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方法模型与应用
  • 方法模型与应用
    王岱,张文忠,余建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 四川汶川地震,4·14 青海玉树地震及8·7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灾后重建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国际组织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了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 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 年美国Katrina 飓风的灾后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中的先进理念,分析提出积极推进今后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灾区民意和强化生产、生活氛围复兴(软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 李扬,刘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基础。模型构建是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定量模拟的关键。本文根据人口迁移研究基础理论的不同,将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经典模型分为空间物理学、空间社会学和空间经济学3 大类,系统分析了各大类中相应经典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模型结构,对不同模型的特点和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 方法模型与应用
  • 方法模型与应用
    张洁,李同昇,王武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 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 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 城市地理
  • 城市地理
    王茂军, 苏海威, 霍婷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BR方法和标准方差椭圆的方法,解析了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认知扭曲,着重讨论了系统扭曲和系统扭曲的特点。分析发现:①北京城市空间认知的绝对扭曲结构表现为顺时针向心集聚,呈现出磁石效应,城市中心区明显小于城市郊区的差异可以用报酬假说中的城市中心吸引力较高解释。其中,绘图提示中的天安门发挥着组织北京城市认知空间的核心效能。②北京城市空间的系统扭曲较小,规则的环状路网发挥着城市居民空间认知基准线的作用,导致了高相似拓扑结构,小方向偏转的扭曲效果,折射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鲜明特色。③具体到北京城市内各地点,位置认知差异性显著。集中性方面,郊区小于中心城区,远离环路地点小于环路及其附近地点;主导方向方面,郊区较中心城区明显,提示环路较非环路地点明显。

  • 城市地理
    杨山,周蕾,陈升,季增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国家出台大规模投资建设经济刺激方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易造成城市空间过度扩张。本文以无锡市为案例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空间扩张Cobb-Douglas 生产函数修正模型(AC-D模型),通过仿归一化方法提取1991、1998、2001、2005、2008 年TM遥感影像上城市空间扩张信息,并与5 年城市建设投资数据引入AC-D模型,验证城市建设投资对城市空间扩张的促进程度,同时计算城市建设投资的不同领域对城市空间扩张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根据GDP、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总量等约束条件,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建设投资结构优化遗传算法模型(GA模型),得出防止城市过度扩张的最佳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及投资结构,旨在为城市建设投资方向的选择与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城市地理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获得了广泛发展。近年来,中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继出现,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选择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综述其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探寻其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城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一般思路。该研究思路强调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作用;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强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其动力机制的分析为基础,以保证所选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

  • 城市地理
    高莉洁,崔胜辉,郭青海,石龙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可持续城市发展历程与内涵,总结了可持续城市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趋势,探讨了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关键,提出可持续城市建设需主动把握系统形态、结构、功能的高效及生态、社会、经济福利的可持续性,城市管理能力建设与政治创新是必要保障,是否具有朝向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意愿及深入社区的公众对话是成败的关键。

  • 区域经济与交通
  • 区域经济与交通
    宋正娜,陈雯,张桂香,张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

  • 区域经济与交通
    蒋洪旭,赵方冉,李小英,韩晶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点轴渐进据点开发理论及增长极理论,根据2008 年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11 项主要经济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城市综合经济得分,取前100 名城市作为中国的一级经济城市。以此100 个城市的地理中心坐标为圆心,以广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计算得出的城市经济强影响范围为半径,在GIS中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中国一级经济城市的强影响范围。以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主要水系和沿海边界线等轴线束的经济辐射范围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中国的十大一级经济轴线作用区,在每一个轴线作用区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中国的一级经济轴线,并依据现实国情和客观分析结果以及区域的“合理发展”完善了中国一级经济轴线,同时研究了轴线上各城市增长极的层级,以线布点,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 区域经济与交通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1978-2007 年中国省级区域横截面和面板2 种数据格式,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我国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在时间—空间2 个维度上均显著,但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呈逐渐减小趋势;②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对增长的负作用,各地区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波动—增长关系的地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强度上;③控制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有被放大的倾向,考虑经济波动内生性时,中国经济波动程度提高1%,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0.125%。

  • 区域经济与交通
    朱兵,张小雷,桂东伟,雷军,董雯,王伯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状况。本文根据新疆1979-2008 年间城镇及交通发展数据,利用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特征及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发展区域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其中北疆好于南疆,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交通可达性在时间尺度上以1997 年为分界点,前20 年增长缓慢,后10 年急剧提高;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以天山南北坡中段最高,向外围呈递减趋势。城镇发展与城镇交通可达性关系方面,城镇交通可达性水平对城镇发展制约严重,其变化对城镇发展边际影响递减;城镇发展对城镇交通可达性正向影响明显,城镇发展水平越高或城镇发展速度越快,城镇交通可达性改善越明显。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王良健,李晶晶,陈锦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Kernel 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并在分析框架中引入空间因素,分析中国省际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从时间动态性的视角看,中国省际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演进均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广大的旅游低收入地区与少数的旅游高收入地区长期并存;从空间动态性的视角看,近邻效应对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演进都有一定影响,部分地区向邻区的平均发展水平演进。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动态角度,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演变趋势都不尽相同。

  • 旅游地理
    郑辽吉,刘惠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滨水区是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其生态要素是滨水区游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强化水体服务于滨水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城镇滨水区的景观生态价值,以丹东市城乡滨水区为例,提出了滨水区生态利益游憩管理模式(EBBM),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建设。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该模型中生态要素与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3.0 及AMOS6.0 软件测试了模型;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旅游地理
    李瑞, 殷红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通过检索研究文献发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稳定方向。然而实践表明:基于区域微观尺度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优劣是衡量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才能有的放矢地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出适宜策略。本文构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 个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势发展县域凯里(市)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1.510,显示出其作为黔东南州首府旅游发展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基础优势;极核发展县域雷山、镇远、施秉、黎平、从江和榕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长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核心民族县域;均衡发展县域锦屏、台江、剑河、黄平、麻江和丹寨发展潜力较大;滞后发展县域岑巩、三穗和天柱发展较为缓慢。上述结果揭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和规律,为民族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旅游地理
    蔡晓霞, 牛亚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邮轮旅游核心产业要素及竞争潜力构成的基础上,构建邮轮旅游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旅游资源禀赋、邮轮旅游经营绩效、企业运营能力、金融保险业服务能力、交通保障能力、城市支撑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海8 大邮轮旅游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分析;依据评价结果,将8 大邮轮城市划分为邮轮旅游竞争优势区、较优势区和一般优势区的3 个层级。提出未来中国邮轮旅游将形成以上海为邮轮母港,以深圳为区域中心港,辅以宁波、厦门、海口等挂靠港的对台湾、东南亚的南方邮轮旅游区;以及以天津为区域中心港,辅以青岛、大连的对日、韩的北方邮轮旅游区的整体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