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闫小培, 林彰平.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 地理学报, 2004, 59(3): 437-445.[2] 沈建法. 1982 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 地理学报, 2005, 60(3): 607-614.[3] 管卫华, 林振山, 陆玉麒, 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8(9): 74-81.[4] 张立. 1980 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 城市规划, 2010, 34(5): 9-17.[5] 张善余. 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人口学刊, 2002, 24(5): 37-42.[6] 文余源. 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变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5): 25-29.[7] 马晓东, 沈正平.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经济地理, 2007, 27(5): 783-786.[8]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 经济地理, 2006, 26(2): 225- 229.[9] 郑文升, 王晓芳, 李诚固. 1997 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2): 256-259.[10] 王学山. 人口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的改进. 经济地理, 2001, 21(3): 315-318.[11] 张云彬.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和类型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0(5): 598-602.[12] 庞瑞秋, 白鸿蓉, 刘艳军. 吉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 2007, 27(6): 927-931.[13]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等. 区域城市化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14]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4): 387-398.[15] 杨玉中, 张强, 吴立云. 基于熵权的TOPSIS 供应商选择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6(1): 31-35.[16] 王芳镜, 夏维力. 基于熵权TOPSIS 法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行业差异分析.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21(6): 68-74.[17] 赵抗南. 基于TOPSIS 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2): 71-75.[18] 徐永智, 华惠川. 基于改进的TOPSIS 法的东部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科技管理研究, 2009(8): 173-175.[19] 陈鑫, 吴耀宏. 基于TOPSIS 法的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26(15): 131-134.[20] 张洪, 顾朝林, 张燕. 基于IEW&TOPSIS 法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经济地理, 2009, 29(12): 2044-2049.[21] 张洪, 张燕. 基于加权TOPSIS 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5): 500-505.[22] 匡海波, 陈树文. 基于熵权TOPSIS 的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实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0): 157-162.[23] 袁晓玲, 仲云云, 郭轶群.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度与演变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 2010(2): 33-39.[24] 张松林, 张昆.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指数和G系数对比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6(4): 93-97.[25] 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地理学报, 2009, 64(6): 713-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