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陈利群,刘昌明,李发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基流在水安全、粮食安全、非点源污染评价,水资源评价和调查,水资源配置、工农业供水和降雨-径流关系模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基流的定义进行了概述,系统的综述了基流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各类退水方程,从退水方程所反映的流域特性出发,阐明其优缺点、适用条件及应用情况,并对退水方程的建立进行了讨论。方程的参数多,则退水过程拟合得好,简单的线性方程拟合的效果不如多个线性方程组合的效果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流域含水层出流的非线性。综合了多种基流划分方法,认为模型模拟和水量平衡法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图形法具有较大主观性,其精度依赖于操作者对于河道和地下水联系的了解情况。最后,本文对基流退水方程的建立,以及基流方程拟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总结。

  •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
    朱一中,夏 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权的客体、性质和权能结构可从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三方面进行分析。水权是自然资源产权,水权的客体是水资源而非水产品,即生态用水之外的部分水资源。水权是具有公权色彩的私权,是符合物权属性基本前提下的准物权。我国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在水权权系构成中,水资源所有权是第一位的权利。水资源所有权的派生权利如占有权、使用权、部分收益权、部分处分权等可与所有权相分离并进行流转,从而形成水权市场和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水资源使用权即是取水权,根据取水方式的差异,包括汲水权、引水权、蓄水权等;根据水资源使用方式的差异,则包括灌溉权、经营权、饮用权等。本文认为,水域(水面)使用权、排水权、水资源分配权等不属于水权的范畴。

  • 资源、生态与环境
  • 资源、生态与环境
    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能够通过改变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影响土壤侵蚀,尺度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也会发生变化。本文针对坡面尺度、小流域/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综述了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其中,在坡面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应尺度上的模型有USLE/RUSLE、WEPP等;在小流域/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关的模型有LISEM、AGNPS、EUROSEM和SEDEM等;在区域尺度上土壤侵蚀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尺度上推和宏观因子评价的方法进行。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多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土地利用政策效应、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壤流失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 资源、生态与环境
    陈建耀,王 亚,张洪波,赵新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受污染,将难以更新与恢复。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与机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来源以及避免污染的方法措施;地下水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确定方法;如何减少或者除去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另外还有一些地下水硝酸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等。在综述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三个方向:水与硝酸盐运移的耦合;界面过程;人文影响与全球角度。

  • 资源、生态与环境
    段晓峰,许学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沿海开放地带,经济地位特殊而重要。而三角洲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在资源开发中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黄河三角洲永恒的主题。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的建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能值用量较大, 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可持续性能值指标的动态分析为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 资源、生态与环境
    吴映梅,张 雷,谢 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国家能源开发的战略基地,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对国家能源生产安全保障和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定量分析西部能源生产系统结构演进状态和产出效益变化的基础上,对能源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生产系统的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时空不一致性;在系统相对封闭的阶段, 产出效益大小取决于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而在系统相对开放的阶段,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和自给率变化同时制约着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

  • 资源、生态与环境
    刘钦普,林振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的相互关系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冬、夏半年高低温变化不一致的特点:冬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夏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反而有某种程度的下降,平均温度升高不明显;全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全年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冬半年温度升高所致。羊草群落的前6种优势植物种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第1、3、5优势种羊草(最优建群种)、寸草苔、变蒿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2、4、6优势种大针茅(次优建群种)、西伯利亚羽茅、冰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这种由于竞争能力相近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以及种间竞争排斥和共生互补关系,增加了植物群落种群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机理时,不仅要考虑不同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 资源、生态与环境
    马 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厦门市为例,首先对PM10平均浓度数据进行趋势性、周期性和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气温、降水强度、降水日数、风向等气候因子对PM10浓度变化在时间上的影响,同时使用了交叉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月平均降水日数和PM10大气污染指数(API)为优(PM10浓度<0.05mg/m3)的月内天数百分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从遥感影像获取的地表覆盖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与局部PM10年平均浓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PM10浓度年内变化无明显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但有显著的周期性,分别为3、7和29天,气候因素对PM10浓度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月平均降水日数对API为优的月内天数百分比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周期大约为3个月,局部PM10年均浓度与该地区的土地覆盖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植被覆盖的比例越大,该地区的PM10年平均浓度就越小。

  • 资源、生态与环境
    侯少范,王五一,李海蓉,杨林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移居和新进高原环境的人群或生物出现高原反应或发生“高原(山)病”。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太阳辐射强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是高原反应或高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高原气候因素与自由基反应,不同海拔高度对不同民族人群自由基反应的影响,相同海拔高度不同人群的自由基反应,海拔高度与机体抗氧化营养物质变化的关系,不同海拔高度紫外线强度与自由基反应及高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自由基反应等6个方面,论述了高原环境因素与不同人群自由基反应的关系,不仅对探讨环境应激反应所产生的自由基反应与世居高原地区人群起源和进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移居人群高原反应和高原病的预防、治疗及经济、国防建设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 资源、生态与环境
    李 宇,艾 华,冯 枫,董锁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城镇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小城镇研究的新热点。小城镇环境研究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宏观视角,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评述了国内外小城镇环境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环境污染种类、工业化与环境、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政策、人居环境等研究成果居多。对于中国小城镇环境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在小城镇人居环境与空间分布特征、可持续发展评价、环境规划、生态小城镇建设、环境污染特征和类型、乡镇企业污染、小城镇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等共性问题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国内外小城镇环境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综合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中国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文章提出了中国小城镇环境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
    刘瑞民,杨志峰,沈珍瑶,丁晓雯,伍 星,刘 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 地理信息系统
    李 素,庄大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RS和GIS技术的迅速发展, RS和GIS成为进行人口估计的主要手段。根据人口估计的目标和使用的数据源不同,可以把基于RS和GIS的人口估计方法分成两大类:面插值方法和统计模型方法。面插值方法根据插值过程中是否使用辅助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成无辅助数据的面插值和有辅助数据的面插值两种。统计模型方法根据模型中自变量的不同可以分成建成区面积估计法、土地利用密度法、居住单元估计法、图像像元特征估计法和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综合估计法五种。本文按照上述分类标准综述了基于RS和GIS的各种人口估计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优缺点和研究实例。最后提出了在基于RS和GIS进行人口估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旅游规划
  • 旅游规划
    魏 遐,唐伽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旅游规划的一般目标、原则和基本步骤,并通过对温州生态园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旅游规划在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导则、产品设计和设施规划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旅游规划的规划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