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6 , 35 (5): 537-5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5.002

研究综述

中国地理研究特点与态势——基于“四地”刊物高被引论文的分析

李钢, 王会娟, 孔冬艳, 梁燕均, 谭然, 刘倩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27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trends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China: A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articles in four major Chinese geographic journals

LI Gang, WANG Huijuan, KONG Dongyan, LIANG Yanjun, TAN Ran, LIU Qia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接受日期:  2015-12-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5-27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119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4JM5205)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TYETP20155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钢(1979-),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蝗灾、旅游地理与犯罪地理研究,E-mail: lig@nwu.edu.cn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以下简称“四地”或四刊)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数据,选取各刊被引量前500位的论文,从时间特征、位次特征、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所属地区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地理研究的特点与态势。结果表明:①四刊论文贡献量的时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高被引论文年代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高被引论文同位次被引量变化曲线是比较期刊影响力的一种较好方法,四刊曲线均呈现负幂函数曲线衰减态势;③四刊论文作者个数及关键词个数变化整体上较为同步,论文数量随着作者数的增加而呈现“倒勺”变化,关键词个数总体上呈现“趋多避少”的态势;④关键词大类统计反映了四刊的关注重点与差异,核心词根统计揭示了研究焦点与学术支点,空间、城市、土地、变化、生态、中国、区域、旅游、环境、发展等词根出现频次最高;⑤入围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大多从事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一批领军人物和活跃研究者贡献突出且优势明显;⑥《地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在各自层面首位度明显。最后,从研究时效及结果解释力、中外研究数据统筹、学术贡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团队评价及中国地理研究均衡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指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地理研究 ; 特点 ; 趋势 ; 文献计量 ; “四地”刊物 ; 高被引论文 ; 中国

Abstract

W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ly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top 500 highly ci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four major Chinese geographic journal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Geographical Research,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Progress in Geography, with regard to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rticles, ranking feature, keywords,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spective regions of first author institution. This article aim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hinese geography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With regard to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articles, the four journals differed while highly cited article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1995-2010. (2) The four journals showed a descending trend of negative power function in citation curves by citation ranking. (3) A similar trend appeared in both author and keywords’ numbers per article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articles having 2~3 authors and 3~5 keywords, and the numbers of keywords are relatively high. (4) The keywords category statistics distinguished the key fields of the four journals while the core keywords statistics revealed key research topics and geographic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articles, with high frequency core keywords such as space, urban, land, change, ecology, China, region,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5) Most of the well published lead authors engaged in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and a group of academic leaders and active researcher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6)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Beijing were at the top of the lists of journal, institution, and region rankings. Final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work such as timeliness of study and explanatory pow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ata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for academic contribution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team evaluat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ic research.

Keywords: geographic research ; characteristics ; trends ; bibliometrics ; four major Chinese geographic journals ; highly cited articles ; China

0

PDF (552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钢, 王会娟, 孔冬艳, 梁燕均, 谭然, 刘倩. 中国地理研究特点与态势——基于“四地”刊物高被引论文的分析[J]. , 2016, 35(5): 537-5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5.002

LI Gang, WANG Huijuan, KONG Dongyan, LIANG Yanjun, TAN Ran, LIU Qian.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trends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China: A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articles in four major Chinese geographic journals[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 537-55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5.002

1 引言

大数据时代(Big Data Era)背景下和开放网络数据平台支持下,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开展刊物分析与主题分析以获得某个学术刊物或研究领域的进程与动态,已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趋势。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作过统计分析,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如Whitehand(1985)借助SSCI数据库对人文地理学者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小部分学者贡献了大部分的被引量,1970年代早期的高被引者主要来自北美大学中从事城市与经济地理研究的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高被引量与作者年龄的关系及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Foster等(2007)对1982-2006年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作了引文分析,指出经济地理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量均由英、美、加等国作者主导,未来研究日趋国际化,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本文合称“四地”或四刊)是中国最主要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其载文反映了中国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与趋势。总体而言,涉及《地理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远多于其他三刊。如专门针对《地理学报》的刊物分析,有涉及创刊70年或80年的载文分析(周廷刚, 2004; 董留群等, 2014; 王铮等, 2014),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分析(钟赛香等, 2014),从载文透视中国人文地理学(何书金等, 2004)和中国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 2014)的发展,以及《地理学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影响力分析(施振宏, 2007);也有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发展对比分析(吴殿廷等, 2008; 李小玲, 2014),以及总结《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赵歆等, 2014)。专门针对《地理科学》的刊物分析主要关注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例如分析该刊论文的引文情况(陈桂香, 1997)和分析该刊作者群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规律(全华等, 2001)。相对而言,关于《地理科学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较少,未见专门的刊物分析,也鲜见于主题分析。《地理研究》亦未见专门的刊物分析,但见于多种刊物的综合对比的主题分析,更常与《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一道以“三地”组合被讨论,如针对不同时段和主题的研究趋势分析(姚翠珍, 1994),引文分析(陈侠, 1996)和核心期刊作者群对比分析(孔令平等, 2005),以及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刘云刚, 2011)等。近年来,文献计量分析在人文地理尤其是旅游地理领域越发多见,如针对综合学术期刊的人文地理学文献分析(金晓斌等, 2012),将地理刊物与其他中文刊物相结合的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汪德根等, 2003),以及与国外刊物相比较的旅游研究异同分析(汪德根等, 2011)。此外,也有学者对专业性地理刊物开展过类似的分析,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如对《干旱区地理》的载文分析(宁宝英等, 2011)。

综上可见,已有研究多为载文分析、主题分析和引文分析,鲜有基于被引量视角的刊物比较分析。就“四地”刊物而言,针对《地理学报》的分析最多且涉及面广;针对《地理科学进展》的专门分析和主题分析最少;针对《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的主题分析较多,但专门分析不足且亟需更新;总体上都缺乏从学术贡献及绩效评价角度的分析,更鲜有对比“四地”刊物的专门分析。为了进一步论证“四地”与地理研究者及所在机构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并从中反映中国地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程、现状与未来,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丁学东, 1993)和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以“四地”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数据,选取各刊被引量前500位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就时间特征、位次特征、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所属地区等指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尝试解析中国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态势与启示。

2 文献资源的获取

本文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的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为检索来源,在2015年2月1日13:00-16:00先后对“四地”刊物进行检索,首先获取四刊逐年载文量变化信息,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由此可以考察刊物的出刊和停刊年份及其载文量的变化趋势(图1)。

图1   四刊出刊年份分布及其载文数量变化

Fig.1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f four major geographic journals in China

进一步获取各刊被引量排名前500位的文献相关信息,未发现短讯、会议介绍、投稿须知、书评等入围,最后构建4个基于被引量前500位的研究论文框架数据库,其刊物及载文的相关统计信息见表1

表1   “四地”刊物及载文的相关统计信息

Tab.1   Statistics of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and their published articles

刊名《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
时间跨度(年数)1934-2014年(81)1982-2014年(33)1981-2014年(34)1982-2014年(33)
出刊年数:停刊年数68:1333:033:133:0
文献总量4768366933593164
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量22187447192151
第500位论文被引量76444027
前500位论文被引量中位值129.5716351
前500位论文被引量平均值175.034105.21286.51681.790
平均值比重0.39020.23460.19290.1823

新窗口打开

鉴于《地理学报》第500位论文被引量为76,此后还有6篇论文被引量同为76,因此选取前506篇论文作为本刊研究框架数据。如法炮制,分别选取《地理研究》前505篇,《地理科学》前508篇,《地理科学进展》前502篇论文作为各自研究框架数据(由于《地理科学进展》1982-1996年曾用刊名《地理译报》,因此被引量位于前502位的论文中包括6篇于1982、1983、1984、1988、1989、1993年发表于《地理译报》的论文)。

3 时间与位次特征

3.1 发表年份特征

总体而言,四刊被引量排名前500位的论文(图2)主要集中在1980-2010年,其中高密度区间位于1995-2010年。1967-1977年呈现空白区间是由于这期间四刊均未出刊,1936-1950年只有《地理学报》刊文,由于刊文较早且刊文量较少,因此高被引论文也呈现空白区间。就单刊的高被引论文贡献量而言,1980年以前仅有《地理学报》出刊,因此这期间其贡献最多;1980-1995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贡献相对较多,《地理科学进展》(实为《地理译报》)贡献量相对较少;1995-2010年,四刊均有较大贡献,《地理科学进展》贡献最多。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地理科学进展》和《地理研究》上升趋势明显,说明随着论文位次的递增,论文发表年份渐晚,即前500位论文的前半段相对较早发表,后半段相对较晚发表;《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基本保持平稳微升态势,说明二刊前后半段论文在发表年份上分布相对均衡。

图2   四刊Top500论文发表年份的分布特征

Fig.2   Year of publication of the top 500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3.2 同位次论文被引量变化特征

汇总四刊排名前10的论文被引量(表2),进入四刊被引量总排名前10的情况为:《地理学报》7篇,分别位于1、3、4、5、6、7、8名,《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三刊各有1篇入围前10名,分别位于9、10、2名。就变化梯度而言,《地理科学进展》首、次位论文被引量差距最大,为1554;其次是《地理学报》为748,因此该二刊首位论文的“首位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刊(《地理研究》为32,《地理科学》为38)。

表2   四刊排名前十论文被引量统计表

Tab.2   Citation statistics of the top 10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位次《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
122187447192151
21470712681597
31003608653582
4938548350483
5871498331444
6833476330440
7753475319439
8698415318406
9687410310363
10649410307356

新窗口打开

为了便于显示差异和趋势,选取各刊5-500位论文被引量绘制图3,由同位次论文被引量比较可知:从总体趋势看,四刊被引量随着位次数值的增加呈现负幂函数曲线衰减态势,即被引量在靠前位次衰减快速,在靠后位次衰减缓慢,从而体现了前后位次论文存在累积性的两极分化。《地理学报》明显高于其他三刊,位列第1;《地理研究》略高于余下两刊,随着位次增加,逐步向《地理科学》靠拢;《地理科学》与《地理科学进展》则呈现相交变化:在位次前小段(5-85)比较胶着,《地理科学进展》略高于《地理科学》,在第86位时二者相等,在位次后大段(87-500)则《地理科学》逐渐高于《地理科学进展》,并逐步缩小与《地理研究》的差距。综合四刊前500位次论文的被引量呈现的整体变化趋势,可初步判断四刊的综合影响力的顺序从高到低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这与表1反映的权重结果一致,可见高被引论文同位次被引量变化曲线是比较期刊影响力一种较好方法。

图3   四刊同位次论文被引量变化趋势

Fig.3   Citation number of articles of different citation ranking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3.3 作者个数特征

论文署名作者的个数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能反映论文的合著度和组织分工的广度。在框架数据内,四刊呈现的篇均作者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地理学报》3.10,《地理研究》2.98,《地理科学进展》2.90,《地理科学》2.84。

四刊论文作者个数变化(图4)整体上较为同步,2个作者论文比重最高,3个作者论文比重接近2个作者论文,位居第2,1个作者论文或4个作者论文的比重接近且居于中高,其余5个及以上作者的比重大体上呈递减趋势。若统计独著率和合著率可以发现,四刊独著率均介于13%~18%之间,合著率则介于82%~87%之间。随着四刊论文作者个数的增加,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现“倒勺”变化态势,大量论文的完成者为4人及以下,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理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或群体集中性。

图4   四刊论文署名作者个数变化

Fig.4   Number of authors of the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4 关键词特征

4.1 关键词个数特征

论文关键词个数特征能反映论文的写作偏好和知识面的宽度。在框架数据内,四刊的篇均关键词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地理学报》4.8个,《地理研究》4.2个,《地理科学》4.1个,《地理科学进展》4.0个。从图5可知,四刊论文关键词个数变化总体上较为同步,其共同点是:关键词个数极值均为10个,均无9词论文,都是4词论文最多(比重介于34%~46%之间),6词论文数量多于2词论文,7词论文和8词论文多于或等于1词论文;其差异在于:唯独《地理学报》5词论文多于3词论文,其余三刊则相反。总体而言,四刊3词及以上论文占据绝大多数,因此关键词个数呈现“趋多避少”的态势,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地理研究的领域宽泛、对象多元及方法多样等特征。

图5   四刊论文关键词个数变化特征

Fig.5   Number of keywords of the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4.2 关键词大类特征

关键词词频统计可以反映论文的研究特征,如时间、空间、主题、理论、方法、数据、视角等方面;对高被引地理论文的关键词分析则可以探察地理研究的焦点领域。为将分散的关键词集中聚焦,对语义一致者进行归类计数,对语义并列者予以对比展示,提取近300组高频核心词及与之语义并列的部分低频核心词,进而综合获得关键词大类统计排序(表3)。从四刊合计的总量上来看,生态/环境/资源/景观、分析方法、格局、过程、区域、城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空间、土地、陆地水、气候和土壤等相关领域大类累计频次超过300次,是四刊高被引论文重点关注的领域。四刊在多数关键词大类上出现频次较为同步,就差异而言,在土地、气候、土壤、中国、旅游、农村、地貌、植被、进展综述、沼泽湿地、机制机理等关键词大类上出现较大反差,最高与最低数量相差接近或超过2倍,体现了各刊在高被引论文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表3   四刊合计出现频次大于40次的关键词大类统计

Tab.3   Categories of keywords with frequency of 40 times and above i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关键词大类《地理
学报》
《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
学进展》
四刊合计关键词大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
学进展》
四刊合计
生态/环境/资源/景观等155180224298857地貌相关47414117146
分析方法156172174186688流域相关54303031145
格局相关191168169114642评价/评估23284447142
过程相关152106122125505指数/指标46323133142
区域相关11312098118449年代相关5219356112
城市相关13411410687441植被相关3323142797
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相关100117100108425区域范围2813371593
空间1031059588391进展综述412185488
土地/LUCC926765129353湿地/沼泽67461877
陆地水相关9062104833391716103376
气候相关120639140314机制/机理/规律212422774
土壤相关88858647306全球/世界/国际/国外1717112772
驱动影响因素关系70847463291体系1518182071
模型/模式/模拟58746179272海洋相关2312181265
地信遥感87484965249数据812152762
产业相关71705154246气候变化201319961
中国124422834228理论1014122460
灾害/污染/风险相关54376356210方法129132660
旅游33776235207时空2013131258
发展50455158204网络1320131157
省市相关6566452720331511451
分析38584639181对策/政策51692050
农村相关64413339177沙漠相关16215841
特定对象69304925173综合13971140
地理58253641160

新窗口打开

4.3 核心词根统计特征

综合统计出现频次高于40次的核心词根共计65组(图6),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核心词根是空间、城市、土地、变化、生态、中国、区域、旅游、环境、发展,均在200次以上。当然,四刊在土地、生态、中国、旅游、环境、地理、气候、资源、景观等核心词根方面,最高最低二者之间相差接近或超过两倍,同样反映了不同刊物高被引论文的侧重点差异。

图6   四刊合计出现频次大于40次的关键词核心词根统计

Fig.6   Statistics of core keywords with frequency of 40 times and above in al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5 作者分析与评价

5.1 高被引论文作者

将四刊论文按照被引量汇总统计(表4),280次及以上者可入围总排名前100位,其中《地理学报》贡献刊内前50篇,《地理研究》贡献刊内前24篇,《地理学科进展》贡献刊内前14篇,《地理科学》贡献刊内前12篇。在篇数贡献上,《地理学报》首位度明显。但首、次位论文的被引量差异不大,可见首位论文的首位度不明显。

表4   四刊综合被引量前100位论文列表

Tab.4   Top 100 articles by citation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总排名题名作者被引量来源期刊刊内排名
1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
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李秀彬2218地理学报1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王秀兰, 包玉海2151地理科学进展1
3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1470地理学报2
4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1003地理学报3
5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 赵荣, 邱扶东, 方芳938地理学报4
6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陈东景871地理学报5
7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 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833地理学报6
8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张明753地理学报7
9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
因分析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744地理研究1
10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陆大道719地理科学1
11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712地理研究2
12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刘盛和, 吴传钧, 沈洪泉698地理学报8
13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傅伯杰, 陈利顶687地理学报9
14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肖笃宁, 李秀珍681地理科学2
15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吴必虎653地理科学3
16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翟盘茂, 潘晓华649地理学报10
17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朱会义, 李秀彬627地理学报11
18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覃志豪, Zhang Minghua, Arnon Karnieli, Pedro Berliner617地理学报12
19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蔡运龙608地理研究3
20新城市化进程: 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
点探讨
宁越敏607地理学报13
21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王思远, 刘纪远,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598地理学报14
22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杨永兴597地理科学进展2
23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吴必虎592地理学报15
24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585地理学报16
25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于兴修, 杨桂山582地理科学进展3
26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李丽娟, 郑红星561地理学报17
27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毛汉英548地理研究4
28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崔功豪, 马润潮535地理学报18
29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叶笃正, 丑纪范,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528地理学报19
30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李小建, 乔家君504地理学报20
3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黄金川, 方创琳498地理研究5
32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 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陆大道490地理学报21
33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邵晓梅, 刘庆, 张衍毓483地理科学进展4
34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吴玉萍, 董锁成, 宋键峰476地理研究6
35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刘彦随, 陈百明475地理研究7
36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樊杰466地理学报22
37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蔡运龙, 傅泽强, 戴尔阜460地理学报23
38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陈百明, 刘新卫, 杨红444地理科学进展5
39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李秀彬440地理科学进展6
40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赵跃龙, 张玲娟439地理科学进展7
41河北省遵化平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 变异函数与Kriging插值分析郭旭东,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432地理学报24
42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林忠辉, 莫兴国, 李宏轩, 李海滨431地理学报25
总排名题名作者被引量来源期刊刊内排名
4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徐建华, 鲁凤, 苏方林, 卢艳415地理研究8
44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顾朝林, 陈田, 丁金宏, 虞蔚413地理学报26
45-46*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张晓东, 池天河410地理研究9
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陈健昌, 保继刚410地理研究10
47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王中根, 刘昌明, 黄友波406地理科学进展8
48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 以南京等城
市为例
崔功豪, 武进392地理学报27
49-50*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保继刚, 郑海燕, 戴光全389地理学报28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王绍强, 周成虎389地理研究11
51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章锦河, 张捷386地理学报29
52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范业正381地理学报30
53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邵晓梅, 杨勤业, 张洪业376地理研究12
54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374地理学报31
5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 从信息熵到分
数维
陈彦光, 刘继生368地理研究13
56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龙花楼, 李秀彬364地理学报32
57中国生态旅游: 可持续旅游的基石郭来喜363地理科学进展9
58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唐顺铁357地理研究14
59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朱一中, 夏军, 谈戈356地理科学进展10
60-62*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350地理学报3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刘继生, 陈彦光350地理研究1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赵敏, 周广胜350地理科学4
63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九寨沟
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张思彦, 潘冰340地理学报34
64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 以广州为例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336地理研究16
65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牛亚菲335地理研究17
66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张秋菊, 傅伯杰, 陈利顶331地理科学5
67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刘旭华330地理科学6
68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郭其蕴327地理学报35
69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崔凤军, 刘家明325地理科学进展11
70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周成虎, 万庆, 黄诗峰, 陈德清320地理学报36
7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吴玉鸣, 徐建华319地理科学7
72-73*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冷疏影, 李秀彬318地理学报37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吴晋峰, 包浩生318地理科学8
74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317地理学报38
75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316地理学报39
76-77*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蒲英霞, 葛莹, 马荣华, 黄杏元, 马晓冬313地理研究18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刘盛和313地理科学进展12
78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陈佑启, PeterH.Verburg310地理科学9
79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 以贵
州省为例
张惠远, 赵昕奕, 蔡运龙, 殷静309地理研究19
80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
的模拟
黎夏, 叶嘉安308地理学报40
81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蔡运龙307地理科学10
82-83*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刘晓冰, 保继刚305地理研究20
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鲍全盛, 王华东305地理科学11
84-86*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蔡运龙304地理学报41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周一星304地理科学12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陈百明304地理科学进展13
总排名题名作者被引量来源期刊刊内排名
87-88*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金凤君, 王姣娥303地理学报42
外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薛凤旋, 杨春303地理学报43
89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竺可桢302地理学报44
90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孙睿, 朱启疆299地理学报45
91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保继刚293地理学报46
92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
园之比较
陆林292地理学报47
93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陈佑启, PeterH. Verburg, 徐斌291地理科学进展14
94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 以重庆渝北区
为例
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 周滔,
刘筱非
288地理研究21
95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周宇宇285地理研究22
96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王缉慈283地理学报48
97-98*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以河北省遵
化市为例
郭旭东,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
明, 李俊然
282地理学报49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崔凤军, 杨永慎282地理研究23
99-100*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张雷280地理学报50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280地理研究24

新窗口打开

注:*表示并列排名。

5.2 作者入围论文篇数

统计第一作者在刊物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总数可以了解作者对刊物学术影响力如影响因子的贡献。首先按照入围四刊Top500的论文总篇数排序,对于入围总数相等者,再以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入围数量以及总被引量等依次作为优先排序规则,将总篇数≥3的154位作者排序(表5)。

表5   在四刊入围总量≥3的第一作者论文数量贡献统计表

Tab.5   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of first authors of 3 or more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序号第一作者《地理
学报》
《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学
进展》
篇数总和序号第一作者《地理学报》《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学
进展》
篇数
总和
1顾朝林94702078宁越敏30003
2方创琳75221679杜 军30003
3刘彦随54221380马柱国30003
4李小建43331381李丽娟24003
5张文忠22351282张志强21003
6龙花楼61041183封志明21003
7陆 林34401184王绍武21003
8樊 杰31151085陈 雯21003
9陈彦光05411086唐 川20103
10蔡运龙6120987熊 鹰20103
11保继刚5220988王思远20013
12周一星5220989陈亚宁20013
13陆大道4230990马荣华20013
14冯 健2313991张文尝20013
15闫小培5130892陈明星12003
16王 铮3401893蒲英霞12003
17吴必虎3221894李 郇12003
18刘纪远5200795刘燕华12003
19龚道溢5110796张科利12003
20贺灿飞3112797徐建华11103
21郑 度2320798刘耀彬11103
22刘卫东2311799朱传耿11103
23王绍强22037100胡世雄11103
24金凤君22037101朱震达11103
25刘继生13307102周素红11103
26韩增林13217103郭来喜11013
27柴彦威03407104张 雷11013
28何书金03407105王劲峰11013
序号第一作者《地理
学报》
《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学
进展》
篇数总和序号第一作者《地理学报》《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学
进展》
篇数
总和
29彭 建41016106梁 涛11013
30张镱锂33006107李仁东11013
31刘盛和32016108方修琦11013
32朱会义22026109徐 勇11013
33陈述彭13206110杨国良11013
34姚士谋12126111刘成武11013
35陈百明02046112陈云浩10203
36陈同斌41005113曾 辉10203
37许学强40105114齐玉春10113
38黎 夏32005115邓慧平10113
39刘昌明31015116李加林10113
40王 军22015117孔祥斌10023
41李克让14005118王云才03003
42俞孔坚12025119杨勤业03003
43蔡强国12025120杨士弘02103
44张 捷11305121李蕾蕾02103
45陆玉麒11215122卢 松02103
46李秀彬11125123陈永宗02103
47吴绍洪10045124郭怀成02013
48秦耀辰10045125鲁 奇02013
49李双成02125126刘 玉02013
50邵晓梅01045127宣国富01203
51李春晖00235128李团胜01203
52傅伯杰40004129李国平01203
53徐中民40004130仇方道01203
54何春阳31004131许清海01203
55毛汉英22004132徐新良01113
56郑袁明22004133甄 峰01113
57丁圣彦22004134李阳兵01113
58孟 斌21104135刘 慧01023
59王缉慈21014136刘家明01023
60周成虎21014137叶庆华01023
61王根绪20204138王发曾01023
62郭旭东20114139许月卿01023
63宗跃光13004140苏 飞01023
64章锦河12104141肖笃宁00303
65欧向军12104142吴玉鸣00303
66申玉铭12014143宋长春00303
67张晓平11204144李诚固00303
68朱 诚11204145黄锡畴00303
69齐清文11024146陈佑启00213
70陈利顶02204147王心源00213
71张耀光02114148朱晓华00213
72张 明02024149白军红00123
73王秀红01214150王中根00033
74杨永兴00314151蔡玉梅00033
75刘红玉00224152王 静00033
76李 军00134153郑思齐00033
77贾绍凤00044154宋正娜00033

新窗口打开

排序结果表明:入围四刊Top500论文总数上,顾朝林以20篇论文排在首位,排名第2-10位的依次是方创琳、刘彦随、李小建、张文忠、龙花楼、陆林、樊杰、陈彦光、蔡运龙。就单刊而言,在《地理学报》的入围量,顾朝林以9篇排在首位,方创琳以7篇排在第2,蔡运龙和龙花楼以6篇并列第3,保继刚、刘彦随、刘纪远、周一星、闫小培、龚道溢等均以5篇并列第4;在《地理研究》的入围量,方创琳和陈彦光均以5篇并列首位,顾朝林、刘彦随、陆林、王铮、李丽娟、李克让等均以4篇并列第2;在《地理科学》的入围量,顾朝林以7篇排在首位,何书金、柴彦威、陆林、陈彦光等以4篇并列第2;在《地理科学进展》的入围量,樊杰和张文忠以5篇并列第1,龙花楼、吴绍洪、秦耀辰、邵晓梅、贾绍凤、陈百明等以4篇并列第2。各刊及四刊汇总的首、次位作者入围量差距不大,因此在入围量上首位作者的首位度不明显。

5.3 作者总被引量

统计作者在“四地”入围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量,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在中国地理研究圈的学术影响力大小,也可以反映作者对中国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大小。按照作者论文总被引量降序排列,对于总被引量相等者再按照贡献篇数降序排列。排序结果表明,吴必虎在入围四刊Top500的论文总被引量最高,为3142次,排名第2-10位的依次为:李秀彬、顾朝林、蔡运龙、陆大道、朱会义、刘彦随、傅伯杰、保继刚、王绍强。首、次位作者的总被引量差距不大,因此,在总被引量上首位作者的首位度不明显。

综合作者入围量和总被引量可知,总体上靠前的作者大多从事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这与核心词根体现的趋势相吻合,原因可能在于:首先与作者的投稿倾向有关,自然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更倾向于向专业性刊物及国际SCI/EI刊物投稿,四刊流失大量这些领域的优质稿源;其次,这与地理研究领域内部的冷热不均分化有关,城市、土地、生态、区域、旅游、环境等“热点”领域的研究群体基数大,且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因此优秀成果总量和被引用几率高;相对而言,其他“冷点”领域的研究者基数小且关注度不够,优秀成果总量和被引用几率偏低。

6 研究机构分析与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文分析的入围总量在3篇及以上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应属于中国地理研究的活跃机构。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现地理研究机构的贡献与活跃度,本文统计分析所有论文第一署名机构,以期了解中国地理研究机构的宏观格局。统计之前,对机构名称前后变更做了归并处理,如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等统归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名下,将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统归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名下,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统归于武汉大学名下,将徐州师范大学统归于江苏师范大学名下。高校下设的院、系、所等统归于高校名下,如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土地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统归于北京大学名下。发生合并的研究机构统归于合并后的机构名下,如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统归于西南大学名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统归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下。

6.1 机构入围论文篇数

统计研究机构在刊物入围高被引论文的总数可以了解机构对刊物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大小。首先按照入围四刊Top500的论文总篇数排序,对于发文总数相等者,再以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发表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量等依次作为优先排序规则,限于篇幅,将总篇数≥3的75个第一机构排序(表6)。

表6可以看出,在四刊的入围论文总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599篇排在首位,排名第2-10位的依次为北京大学177篇、南京大学130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89篇、北京师范大学86篇、中山大学62篇、华东师范大学48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39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35篇、河南大学34篇。就变化梯度而言,首位机构的入围量是第2位研究机构的入围量的3倍多,可见在四刊入围总量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位度十分明显。

在单刊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东北地区的机构,在主办地位于长春的《地理科学》入围量明显高于其他三刊,体现了一定的区位偏好特征与地理邻近效应。

6.2 机构总被引量

统计研究机构在“四地”入围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量,不仅可以了解机构在中国地理研究圈的学术影响力大小,也可以初步反映机构对中国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大小。按照第一机构论文总被引量降序排列,对于总被引量相等者再按照篇数降序排列可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入围四刊Top500的论文总被引量最高,为69960次,排名第2-5位的依次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首、次位机构的总被引量差距较大,因此在总被引量上首位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首位度较为明显。

6.3 机构所在地区贡献评价

作者作为论文的完成人,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而研究机构所在区域则相对固定。为了探察中国地理研究的区域分布特征,本文对在四刊入围总量≥3的第一机构所在的26个地区作了统计排序(表7)。在四刊的入围总量,北京22个机构以1045篇排在首位,排在第2-3位的均超过100篇,依次为江苏7个机构231篇,吉林4个机构132篇。此外,排在前10位的上海、广东、甘肃、陕西、河南、安徽、辽宁也是中国地理研究的活跃地区。首、次位地区的入围量差距很大,可见在四刊总入围量上,北京首位度十分明显。

就单刊而言,在《地理学报》的入围量,北京276篇、江苏56篇、广东30篇、甘肃28篇、上海25篇,均高于20篇,位列前5,北京首位度十分明显。在《地理研究》的入围量,北京290篇、江苏54篇、上海17篇、吉林13篇、安徽10篇,均高于等于10篇,位列前5,北京首位度十分明显。在《地理科学》的入围量,北京129篇、江苏94篇、吉林94篇、陕西15篇、上海12篇、安徽11篇、广东11篇、甘肃10篇,均高于等于10篇,位列前8,北京首位度不太明显。在《地理科学进展》的入围量,北京350篇、江苏27篇、吉林16篇、河南14篇,均高于等于10篇位列前4,北京首位度十分明显。

表6   在四刊入围总量≥3的第一机构论文数量贡献统计表

Tab.6   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of first author institutions with 3 or more article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序号第一机构《地理
学报》
《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
学进展》
篇数
总和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18344227599
2北京大学46534335177
3南京大学3534565130
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77611489
5北京师范大学3318161986
6中山大学261419362
7华东师范大学23137548
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16111139
9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336335
10河南大学8931434
11东北师范大学2623233
1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6621832
13南京师范大学977730
14清华大学5461025
15安徽师范大学21011124
16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16521
1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836219
1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0113216
19中国农业大学420915
20西北大学249015
21辽宁师范大学174315
2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0011314
23西南大学341513
24陕西师范大学215412
25中国农业科学院302510
26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0009
27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50139
28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1439
29江苏师范大学05409
30兰州大学31318
31湖南师范大学31228
32同济大学13408
33首都师范大学12148
3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14027
35华南师范大学12407
序号第一机构《地理
学报》
《地理
研究》
《地理
科学》
《地理科
学进展》
篇数
总和
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0517
37吉林大学00707
38国家气候中心41106
39浙江大学12306
40广州地理研究所22015
41中国矿业大学21115
42福建师范大学21115
43武汉大学21025
44西北师范大学20125
45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2115
46中国人民大学04105
47哈尔滨师范大学00415
48南开大学22004
4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1104
50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0024
51北京林业大学12104
5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2104
53香港大学12014
54宁波大学10034
55河北师范大学02204
5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1214
57中国地质大学01124
58山东师范大学00404
59山东农业大学00314
60北京交通大学12003
61中国科学院大学12003
62复旦大学11103
6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1103
64湖北大学11013
65广州大学10203
66南通大学10113
6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0113
68衡阳师范学院03003
69深圳大学02103
70内蒙古师范大学02103
71贵州师范大学01113
72云南师范大学01023
73东北农业大学00303
74山西大学00303
75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00303

新窗口打开

7 总结与展望

表7   在四刊入围总量≥3的第一机构所在地区统计

Tab.7   Regional statistics of first author institutions with 3 or more articles in the four geographic journals

序号所在地区所辖机构数目《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篇数总和
1北京222762901293501045
2江苏756549427231
3吉林49139416132
4上海3251712559
5广东630511753
6甘肃328410648
7陕西39515736
8河南18931434
9安徽121011124
10辽宁2279422
11新疆1916521
12湖北3441413
13重庆1341513
14湖南2342211
15浙江2223310
16四川111439
17-18黑龙江200718
山东200718
19福建121115
20天津122004
21香港112014
22河北102204
23内蒙古102103
24贵州101113
25云南101023
26山西100303

新窗口打开

7.1 总结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数据挖掘的原理和方法,以“四地”刊物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数据,选取各刊被引量前500位的论文,从时间特征、位次特征、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所属地区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和比较综合性地理刊物及其载文的特点与趋势,回顾和梳理中国地理研究焦点的脉络与动态,总结和评价主要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分布格局与学术贡献。结果表明:

(1) 高被引论文同位次被引量变化曲线是比较期刊影响力一种较好方法,四刊均呈现负幂函数曲线衰减态势,初步判断四刊综合影响力从高到低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

(2) 从论文被引量年变化趋势上来看,四刊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1980-2010年,高密度区间位于1995-2010年;在论文贡献量的时间分布上,四刊存在较大差异:《地理科学进展》和《地理研究》上升趋势明显,说明随着论文位次的递增,论文发表年份渐晚;《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则相对均衡。

(3) 四刊论文作者个数变化整体上较为同步,2个作者论文比重最高,合著率则介于82%~87%之间。随着四刊单篇论文署名作者个数的增加,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现“倒勺”变化态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理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或群体集中性。四刊论文关键词个数变化亦较同步,关键词个数极值均为10,都以4词论文最多(比重介于34%~46%之间),个数总体上呈现“趋多避少”态势,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地理研究的领域宽泛、对象多元及方法多样等特征。

(4) 关键词词频统计可以反映刊物的载文特点,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分析则可以揭示研究焦点的变化特征:关键词大类上,生态/环境/资源/景观、分析方法、格局、过程、区域、城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空间、土地、陆地水、气候和土壤等相关领域累计频次超过300次,是四刊高被引论文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核心词根上,空间、城市、土地、变化、生态、中国、区域、旅游、环境、发展,出现频次均在200次以上,是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核心词根,揭示了四刊的研究焦点与学术支点。部分关键词大类及核心词根在四刊出现频次最高与最低数量相差接近或超过2倍,反映了四刊高被引论文侧重点存在 差异。

(5) 统计作者在“四地”入围高被引论文的总数和总被引量,反映了作者对“四地”学术影响力提升以及对中国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总体而言,入围量靠前的作者大多从事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推测这与作者投稿意向和研究领域冷热分化有关。虽然在诸项指标上首位作者首位度均不明显,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但中国地理研究正涌现一批领军人物和活跃研究群体,其贡献突出且优势日渐明显。

(6) 四刊被引量为280次及以上的论文可入围总排名前100位,其中《地理学报》贡献刊内前50篇,首位度明显,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对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多项指标上的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呈现“一马当先”的态势,是中国实力最强、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地理研究机构。对研究机构所在地区入围量的统计表明,北京、江苏、吉林位居前3,是中国地理研究高被引论文的高产区,上海、广东、甘肃、陕西、河南、安徽、辽宁等是活跃产区,总体上北京首位度十分明显。

7.2 展望

本文不仅对中国地理研究的进一步梳理分析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尝试为中国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 鉴于核心研究数据如被引量等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以上认识仅对本数据样本得出的结果具有解释力。未来应分阶段划领域持续深入地开展此类分析工作,以及时追踪反映中国地理研究的动态特征。

(2) 选取了中国4个综合性的中文地理刊物开展整体性分析,对于其他专业性的地理刊物及外文刊物未有涉及,因此研究认识属于“管中窥豹”,难免存在局限性。未来应集成分析综合性与专业性刊物,使得分析结果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3) 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入围论文篇数和总被引量对第一作者和第一机构进行分别统计与评价,一方面对于其他署名作者或通讯作者和署名机构的分析欠缺,另一方面体现作者和机构学术贡献和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亟需构建。

(4) 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重点关注了作者、机构及地区,缺乏对研究团队或者学术共同体的分析,这通常需要从发表合作论文和承担共同课题角度加以判定,操作起来略微复杂,是以后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方向。

(5) 《地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在各自层面首位度明显,在保持优势地位的同时,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互动扶持,注重对偏冷领域的持续带动。最后呼吁中国地理研究者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持续关注和支持“四地”发展,共同努力构建国产品牌;同时“四地”应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作者和读者,推动中国地理研究走向世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桂香. 1997.

《地理科学》引文统计分析

[J]. 地理科学, 17(4): 377-38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文分析法,分析了《地理科学》1987~199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引文情况。结果表明:《地理科学》篇均引文数为8.6条,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国际水平;期刊自引率为4%,低于国内自然科学大部分学科的期刊自引率;引文语种以中文为主,占79.7%;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占52.5%;被引频次最高的中文期刊是《地理学报》,英文期刊是《Quaternary Research》;引文半衰期为6.3年,文献老化速度慢。根据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地理科学》引文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Chen G X.1997.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7(4): 377-38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文分析法,分析了《地理科学》1987~199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引文情况。结果表明:《地理科学》篇均引文数为8.6条,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国际水平;期刊自引率为4%,低于国内自然科学大部分学科的期刊自引率;引文语种以中文为主,占79.7%;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占52.5%;被引频次最高的中文期刊是《地理学报》,英文期刊是《Quaternary Research》;引文半衰期为6.3年,文献老化速度慢。根据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地理科学》引文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2] 陈侠. 1996.

三种地理学核心期刊引文分析

[J].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3): 45-46.

URL      [本文引用: 1]     

[Chen X.1996.

Sanzhong dilixue hexin qikan yinwen fenxi

[J].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of Shanghai Colleges & Universities, (3): 45-46.]

URL      [本文引用: 1]     

[3] 丁学东. 1993. 文献计量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Ding X D.1993. Foundation of bibliometrics[M].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4] 董留群, 施正洪. 2014.

《地理学报》80年载文统计分析

[J]. 地理学报, 69(9): 1385-139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9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等为获取基本数据的工具,对《地理学报》1934-2013 年期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以展示《地理学报》80 年的载文状况及其学术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为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数据.

[Dong L Q, Shi Z H.201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3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9): 1385-139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9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等为获取基本数据的工具,对《地理学报》1934-2013 年期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以展示《地理学报》80 年的载文状况及其学术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为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数据.
[5] 何书金, 赵歆. 2004.

地理学报7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载文分析

[J]. 地理学报, 59(S1): 198-204.

[本文引用: 1]     

[He S J, Zhao X.2004.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on human geography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in 1934-2004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9(Sl): 198-204.]

[本文引用: 1]     

[6]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 2012.

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

[J]. 地理科学, 32(10): 1186-119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对1980~2010 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 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 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 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 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p>

[Jin X B, Cao X, Zhou Y K, et al.2012.

Analysi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10): 1186-119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对1980~2010 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 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 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 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 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p>
[7] 孔令平, 曹志梅, 张玲. 2005.

1999-2003年三种地理学核心期刊作者群对比分析

[J]. 江西图书馆学刊, 35(3): 65-67.

URL      [本文引用: 1]     

[Kong L P, Cao Z M, Zhang L.2005.

Comparing analysis of authors in three nuclear geography journals during period from 1999 to 2003

[J]. 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 35(3): 65-67.]

URL      [本文引用: 1]     

[8] 李小建, 樊新生, 罗庆. 2014.

从《地理学报》看80年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

[J]. 地理学报, 69(8): 1093-110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报》发表的论文具有“高、精、特、实”的特点,评述《地理学报》的经济地理学论文可更加简洁地勾勒出经济地理学的整体“骨骼”.本文基于80 年来《地理学报》发表的421 篇经济地理论文,从论文数量、发展脉络、研究范式、面向国家需求、学科发展变化等方面梳理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总结了相关研究特点.论文统计表明,经济地理学研究不断发展,各学科发展很不均衡.呈现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从经济增长研究转向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要素研究转向人文要素的研究、研究领域从注重物质生产转向非物质领域等特征.分支学科发展侧重于区域、工业和农业,但交通、商业服务业、城市等也呈增长趋势.学术思想来源多元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方法定量化.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地理学呈现出紧密服务国家需求、侧重宏观研究、侧重经济增长、侧重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特点,但在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理论凝炼方面逐步加强.

[Li X J, Fan X S, Luo Q.2014.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geography: A review on paper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rom 1934 to 2013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8): 1093-110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报》发表的论文具有“高、精、特、实”的特点,评述《地理学报》的经济地理学论文可更加简洁地勾勒出经济地理学的整体“骨骼”.本文基于80 年来《地理学报》发表的421 篇经济地理论文,从论文数量、发展脉络、研究范式、面向国家需求、学科发展变化等方面梳理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总结了相关研究特点.论文统计表明,经济地理学研究不断发展,各学科发展很不均衡.呈现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从经济增长研究转向可持续发展研究、从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要素研究转向人文要素的研究、研究领域从注重物质生产转向非物质领域等特征.分支学科发展侧重于区域、工业和农业,但交通、商业服务业、城市等也呈增长趋势.学术思想来源多元化、研究尺度多样化、研究方法定量化.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地理学呈现出紧密服务国家需求、侧重宏观研究、侧重经济增长、侧重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特点,但在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理论凝炼方面逐步加强.
[9] 李小玲. 2014.

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发展对比: 基于《地理学报》、JGS、AAAG、TIBG的办刊实践

[J]. 地理学报, 69(7): 1025-10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7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的《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和美国的AAAG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英国的TIBG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British Geographers,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刊) 作为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代表案例,以各刊网站的资料和文献作为数据源,对比各刊的办刊背景、发展历史,重点从办刊宗旨、报道内容、国际化程度、办刊特色、用稿要求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办刊实践,结果显示:1) 办刊宗旨上,AAAG和TIBG将重点落实在学科建设服务上,明确宣称其国际权威的高端定位,强调刊文对学科知识性的贡献,即对创新性有特别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地理学报》中、英文版除了服务于学科建设外,明确提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2) 学科内容上,AAAG创刊前20 年偏重自然地理,之后人文地理刊文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环境科学和方法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地理学报》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刊文总体上趋于合理和平衡,其英文版偏重自然地理学、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3) 国际化程度方面,被研究期刊的作者群均以本国作者为主,国际作者群体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作者占优势,其中,AAAG 作者的国际化程度最高。4) 办刊特色方面,《地理学报》中、英文版注重实证研究类刊文;AAAG主要体现在其专刊(special issue) 及主席演讲等方面,TIBG主要体现在虚拟期刊(virtual issue) 及对刊文质量的贡献要求等方面。

[Li X L.2014.

Comparison of the mainstream geographical journal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7): 1025-10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701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的《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和美国的AAAG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英国的TIBG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British Geographers,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刊) 作为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代表案例,以各刊网站的资料和文献作为数据源,对比各刊的办刊背景、发展历史,重点从办刊宗旨、报道内容、国际化程度、办刊特色、用稿要求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主流地理期刊的办刊实践,结果显示:1) 办刊宗旨上,AAAG和TIBG将重点落实在学科建设服务上,明确宣称其国际权威的高端定位,强调刊文对学科知识性的贡献,即对创新性有特别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地理学报》中、英文版除了服务于学科建设外,明确提出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2) 学科内容上,AAAG创刊前20 年偏重自然地理,之后人文地理刊文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环境科学和方法研究近年来受到重视,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地理学报》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刊文总体上趋于合理和平衡,其英文版偏重自然地理学、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3) 国际化程度方面,被研究期刊的作者群均以本国作者为主,国际作者群体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作者占优势,其中,AAAG 作者的国际化程度最高。4) 办刊特色方面,《地理学报》中、英文版注重实证研究类刊文;AAAG主要体现在其专刊(special issue) 及主席演讲等方面,TIBG主要体现在虚拟期刊(virtual issue) 及对刊文质量的贡献要求等方面。
[10] 刘云刚. 2011.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0(6): 681-69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6.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自创刊至2009 年底所刊载的城市地理学相关论文共523 篇为数据源,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作者单位等方面归纳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特征,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估算了核心作者群及其论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 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由侧重宏观逐步转变为宏微观并重,使用数量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热点;在作者群变化上,核心作者人数及其论文篇数增加但比重下降,说明中国城市地理学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注重研究规范的引导和核心作者的培育,以利于学科持久健康发展。

[Liu Y G.2011.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urban geography studies in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0(6): 681-69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6.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自创刊至2009 年底所刊载的城市地理学相关论文共523 篇为数据源,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作者单位等方面归纳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特征,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估算了核心作者群及其论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 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由侧重宏观逐步转变为宏微观并重,使用数量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热点;在作者群变化上,核心作者人数及其论文篇数增加但比重下降,说明中国城市地理学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注重研究规范的引导和核心作者的培育,以利于学科持久健康发展。
[11] 宁宝英, 王彦. 2011.

30a 《干旱区地理》论文发表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及启示

[J]. 干旱区地理, 34(3): 541-549.

URL      [本文引用: 1]     

[Ning B Y, Wang Y.2011.

Publication trend of the “Arid Land Geography” in recent 3 decades: Results a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Arid Land Geography, 34(3): 541-549.]

URL      [本文引用: 1]     

[12] 全华, 李铭珊. 2001.

《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

[J]. 地理科学, 21(6): 570-5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6.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90~1999年间《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揭示了该刊作者群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规律,确定了作为该刊核心作者的数量,对作者的合作率、论文单元署名数作了统计分析。同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肯定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合理性,这些分析可对地理科学的队伍建设及该刊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Quan H, Li M S.2001.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group for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1(6): 570-5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6.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90~1999年间《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揭示了该刊作者群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规律,确定了作为该刊核心作者的数量,对作者的合作率、论文单元署名数作了统计分析。同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肯定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合理性,这些分析可对地理科学的队伍建设及该刊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3] 施振宏. 2007.

《地理学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影响力: 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

[J]. 地理学报, 62(12): 1327-133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依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地理学报》(1934-2006 年) 载文被CSSCI 来源期刊在1998-2006 年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从论文被引用的角度来揭示《地理学报》载文在CSSCI 来源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 的影响力,并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和进一步扩大《地理学报》的影响力提供参考数据。</p>

[Shi Z H.2007.

The influence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CSSCI statistical analysi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2(12): 1327-133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依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地理学报》(1934-2006 年) 载文被CSSCI 来源期刊在1998-2006 年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从论文被引用的角度来揭示《地理学报》载文在CSSCI 来源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 的影响力,并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和进一步扩大《地理学报》的影响力提供参考数据。</p>
[14] 汪德根, 陈田, 王金莲, . 2011.

1980-2009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

[J]. 地理学报, 66(4): 535-54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6 种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4 个方面,对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1980-1989 年、1990-1999 年和2000-2009 年3 个阶段,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演变存在差异性,即国外研究领域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ldquo;四降四升&rdquo;,国内则表现为&ldquo;三降四升&rdquo;的特征;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特征存在相似性:国内外旅游研究区域均表现为&ldquo;沙漏型&rdquo;演变规律,即从全球性的研究缩减到对单个区域的案例研究再扩展到跨区域性/全球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呈下降趋势,而采用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呈上升趋势。最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挑战4 个方面展望国内旅游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Wang D G, Chen T, Wang J L, et al.2011.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80 to 2009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6(4): 535-54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6 种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4 个方面,对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1980-1989 年、1990-1999 年和2000-2009 年3 个阶段,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演变存在差异性,即国外研究领域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ldquo;四降四升&rdquo;,国内则表现为&ldquo;三降四升&rdquo;的特征;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特征存在相似性:国内外旅游研究区域均表现为&ldquo;沙漏型&rdquo;演变规律,即从全球性的研究缩减到对单个区域的案例研究再扩展到跨区域性/全球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呈下降趋势,而采用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呈上升趋势。最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挑战4 个方面展望国内旅游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15] 汪德根, 陆林, 刘昌雪. 2003.

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

[J]. 旅游学刊, 18(1): 68-7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4大权威性核心期刊。本文全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

[Wang D G, Lu L, Liu C X.2003.

An analysis of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papers and document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tourism geography papers published in Geography Journal, Geography Research, Geography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J]. Tourism Tribune, 18(1): 68-7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4大权威性核心期刊。本文全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
[16] 王铮, 朱艳硕. 2014.

《地理学报》80年载文分析

[J]. 地理学报, 69(8): 1069-107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并且评述了过去80 年《地理学报》的载文历史,发现它刻画了中国地理学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即:1934-1948 年的艰难探索的近现代地理学的形成阶段,1949-1966 年的地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化和应用化兴起阶段,1978-2000 年的地理学繁荣的百花齐放阶段,2000年后的地理学自主创新突出的大发展阶段.《地理学报》当前的载文反映,中国地理学日益国际化,今后的发展是不仅需要融入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应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引导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期刊.

[Wang Z, Zhu Y S.2014.

An investigation 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over the past 80 year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8): 1069-107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并且评述了过去80 年《地理学报》的载文历史,发现它刻画了中国地理学经历了4 个发展阶段,即:1934-1948 年的艰难探索的近现代地理学的形成阶段,1949-1966 年的地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化和应用化兴起阶段,1978-2000 年的地理学繁荣的百花齐放阶段,2000年后的地理学自主创新突出的大发展阶段.《地理学报》当前的载文反映,中国地理学日益国际化,今后的发展是不仅需要融入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应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引导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期刊.
[17] 吴殿廷, 吴巧新, 刘睿文, . 2008.

中美地理学近百年发展脉络的比较研究: 基于《地理学报》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 23(6): 553-56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地理学报》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对比近百年中美两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着重从总体特征、重点研究内容及其变化、理论&mdash;实践关系三方面对比异同,获得经验和借鉴。美国地理学经过初期发展、高速发展后,目前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在曲折中崛起,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一直居主导地位,中国则从重视自然地理开始逐渐向自然、人文、方法三足鼎立方向迈进;美国地理学家非常重视微观、中观实践,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远没有中国地理学家发挥作用更直接。美国地理学研究水平高于中国,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研究方向的变化相差3~5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心有向亚太地区、向中国转移的可能,中国地理学家要勇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派。

[Wu D T, Wu Q X, Liu R W, et al.2008.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geography in China and America during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3(6): 553-56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地理学报》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学术论文的统计,对比近百年中美两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着重从总体特征、重点研究内容及其变化、理论&mdash;实践关系三方面对比异同,获得经验和借鉴。美国地理学经过初期发展、高速发展后,目前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在曲折中崛起,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一直居主导地位,中国则从重视自然地理开始逐渐向自然、人文、方法三足鼎立方向迈进;美国地理学家非常重视微观、中观实践,但在国家宏观决策中远没有中国地理学家发挥作用更直接。美国地理学研究水平高于中国,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研究方向的变化相差3~5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心有向亚太地区、向中国转移的可能,中国地理学家要勇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派。
[18] 姚翠珍. 1994.

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1986-1992年地理学文献综述

[J].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12-115.

URL      [本文引用: 1]     

[Yao C Z.1994.

Dilixue yanjiu de xin qushi: 1986-1992 nian dilixue wenxian zongshu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112-115.]

URL      [本文引用: 1]     

[19] 赵歆, 郑度. 2014.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J]. 地理学报, 69(9): 1358-136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900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面回顾《地理学报》创刊80 年来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系统分析《地理学报(英文版)》创刊23 年来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形式国际化、国际出版与发行业务扩大、国际来稿量和刊稿量增加、国际网络下载量和引证数量等国际影响力指标提高.

[Zhao X, Zheng D.2014.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gress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ince their publicatio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9): 1358-136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900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面回顾《地理学报》创刊80 年来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系统分析《地理学报(英文版)》创刊23 年来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形式国际化、国际出版与发行业务扩大、国际来稿量和刊稿量增加、国际网络下载量和引证数量等国际影响力指标提高.
[20] 钟赛香, 曲波, 苏香燕, . 2014.

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

[J]. 地理学报, 69(8): 1077-109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成长趋势、关键词、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等不同侧面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至2013 年3 月中旬刊载的4420 篇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基于地理学三分法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主要分支研究以及地理总论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代表中国地理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地理学报》其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①《地理学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②《地理学报》年发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波动起伏与中国历史的大事件紧密相关;③《地理学报》虽为综合性期刊,但自然地理研究一直占绝大多数;④《地理学报》具有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老学者居多,需要进一步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⑤《地理学报》具有较强集聚效应,中国地理学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具有明显区域性.

[Zhong S X, Qu B, Su X Y, et al.2014.

Progress in Chinese geography research reflected fro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3: A bibliometrics analysi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8): 1077-109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成长趋势、关键词、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等不同侧面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至2013 年3 月中旬刊载的4420 篇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基于地理学三分法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主要分支研究以及地理总论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代表中国地理学界最高学术水平的《地理学报》其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①《地理学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②《地理学报》年发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波动起伏与中国历史的大事件紧密相关;③《地理学报》虽为综合性期刊,但自然地理研究一直占绝大多数;④《地理学报》具有较为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老学者居多,需要进一步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⑤《地理学报》具有较强集聚效应,中国地理学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具有明显区域性.
[21] 周廷刚. 2004.

地理学报1984-2003年论文分析

[J]. 地理学报, 59(3): 468-47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对《 地理学报 》1984 ~ 200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展示我国地理科学20年来研究水平的发展,揭示了中国地理科学研究者的地区、部门分布状况,从中了解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确定了该刊核心作者、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文中从地理学科技论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p>

[Zhou T G.2004.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rom 1984 to 2003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9(3): 468-47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对《 地理学报 》1984 ~ 200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展示我国地理科学20年来研究水平的发展,揭示了中国地理科学研究者的地区、部门分布状况,从中了解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确定了该刊核心作者、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文中从地理学科技论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p>
[22] Foster J, Muellerleile C, Olds K, et al.2007.

Circulating economic geographies: Citation patterns and citation behaviour in economic geography, 1982-2006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2(3): 295-312.

URL     

[23] Whitehand J W R.1985.

Contributors to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human geography: What citation analysis suggests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0(2): 222-234.

https://doi.org/10.2307/621825      URL      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by means of citation analysis the view that a small proportion of geographers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its impact on other disciplin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citations received by different groups of human geographer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These distributions are highly skewed, with a small percentage of authors receiving a large majority of citations. The majority of highly-cited authors in the early 1970s were working in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undertaking research in urb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numbers of citations received by these authors between 1966 and 1982 are explicable partly by the authors' ages, but Christaller and Sauer continued to be heavily cited during old age and after death. High citation counts reflected both high publication rates and large numbers of citations per publication. On average, highly-cited authors were cited proportionally more in non-geography journals than other author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and the caution necessary in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are stres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