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蔚东英, 刘昌明, 秦大河, 王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了保护自然遗产特别是地质遗产,于2001 年通过了支持各成员国建立Geopark 并形成全球网络的建议,这个建议在全球得到积极响应,尤其是欧洲和中国以及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中国是全球建立Geopark 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182 个国家Geopark,其中24 个为全球Geopark 网络成员,这些Geopark 的建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UNESCO全球Geopark 网络(GGN)、欧洲Geopark 网络(EGN)、国际地理联合会Geopark 委员会(IGU-CoG) 以及Geopark 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接着探讨了Geopark 在欧洲语言中的含义,提出中文翻译的局限,并对用词进行了商榷,认为理解为“地学”公园更加全面;最后阐述了地理学家对Geopark发展的贡献,分析了Geopark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地理学家可以发挥其优势的研究领域。
  • 研究综述
    龚玺, 裴韬, 孙嘉, 罗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空轨迹(Trajectory)是移动对象的位置和时间的记录序列。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对象数据类型和信息源,时空轨迹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人类行为、交通物流、应急疏散管理、动物习性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各种时空轨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提取时空轨迹数据中的相似性与异常特征,并有助于发现其中有意义的模式。本文根据时空轨迹数据的特点,系统综述了时空轨迹聚类方法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理论、可行性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了时空轨迹数据及其聚类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时空轨迹的定义、模型与表达;然后,按照相似性度量所涉及的不同时间区间将现有的时空轨迹聚类方法划分为6 类,并对每一类方法的原理及特点进行了评述;最后,讨论了现有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对时空轨迹聚类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研究综述
    陈腊娇, 朱阿兴, 秦承志, 李润奎, 刘京, 刘军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是全球变化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定量刻画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的影响机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支撑,是生态水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基于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一方面要充分描述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和互为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精确刻画流域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在分析流域尺度陆地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特点的基础上,将现有流域生态水文模型进行归纳和分类,剖析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现有模型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最后,对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植被与水文相互作用机制的描述、模型参数的估计、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等)进行讨论。
  • 地表过程
  • 地表过程
    王友生, 余新晓, 贺康宁, 张振明, 信忠保, 李庆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62-1989 年水文资料和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藉河流域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降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泥沙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藉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6%,6-9 月泥沙量占全年的87.9%;水沙年际变化剧烈,输沙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分别为0.725 和0.573,输沙量年际变化强于径流年际变化;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先下降后平缓趋势。20 世纪70年代以来,藉河流域径流泥沙量衰减,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作用。
  • 地表过程
    郭巧玲, 杨云松, 畅祥生, 陈志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黑河流域重点控制水文站莺落峡、正义峡实测月径流量观测资料,应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分析了黑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规律;采用累积滤波器和Mann-Kendall 秩相关法诊断了各月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对于莺落峡站,总体上各个年代径流年内分配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其径流量7月达到极大值,对于正义峡站,总体上各个年代径流年内分配均呈明显的“双谷型”分布,其径流量基本上都是5 月和11 月达到低谷值,7 月和9 份到达峰值。②对于莺落峡站,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20 世纪50 年代最大,2000-2008年最小,各年代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均在7 月下旬;对于正义峡站,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90 年代和2000-2008 年较大,60 年代最小,各年代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在8 月或12 月。③1957 年以来,莺落峡站径流量除7 月呈略微减少趋势外,其余各月均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正义峡站径流量除9 月呈略微增加趋势外,其余各月均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
  • 地表过程
    王新华, 延军平, 杨谨菲, 刘雪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汉中市1950-2008 年的气温、降水、经济指标数据,分析了汉中市旱涝灾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并运用集对分析法分析了旱涝灾害对汉中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市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以90 年代初为界将汉中市59 年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干旱气象灾害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汉中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其经济发展联系度在5 年中下降了0.5,表现为经济不适应。
  • 气候变化与环境
  • 气候变化与环境
    任治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做好云南的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尽管“十一五”期间云南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污染减排和东部污染转移以及跨境环境保护压力等严峻挑战;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土壤重金属和农村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外来物种侵入以及环境监管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产业布局的环境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强以饮用水源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减排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创新环境管理政策及机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 气候变化与环境
    宋春桥, 游松财, 刘高焕, 柯灵红, 钟新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0 年DOY 209 期的Terra/MODIS 16 d 合成的植被指数(EVI)产品数据MOD13 A2 和8 d 天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 A2,构建LST- EVI特征空间,从而得到了条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映的藏北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图。结合野外同步土壤表层水含量测试数据,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程度,并通过0.0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藏北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格局和分异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藏北全区TVDI值呈正态分布,东部地区偏湿,中部地区多数为正常湿度,而西部TVDI直方图分布形状与全区相似,但偏旱;②藏北地区不同气候区划内土壤湿度分异较大,那曲高山谷地亚寒带半湿润区土壤湿度最高,其空间变异也最强烈,青南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土壤干旱最严重;③研究区内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受海拔影响较为明显,在海拔4500 m以下的地区土壤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后,土壤湿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
  • 土地利用
  • 土地利用
    王丹, 陈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 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 土地利用
    陈建, 王世岩, 毛战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1976、1986、2000 和2008 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探讨了1976 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76 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1976-2008 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8.5%,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呈显著减少变化,1976-2008 年减少了44.5%;现代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类型——芦苇湿地的面积也呈减少趋势,面积减少了23.0%;与此相反,人工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1976-2008 年增加了70.7 倍。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1976、1986、2000 和2008 年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4636、1.4858、1.5046 和1.4841,这表明该区域内湿地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现代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分布质心呈逐渐向河口方向偏移特征,其中1976-1986 年芦苇湿地分布质心偏移较大,1986-2000 间次之,2000-2008年基本没有变化。
  • 土地利用
    王宏,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谢霞, 樊亚辉, 张飞, 买买提·沙吾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 年Landsat TM影像资料为基础,采用SVM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土壤盐渍化分类。在ArcGIS下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通过盐渍化敏感性指数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重建立了区域土壤盐渍化敏感度模型,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得出区域土壤盐渍化敏感性程度的空间分布图,使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面状化、连续化、可视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大小依次为:未利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耕地。②极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西北方向的沼泽地带及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湖周及东北方向的裸地和东南方向靠近湖的木特塔尔沙漠外围,这些区域大部分是未利用地,植被覆盖率极低;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湖面、绿洲与荒漠的过度地带以及绿洲内部的未利用地,多以较低植被覆盖的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轻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湖心外围、绿洲与湖滨过渡带,是土壤盐渍化敏感区域和不敏感区域的过渡地带;研究区其余地区均为不敏感区域,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艾比湖西侧以耕地为主的绿洲内部。
  • 土地利用
    鲁莎莎, 刘彦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利用山东省利津县137 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风险厌恶理论和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构建Logistic 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而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对利津县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利津县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强烈,64.86%的农户选择农地规模经营的生产决策;②户主就业类型、农地租赁行为、农地资源禀赋、收入非农化程度是影响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就业非农化程度越高、收入非农化比重越大、农地资源越为匮乏,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弱;已经发生农地租赁行为的农户,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相对较强;③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22.2 亩,据此推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65.02%。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家庭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是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创新机制和政策是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 土地利用
    张利, 雷军, 李雪梅, 高超, 曾玮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中国222 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1997-2007 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整体趋势,并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 ),分析中国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用地规模差距在拉大,整体均衡度在下降;②城市用地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快,整体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③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城市的整体扩张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城市用地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④从省域层面看,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较快的主要为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最后,本文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
  • 土地利用
    朱会义, 李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 余年来,在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耕地面积却明显增加。区域耕地的这一逆向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耕地分布格局,同时也加剧了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冲突和荒漠化进程。现有研究中,西北干旱区的耕地扩张往往被理解为区域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政策激励的结果,但这些认识主要来自于统计相关分析和经验判断,还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核心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典型区,利用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对现有认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政策激励确实对区域耕地扩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区域人口增长导致食物需求上升则并非区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区域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在于棉花等具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具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则是农业经营主体追求规模效益的结果。
  • 土地利用
    吴文婕, 石培基, 胡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耕地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处在脆弱敏感的自然环境下,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存在着显著矛盾。本文基于1996-2008 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甘州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及协调性。结果表明:1996-2002 年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2003 年耕地资源变化略有波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4-2008 年耕地资源变化逐渐趋于平稳,而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协同度除2004 年呈不协调状态,其他年份呈基本协调或较协调趋势。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
    刘艳华, 徐勇, 刘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84 个县市级行政单元1990、2000 和2007 年3 期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特征,验证了ESDA方法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和演变规律方面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均GDP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且其空间分异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增长仍以不平衡增长为主,短期内高水平地区高速增长趋势仍将继续,而低水平地区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和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两种增长类型,后者对人均GDP水平的拉动效应更强,然而却容易造成产业畸形单一,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 区域经济
    王磊, 蔡运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调查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数据精度不能满足较高分辨率的空间结构分析,也难以在地理综合研究中与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相匹配。因此,人口密度空间化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基于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乡镇人口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人口密度与空间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人口密度数据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人口密度的降尺度空间化模拟。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577,且模拟结果与实际人口数据比较线性拟合斜率接近1,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的主导空间因子为建设用地指数、耕地指数与到道路的平均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