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海大学交通学院. 海洋学院海岸灾害及预报. 南京: 河海大学, 2003: 45-48.
[2] 沙文钮, 杨支中, 等. 风暴潮、浪数值预报.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28-34.
[3] 冯士筰. 风暴潮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12-16.
[4] 杨华庭, 田素珍, 叶琳, 等. 中国海洋灾害四十年资料汇编.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4: 1-7.
[5] 孙绍聘. 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2): 122-130.
[6] 何洪钜. 台风风暴潮位频率计算的商讨.风暴潮, 1983, (1): 41-46.
[7] 王超. 随机组合概率分析方法及设计水位的推算.海洋学报, 1986, 8(3): 366-375.
[8] 赵庆良, 许世远, 王军, 等. 沿海城市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5): 32-40.
[9] 董胜, 刘德辅, 孔令双. 极值分布参数的非线性估计及其工程应用.海洋工程, 2000, 18(1): 50-5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6-9.
[11] 陆人骥. 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4: 9-21.
[12] 张俊香, 李平日, 黄光庆, 等.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沿海特大台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热带地理, 2007, 27(1): 11-14.
[13] 马进荣, 张金善, 宋志尧. 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海洋通报, 2008, 27(6): 15-19.
[14] 唐巨山, 袁文喜, 曾甄. 海堤堤顶高程确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水力发电, 2008, 34(2): 39-42.
[15] 董胜, 于亚群, 徐斌. 日照地区风暴潮增水重现值计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 35(4): 655-660.
[16] 张文婷, 张行南, 刘永志, 等. 基于GIS的风暴潮洪水风险分析系统研究. 水电能源科学, 2008, 26(2): 44-47.
[17] 尹宝树, 徐艳青, 任鲁川, 等. 黄河三角洲沿岸海浪风暴潮耦合作用漫堤风险评估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06, 37(5): 457-463.
[18] 叶涛, 郭卫平, 史培军. 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风险特征分析及其综合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6): 65-70.
[19] 程义吉, 刘广生. 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与防御措施. 中国水利, 2008(17): 40-42.
[20] 叶雯, 刘美南, 陈晓宏. 基于模式识别的台风风暴潮灾情等级评估模型研究. 海洋通报, 2004, 23(4): 66-70.
[21] 张俊香, 黄崇福, 刘旭拢. 广东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1949-2005).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8, 16(3): 393-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