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3-04-24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文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国际化、多极化、区域化、集团化及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各种区域性政治经济集团内各国、各地区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双边及多边的合作不断发展。为顺应历史潮流,加速发展进程,各国各地区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世界与区域范围的国际合作(协作)与交流势在必然,各方面人士都预言,随着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及有关各国和地区间政治、经济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东亚或东北亚地区将会成为足以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抗衡的世界经济三大中心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中国东北及沿海六省(区)二市(黑、吉、辽、内蒙、冀、鲁、京、津),原苏联远东及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面积共2000多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世界人口的1/4强及国民生产总值的1/5强。
  • 论文
    金源培,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 80年代,东北亚冷战阵线瓦解,东北亚地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关系的迅速恢复标志着冷战后新纪元的开始。在此背景中,有关学者、官员和商人们都在探讨东亚两个主要亚区之一——黄海圈(中国、韩国、朝鲜、日本、前苏联远东)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有迹象表明,日本海和黄海昔日兴旺的沿海贸易又有可能雄风再展。的确,80年代中国和韩国的沿海贸易增长迅速,并有望继续增长。尽管政治障碍使黄海圈的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日本、韩国的资本与技术和中国与朝鲜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设施为黄海地区的多国经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 论文
    金源培,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从国际观点看,黄海圈(YSR)包括中国北部沿海从辽宁省到上海市的大部分,韩国的西海岸及日本的九州地区。这里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大约有三亿人口聚居在以汉城为中心二小时飞机航程的范围之内。由于人口众多,日本和韩国消费需求旺盛,商品和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黄海圈位于日本和韩国正在兴起的边缘地区与中国和前苏联欠发达的资源区之间。如果存在于该区域的现有障碍能被克服,那么凭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开发利用日本与韩国的资本和技术,中国和朝鲜的劳动力以及该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设施,黄海圈就能够成为亚洲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
  • 论文
    林正德, 曹勇, 刘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发展通常以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来衡量。正在工业化的地区往往通过增加经济活动而产生更高的区域收益,并且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又需要更多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城市设施和环境建设。增长的地区又可为其自身的成长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务。因而,区域发展过程就是产业调整的过程。结构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是涉及区域发展的首要因素。
  • 论文
    章生道, 蔡建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海圈主要由中国环渤海地区和朝鲜半岛所组成。依据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和山东五个省级单元的148个县中,有102个县的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300人,其中38个县的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如果把城区计算在内,则中国圈内有1/3多县区的人口密度均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黄海圈东部的人口密度甚至更高。1989年韩国人口密度为423人/每平方公里。近年来黄海圈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过程,1988年辽宁省城市人白比重达41%,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山东省城市数量则从1982年的10个猛增至1988年的30个,成为中国各省份中城市化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韩国30年来实际上已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出口导向型城市经济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社会。
  • 论文
    崔相哲,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以政治实体论东北亚或称西北太平洋圈,包括韩国、朝鲜、中国、日本和前苏联五国。本文所言东北亚实际上只包括韩国、朝鲜、日本、中国的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北京、天津市,前苏联的远东经济带和东西伯利亚经济带:该区域大约集中了。
  • 论文
    李煜绍, 金风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计划与交通运输投资战略中国和韩国都已经制定了数次多年发展计划,用以指导行业和区域的投资方向。在讨论本文的主题之前,简要回顾这些计划及其对该区域内港口和海运发展的意义是非常有帮助的。1.中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是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继续改革开放以吸引外资,加强国际贸易,在工业中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这些将对环渤海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这一地区有几个运输上的卡脖子区段正在困扰着中国港口和外贸的发展。
  • 论文
    李廷植, 尹阳洙,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 1962年韩国开始了旨在摆脱贫困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从此,韩国经历了产出高增长率及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投资率,储蓄率和进口,出口率的上升。在1970—89年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多,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2%;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968美元,是10年前的3倍多。此外,出口值从1970年的8.35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23.77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以现价计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7%。经济的如此迅速增长是出口扩大及政府强大投入集聚增长的结果。然而,旨在使国家或区域发展效率最高的中央政府政策已使国内区域不平衡加剧。由于公共投资集中在汉城和釜山大都市区等少数几个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城市中心,从而使极化趋势加剧。
  • 论文
    陈英焕, 朴良浩, 曹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高效、成功的工业发展政策,推动着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区位选择原理”和效益原理对工业区位政策起着严格的指导作用。随着工业增长,相应地在工业积累水平方面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区际差异。自七十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已实施了多种政策,用以激励地方工业增长,以求得区域的平衡发展。但是这些政策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在大都市周围地区,工业生产继续集聚。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应用几种政策工具,加强推动区际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些在“全国工业区域布局规划”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规划”中都已有所体现。
  • 论文
    崔相哲, 金风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当今世界越来越把工业的空间分布视为地区发展的一个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汉城首屈一指的发展速度,难以令人满意的国家保障,剧烈的地区竞争,不断增长的地区差别,都使得工业布局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认识到努力使人口和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布局是必要的。地区发展问题总是与工业区位问题相伴而生的。一般认为,没有工业活动合理的空间再布局,要达到地区的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制造业的分散布局是达到地区平衡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重点回顾韩国工业布局政策的历史发展,区分与此相伴的主要政策措施。在韩国建国后不长的时期内,就已经采用了从发展地方工业团地和自由贸易出口区到乡村工业化等一系列工业布局政策。
  • 论文
    朴杉沃,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在60年代和70年代迅速工业化时期,高技术工业发展在韩国的地位并不显重要。然而,近10年来,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要的政策问题。为搞活经济并根据变化着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其国际竞争力,注重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结构重组的必要性日趋明显。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政府高技术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韩国高技术工业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期望随着政府高技术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会使韩国高技术工业在90年代加速增长。然而,高技术工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并非易事。因为均衡区域发展也是80年代韩国的重要发展政策问题。韩国高技术工业绝对地集中在首都区,而且在80年代更加集中。首都区高技术工业的不断集中引起了首都区整个制造业的再集中及不平衡区域发展作用。
  • 论文
    金锺基,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言韩国人口的大多数仍居农村且以农为生。同台湾、日本那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部门的情况相比,农业部门仍是韩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往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政策主要是通过二元谷物价格计划和化肥价格补贴计划来支持农业价格。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政府政策已经帮助增加农民收入,但它却带来了大的政府予算赤字,并且可能由于在国民经济中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损害了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这些人为的价格支持计划延缓了促使农业经济向更为多样化和更富竞争力的结构变化的进程,从而对农业部门带来了额外的负作用。然而,正是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成为农业发展最严重的桎梏。1989年,韩国平均农场规模是1.2公顷,91.0%的农民拥有的农场规模不到2公顷。
  • 论文
    竹内淳彦, 刘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促使日本经济迅速重新构造。出口产品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日益扩大已引起日本与美国和西欧等国家严重的经济摩擦,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引起了与日本工厂更强烈的竞争。1984年日本的贸易顺差为450亿美元。其后到1989年,日元较其它货币已升值50—100%。因而现日本贸易顺差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上述变化使部分日本公司由于原材料进口费用降低而受益,同时也使另一些公司将生产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并实施包括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质量水平,增加花色品种和应用新技术工艺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益并降低成本的计划。然而,这些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使日本工业的空间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常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区域发展目标相低触。本文论述了由日本经济迅速重新构造引起的国家政府、地方当局与企业间的冲突,并以机械工业的发展过程来说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