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24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许炯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近 50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公元 1 1 94年以来苏北废黄河和现代黄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在宏观时间尺度上 (1 0 2 ~ 1 0 3年 )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河口延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废黄河口的延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1 94~ 1 578年为第一阶段,河口延伸速率较慢 ;1 579~ 1 855年为第二阶段,河口延伸速率大大加快。 1 855年以来现代黄河河口延伸速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 3个阶段,分别用 3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 3条直线之间的两个转折点可以代表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的临界点。由此建立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延伸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 论文
    吴绍洪, 郑度, 杨勤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体现的温度、水分等立地条件地域差异,是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可以也应该成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在生态上受到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青藏高原的草场退化,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的胁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盲目的退耕还林,盲目强调植树造林等。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误解,即“生态建设 =种树”,“退耕必定还林”;局面上避免开发的无序状态 ;工作措施上,则要防止“一刀切”的方式。本文综合西部地区的温带、水分、植被、土壤等因素,将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 8个温度带,2 5个自然区。通过综合西部地区的环境胁迫特点,植被恢复和保护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系统的关系,从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合并构成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格局的 6个区域,并且提出各个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 论文
    方创琳, 徐建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系统分析全球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形势和面临的生态重建机遇及挑战。认为生态威胁已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生物多样性退化速度惊人,许多物种频频告急,诸多脆弱生态区域先后沦为生态灾难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跨国生态掠夺仍在继续,惊人的生态破坏加剧着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生态重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生态安全战略成为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论文
    崔灵周, 李占斌, 曹明明, 李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 1个高级综合指标——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人口状况等 5个基本指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0个元素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由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所集成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模型,并依次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
  • 论文
    齐清文, 裴新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源信息的集成和融合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它的意义和必要性与地球信息本身的特征、采集信息的手段特征及信息处理平台或系统的特点三方面紧密相联系。本文从不同传感器信息的集成和融合、遥感信息与非遥感地学信息的集成和融合、不同格式的 GIS数据的集成和复合三个方面研究了多源信息集成和融合的方法、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而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和制图任务为例,介绍了多源信息集成和融合技术在该项目中的优化应用实例,包括技术流程分析、信息源分析、多源信息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和制图中的融合方法、从遥感图像解译信息到 GIS数据库的转换技术等。
  • 论文
    陈志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 论文
    贾绍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零增长出现的时间及其原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较高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工业用水减少的宏观社会背景,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工业用水实现零增长的直接原因。第二产业所占的 GDP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开始降低是工业用水减少的前奏,第二产业比重的明显降低——其实质是高耗水的重化工行业规模的绝对萎缩——几乎是工业用水停止增长的充分条件。
  • 论文
    刘湘南, 许红梅, 曹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组合的差异,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总体特征与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各不相同,导致了其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形式与过程也不相同。吉林省前郭县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区,各区内土地利用的基本模式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各异。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过程和自然地理单元要素综合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
  • 论文
    王心源, 范湘涛, 郭华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微波可以对地表的微起伏、建筑及地表粗糙度等具有敏感的响应,使得雷达遥感在这些方面研究中成为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本文利用由加拿大遥感中心 PCI提供的Radarsat Scan SAR数据,对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提出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样式研究。自然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本文通过自然地理因素中水文 (河流、古河道 )、地形这两个重要要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在不同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样式 :1在水源充足的准“均质”河北冲积平原上,基本满足六边形形成条件,但由于周边中心地发展竞争力不同,故使得正六边形发生畸变——覆盖面积减小而周长却保持不变 ;2构建了在一条河流影响下的六边形网络结构朝五边形网络演变的模型 ;3构建了在平行状河流作用下六边形网络向四边形网络演替的模式 ;4指出了在水源充足的狭长地理空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育成等间距的现象与原因。
  • 论文
    李海蓉, 杨林生, 王五一, 谭见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 1 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病情资料,选择 9种反映鼠疫病情的适宜指标,通过对 52 2个病区县的原始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确定了百分位的分级标准。利用 GIS技术,分县、省两级进行病情指标分级及病情空间分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确立了评价鼠疫病情的综合指标,并据此对全国进行了按省、区和县为单元的鼠疫病情区划。结果表明,我国鼠疫流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方的广东、云南、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为中国历史上成片的鼠疫病情严重区,北方的吉林、内蒙古、陕西病情亦较严重,应密切注意这些地区的鼠疫变化状况。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市体系与水系的分形结构相似性为实例,探讨人文地理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称性及其破缺特征。首先建立城市人口—河流长度、城区面积—流域面积、 (某一级别的 )城市数目— (某一等级的 )河流数目等测度对应关系 ;然后证明基于中心地理论的Beckmann城镇等级—规模模型与 Horton水系构成第一、第二定律数理同构,关于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模型与关于主河道长度—流域面积的几何测度关系模型以及 Horton水系构成的第二、第三定律数理同构 ;进而提出 :城市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实质上是自然—人文地理系统的对称性,只是这种对称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缺,地理系统的演化目标之一似乎是要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
  • 论文
    马荣华, 黄杏元, 蒲英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了数字地球时代“3S”与数字地球的关系以及 GIS、GPS、和 RS的本质,从其本质出发分析了“3S”两两结合的方式和关键技术,并指出了目前的发展现状。两两结合的缺陷和弱点导致了“3S”的完全集成,“3S”集成是当今空间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具有相当的难度,目前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实际应用。“3S”技术的迅猛发展,最终导致了地球信息科学的诞生。数字地球推动了“3S”技术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3S”技术成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