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4-24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罗明, 王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 ,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时机 ,大力推进农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 ,努力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同时 ,逐步推进非农用地整理 ,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 2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 ,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变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3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土地整理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相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现有耕地科技含量的投入 ,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此外 ,土地整理应加紧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和公司参与等 ,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多元化。
  • 论文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尤其是空间变化研究 ,离不开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数据基础主要是矢量格式的土地利用图件和遥感解译制图成果 ;模型基础包括 GIS的时空数据模型、属性数据模型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原理模型 ;而数据处理过程则涉及GIS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编辑功能、空间分析功能、数据库操作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图形显示功能等。本文结合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实例分析 ,从上述三方面详细阐述了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论文
    朱艳, 陈发虎, 张家武, 安成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距今五千年左右全球普遍存在一次变化幅度较大的突发性环境恶化事件 ,此事件导致各地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的我国新石器文化表现为衰退和在某些地点的中断。气候环境变化是该时段影响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环境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可能原因是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生物营养源的变化 ,进而导致史前文化的变化。
  • 论文
    孙绍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灾害评估是灾害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灾害的风险评估、损失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防灾工程的减灾效益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具体论述了其内涵、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以期能够为灾害评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 论文
    王均, 陈向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途径。在社会需要、信息源、技术方法等因素的支持下 ,开展历史地理学信息化已具备了可行性 ,应结合具体实例在历史政区、气候、人口、土地等专题开展 GIS技术应用 ,以及推广数字地图、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历史文献的信息精度等问题 ,推动学科方法论的进步。
  • 论文
    李军, 庄大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空间数据 (简称地学数据 )来源的拓宽、更新手段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使数据集成或集成使用的研究和实用化成为必需。简单地理解 ,地学数据集成是指不同来源、不同性状数据在相同环境下的使用。地学数据是对地理现象和过程及过程时空特征认知基础上的表达 ,地学数据集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性、地学过程时空过程的连续性、地学现象和过程的层次性、地学数据认知的一致性、依赖于元数据的地学数据的透明性、数据内容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等 ;在此基础上 ,作者在论文中描述了基于地学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地学数据集成概念模型和过程 ,并对地学数据集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 论文
    江东, 王乃斌, 杨小唤, 刘红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指数与地面温度是描述土地覆盖特征的重要参数 ,对两种数据的综合分析 ,可以衍生出更丰富、更清晰的地表信息 ,有助于更加准确、有效地认知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探讨了植被指数与地面温度构成的二维向量空间的物理意义与生态学内涵 ,以基于 NOAA AVHRR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本底 ,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在该特征空间上的时序变化规律 ,并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为例 ,研究了植被指数-地面温度指标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响应关系。
  • 论文
    王西琴, 刘昌明, 杨志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新的调水方案 ,工程所在位置及其影响所及的区域。在此基础上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量调出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包括调水对气候、动植物、水质、水库区及周边地质环境、人群健康等的影响 ,以及水库淹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其主要结论是 :1对库区、坝址临近地区的气温、降水影响均较小 ,由于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对局地降水的贡献率约为 0 .0 0 4~ 0 .0 0 8;对干旱河谷区气候虽有影响 ,但很微弱。 2对生物会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渔类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等方面。对陆生生物造成一定数量的减少 ,但不会造成生物物种资源的减少。3坝址下游水质比现在有所下降 ,但由于河段所在位置人口密度低 ,污染较轻 ,对水质不会有大的影响。 4淹没损失小 ,移民少。本文可为西线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论文
    张秀梅, 梁涛, 耿元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海陆交互作用带近代沉积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与大气圈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的相关关系 ,综述了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陆边缘近代沉积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赋存形态、与相关元素的耦合关系等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特殊意义。藉此追溯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 ,区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 ,揭示河口、海湾近代沉积磷对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 ,为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趋势及建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张义丰, 王又丰, 刘录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 ,有近 2 /3分布于淮北平原。该土壤自动调节水分的能力差 ,易旱 ,易涝 ,易渍 ,并且常常是这三种灾害交替发生。砂姜黑土的土壤特性对于该区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使农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为挖掘该土壤的生产潜力 ,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 ,本文就砂姜黑土的发育、区域特殊的环境条件 ,与旱涝渍害的形成关系机理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该土壤的整治改造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 论文
    余国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前沿热门研究领域 ,但作为湿地研究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尚处于正在发育 ,尚未定型的胚胎阶段。本文对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适生植被相互作用构成 ,其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湿地的主要科学问题是湿地中水陆相互作用产生的滤过作用 ,指物质在湿地多界面上的迁移、转化与分配过程、机理与效应的总和 ,是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的核心和实质内容 ,包括水文过程与效应、物质源汇过程与效应、生物生产过程与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地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近期中国湿地研究的优先研究领域。
  • 论文
    邵晓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 4个方面。本文根据山东省近 2 0年的统计资料 ,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明显存在的问题。如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化肥施用构成比例不当等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2狠抓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 ;3加大对磷肥使用宣传力度 ,降低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4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论文
    傅肃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 30多年来的应用和发展 ,简要地介绍了 GIS软件技术的进步和世纪之交深化地球信息机理、自组织、自相关理论和时空专题高维数据模型以及以 GIS为核心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同时讨论了新世纪信息时代与网络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进程中 ,对 GIS的深化应用研究 ,应纳入国家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使 GIS深层次、全方位地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