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8-24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赵振家, 杨晓梅, 李永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引言 人类已经并还在不断地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他们当地的居住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均是全球性的并融惯于支撑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中。当然,这些变化随着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反馈而潜在地引发气候变化(Henderson-SellerS)。
  • 论文
    刘盛和, 鲁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力机制与联动关系 地球陆地上或土地上覆盖物及其变化乃众多全球环境变化的生物物理过程的核心。土地覆盖是地球表面及近地表的生物物理状态。土地覆盖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现实的和潜在的原有生产率、土壤质量以及径流和沉积速度中的种种变化。土地覆盖物以及其中的变化是大部分维持生物圈和地圈的原料及能量流的源泉和渊薮,包括少量的气体散逸和水文循环。
  • 论文
    朱会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概述 迄今为止,科学家和公众都已认识到,生物圈的现代变化主要基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速度和空间尺度作用于全球环境。地球表面至少有1/2不冻带为人类所开发;人类年用水量占全球陆地流失水量的1/4,而年用水与污染水量总和占上述流失量的1/3以上;更有甚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对流层中甲烷的含量已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二氧化碳含量也增加了25%。
  • 论文
    张继宏, 宋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满足全球变化委员会广泛需求的LUCC项目,需要应用范围广泛但内容和目标具体的方法。
  • 论文
    王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概述 包括人为因素在内的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实例分析能够说明几个不同的任务: 1)在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中将生物物理与人为作用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2)勾划出全球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的最终目录框架; 3)在全球土地分类和建立土地覆盖模型工作中,要考虑分析人为因素的影响; 4)为决定在未来全球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经验研究工作中.
  • 论文
    张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导言 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却很不足,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于土地覆盖变化的速率、地理范围和空间模式,我们尚缺乏精确的测量方法;二是在通过经验观察来进行模拟方面,我们的力量较薄弱。本焦点建立了一种实践方法,通过把经验性观察和诊断模型相结合来分析土地覆盖变化。 对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观察可以通过运用遥感手段来进行。
  • 论文
    张洪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引言 开发新一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模型的建模基础是一项需要在数据库建设和方法改进方面进行长期工作的重要任务,但IPCC,UNFCCC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更精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规划已产生了对这些基础的迫切需要。因此,重点三应沿两条途径进行:一条是短期的或“快速的”途径,一条是长期“发展的”途径。
  • 论文
    任国柱, 鲁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了解局部的、地区性的以至全球性的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显然需要涉及空间的和等级的(也包括时间的)尺度。目前,我们对尺度之间的联系的了解还相当少,尽管我们都知道改变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可以使分析结果改变(例如Meyer等,1992)。很多全球性的或接近全球性的大尺度分析特征,也就是所谓PAT变量(人口、技术等)与环境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统计学上的伴随关系(Bilsborrow and Okoth—Ogeudo 1992;Rudel 1989)。
  • 论文
    吕鸣伦, 王恩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LUCC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拓展对土地覆盖原因动力学机制的理解,以便改进区域及全球性的模型并反映这种动力学机制。模型体系需构建成能重点描述分散区域(如描述省级、次国家级经济系统的模型)但又适用于全球性整体区域,能够多方面准确描述反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那些非线性的相互联系的作用因素,解释主要的生物物理反馈过程,并能将生物物理反馈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全球循环模型(Frodevick与Rosenberg 1994;等)。除模型体系外很难想象再有什么别的方式能反映这样一种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影响和生物物理反馈过程。
  • 论文
    李秀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背景 在大约40亿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变化还主要是由物理和地质过程驱动的。那时,火山、陨星和大陆漂移塑造着这个星球的面貌。当最原始的生物体出现以后,在地球表面上一种由生命驱动的过程开始了。
  • 论文
    方创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后半叶以对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及其周围居住环境的强烈关注为标志。许多自然历史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致力于交叉观察和分析最为复杂的自然系统,地球及它的社会组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系统。虽然,预见下一世纪人类及其生活与经济条件的发展成为必要,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当今科学尚无能力回答所有这些问题。 我们大家还不会按照特定的要求预测地球上许多自然参数的真实性重大变化,也不能界定出这些变化是纯自然的变化还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变化。
  • 论文
    贾绍凤, 孟向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统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建立了适当的环境货物市场,政府、公司和团体剧烈争斗的环境危害和资源利用问题就可解决。本文认为,市场通常不是解决环境争议的适宜机制:环境争议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效应而不是分配它们;当未来的折现率为正时,社会需要不同于理性的个人决策之和;市场忽视平等。而且,关于可持续性的限制似乎是定量的而不是定性的——例如依赖于资源发现的数量,或者每一元投资改善环境质量的比率。再次,中心的问题关心的是数据而不是分配成本和效益的方式。
  • 论文
    周长进, 陶宝祥, 靳长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的澜沧江,至云南省勐腊县勐捧西北出中国,改称湄公河。它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注入南海。全长4180km,流域总面积81.1万km~2。按河长排序,占世界河流的第9位,历来被誉为东南亚文明发展的摇篮。 澜沧江源头地区是地球上最险恶的地区之一,交通极为闭塞,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保存完好,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以前,中国的科学家未曾对此地区进行过科学考察。1994年,作者参与了中日联合澜沧江源头及上、中游地区的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澜沧江正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和我们对澜沧江正源确定的理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澜沧江上、中游河水水化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 论文
    范广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发展战略 当城市发展扩展到国际领域时,其政治和战略特征尤为突出。更为自由的贸易、更为自由的移民、技术革命和流动资金导致了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产生一个相互竞争的世界城市体系。在这种状况下,城市政府面临着来自其它城市的竞争,即如何获得及维护其现有地位。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城市等级制度、市场定位和战略布署的重要性。如纽约是世界级金融城市;莫斯科是世界级政治城市;而鹿特丹则是世界港口城市。圣保罗向世界展示了其新兴工业城市的实力,与此同时,利物浦却因全球重整和非工业化使其城市地位下降。
  • 论文
    姜德华, 柯书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华北平原粮棉消长变化历史 1.1 60年代以前,棉盛粮衰、粮食不足 华北平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从战国后期至唐代前期的一千多年里,一直保持着我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植棉业始于明代初期。14世纪下半叶,棉花在华北平原普遍种植。明代长城沿线以南、淮河以北的北方棉区包括山东、河南、直隶、山西、陕西五省。其中以山东、河南棉产最丰富,冠于全国。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撰《棉花图》云:“伏见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什八九”。可见在明清时代,冀鲁豫等许多地区的粮田让位于棉花生产。
  • 论文
    刘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及其电子版》项目由国家计委牵头、中国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测绘局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项目获中国科学院95年度唯一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编制国家地图集早在1956年就列为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12年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由于十年动乱,该项研究任务被迫停顿。编制出版国家地图集成为老一辈科学家的心愿。在1980年12月第三届政协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通过了17位政协委员的提案,1981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国家地图集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