持续关注。保障房住区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属性,保障房住区对居民就业、生活、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保障房建设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和资源分配差异等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渐成为城市社会地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保障房住区社会空间研究中存在的大数据、全样本与多维度、小尺度分析不足的缺憾,论文选择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山为研究对象,以片区内21个居住小区(组团)为空间单元,依托手机用户画像和调查问卷数据,结合社会、空间、行为、感知等多维度要素,开展城市郊区大型保障房住区社会空间特征与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岱山片区表现出弱势群体集聚、服务配套不足、通勤负担较重和社区归属感偏弱等特点;岱山片区整体社会空间相对均质,但公租房集中的小区居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最差,而社区环境和住宅品质较好的小区则居住着部分较高收入的年轻白领;未来发展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贫困延续、社区衰败和社会歧视等风险。基于大小数据融合与细微空间尺度的社会空间研究,可以有效弥补社会经济统计和抽样调查问卷等传统数据源的不足,能更细致刻画、更真实揭示城市社会空间现象与问题。

  • 研究论文
    尹春, 陈奕毅, 孙斌栋
    2024, 43(12): 2482-2493.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地暴露是影响居民休闲步行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尚不明晰绿地暴露的各项指标影响休闲步行的相对重要性、阈值区间及其在职住地的空间异质性。论文基于上海市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别探究了职住地绿地暴露对休闲步行时间的影响程度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在绿地暴露指标中,到最近公园距离是预测休闲步行时间的最主要变量。在居住地,到最近公园距离对休闲步行时间的贡献仅次于年龄;在工作地,到最近公园距离、绿色空间供需比、绿地面积的相对重要性排名分别为第6、7、9位。绿地暴露各项指标对休闲步行时间的影响方向在职住地是相似的。到最近公园距离与休闲步行时间具负向关联,主要作用区间为650 m内。当居住地NDVI处于0.10~0.14和工作地绿色空间供需比小于0.2时,两者均与休闲步行时间呈正向关联。绿地面积和公园数量与休闲步行时间呈正向关联且没有明显阈值。这些发现为规划和设计职住地绿色空间以促进休闲步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赵旭, 娄箴言, 陈聪
    2024, 43(12): 2494-2506.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通过打造城市居民的“第二生活空间”,能够实现乡村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达到“双赢”的目标。论文以逃离城市的舒适型移民为研究群体,构建了对“第二生活空间”选择行为的机制理论,并基于湖北恩施州苏马荡300份实地调查数据,对其选择过程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差异化分析的基础上,精准构建了群体的选择行为模型。结果表明:① 基础设施条件是“第二生活空间”满足舒适型移民物质需求的关键要素,且设施水平与选择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② 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纯文化”需求,在文化、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对选择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③ 舒适型移民的选择行为与个人禀赋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性别角色、身体状况、经济实力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④ 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特质因素也显著调节舒适型移民的选择行为。因此,需要针对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有机结合,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 研究论文
    张焱, 王焕炯, 高成蹊, 林少植, 周温存
    2024, 43(12): 2507-2519.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增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该地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2000—2020年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提取了东北地区的绿度与光合物候,分析了植被春季物候时空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诊断了影响不同植被类型春季物候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东北地区植被春季物候呈提前趋势,其中基于EVI数据的生长季开始期(SOSEVI)平均以0.657 d/a的趋势显著提前(P<0.05);基于SIF数据的生长季开始期(SOSSIF)平均以0.443 d/a的趋势显著提前。在空间上,SOSEVI和SOSSIF呈提前趋势的像元分别占76.8%和88.5%。② 植被春季物候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春季气温和土壤含水量。SOSEVI受春季气温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44.5%,受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24.5%;SOSSIF受春季气温主要影响的像元占61.5%,受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20.0%。春季气温升高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是导致春季物候提前的主要因素。③ 不同植被类型春季物候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以阔叶林为主的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受春季气温影响,草原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更多受土壤含水量影响。研究揭示了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春季物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及主导因子,为理解气候变化对区域植被动态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 研究论文
    温丁, 徐丽, 王春燕, 曾嘉霁, 何念鹏
    2024, 43(12): 2520-2529.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植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造林途径,理论上是吸收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功能区,但目前仍难以定量地评估城市森林植被的碳汇现状及其碳汇潜力。论文以森林演替理论中生物量与林龄关系为基础(FCS模型),利用30 m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IPCC未来气候情景数据,评估和预测了京津冀城区1985—2020年新增森林植被碳汇现状及潜力。结果表明:1985—2020年京津冀城区新增森林植被固碳总量约为14.28万t,其中北京城区固碳量最多,约10.34万t,可能原因是北京城区森林面积增速最大。到2060年,这部分新增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将近39.72万t,碳汇潜力最大的仍然是北京城区,约25.93万t。从市或区级行政单元来看,1985—2020年北京城区新增森林植被固碳量最大的是石景山区,天津城区最大的是蓟州区,河北城市区最大的是承德市;而未来碳汇潜力却存在差异,北京城区碳汇潜力最大的区域为顺义区,天津城区为蓟州区,河北城市区为廊坊市。这表明不同区域在历史固碳量和未来碳汇潜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启示未来城市森林碳汇管理中需要将碳汇现状和潜力进行统筹考虑。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精准量化城市森林碳汇的评估方法,其成果将为城市森林碳汇的科学管理与优化策略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