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7 , 36 (5): 549-5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3

评论与综述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

朱凤凯1, 柯新利1*, 张凤荣2

1.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rginalization in the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a

ZHU Fengkai1, KE Xinli1*, ZHANG Fengrong2

1. College of Land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柯新利(1977-),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kexl@mail.hzau.edu.cn

收稿日期: 2016-09-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5-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19,413711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090020629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朱凤凯(1986-),男,山东昌邑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治,E-mail:zfk_0118@mail.hzau.edu.cn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转型发展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问题。在剖析农村宅基地边际化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宅基地原始的居住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衰退或被其他用途取代的现象。农户对宅基地边际化的行为响应,将导致区域农村宅基地在利用程度、功能与使用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诊断”、“自住面积比例诊断”与“利用成本诊断”是诊断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类型、测度农村宅基地边际化趋势的三个主要步骤。一般而言,该宅基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是显性边际化的重要标志;而在宅基地多功能利用过程中,自住面积比例的不断降低,体现了农村宅基地的隐性边际化;最后,农村宅基地现有自住用途下利用成本的增加,是其边际化趋势预测的重要依据。本文可为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 边际化 ; 利用特征 ; 诊断标准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changes in form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e first defined the concept and essence of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hen discusse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a gradual process, in which the existing housing security function of such land is weakening, declining, or being replaced by other uses under an existing land use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Meanwhile, farmers' response behavior will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erms of land use intensit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Utilization rate, area ratio of self-occupancy, and cost of use are three main indices to diagnose the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Generally, decline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xplicit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nder multifunctional use, a gradual decrease of the self-occupancy area ratio indicates an implicit marginalization. An increase of the use cost of current land use is a reliable evidence for predicting the trend of marginalizati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ts diagnostic criteria will provide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changes in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Keywords: rural housing land ; marginalization ; characteristic ; diagnostic criterion

0

PDF (121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朱凤凯, 柯新利, 张凤荣.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J]. , 2017, 36(5): 549-5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3

ZHU Fengkai, KE Xinli, ZHANG Fengro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rginalization in the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a[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49-5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7.05.003

1 引言

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边际化,特别是农地边际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在农地利用过程中,劳动力资源从农村严重流失(夏莉艳, 2009)、耕地面积持续递减(李秀彬, 1999; 刘彦随, 2007)、弃耕撂荒(刘成武等, 2006)等现象日益凸显。在当前中国城市化与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乡村经济的转型和农地边际化,农村宅基地在利用方式和利用形态上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张德元, 2011; 林超等, 2013; 朱凤凯, 2014)。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转变和劳动力的外流,传统农区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逐渐衰退、消失,形成成片的空心村、空壳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蔓延和乡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大批城中村、工业村和旅游村的形成,使农村宅基地在居住功能之外,衍生出了收益和地租产生能力更高的利用方式,宅基地开始承担居住保障以外的经营性功能。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弱化、退出和不同功能之间的替代,与经济学上的“边际化规律”作用密切相关,是一种宅基地利用的边际化现象。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一直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焦点(李秀彬, 2002; Long, 2014)。中国农地边际化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农地边际化的内涵定义、特征诊断(刘成武等, 2005)、驱动机制(黄利民等, 2008; 郝海广等, 2015)及产生的效应(李秀彬等, 2011)等方面,学者们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对于认识农地边际化的形成机理,合理配置和利用农地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针对宅基地利用形态变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大多从空心村(刘彦随等, 2009; 龙花楼等, 2009)、城中村(李培林, 2002; 魏立华等, 2005; 邢谷锐等, 2007)等宅基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不同利用形态的成因、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整治调控对策或制度创新,但目前来看,针对宅基地利用变化解释的一般性理论还比较欠缺。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既与其作为一种特定用途保障品的利用限制有关,也是其作为一种建设用地资源参与市场经济配置的表现。本文从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目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转型期宅基地功能演变的背景,重点探讨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的内涵、类型以及通过农户行为响应表现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特征,并尝试建立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的诊断标准,以期为解释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村落空心化及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 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的内涵特征

2.1 农村宅基地的概念

一般来讲,农村宅基地的定义有两种。狭义的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用于居住和建设住房的用地;广义的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居住和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即农村村民用于所建住房以及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建筑物和设施用地的总称,不仅包括住房、厨房、厕所等居住用地,还包括仓库、牲畜房、农机房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房前屋后的小块竹林、菜地、花圃等绿化用地(龙花楼等, 2005)。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农村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初始设定是基于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的考虑。首先,宅基地使用权是无偿取得、无限期使用,且只有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才有权以个人或户的名义申请宅基地,农户可通过宅基地使用制度享有低成本的、稳定的居住条件;其次,农村宅基地的数量和用途具有限制性,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制定的标准。获得宅基地使用权后,农户只能在该土地上建造房屋,并作为生活资料使用的自用住房,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第三,宅基地流转的限制性,宅基地使用权只是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享有的一项福利性权利,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通过买卖、置换等方式进行流转。

2.2 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的内涵

西方土地经济学研究中边际土地的确定标准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收益正好足以补偿所需费用。土地生产收益不足以支付一切费用和成本的土地称为“超边际土地”。

与农地土地边际化类似,宅基地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其利用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费用”的无租化现象。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R=P-C0(1)

式中:R为当前用途下宅基地的纯收益,P为宅基地利用的产出价值(地租),C为宅基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投入(包括宅基地的取得、建设及维护中产生的资本和劳动力成本、现有用途下宅基地的机会成本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宅基地在获取、利用和流转中存在诸多规模和产权上的限制,其原始功能也只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居住保障。因此,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边际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原始用途下,农村宅基地承担居住保障功能,并不产生有形的地租收益,给农户家庭带来的收益或效用可以用农户放弃宅基地,而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住宅的成本来衡量。其次,农村宅基地位置的固定性,虽然对其实现原始用途下的居住保障功能没有影响,但在农户家庭经营和从业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脱离农业和农村流入城市第二三产业时,宅基地实现原始功能的过程中,以交通成本为代表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以至于高到“入不敷出”的程度,导致农户放弃宅基地的利用。最后,作为建设用地的一种,农村宅基地的多宜性使其成为农户家庭经营的重要载体,同时宅基地规模的固定性和难以分割性,也使其在利用过程中存在机会成本。因此,农村宅基地利用成本费用的测算,应更加注重机会成本,即衡量现有用途收益减去机会成本后的纯收益。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内涵十分丰富,本质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甚至转型。在区域资源供需变化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既涉及到原始居住用途情况下,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地租产生能力下降、衰退的现象;也涉及宅基地用途、功能衍生导致的居住保障功能弱化、退出的现象。

3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

土地之所以产生边际化,其自身质量下降导致的经济生产能力下降是直接原因。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一种,本身承担农户居住保障功能,并未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因此,其边际化应从不同功能下的利用特征来看。

根据宅基地地租(效用)产生能力变化的成因和功能演变的方式,可以将宅基地边际化分为显性边际化与隐性边际化两种基本类型。在土地利用现实过程中,宅基地边际化情况受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户就业、城市蔓延与区域土地资源供需、土地利用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龙花楼, 2012)。因此,有必要从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成因及其表征形式等角度来区分边际化的类型。

3.1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

(1) 显性边际化:主要指宅基地原始居住功能下,利用强度下降、利用率降低而导致的显而易见的空置、废弃等现象。宅基地作为农村集体分配给农户的一种福利品,原始设定的功能便是为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居住保障。而在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出现大量兼业农户和非农户,而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导致其居住保障功能降低,甚至逐渐消失。进城或异地务工的农户继续使用宅基地的交通成本大大增加,倘若留守农村继续务农,会又使农户承担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的代价。因此,宅基地维持原有利用方式的收益(效用)在不断下降。农户“用脚投票”的结果是宅基地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最终会出现闲置、甚至废弃的现象。例如地处传统农区的村庄,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情况下,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农户会从部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转向季节性务工或常年务工,直至落户城镇,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将衰退殆尽,最终退出使用,形成典型的空心村、空壳村。

(2) 隐性边际化:是受到区域土地资源供需、资源价格和政策管制等因素影响,市场对宅基地经营性用途(家庭工商业、住宅和厂房出租)的需求较大,导致其比较收益较高。此时,农户宅基地维持自住用途的机会成本增加,将会损失掉宅基地用作经营性用途的收益。因而,农户会自觉转向竞租能力较强的宅基地利用方式,导致宅基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宅基地隐性边际化可通过竞租理论加以解释(图1)。虽然当前用途的地租生产能力持续下降,但该用途的集约边际并未降低到其粗放边际,只是低于其他可考虑用途的集约边际,此时用途转移会提高宅基地的地租产出。最常见的便是宅基地自住用途被其他用途排挤,滑入边际利用的现象。

图1   竞租曲线与转移边际

Fig.1   Bid rent curve and transformation margin

在现实中,由于农村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被边际化的程度差异,其利用形态也可能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宅基地仍然承担居住保障功能,但其地租生产能力已经明显下降,受到其他经营性用途的排挤,农户的理性选择是将部分宅基地转向经营性用途,但由于居住保障的功能无法完全退出,因此,农户会压缩自住功能的面积,腾出空间用作经营性用途等收益更高的方式,宅基地处于多功能利用的状态;另一种情况下,农户进城落户或者宅基地自住的机会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完全退出,完全用于经营性用途,虽然名义上是村落宅基地,实则已经商业化经营。典型的如:山区旅游村落通过宅基地出租或入股经营的旅馆客栈,城中村宅基地经过投资加盖后转租的小公寓等等。

3.2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 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有两种类型:一是面积变化或称用途转移; 二是集约度变化(李秀彬, 2002)。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现象属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范畴,主要通过农村的土地利用行为响应表现出来。

(1) 土地利用率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竞争关系中,农户家庭作为独立的经济决策单位,对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配置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宅基地的使用过程中,农户的资源配置同样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并根据区域经济环境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宅基地利用方式,使得家庭收益达到最大。

在传统农区或偏远山区,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宅基地利用成本攀升,宅基地显性边际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①宅基地利用强度下降,如本部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季节性外出务工等等(周婧等, 2010)。②宅基地完全的空置、废弃,全家进城务工,落户城镇(宋伟等, 2013; 王介勇等, 2013);在区位较好的城市近郊,农户则可能会因为单位宅基地地租价格的升高,而提高宅基地的集约度和利用程度,以实现家庭总收益的最大化,宅基地功能存在隐性边际化,主要表现为:在原有宅基地上加盖房屋、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来获取更多出租收益(朱凤凯, 2014)。

(2) 土地用途转移与经营方式变化

虽然农村宅基地在规模上受到一户一宅、面积标准等规定的限制,但作为建设用地的一种,宅基地的多宜性仍使其具有承载非农经济活动的功能。在中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建设用地本身较为稀缺,而获取成本极低的农村宅基地,是城市化背景下承载农村非农经济的极佳选择。相比农户自住用途而言,工商业经营和出租等方式具备更强的竞租能力。如果居住保障用途的集约边际低于其他可考虑的用途时,农户理性的行为响应将导致宅基地的隐性边际化。

具体表现为宅基地的用途和经营方式变化,例如:①从一种利用类型到另一种利用类型的变化,如从自住用途向生产用途或财产性用途转变(程国栋, 2005; 祁黄雄等, 2010);②宅基地的多功能利用。典型的有江浙一带农户利用自家宅基地成立小作坊和加工厂、城中村农户腾出自家房间出租为小旅馆(罗和国, 2006; 黄惠玲, 2013);③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户以“地主”的身份直接收取地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工业强村的宅基地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开发房产和厂房,参与产业经营(章波等, 2006; 陈利根等, 2011; 郑哲,2011);古村落或风景名胜周边村庄的农户将宅基地入股开发旅游村落等(祁黄雄等, 2010; 李亚娟等, 2013)。

(3) 土地使用制度与模式变化

受宅基地边际化影响,大量农户进城之后导致宅基地空置、两头占地的现象突出,宅基地的退出、盘活和整治复垦都是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与改革的驱动力。同时,制度的创新也反作用于区域土地利用,改变着土地利用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

针对宅基地显性边际化的现象,国家从农村“人走房空”和城乡“两头占地”的土地低效利用实际出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和规划上的创新,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了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和建设用地指标的高效利用(谭明智, 2014)。而针对城市郊区宅基地隐性边际化的现象,一方面在结合城市功能和“三旧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手段,对宅基地经营性功能和保障性功能进行分离,完成城市功能的优化再造(魏立华等, 2005; 郭晓丽等, 2014),另一方面开展以“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在开展,本轮试点改革本着还权赋能的原则,重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模式,对城郊宅基地的隐性流转和功能演变进行疏导,完善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4 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的诊断标准

由于宅基地边际化存在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边际化诊断指标的选取,也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别。从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和类型来看,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纯收益≤0”,是判断宅基地是否产生显性边际化的重要依据。然而,宅基地居住用途下纯收益的计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在居住保障功能下,宅基地利用获得的地租收益可看作农户家庭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宅基地的费用支出;而对于农户家庭经济决策来讲,宅基地利用的成本则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农户脱离农业农村就业后产生的利用成本增加(包括外出务工交通成本和劳动力留守的机会成本),也有存在其他经营性用途竞租情况下,宅基地维持自住时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诊断宅基地边际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宅基地利用的形态和特征,弄清楚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

区分显性边际化和隐性边际化的关键指标是宅基地的利用率。宅基地的显性边际化通常产生于农业劳动力外流情况下,农户在家庭总收益最大化的决策目标下,对宅基地居住用途逐渐放弃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农户宅基地利用频率和利用程度的显著降低。反观隐性边际化,不但不存在利用率下降问题,而且农户还会在宅基地经营性地租价格的激励下,提高宅基地的集约度和利用程度。

宅基地边际化的诊断过程有两个关键步骤 (图2):

图2   农村宅基地利用边际化诊断标准与步骤

Fig.2   Proces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marginalization

第一步:对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下的利用程度进行判断,初步划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其诊断标准为:

EU=EUi-EUi-10(2)

式中:EUi为第i年宅基地利用率,EUi-1为上一年宅基地利用率,△EU为当前用途下宅基地利用率的年际变化值。宅基地利用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家庭常住人口比例、家庭常住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年宅基地空置时间等具体指标加以测算。

第二步:通过第一步诊断基本可以划分和筛选出发生显性边际化的宅基地。因此,第二步诊断主要任务是发现难以观察的宅基地隐性边际化。需要对宅基地用途和功能转变条件下,农户宅基地利用和配置行为的特征进行诊断。其诊断标准为自住面积指标:

L=Li-Li-10(3)

式中:Li为第i年宅基地内部自住面积比例,Li-1为上一年宅基地内部自住面积比例,取值范围从0到100%,△L为用途和功能转变下宅基地内部自住面积比例的年际变化值。宅基地功能演变背景下,农户自住面积比例的不断降低,是农村宅基地隐性边际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步:通过前两步诊断筛选后,可得到原有居住用途下尚未发生边际化的宅基地。然而,农户宅基地利用决策不仅仅受到边际化驱动力的影响,宅基地法定用途的特定性、规模的固定性以及退出机制的缺失等一系列因素限制着农户宅基地的使用决策。高昂的制度费用和交易费用很可能使农户现有的宅基地利用行为无法反映宅基地边际化的经济激励或压力。为进一步深入地考察宅基地边际化的程度,本文引入第三个诊断标准,即利用成本指标:

C=Ci-Ci-10(4)

式中:Ci为第i年宅基地现有用途下的利用成本,Ci-1为上一年宅基地现有用途下的利用成本,△C为宅基地利用成本的变化。对于维持现有居住用途的宅基地,其利用成本的测度应注重宅基地维持现有用途和利用状态下,在劳动力异地就业和宅基地经营性开发方面的机会成本变化。对于农村宅基地自住用途下利用成本变化的考察,可测度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压力,有助于科学预测宅基地边际化的趋势,对农户宅基地利用形态的转变起到预警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土地边际化的本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农村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一种类型,其边际化和利用方式转变现象也属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范畴。以往对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多从具体现象入手,如宅基地的空置、废弃,功能和利用形态的转型等等;同时,由于农村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原始设定以及在使用上的产权和用途等诸多限制,导致对许多问题的考察,过度关注于制度层面,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本质。

与农地边际化不同,农村宅基地由于其使用制度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独特的边际化类型和特征。主要包括以宅基地利用率下降为特征的显性边际化和以宅基地用途功能转变为特征的隐性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一般会以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变化、土地用途转移与多功能利用、土地利用制度和经营模式转变等方式体现。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诊断可分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宅基地利用率指标,筛选出显性边际化的宅基地;其次,通过自住面积指标,筛选出宅基地用途与功能转变下的隐性边际化;最后,可以通过对宅基地利用成本变化的考察,测度现有宅基地边际化的压力,筛选出有边际化趋势的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在宏观尺度上与农村经济和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中观尺度上,受到宅基地区位、区域土地资源供需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多重影响;在微观尺度上,则关系到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农户家庭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表现形式和诊断标准必然在区域上存在差异,如宅基地利用率的诊断可根据农户外出务工的特征差异选取家庭常住人口比例、家庭常住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年宅基地空置时间等具体指标加以测算;宅基地利用成本的诊断则可以根据其边际化的类型,测算劳动力异地就业和宅基地经营性开发方面的机会成本变化。因此,对于宅基地边际化的考察,还应从区域分异特征和机理方面作深入的分析考察,通过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案例研究可进一步揭示现象的形成机理,为当前开展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土地的统筹优化配置也具有积极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31] [Zhou J, Yang Q Y, Xin G X, et al.2010.

The impact of rural households' concurrent business behaviors response on the housing land-use pattern in poor mountain area: Based on a survey of 568 households in Yunyang County, Chongqing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9(10): 1767-177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10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贫困山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对相关的土地利用活动影响深刻。采用重点与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微观尺度定量分析了云阳县568户农户兼业行为与居民点用地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居民点用地整理挖潜提供认识依据。结果表明:(1)云阳县农户兼业现象普遍,依据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差、非农劳动投入比重,将农户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兼业类型;(2)老龄和女性人口少、且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兼业水平最高,人口数量多、分工多元化的农户兼业水平居中;(3)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活动的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较小,约为180m<sup>2</sup>,土地利用粗放且多样化程度高,其中,纯农业户圈养与堆棚用地比重较高,农业主导型院坝用地比重较高;(4)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大,约为190m<sup>2</sup>,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且多样性下降,堆棚用地弱化,住房用地占主导;(5)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约为160~130m<sup>2</sup>,土地集约度较高,多样性下降,居民点中生产性用地比重下降、居住性用地比重上升。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潜必须与农户的兼业需求相适应。</p>
[32] 朱凤凯. 2014.

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

.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本文引用: 2]     

[Zhu F K.2014.

Study on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suburban Beijing[D].

Beijing,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2]     

[33] Long H L.2014.

Special issue on "Land use policy in China"

[J]. Land Use Policy, 40: 1-146.

[本文引用: 1]     

[1] 陈利根, 王琴, 龙开胜. 2011.

农民宅基地福利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J]. 农村经济, (12): 13-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民宅基地的无偿无期限使用制度以及其多功能性,使得农民宅基地福利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宅基地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情感因素。本文阐述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宅基地福利水平以及影响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宅基地福利水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Chen L G, Wang Q, Long K S.2011.

Nongmin zhaijidi fuli shuiping yingxiang yinsu de lilun fenxi

[J]. Rural Economy, (12): 13-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民宅基地的无偿无期限使用制度以及其多功能性,使得农民宅基地福利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宅基地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情感因素。本文阐述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宅基地福利水平以及影响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宅基地福利水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 程国栋. 2005.

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

.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本文引用: 1]     

[Cheng G D.2005.

A study of Chinese farmers' property income[D].

Fuzhou, China: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3] 郭晓丽, 冯淑怡, 吕沛璐, . 2014.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和理论解释: 以广东省佛山市“三旧”改造为例

[J]. 资源科学, 36(8): 1554-1562.

URL      [本文引用: 1]     

[Guo X L, Feng S Y, Lv P Y, et al.2014.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 case study on old town, old village and old factory transformation in Foshan

[J]. Resources Science, 36(8): 1554-1562.]

URL      [本文引用: 1]     

[4] 郝海广, 李秀彬, 张惠远, . 2015.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地边际化的驱动作用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9(3): 50-56.

URL      [本文引用: 1]     

[Hao H G, Li X B, Zhang H Y, et al.2015.

Impact o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farming labor on the agricultural land marginalization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9(3): 50-56.]

URL      [本文引用: 1]     

[5] 黄惠玲. 2013.

广州市海珠区城中村出租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 兰州: 兰州大学.

[本文引用: 1]     

[Huang H L.2013.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about rental housing manage model for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D].

Lanzhou,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6] 黄利民, 张安录, 刘成武. 2008.

农地边际化进程理论和实证研究

[J]. 生态经济, (8): 28-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农地利用的纯收益逐年降低,且其后出现农地利用集约度降低和相应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农地的弃耕撂荒现象时,就出现了农地的边际化现象。农地在边际化的进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边际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边际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初始边际化、中期边际化、完全边际化。本文依托湖北省通城县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通城县的两种代表性农地——水田和旱地的边际化进程。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农地的边际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类型农地的边际化进程也有差别。在通城县,旱地的边际化进程快于水田。一般来说,边际化会导致相应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而完全边际化会直接导致农地的弃耕撂荒。

[Huang L M, Zhang A L, Liu C W.2008.

The study on the course of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rable land

[J]. Ecological Economy, (8): 28-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农地利用的纯收益逐年降低,且其后出现农地利用集约度降低和相应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农地的弃耕撂荒现象时,就出现了农地的边际化现象。农地在边际化的进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边际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边际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初始边际化、中期边际化、完全边际化。本文依托湖北省通城县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通城县的两种代表性农地——水田和旱地的边际化进程。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农地的边际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类型农地的边际化进程也有差别。在通城县,旱地的边际化进程快于水田。一般来说,边际化会导致相应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而完全边际化会直接导致农地的弃耕撂荒。
[7] 李培林. 2002.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1): 168-179, 209.

URL      [本文引用: 1]     

[Li P L.2002.

Tremendous changes: The end of villages: A study of villages in the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 168-179, 209.]

URL      [本文引用: 1]     

[8] 李秀彬. 1999.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J]. 自然资源学报, 14(4): 329-33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1999.04.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国家、省、县三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②非农产业占地的多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仍十分敏感;③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建议重新检讨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出了应尽快从行政区&ldquo;耕地总量平衡&rdquo;向&ldquo;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rdquo;转移等政策措施

[Li X B.1999.

Change of arable land area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4(4): 329-33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1999.04.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国家、省、县三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②非农产业占地的多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仍十分敏感;③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建议重新检讨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出了应尽快从行政区&ldquo;耕地总量平衡&rdquo;向&ldquo;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rdquo;转移等政策措施
[9] 李秀彬. 2002.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J]. 地理科学进展, 21(3): 195-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ldquo;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rdquo;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Li X B.2002.

Explanation of land use chang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1(3): 195-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ldquo;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rdquo;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10] 李秀彬, 赵宇鸾. 2011.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1(10): 9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1.10.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 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 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过程,存在着必然性。其直接原因,是农林交错带的农业在与森林竞争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失去优 势。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林木产品需求增加,是森林竞争力提高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的经济驱动力;而转型前农业扩张引起的 生态退化,则是其政策驱动力。在中国森林转型初期,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中国迎来了劳动力工资持 续上涨的阶段。以坡耕地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农地利用方式,由于难以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与平原区农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被"边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 高。这给森林面积或自然生态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

[Li X B, Zhao Y L.2011.

Forest transition, agricultural land margin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1(10): 9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1.10.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 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 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过程,存在着必然性。其直接原因,是农林交错带的农业在与森林竞争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失去优 势。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林木产品需求增加,是森林竞争力提高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的经济驱动力;而转型前农业扩张引起的 生态退化,则是其政策驱动力。在中国森林转型初期,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中国迎来了劳动力工资持 续上涨的阶段。以坡耕地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农地利用方式,由于难以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与平原区农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被"边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 高。这给森林面积或自然生态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
[11]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 2013.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162-168.

URL      [本文引用: 1]     

[Li Y J, Chen T, Wang J, et al.2013.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n metropolitan fringe: A case of Beijing City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4):162-168.]

URL      [本文引用: 1]     

[12] 林超, 谭峻. 2013.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宅基地功能演变分析的视角

[J]. 经济体制改革, (5): 69-72.

URL      [本文引用: 1]     

[Lin C, Tan J.2013.

Nongcun zhaijidi zhidu gaige yanjiu: Jiyu zhaijidi gongneng yanbian fenxi de shijiao

[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5): 69-72.]

URL      [本文引用: 1]     

[13] 刘成武, 李秀彬. 2005.

农地边际化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

[J]. 地理科学进展, 24(2): 106-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5.02.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本文对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土地的概念与本质、农地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农地边际化是一种受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地变得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的过程。在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会有不同的行为响应,从而导致区域土地利用在&ldquo;集约度、播种面积、用途转移与土地经营制度&rdquo;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地利用的&ldquo;边际收益指标&rdquo;、&ldquo;集约度指标&rdquo;与&ldquo;播种面积指标&rdquo;是诊断农地边际化的三大指标。一般而言,如果该农地利用的&ldquo;边际收益&rdquo;为负,且在随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ldquo;集约度下降、播种面积缩小,甚至弃耕撂荒&rdquo;等变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该农地利用出现了边际化现象。但不同类型农地边际化,其诊断标准也有差异。</p>

[Liu C W, Li X B.2005.

The character and diagnostic criterion for marginisation of the arable land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4(2): 106-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5.02.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本文对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土地的概念与本质、农地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农地边际化是一种受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地变得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的过程。在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会有不同的行为响应,从而导致区域土地利用在&ldquo;集约度、播种面积、用途转移与土地经营制度&rdquo;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地利用的&ldquo;边际收益指标&rdquo;、&ldquo;集约度指标&rdquo;与&ldquo;播种面积指标&rdquo;是诊断农地边际化的三大指标。一般而言,如果该农地利用的&ldquo;边际收益&rdquo;为负,且在随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ldquo;集约度下降、播种面积缩小,甚至弃耕撂荒&rdquo;等变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该农地利用出现了边际化现象。但不同类型农地边际化,其诊断标准也有差异。</p>
[14] 刘成武, 李秀彬. 2006.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 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

[J]. 地理研究, 25(5): 895-90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0<sup>2</sup>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以稻谷、小麦与玉米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ldquo;一次边际化迹象与两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rdquo;。农地边际化迹象出现在1987年前后,但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农地&ldquo;边际化&rdquo;特征不明显;第一次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出现在1991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1996年以后,后一次边际化现象范围更广、程度更重。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的显著下降、播种面积的明显缩小以及严重的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均与农地边际化的作用密切相关。用农地边际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p>

[Liu C W, Li X B.2006.

Diagnosis on the marginalisation of arable land use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5(5): 895-90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0<sup>2</sup>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以稻谷、小麦与玉米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ldquo;一次边际化迹象与两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rdquo;。农地边际化迹象出现在1987年前后,但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农地&ldquo;边际化&rdquo;特征不明显;第一次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出现在1991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1996年以后,后一次边际化现象范围更广、程度更重。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的显著下降、播种面积的明显缩小以及严重的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均与农地边际化的作用密切相关。用农地边际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p>
[15] 刘彦随. 2007.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地理学报, 62(6): 563-57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 年,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 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 沿海地区 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 2010 年、2020 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 6.0%,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 年, 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 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 乡村人口由3.06 亿人降为2.19 亿人, 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 未能实现农村人口 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 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 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 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p>

[Liu Y S.2007.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2(6): 563-57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6.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 年,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 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 沿海地区 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 2010 年、2020 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 6.0%,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 年, 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 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 乡村人口由3.06 亿人降为2.19 亿人, 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 未能实现农村人口 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 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 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 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p>
[16]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2009.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 地理学报,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Liu Y S, Liu Y, Zhai R X.2009.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0): 1193-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17] 龙花楼. 2012.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31(2): 131-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Long H L.2012.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1(2): 131-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4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18] 龙花楼, 李秀彬. 2005.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J]. 地理学报, 60(2): 179-18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mdash;玉树区到泸州&mdash;迪庆区、恩施&mdash;重庆区、铜陵&mdash;宜昌区直至上海&mdash;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 (区、市) 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p>

[Long H L, Li X B.2005.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0(2): 179-18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mdash;玉树区到泸州&mdash;迪庆区、恩施&mdash;重庆区、铜陵&mdash;宜昌区直至上海&mdash;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 (区、市) 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p>
[19]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2009.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地理学报,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Long H L, Li Y R, Liu Y S.2009.

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10): 1203-12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10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p>
[20] 罗和国. 2006.

天河区城中村出租屋市场研究[D]

. 广州: 暨南大学.

[本文引用: 1]     

[Luo H G.2006.

The market research of Village-in-city rental housing in Tianhe District[D].

Guangzhou, China: Jinan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21] 祁黄雄, 陆建广. 2010.

农村宅基地开发利用的案例研究: 浙江联众公司“城仙居”模式利弊分析

[J]. 中国土地科学, 24(5):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0.05.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研究目的:有效利用农村宅基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得出联众模式的运行机理图,分析这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论:企业参与有助于农村宅基地利用,并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但需要政府规范管理,控制风险。

[Qi H X, Lu J G.2010.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 case study on the urban-immortal residence model of land leisure industry group limited (Lianzhong Company), Zhejiang Province

[J]. China Land Science, 24(5):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0.05.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研究目的:有效利用农村宅基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得出联众模式的运行机理图,分析这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论:企业参与有助于农村宅基地利用,并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但需要政府规范管理,控制风险。
[22] 宋伟, 陈百明, 张英. 2013.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 32(1): 20-2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托全国范围内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典型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区位和地形条件下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在当前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可满足我国未来10~20年新增农村人口的用地需求。

[Song W, Chen B M, Zhang Y.2013.

Typ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llage-hollowing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2(1): 20-2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托全国范围内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典型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区位和地形条件下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在当前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可满足我国未来10~20年新增农村人口的用地需求。
[23] 谭明智. 2014.

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

[J]. 中国社会科学, (7): 125-142.

URL      [本文引用: 1]     

[Tan M Z.2014.

Strict control and incentive: evolution of the policy of linking decrease of arable land with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its local implementation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7): 125-142.]

URL      [本文引用: 1]     

[24]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秧分. 2013.

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山东省村庄调查数据

[J]. 自然资源学报, 28(1): 10-1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1.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quot;一户多宅&quot;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quot;资源基础&quot;,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p>

[Wang J Y, Liu Y S, Chen Y F.2013.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ollowing village degre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sample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8(1): 10-18.]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1.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受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与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采用GIS、遥感和参与式农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山东省76个村庄的0.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逐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选取农村空心化程度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村空心化程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与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村庄人均收入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村庄发展规划缺失与宅基地管理滞后,&quot;一户多宅&quot;现象严重,户均宅基地宗数增多,直接导致宅基地空废闲置,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村庄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滞后,内生性发展能力衰退,导致村庄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力下降,是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加的内生因素;耕地是农村空心化发展的&quot;资源基础&quot;,人均占有耕地多的村庄,村庄扩展空间相对充足,农户宅基地利用粗放,导致空置废弃宅基地多,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为防止或控制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应逐步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划定村庄空间增长边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培育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村庄要素凝聚力;甄别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农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区,制定差别化的防控对策。</p>
[25] 魏立华, 阎小培. 2005.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 “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 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

[J]. 管理世界, (8): 48-5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中村”问题、现象及改造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均是从“单体城市内部”进行考虑,忽视了“城中村”作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而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鉴于农民工等为大城市流动人口主体的现实,文章重点剖析了农民工进城以及进城之后选择“聚居”的内在要求;此外“城中村”因其城乡分割的制度、优越的区位优势、提供低收入住房而成为“天然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Wei L H, Yan X P.2005.

Zhongguo jingji fada diqu chengshi feizhengshi yimin jujuqu: "Chengzhongcun" de xingcheng yu yanjin: Yi Zhujiang Sanjiaozhou zhu chengshi weili

[J]. Management World, (8): 48-5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中村”问题、现象及改造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均是从“单体城市内部”进行考虑,忽视了“城中村”作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而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鉴于农民工等为大城市流动人口主体的现实,文章重点剖析了农民工进城以及进城之后选择“聚居”的内在要求;此外“城中村”因其城乡分割的制度、优越的区位优势、提供低收入住房而成为“天然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26] 夏莉艳. 2009.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1):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465.2009.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一个长期趋势,金融危机也难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及空心村的形成、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的契机,引导其投身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Xia L Y.2009.

Negative effects of labor force drain on rural economy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9(1):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465.2009.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一个长期趋势,金融危机也难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及空心村的形成、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的契机,引导其投身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7]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2007.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J]. 经济地理, 27(6): 93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6.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Xing G R, Xu Y L, Zheng Y.2007.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evolution types and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27(6): 93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6.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28] 章波, 唐健, 黄贤金, . 2006.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6.0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流转情况.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区域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售卖、出租和征收等,近郊以出租为主,远郊以售卖为主,并形成了以自发流转为特征的农村宅基地隐形市场.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流转市场日趋发达,宅基地管理应采取疏导方式而非强堵手段.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准许宅基地入市,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Zhang B, Tang J, Huang X J, et al.2006.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developed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suburb

[J]. China Land Science, 20(1):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6.0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流转情况.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区域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宅基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售卖、出租和征收等,近郊以出租为主,远郊以售卖为主,并形成了以自发流转为特征的农村宅基地隐形市场.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的宅基地流转市场日趋发达,宅基地管理应采取疏导方式而非强堵手段.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准许宅基地入市,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29] 张德元. 2011.

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变迁研究

[J]. 调研世界,(11): 21-23, 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7794.2011.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市场化深入及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农村宅基地功能变迁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农村宅基地在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正逐步由保障性向资产性转变,这种变迁是中国社会变迁、制度变迁和公民觉醒的必然;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滞后于其功能变迁,我国已经为此付出或将要付出惊人的社会成本、制度成本和个人成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宅基地现行制度与其功能变迁存在诸多冲突;农村宅基地功能变迁呼唤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Zhang D Y.2011.

Nongcun zhaijidi de gongneng bianqian yanjiu

[J].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11): 21-23, 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7794.2011.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市场化深入及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农村宅基地功能变迁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农村宅基地在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正逐步由保障性向资产性转变,这种变迁是中国社会变迁、制度变迁和公民觉醒的必然;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滞后于其功能变迁,我国已经为此付出或将要付出惊人的社会成本、制度成本和个人成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宅基地现行制度与其功能变迁存在诸多冲突;农村宅基地功能变迁呼唤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30] 郑哲. 2011.

温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本文引用: 1]     

[Zheng Z.2011.

The current statu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Wenzhou[D].

Nanjing, China: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本文引用: 1]     

[31] 周婧, 杨庆媛, 信桂新, . 2010.

贫困山区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居民点用地形态: 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

[J]. 地理研究, 29(10): 1767-177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100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贫困山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对相关的土地利用活动影响深刻。采用重点与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微观尺度定量分析了云阳县568户农户兼业行为与居民点用地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居民点用地整理挖潜提供认识依据。结果表明:(1)云阳县农户兼业现象普遍,依据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差、非农劳动投入比重,将农户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兼业类型;(2)老龄和女性人口少、且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兼业水平最高,人口数量多、分工多元化的农户兼业水平居中;(3)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活动的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较小,约为180m<sup>2</sup>,土地利用粗放且多样化程度高,其中,纯农业户圈养与堆棚用地比重较高,农业主导型院坝用地比重较高;(4)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大,约为190m<sup>2</sup>,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且多样性下降,堆棚用地弱化,住房用地占主导;(5)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约为160~130m<sup>2</sup>,土地集约度较高,多样性下降,居民点中生产性用地比重下降、居住性用地比重上升。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潜必须与农户的兼业需求相适应。</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