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8 , 37 (3): 407-41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3.011

研究论文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东西湖区84个样点的分析

黄琦1, 王宏志1, 徐新良2*

1.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2.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An analysis on 84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pots of Dongxihu District, Wuhan City

HUANG Qi1, WANG Hongzhi1, XU Xinliang2*

1. Hube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for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徐新良(1972-),男,山东青岛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研究,E-mail: xuxl@lreis.ac.cn

收稿日期: 2017-06-15

修回日期:  2017-11-1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3-2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79)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TZ-G1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16CFA02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黄琦(198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信息管理,E-mail: 397730973@qq.com

展开

摘要

现阶段中国宅基地“乱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围绕宅基地退出问题从各个视角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作为外生约束条件,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并以2015年武汉市东西湖区84个宅基地样点为对象,从微观尺度单元视角对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地域差异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城乡结合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为正(B>0),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好,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较高;而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宅地基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为负(B<0),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差,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不高。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在宅基地退出管理中“因地施策”,构建“城乡互助”宅基地退出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宅基地退出 ; 外部环境 ; 地域差异 ; 实证分析 ; 东西湖区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hao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As an external constraint, the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exit their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the income space boundary location model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income space boundary location model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Taking 84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amples in Dongxihu District of Wuhan City in 2015 as objects,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at the micro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positive (B>0)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a,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relatively good there, and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war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relatively high;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negative (B<0)in central urban areas and remote rural area,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poor, and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war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s not high. The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apply measures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 in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 the urban-rural mutual support mechanis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Keyword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 external environment ; regional difference ; empirical analysis ; Dongxihu District

0

PDF (524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黄琦, 王宏志, 徐新良.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东西湖区84个样点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07-41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3.011

HUANG Qi, WANG Hongzhi, XU Xinlia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An analysis on 84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pots of Dongxihu District, Wuhan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8, 37(3): 407-41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3.011

1 引言

安居才能乐业,宅基地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了宅基地扩张与闲置、福利属性与资产属性的矛盾(喻文莉, 2013; 朱凤凯等, 2017),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存在规模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基、闲置浪费以及“人减地增”等诸多问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刘彦随等, 2010; Bai et al, 2014)。宅基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由此可见,当前,农村宅基地退出已成为亟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外在宅基地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宅基地可持续开发问题、闲置宅基地整理、宅基地拓展的驱动力及其实证分析、宅基地征收补偿等方面(Daniels, 1999; Cho et al, 2005; Gude et al, 2006; Šumrada, 2013)。国内学者围绕宅基地退出机制、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决策行为等开展了广泛研究(高欣等, 2016;于伟等, 2016),这其中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加(朱新华等, 2016)。宅基地退出不同于国家土地征收,不具有强制性,在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能强制实施,宅基地退出关键在于农户是否存在退出意愿(王丹秋等, 2015;杨玉珍, 2015;朱新华等, 2016)。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家庭特征等内部因素和宅基地基本状况、政策环境、区域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夏敏等, 2016; 于伟等, 2016)。较多学者以农户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于农户个体的相关数据,采用Logit、Probit、Ordered Choice等模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许恒周, 2012; 关江华等, 2013; 于伟等, 2016; 朱新华等, 2016)。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区别于农户个体认知等内部因素,受政府宏观调控方向、力度、效果直接影响更大。基于此,从宏观层面,科学系统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状况,对地方政府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及措施具有更现实、更显著的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农户宅基地使用状况亦相应存在地域空间差异(刘明皓等, 2011; 海贝贝等, 2013; 郑文升等, 2014)。城市近郊区的农民倾向于出租宅基地获得长期稳定收入,欠发达地区和远郊地区的农民倾向于出卖宅基地,用于投资或外迁(章波等, 2006; 晨光等, 2015; 张佰林等, 2016)。经济欠发达地区,宅基地难以通过市场流转,应推行农民宅基地的退出和整理,农民退出宅基地时,应赋予多样化的选择权利(郭贯成等, 2014; 马恩朴等, 2016)。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存在地域差异,各地区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操作模式,如成都采取“拆院并院”模式、苏州采取“双置换”模式、重庆“地票交易”模式等(王婧等, 2011; 王振波等, 2012)。由此可见,科学系统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并对差异程度进行科学测度,可为政府在宅基地退出管理中“因地施策”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当前,农户宅基地退出问题研究社会学视角居多,研究单元尺度较大,且侧重于农户决策行为的定性分析;以地理视角对宅基地退出地域空间进行分析的不多,聚焦微观尺度单元,发掘其单元内部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状况的地域空间差异研究还较少涉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均普遍存在着宅基地退出矛盾冲突,部分宏观尺度单元的农户宅基地退出问题研究结论难以客观反映微观尺度单元城乡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真实情况,甚至对城乡宅基地退出状况存在错误研读,极易产生不良后果。针对当前研究不足,本文尝试从微观尺度单元视角对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构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对当前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程度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并揭示其空间差异,以期为政府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参考依据。

2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分析

传统“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自利和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Simon(2001)认为,现实生活中决策者都是“有限理性”的人,他们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追求多元的目标和价值,并且通常由于知识、能力有限和信息不对称,很难作出最优解,只能在已有方案中选择最满意解。缺乏理性和完全理性是2种极端状态,而有限理性则是一种常态。有限理性相关影响因素概括为3类: 认知、环境和随机扰动因素,其定义为: q=q(e,r,ε),式中e为认知因素,r为环境因素,ε为随机扰动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包含了人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内因;环境因素包含了个人认知之外的外部环境等外因。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除受到个人认知因素影响外,更受到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农民会在一系列外生约束条件的背景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夏敏等, 2016),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宏观调节的结果,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是透析宅基地退出问题的重要视角。

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区别于农户宅基地退出个体认知等内部环境,是受市场经济波动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农户个体行为变动干扰小,并在多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宏观社会现状的总称。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外因,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进而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施加影响。

2.1 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的总体分析

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农村宅基地问题产生和加剧的制度根源。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中国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在地域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分布(图1)。如图1所示,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城乡“二元”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就业、产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催生了具有过渡性质的“第三元”地域的形成,城乡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在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区,偏远农村地区“三元”地域存在较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

图1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

Fig.1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2.2 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包括占有、收益、使用、处分的权力。宅基地退出意味着基于宅基地各种权利的永久丧失。农户宅基地退出是农户对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研判后作出的最终决策,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从宅基地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包含(图2):

图2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Fig.2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1) 住房环境。宅基地主要功能为居住,宅基地退出后,选择可替代的住房是农户首要任务。周边商品房是替代宅基地重要选项之一,当商品房价格高,则农户选择可替代住房需支付的费用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降低。本文选择住宅用地基准地价指标反映当地住房环境状况。

(2) 竞争环境。一般来说,农户宅基地退出意味其生活生产方式即将转变,社会竞争越激烈,退房农户融入新生产生活方式的门槛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社会竞争越激烈,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低。本文选择人口密度指标反映当地竞争环境状况。

(3) 补偿环境。农户退出现有宅基地后,政府必须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越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高。本文选择土地征收安置补偿中统一年产值标准反映当地补偿环境状况。

(4) 保障环境。宅基地同时具有对农户的社会保障功能,当宅基地退出后,意味着附着在宅基地上的社会保障功能丧失,此时政府须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政府财力决定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越强,农户退出宅基地无后顾之忧,则其宅基地退出意愿越高。本文选择当地人均城镇投资金额、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指标反映当地保障环境。

(5) 就业环境。对一般农户来说,宅基地退出后意味着其面临重新择业问题。当地就业环境越好,宅基地退出后重新就业获得新的经济来源成本越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高。本文选择法人单位数量、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指标反映当地就业环境。

(6) 生活环境。城市房价高涨,大城市“病”加剧,农家小院的悠闲生活成为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此情形下,交通便利、生活服务社会完备、教育条件较好区域的宅基地几乎成为全社会“香饽饽”,此类区域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机会成本高,退出意愿不强。本文选择距离周边学校远近程度、周边商业繁华程度、周边道路通达程度指标反映当地生活环境。

3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分析模型

国家推行宅基地自愿退出原则,农民是否退出宅基地,主要取决于农民对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的预期收入和成本比较,而预期收入和成本比较主要来源于对其所处于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研判。对于收入和成本以及综合收益的分析,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为基础,构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分析模型。

3.1 理论依据

在空间区位理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成本曲线AC(TC),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P(TR),如果将ACP曲线相结合,就能作出收益空间界限(胡志丁等, 2013;曹玉红等, 2015)。通过收益空间界限,可分析并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次最佳区位”。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的核心为:能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成本金额最大的地点。

图3中,A1是空间收入曲线最大点,A1A2为区位A的利润值;B2是空间成本曲线最小点,B1B2为区位B的利润值。Ma,Mb表示平均成本或总成本和平均收入或总收入相等的区位。MaMb以内收入大于成本,是有赢利的区域,Ma,Mb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相反,MaMb之外地区的成本大于收入,则为亏损区域。

图3   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

Fig. 3   The income space boundary location model

各作用要素作用程度差异可导致区位模型的变化。图4中,当假定以价格P表示的收入曲线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不变,当成本上升,G1H1曲线变化为G2H2曲线,原本存在利润的区位GH出现损失,区位GH由赢利变为亏损;当成本下降时,E2F2曲线变化为E1F1,原本亏损的区位EF开始出现盈利,区位EF由亏损开始盈利。

图4   多因素作用下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变化

Fig.4   The change of income space boundary lo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3.2 因素属性界定

根据已有的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2类:一类属于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如补偿环境(代表指标为征地统一年产值)、保障环境(代表指标为当地人均城镇投资、人均公共财政收入)、就业环境(代表指标为法人单位数量、当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其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越好,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可获得的收入越高,受此环境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也越强。基于此,此类正向因素可依据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将其界定为农户宅基地退出收入(TP)类因素,其值越大,收入越高,意愿越强。

另一类属于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的因素,如住房环境(代表指标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其值越大,农户退出宅基地后,替代性住房成本高,农户面临此环境时,宅基地退出意愿会降低;竞争环境(代表指标为当地人口密度),其值越大,社会竞争越激烈,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越低;生活环境(代表指标为周边学校远近程度、周边商业繁华程度、周边道路通达程度),其值越大,农户退出原有宅基地后的机会成本越高,基于决策前后的损益对比,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将会降低。基于此,此类负向因素可依据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将其界定为成本(TC)类因素,其值越大,成本越高,意愿越低。

3.3 模型构建

农户宅基地退出与否是基于收入和成本因素的综合比较,如假设综合比较后的收益为B,则:

B=TP-TC(1)

TP=i=1nWiPiTC=i=1mWiCi(2)

式中:B为基于上述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下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可预知的收益;TP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可预知的综合收入;TC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可预知的综合成本。Pi为收入类因素(正向因子);Ci为成本类因素(负向因子);Wi为对应因子权重。根据上述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

Fig.5   The income space boundary location model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图5中,在区位XY之内,TP>TC,B>0,为当前外部环境下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可预知收入大于成本(正向因子大于负向因子)区域,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在区位XY之外,TP<TC,B<0,为当前外部环境下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可预知收入小于成本(正向因子小于负向因子)区域,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不利于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在XY点,TP=TC,B=0,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收入和成本处于均衡状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认知判断,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较小。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选取

武汉市东西湖区位于东经113˚53′、北纬30˚47′之间,处于武汉市西北近郊,紧邻汉口中心城区,国土面积493.09 km2,常住人口53万人,户籍人口28万人,下辖11个街道,分别为吴家山街道办事处、长青街道办事处、慈惠街道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金银湖街道办事处、将军路街道办事处、柏泉办事处、走马岭街道办事处、新沟镇办事处、辛安渡办事处、东山办事处。

2017年,武汉市印发《关于开展“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活动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措施(暂行)》的通知,鼓励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农房以租赁、合作方式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近几年,东西湖区作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远城区,宅基地退出及流转较为活跃,为此本文选取武汉市东西湖区作为宅基地退出问题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经实地调研,本文选取东西湖区84个宅基地集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样点空间位置及区域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东西湖区84个调研样点概况

Tab.1   The 84 survey samples in Dongxihu District, Wuhan City

序号辖区样点个数样点区位描述
(距离中心城区距离远近)
样点区概况简介
1吴家山街道办事处6城市中心区该区域属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东西湖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样点主要为城中村。
2长青街道办事处9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工业集聚区,临近吴家山街道。样点主要为临路形成的自然村落。
3慈惠街道办事处12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工业集聚区,临近武汉中心城区。样点主要分布在临汉江区域。
4径河街道办事处10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新城中心,临近吴家山街道。样点属历史上形成的自然村落。
5金银湖街道办事处2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生态宜居新城,临近武汉市中心城区。样点村落主要分布在临吴家山区域。
6将军路街道办事处2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吴家山街道,包含原属中心城区管辖的常青花园片区。样点为分布于建成区内,属城中村。
7走马岭街道办事处12城乡结合区东西湖区工业倍增区,区内分布有保税物流区、食品加工区。样点主要分布于工业园区外的农田集中区域。
8柏泉办事处6偏远农村地区武汉市生态底线控制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样点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以及一般农田集中区域。
9新沟镇街道办事处4偏远农村地区东西湖区工业倍增发展区。样点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以及一般农田集中区域。
10辛安渡办事处11偏远农村地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集中区。样点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沿道路周边以及农田集中区域。
11东山办事处10偏远农村地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集中区。样点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沿道路周边以及农田集中区域。

新窗口打开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前文对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收入和成本因素的界定,设正向影响因素中当地人均城镇投资为P1,当地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为P2,登记法人单位数量为P3,当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P4,征地统一年产值为P5;设负向影响因素中住宅用地基准地价为C1,当地人口密度为C2,周边道路通达程度为C3,周边商业繁华程度为C4、周边学校远近程度为C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Tab.2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序号因 素属 性权重
1住宅用地基准地价(楼面地价,元/m2)C1成本/负向因子0.0798
2人口密度(人/km2)C2成本/负向因子0.4434
3周边道路通达程度C3成本/负向因子0.1171
4周边商业繁华程度C4成本/负向因子0.1816
5距离周边学校远近程度C5成本/负向因子0.1781
62015年人均城镇投资金额(万元/人)P1收入/正向因子0.1335
72015年人均公共财政总收入(万元/人)P2收入/正向因子0.1397
8登记法人单位数量(个)P3收入/正向因子0.2576
9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P4收入/正向因子0.3013
10统一年产值标准(元/亩)P5收入/正向因子0.1679

新窗口打开

表2中,C3C4C5数据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根据样点所在区域商业、道路、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按0~100综合评分得出,100为最佳;其余样点属性数据C1C2P1P2P3P4P5来源于2015年武汉市东西湖区统计年鉴。

4.2.1 数据标准化

鉴于原始指标数据存在不同量纲,无法直接参与各项指标权重的计算,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本文采用极值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Yij=Xij-minxjmaxxj-minxj(3)

4.2.2 熵权法赋权

根据标准化的数据,则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可以定义为Hj,则:

Hj=-kj=1n(fijlnfij)(4)

式中,k=1/lnn,n=84, fij=Yijj=1nYij。假设 fij=0, fij ln fij=0;根据式(4),可以求得各项指标信息熵。

Hj的基础上,可求出第j项指标的熵权Wj,其中 0Wj1, j=1mWj=1,则:

Wj=1-Hj)j=1m1-Hj)(5)

式中:m为因子个数。通过式(5),可以计算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因素中5项正向因子和5项负向因子权重,其权重值见表2所示。

A=j=1mWjYij(6)

式中:A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要素中正向因子或负向因子测度综合水平;Wj为第j项指标的熵权;Yij为第i个样点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m为因子个数。

4.2.3 因素权重及综合收益测算

根据熵权法赋权结果,竞争环境指标中人口密度权重最高,为0.4434;其次,就业环境指标当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权重为0.3013,登记法人单位数量权重为0.2576;而住房环境指标中住宅用地基准地价权重最低,为0.0798。这与农户这一特殊群体特征是相吻合的,一般农户社会竞争力不强,更关注基本生计,所以竞争环境和非农业就业环境是农户关注的重点。而当前政府一般会采取还建住房为主,货币补偿为辅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兜底政策,基于此,农户对住房环境因素并不十分敏感。

之后按照本文构建的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计算得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成本因素综合数值TC和收入因素综合数值TP,最后计算得到各样点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数值B

4.3 数据的空间化及结果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坐标系统:WGS84;参考椭球:WGS84;投影:UTM投影。本文运用GIS 10.3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克里金插值法生成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B数据空间分布——东西湖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地域分布结果图(图6)。

图6   东西湖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

Fig.6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in Dongxihu District, Wuhan City

图6可以看出,东西湖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基于收入和成本的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的综合收益最低值为 -0.1823,最高值为0.3245,数值相差较大。从城市中心区向西北方位向偏远农村地区作一条直线(见图6),在直线上取多个待分析样点,具体如下:

城市中心区宅基地样点,如图6c柱状图所示,该分析样点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成本因素TC=1.000,收入因素TP=0.7268,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分值B=-0.2732。

城乡结合区宅基地样点,如图6b柱状图所示。该分析样点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成本因素TC=0.0632,收入因素TP=0.3762,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分值B=0.3130。

僻远农村地区宅基地样点,如图6a柱状图所示。该分析样点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成本因素TC=0.0636,收入因素TP=0.0840,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分值B=-0.0204。

从整体上来看,从左至右,图6中直线周边样点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呈现出“∩”型分布,如图6d折线图所示。宅基地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分值沿偏远农村地区(B=-0.0204)逐步出现递增,在城乡结合区递增达到最大值(B=0.3130)后开始逐步减小,在城市中心区回落到最小值(B=-0.0204)。

4.4 地域差异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农村地区,外部环境制约着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实施;而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乡结合区,当期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为此,政府在宅基地退出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宅基地退出中各类矛盾冲突。

城市中心区(如吴家山街道办事处)宅基地主要位于还未实施旧城改造的“城中村”,由于该区域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大部分农户将自己所拥有的宅基地私下高价出卖给城市居民,也有部分农户改变宅基地性质进行出租,用于各类经营性活动,该地区农户保留宅基地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退出宅基地获得收益,为此,该地区农户退出现有的宅基地的积极性低,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该地区宅基地退出机制要与现有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充分结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将宅基地退出补偿和土地出让开发挂钩,让宅基地使用权人参与分享土地出让收益,通过增加农户宅基地退出收入,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

城乡结合区(如长青街道办事处、慈惠街道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金银湖街道办事处等)宅基地一般位于城乡过渡区域,布局了较多的工业企业,居住环境较差;生活配套设施及街巷道路还处于建设中;户籍人口中既有城市户口,也有农业户口;少数人利用宅基地退出机制缺陷,违法占用耕地建设宅基地、一户多基、超标建房、无序扩建,存在较多“种房生财”的阶层。为此,该地区较多农户希望通过退出宅基地获得高额的退房补偿。该地区宅基地退出机制要结合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采取集中规划配建还建房。同时,该地区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宅基地审批建设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建乱建。

偏远农村地区(如柏泉办事处、东山办事处等)宅基地一般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农户仍以农业生产为主。该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较弱,交通、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足,人口稀少,农户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弱,农户退出宅基地获得收益较少,农户宅基地退出积极性不高。但当前少数经济落后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忽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考虑农户退出意愿,通过各种方式迫使农民退出宅基地,“被上楼”现象普遍,严重损害农户权益,为后期社会管理留下隐患。今后,该地区宅基地退出必须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退”和“增”同步协调,切实保障农户基本居住权益。

5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对武汉市东西湖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东西湖区城乡结合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B>0,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优,外部环境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综合收益B<0,该区域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差,外部环境制约着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研究结论对政府“因地施策”,创新城乡互助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依据。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在地域空间上呈现“低—高—低”的“∩”型结构分布,城乡结合区处于“∩”型的顶端,其宅地基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高,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也相应较高;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处于“∩”型的两底端,其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也相应较低。据此,城乡结合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高于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凸显了政府“因地施策”的重要性。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不仅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地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外部环境易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针对当前宅基地退出存在的问题,政府必须“因地施策”,有针对性地补足当地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短板”,如解决僻远农村地区退出宅基地农户非农就业问题,遏制城乡结合区普遍存在的“种房”违建问题,合理规划城市中心区城中村旧城改造问题等等。政府制定的宅基地退出政策不能“一刀切”,既要地区有别,也要城乡有别,必须凸显“因地施策”的施政思路。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与“城乡互助”横向互补机制的思考。当前,中国行政体制中各类资源的纵向流动较为顺畅,但横向流动欠佳。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存在地域差异,城市中心区和僻远农村地区宅基地外部环境并不理想,此时可充分利用城乡结合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优势,转移安置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退房农户。而城市中心区利用其雄厚的财政实力,向接纳安置退房农户的城乡结合区给予货币资金补偿,解决城乡结合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同时,偏远农村地区要发挥其人少地多及农业生产优势,吸纳暂不愿离开土地或不适应城市竞争的农户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解决当前宅基地退出安置渠道单一的问题。通过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优势的横向互补,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

本文以微观尺度单元为视角,对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受限于数据,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选取还不够全面,构建的收入和成本测度指标体系亦存在不足,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全要素指标体系,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曹玉红, 宋艳卿, 朱胜清, . 2015.

基于点状数据的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格局研究

[J]. 地理研究, 34(9): 1708-172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90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镶嵌于城市地域的都市型工业,有着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和空间格局。基于2008年上海都市型工业微观企业数据,探讨工业郊区化背景下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以及行业间的空间邻近关系。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具有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双重指向性,在距离城市中心10~20 km区间都市工业分布最密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特征明显。空间集聚以城市内各类园区(商业楼宇、都市工业园、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集聚格局在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邻近关系方面,各行业间呈现出基于相同要素投入、生产关联、共同市场、政策导向的邻近布局以及基于异质排他性、环境要求的弱邻近布局特征。

[CaoY H, SongY Q, Zhu S Q, et al.2015.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hanghai urban industry based on point dat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4(9): 1708-172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90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镶嵌于城市地域的都市型工业,有着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和空间格局。基于2008年上海都市型工业微观企业数据,探讨工业郊区化背景下都市型工业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以及行业间的空间邻近关系。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具有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双重指向性,在距离城市中心10~20 km区间都市工业分布最密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特征明显。空间集聚以城市内各类园区(商业楼宇、都市工业园、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集聚格局在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邻近关系方面,各行业间呈现出基于相同要素投入、生产关联、共同市场、政策导向的邻近布局以及基于异质排他性、环境要求的弱邻近布局特征。
[2]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2015.

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演变: 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4(10): 1316-132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0.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 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 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②半农半牧 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 大;③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 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Chen G, Zhang F R, Zhang B L.2015.

Change in land use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A case study in Aluke'rqin Banner, Inner Mongoli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10): 1316-132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10.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 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 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②半农半牧 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 大;③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 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3] 高欣, 张安录, 李超. 2016.

社会保障, 非农收入预期与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 基于上海市金山区、松江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30(6): 89-97.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60703.1034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实证分析政府主导宅基地退出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农户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上海市郊区愿意将宅基地退出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66.91%;根据其作用程度,对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有无城镇保障、非农收入预期、有无城镇住宅、安置区基础设施状况、补偿合理程度、宅基地区位状况及教育程度。研究结论:在上海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时机比较成熟,农户在退出宅基地后可以获得稳定的社会保障和非农收入,退出意愿较高。因此在宅基地退出的实践中,建议政府首先要充分结合实践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满足农户的合理预期收益的补偿标准,建立促进失地农户就业稳定和收入稳定的长效机制。

[Gao X, Zhang A L, Li C.2016.

Social security, expectation of th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exi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developed area of Jinshan District and Songji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J]. China Land Sciences, 30(6): 89-97.]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60703.1034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实证分析政府主导宅基地退出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农户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上海市郊区愿意将宅基地退出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66.91%;根据其作用程度,对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有无城镇保障、非农收入预期、有无城镇住宅、安置区基础设施状况、补偿合理程度、宅基地区位状况及教育程度。研究结论:在上海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时机比较成熟,农户在退出宅基地后可以获得稳定的社会保障和非农收入,退出意愿较高。因此在宅基地退出的实践中,建议政府首先要充分结合实践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满足农户的合理预期收益的补偿标准,建立促进失地农户就业稳定和收入稳定的长效机制。
[4]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201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微观福利为视角

[J]. 经济地理, 33(8): 129-1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Guan J H, Huang C X, Hu Y G.2013.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farmers'willingnes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irculation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under microscopic welfare perspective

[J]. Economic Geography, 33(8): 129-1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福利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宅基地功能、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心理特征等的关系,探寻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比例为18.97%;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户主受教育程度、庭院经营性收入、家庭归属感、宅基地区位条件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比例的影响方向为正,其他因素的作用方向为负。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应对策:开展对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新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使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得到提高。
[5] 郭贯成, 李金景. 201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地域差异研究: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J]. 资源科学, 36(6): 1229-1234.

[本文引用: 1]     

[Guo G C, Li J J.2014.

Regional difference in rural homestead transfer in the economically less-developed region of Zhangjiakou

[J]. Resources Science, 36(6): 1229-1234.]

[本文引用: 1]     

[6]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2013.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Hai B B, Li X J, Xu J W.2013.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7] 胡志丁, 葛岳静. 2013.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J]. 地理研究, 32(4): 731-74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Hu Z D, Ge Y J.2013.

Understanding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4): 731-74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8] 刘明皓, 戴志中, 邱道持, . 2011.

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 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

[J]. 经济地理, 31(3): 476-4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Liu M H, Dai Z Z, Qiu D C, et al.2011.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n rural settlements in mountains reg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31(3): 476-4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9] 刘彦随, 刘玉. 2010.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地理研究, 29(1): 35-4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10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Liu Y S, Liu Y.2010.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9(1): 35-4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10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10]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2016.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 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35(7): 816-82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7.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半城市化地区因其在社会、经济、景观等方面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从而得到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城乡聚落的消长规律,探讨保留村落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综述半城市化地区和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近15年来的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杜村在2001-2015年间共经历了4次建房高峰和2次显著的就业变迁,绝大多数原住民的房屋租赁始于2006年;原住民的就业变迁时间与主要的城市化时间节点高度一致;就业变迁与建房高峰之间呈现出“刺激—反馈”的系统演化特征.城市化近域推进的外部驱动和村庄原居民的自我调适是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

[Ma E P, Li T S, Wei Q R.2016.

Mechanism of change in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eri-urban area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Kangdu Village in the college town of south Xi'an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7): 816-82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7.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半城市化地区因其在社会、经济、景观等方面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从而得到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城乡聚落的消长规律,探讨保留村落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综述半城市化地区和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近15年来的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杜村在2001-2015年间共经历了4次建房高峰和2次显著的就业变迁,绝大多数原住民的房屋租赁始于2006年;原住民的就业变迁时间与主要的城市化时间节点高度一致;就业变迁与建房高峰之间呈现出“刺激—反馈”的系统演化特征.城市化近域推进的外部驱动和村庄原居民的自我调适是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力.
[11] 王丹秋, 廖成泉, 胡银根, . 2015.

微观福利视角下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4个典型村的实证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9(11): 40-47.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5.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从微观福利视角,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以湖北省4个典型村的11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宅基地置换政策了解度、新区公共服务设施情况4类因素对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均对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有正向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差别化引导和推动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强化宅基地置换政策宣传力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以增进农户福利为宅基地置换效果的衡量尺度。

[Wang D Q, Liao C Q, Hu Y G, et al.2015.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farmers'willingnes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plac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scopic welfa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our typical rural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9(11): 40-47.]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5.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从微观福利视角,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以湖北省4个典型村的11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宅基地置换政策了解度、新区公共服务设施情况4类因素对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均对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有正向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差别化引导和推动农户参与宅基地置换;强化宅基地置换政策宣传力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以增进农户福利为宅基地置换效果的衡量尺度。
[12] 王婧, 方创琳, 王振波. 2011.

我国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践探索及问题剖析

[J]. 自然资源学报, 26(9): 1453-146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1.09.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quot;双增&quot;大量侵占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途径。2004年开始,伴随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进,其中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重庆市地票交易市场的实践较为典型。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和系统要素分析,总结了实践的问题、根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系统中的要素与相应的操作环节中存在问题隐患且部分问题表现突出;实践中主要以涉及&quot;非自愿&quot;置换、补偿与保障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的农民利益受损问题较为突出;问题的根源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地方政府操作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遵循集约型用地增长模式,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保护村落景观风貌。

[Wang J, Fang C L, Wang Z B.2011.

China's contemporary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replacement: practices and problems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6(9): 1453-146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1.09.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quot;双增&quot;大量侵占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途径。2004年开始,伴随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进,其中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重庆市地票交易市场的实践较为典型。基于上述典型案例和系统要素分析,总结了实践的问题、根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系统中的要素与相应的操作环节中存在问题隐患且部分问题表现突出;实践中主要以涉及&quot;非自愿&quot;置换、补偿与保障不足、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的农民利益受损问题较为突出;问题的根源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约束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地方政府操作不合理和缺乏科学研究支撑。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遵循集约型用地增长模式,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保护村落景观风貌。
[13]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201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观察与思考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2(1): 96-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目前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科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严重占用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鬣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路径。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错位现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中国城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总结了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历程之后,运用文献分析与规划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政策执行错位的症结与根源:①“挂钩”政策缺少科学理论支撑导致实践存在盲目性;②土地财政阻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损伤农民利益;③保障体系不完善使政府行为公平性、“挂钩”质量与农村权益保障难以落实;④综合评估滞后使“挂钩”实施面临重大风险。在此基础上,“挂钩”研究的重点在于:①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景换的理论与评价体系;②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③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施保障体系;④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体系。

[Wang Z B, Fang C L, Wang J.2012.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land policy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2(1): 96-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目前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科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严重占用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鬣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路径。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错位现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中国城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总结了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历程之后,运用文献分析与规划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政策执行错位的症结与根源:①“挂钩”政策缺少科学理论支撑导致实践存在盲目性;②土地财政阻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损伤农民利益;③保障体系不完善使政府行为公平性、“挂钩”质量与农村权益保障难以落实;④综合评估滞后使“挂钩”实施面临重大风险。在此基础上,“挂钩”研究的重点在于:①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景换的理论与评价体系;②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③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施保障体系;④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体系。
[14] 夏敏, 林庶民, 郭贯成. 2016.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7个市为例

[J]. 资源科学, 38(4): 728-737.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4.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通过对江苏省7个市125个村庄农民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种类、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宅基地面积、是否有城镇住所、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农业补贴金额、新农保险金额和区位交通环境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②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排序为: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x0003E;农业补贴金额&#x0003E;是否有财产性收入&#x0003E;职业种类&#x0003E;新农保险金额&#x0003E;受教育水平&#x0003E;年龄&#x0003E;是否有城镇住所&#x0003E;区位交通环境&#x0003E;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x0003E;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x0003E;宅基地面积;③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是否有产权证书和区位生态环境是影响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农民的职业种类、宅基地面积、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占用耕地建房和农业补贴金额。这一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Xia M, Lin S M, Guo G C.2016.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armers'willingness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quittance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 38(4): 728-737.]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4.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通过对江苏省7个市125个村庄农民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种类、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宅基地面积、是否有城镇住所、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农业补贴金额、新农保险金额和区位交通环境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②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排序为: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x0003E;农业补贴金额&#x0003E;是否有财产性收入&#x0003E;职业种类&#x0003E;新农保险金额&#x0003E;受教育水平&#x0003E;年龄&#x0003E;是否有城镇住所&#x0003E;区位交通环境&#x0003E;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x0003E;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x0003E;宅基地面积;③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是否有产权证书和区位生态环境是影响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农民的职业种类、宅基地面积、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占用耕地建房和农业补贴金额。这一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15] 许恒周. 2012.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6(10): 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2.10.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Xu H Z.2012.

Compensation for quitting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based on farmers'willingness to accept: A case study of Linq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6(10): 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2.10.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16] 杨玉珍. 2015.

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衔接: 行为经济学视角

[J]. 经济地理, 35(7): 140-14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访谈河南省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共996户农户,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微观层面宅基地禀赋效应、农户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的锚定心理、农户的现状偏见、未来状态的不确定性厌恶以及群体社会性特征对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年龄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兼业程度、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禀赋效应抬高农户宅基地主观估价,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的现状偏见、不确定性厌恶、关注负面事件的锚定心理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群体内从众、示范、攀比效应以及利他、互惠行为双向影响宅基地退出。针对研究结果,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进行政策引导与解读,消除不同主体认知偏差。注重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整理、农民安置、就业、子女教育、社保及落户政策的衔接,解决宅基地退出后的连带问题。

[Yang Y Z.2015.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licy cohesion of households'idle homestead ex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J]. Economic Geography, 35(7): 140-14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访谈河南省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共996户农户,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微观层面宅基地禀赋效应、农户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的锚定心理、农户的现状偏见、未来状态的不确定性厌恶以及群体社会性特征对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年龄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兼业程度、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禀赋效应抬高农户宅基地主观估价,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的现状偏见、不确定性厌恶、关注负面事件的锚定心理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群体内从众、示范、攀比效应以及利他、互惠行为双向影响宅基地退出。针对研究结果,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进行政策引导与解读,消除不同主体认知偏差。注重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整理、农民安置、就业、子女教育、社保及落户政策的衔接,解决宅基地退出后的连带问题。
[17] 于伟, 刘本城, 宋金平. 2016.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 35(3): 551-56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1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揭示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给予退出补偿的前提下,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户占63.67%,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占47.66%。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户中同时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58.90%,占全部愿意退出宅基地农户的78.69%。2补偿方式、转户进城意愿是正向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最重要的因素,揭示了"退有所居"是进城落户农民退出宅基地时关注的核心问题,也说明农户的城镇化意愿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正向互馈关系。职业类型、家庭年收入、宅基地面积等指标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3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针对愿意转户进城农户、宅基地多置和超标占地农户和非农户,从有偿使用、退出补偿等视角提出了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建议。

[Yu W, Liu B C, Song J P.2016.

A study on farmers'willingness to quit rural residential land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5(3): 551-56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1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东省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揭示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给予退出补偿的前提下,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户占63.67%,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占47.66%。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户中同时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58.90%,占全部愿意退出宅基地农户的78.69%。2补偿方式、转户进城意愿是正向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最重要的因素,揭示了"退有所居"是进城落户农民退出宅基地时关注的核心问题,也说明农户的城镇化意愿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正向互馈关系。职业类型、家庭年收入、宅基地面积等指标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3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针对愿意转户进城农户、宅基地多置和超标占地农户和非农户,从有偿使用、退出补偿等视角提出了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建议。
[18] 喻文莉. 2013.

转型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理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7(2): 22-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以宅基地使用权的私权属性为出发点,农民理性的嬗变为研究视角,探讨宅基地使用权 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经济社会发生转型时,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安排引发的宅基地扩张与闲置、社会保障属性与 资产属性等诸多矛盾,亟需改革。就宅基地使用权本质而言,应是带有公权色彩的私权。现行的制度设计是以农民理性的欠缺为逻辑起点的。事实上,农民是理性的 经济人,经受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冲击和考验的农民已经开始由生存理性向发展理性嬗变,赋予农民处分宅基地的充分自主权乃是物权立法的使命。研究结论:在 不损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扩张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空间,赋予其流转的自由。实现权利自由与限制的适度平衡应是该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Yu W L.2013.

Jurisprudential study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right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J]. China Land Sciences, 27(2): 22-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以宅基地使用权的私权属性为出发点,农民理性的嬗变为研究视角,探讨宅基地使用权 制度改革的取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经济社会发生转型时,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安排引发的宅基地扩张与闲置、社会保障属性与 资产属性等诸多矛盾,亟需改革。就宅基地使用权本质而言,应是带有公权色彩的私权。现行的制度设计是以农民理性的欠缺为逻辑起点的。事实上,农民是理性的 经济人,经受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冲击和考验的农民已经开始由生存理性向发展理性嬗变,赋予农民处分宅基地的充分自主权乃是物权立法的使命。研究结论:在 不损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扩张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空间,赋予其流转的自由。实现权利自由与限制的适度平衡应是该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19] 章波, 唐健, 黄贤金, . 2006.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6.0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流转情况。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区域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售卖、出租和征收等,近郊以出租为主,远郊以售卖为主,并形成了以自发流转为特征的农村宅基地隐形市场。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流转市场日趋发达。宅基地管理应采取疏导方式而非强堵手段。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准许宅基地入市,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Zhang B, Tang J, Huang X J, et al.2006.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develope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suburb

[J]. China Land Science, 20(1):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6.0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流转情况。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区域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售卖、出租和征收等,近郊以出租为主,远郊以售卖为主,并形成了以自发流转为特征的农村宅基地隐形市场。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流转市场日趋发达。宅基地管理应采取疏导方式而非强堵手段。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准许宅基地入市,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20]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 2016.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 35(9): 1049-1061.

[本文引用: 1]     

[Zhang B L, Cai W M, Zhang F R, et al.2016.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micro-scale research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9): 1049-1061.]

[本文引用: 1]     

[21] 郑文升, 姜玉培, 罗静, . 2014.

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 以湖北公安县为例

[J]. 经济地理, 34(11): 120-12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GIS 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Zheng W S, Jiang Y P, Luo J, et al.201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lain water area: Acase of Gong'an, Hubei

[J]. Economic Geography, 34(11): 120-12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GIS 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22] 朱凤凯, 柯新利, 张凤荣. 2017.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

[J]. 地理科学进展, 36(5): 549-5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转型发展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问题。在剖析农村宅基地边际化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宅基地原始的居住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衰退或被其他用途取代的现象。农户对宅基地边际化的行为响应,将导致区域农村宅基地在利用程度、功能与使用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诊断"、"自住面积比例诊断"与"利用成本诊断"是诊断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类型、测度农村宅基地边际化趋势的三个主要步骤。一般而言,该宅基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是显性边际化的重要标志;而在宅基地多功能利用过程中,自住面积比例的不断降低,体现了农村宅基地的隐性边际化;最后,农村宅基地现有自住用途下利用成本的增加,是其边际化趋势预测的重要依据。本文可为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Zhu F K, Ke X L, Zhang F R.2017.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rginalization in the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6(5): 549-5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转型发展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问题。在剖析农村宅基地边际化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宅基地原始的居住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衰退或被其他用途取代的现象。农户对宅基地边际化的行为响应,将导致区域农村宅基地在利用程度、功能与使用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诊断"、"自住面积比例诊断"与"利用成本诊断"是诊断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类型、测度农村宅基地边际化趋势的三个主要步骤。一般而言,该宅基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是显性边际化的重要标志;而在宅基地多功能利用过程中,自住面积比例的不断降低,体现了农村宅基地的隐性边际化;最后,农村宅基地现有自住用途下利用成本的增加,是其边际化趋势预测的重要依据。本文可为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3] 朱新华, 蔡俊. 2016.

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J]. 中国土地科学, 30(9): 64-72.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61024.124548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Zhu X H, Cai J.2016.

The influences of perceived values and capability approach on farmers'willingness to exi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t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J]. China Land Science, 30(9): 64-72.]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61024.124548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24] Bai X M, Shi P J, Liu Y S.2014.

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

[J]. Nature, 509(8): 158-160.

https://doi.org/10.1038/509158a      URL      PMID: 24812683      [本文引用: 1]      摘要

Society: 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 Nature 509, 7499 (2014). doi:10.1038/509158a Authors: Xuemei Bai, Peijun Shi & Yansui Liu Local impl ...
[25] Cho SH, Newman D H.2005.

Spatial analysis of rural land development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7(5): 732-744.

https://doi.org/10.1016/j.forpol.2005.03.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patterns of rural land development and density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cluster patterns of both development and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ly continuous expansions of development and high-density development exist in relatively remote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a closer distance to roads, a closer distance to cities, greater access to streams and rivers, higher elevations, and greater proportions of flat area are valued highly in rural land development.
[26] Daniels T. 1999. When city and country collide: Managing growth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本文引用: 1]     

[27] Gude P H, Hansen A J, Rasker R, et al.2006.

Rates and drivers of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7(1-2): 131-135.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05.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Many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ecosystems are undergoing dramatic conversions resulting from rapid growth in rural home construction. Yet, rates and drivers of rural residential expansion into previously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landscapes have not been widely analyzed. Immigr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ve been exceptionally rapid in the private lands surrounding Yellowstone and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s, known as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 (GYE). Because the GYE has unique ecological value, is still largely undeveloped, and is currently characterized by unrestrictive land use policies, there are prime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regional growth management via the incorpo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o local land use planning decisions. We quantified rates of growth in rural home construction in the GYE and considered the extent to which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explained variation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home development. We applied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and use versus availability analyses to examine specific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drivers of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From 1970 to 1999, the GYE experienced a 58%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a 350% increase in the area of rural lands supporting exurban housing densities. By 1999, one third of exurban developments were distributed in remote rural locations. Patterns of rur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GYE have be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transportation and services, natural amenities, past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economic and recre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arby towns. The proportion of homes built on highly productive soils and lands proximate to water has remained consistently high throughout the 1900s. We suspect that newer homes continue to be built near water and productive soil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early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ransportation routes.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more productive farmlands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experience a disproportionate level of development pressure, as will the biologically diverse riparian habitats and the private lands bordering the national parks. This pattern of development has the potential to erode the quality of the lowland habitats most used by park wildlife. Although the possibility exists for continued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GYE, we emphasize the potential for local policy decisions to effectively manage growth in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28] SimonH.2001.

On simulating Simon: Hismonomania, and itssources in bounded rationality

[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32(3): 501-505.

[本文引用: 1]     

[29] Šumrada R, Ferlan M, Lisec A.2013.

Acquisition and expropriation ofreal property for the public benefit in Slovenia

[J]. Land UsePolicy, 32: 14-22.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2.10.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Public acquisition and expropriation are the feasibilities of the state or local governments to acquire real property, where the increased benefit for the society is legally recognized. In spite of the commitment of market economies to the inviolability of private property, both approaches are well known in market economies and are topics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s. In particular this has been of importance in the former planned economies, where private ownership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issue. The rules concerning compulsory transfers of real property are different among the countries, but similar in concept. The dissimilarities can be found in the conditions on which transfers are carried out and in relation to compensation assigned to the property owne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ssible ways of real property acquisition with the stated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public benefit in Slovenia. The firs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real property acquisition for the public benefit in Slovenia is real property purchase, where an agreement for compensation is to be achieved. Expropriation is used as the last resort where a real property is acquired without the consent of its owner and the compensa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the economic loss as the direct effect from the real property acquis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