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封志明, 李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之前的人口地理学只是从属于传统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进入20世纪,人口地理研究尚未从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上延续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思想;二战以后,人口地理研究逐步向人口地理学纵深发展,5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步成形。20世纪后半叶,人口地理学得 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出生率与老龄化、迁移与流动、人口与脆弱性等世界性人口问题成为热点研究主题。未来人口地理学家仍将关注人口差异、脆弱性及空间分析,加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从不同地理尺度与地理维度应对人口地理学的新挑战。
  • 研究综述
    韩志刚, 孔云峰, 秦耀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理表达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从地理表达机理、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对近期地理表达研究进行了总结。本质上,地理表达是一个空间认知、信息转换与信息传输的交互过程。地理表达内容涉及地理实体及其空间关系、不确定性、地理动态及地理本体等方面。地理表达形式经历了从自然语言、地图到GIS的演变过程;近年出现了多种新型表达形式,如虚拟地理环境、地理增强现实、地理超媒体等;并分析了当前地理表达的局限性。最后,从发展新的时空过程表达方法、地理表达形式的选择与协同问题等方面对地理表达的研究拓展进行了讨论,并根据UCGIS的研究计划,从表达理论、表达方法以及计算支持的角度,对地理表达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
  • 研究综述
    孙中伟, 王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的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已经历了问题提出、信息产业和电信专题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性课题研究和主题研究4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进入了相对活跃的主题研究阶段。通过对11种发表人文地理论文的主要地理刊物10年发文检索,对国内信息与通信地理学主题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总结在外部层面的互联网地理、新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ICT对城市内外空间结构的影响、ICT与企业空间组织变革、ICT对人类空间行为的影响、网站在线服务与区位取向等7个领域所取得的理论进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最后,提供了互联网的社会经济影响、ICT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耦合及地理网络空间研究、流动空间与移动性、信息社会中的区域发展政策5个未来研究议题。
  • 研究综述
    刘鹤, 刘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是产业部门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厘清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因子及作用机制、空间组织模式、跨国石油公司和石化产业集群等4个方面,回顾了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研究认为,今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在研究尺度上,应基于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尺度,研究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轨迹和演进机理;在研究视角上,应基于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跨国石油公司和主要石化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内在机制;在研究内容上,应基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演变轨迹的梳理和演进阶段的判断,结合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我国石化产业的空间组织。
  • 研究综述
    杨德伟, 杨职优, 崔胜辉, 罗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与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地理—生态视角的城市系统格局、过程与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章从地理—生态过程视角,对城市空间过程与机制、人文过程与机制、城市系统代谢过程与效率以及城市发展位势的竞合机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现代科学路径,从功能空间角度解构城市系统,深入分析城市地理空间过程、微观主体行为、空间环境响应、人文生态驱动机制等问题,是城市系统领域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综述有助于了解城市系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把握城市系统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从而利于指导中国城市空间管理实践,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变暖等问题。
  • 城市地理
  • 城市地理
    刘爱文, 赵雪雁, 张文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兰州市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从不同类型商品和不同商业中心出发,分析影响居民购物决策的因素。一方面,通过构建购物信息渠道多样化指数、购物决策因子评价指数分析影响居民选购不同类型商品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商业中心地认知指数、购物因子评价指数,分析了影响居民选择不同购物中心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购物信息的获取因商品等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渠道,商品等级越高,购物信息渠道越单一;[②]影响居民选购不同类型商品的因素不同,各种因子评价指数因商品等级的提高而显示出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性变化;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决策因子各不相同,随着商品等级的提高,商品知名度和质量指数也逐渐升高,而可达性因素逐渐降低,心理因素评价指数也随之提高;[③]居民对不同商业中心的认知水平不同,影响居民选择不同商业中心的决策因素不同,传统的商业中心由于交通、认知等优势,在兰州市居民购物决策活动占据主体地位。
  • 城市地理
    常跟应, 李曼, 席亚宏, 刘书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运用路径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人口变量。结果表明,社会人口变量中,只有教育与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呈正相关,且社会人口变量只能解释公众对限塑令态度方差的很小一部分。相较而言,社会心理变量能更好解释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差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新生态观与限塑令态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新生态观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价值取向、一般环境知识和特定环境知识的影响。公众对限塑令的态度与购物中自带购物袋的意向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基于西方社会实践发展而来的环境态度—行为理论也适合解释中国以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为目的的个人环境态度和行为。但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环境观等处在不断变化中,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不稳定、不协调,使得模型的解释力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进一步揭示中国公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特殊性,发展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行为解释模型。
  • 城市地理
    孟晓晨, 王滔, 王家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要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各种集聚与分散力量综合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结果。鉴于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不同特征与类型,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市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从产业集中度和地理集聚度2个维度,对北京市的两位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了特征分析与类型分类,归纳总结出寡占—集聚型、寡占—分散型、领先—集聚型、领先—分散型、竞争—集聚型以及竞争—分散型6种空间组织类型,并简单探讨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比较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组织形式上的共性和差异。
  • 城市地理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 区域地理
  • 区域地理
    周杜辉, 李同昇, 哈斯巴根, 杨卫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以及灰色关联模型对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格局、结构特征及其机理做了定量化评价与测度。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分异,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均衡而局域不均衡,呈现出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等、中低水平相对集中的 “凸型”分布特征;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方向递增,东—西方向“U型”分布,各类别县域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空间形态基本呈“轴带”、“集聚区”、“轴带—集聚区”的型式分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布特征。内部要素以及外部要素影响是造成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 区域地理
    肖磊, 黄金川, 孙贵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5、1990、2000和2007年的非农业人口,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化。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虽为“双核”结构,但一直处于分散发展趋势,京、津两个巨型城市的非农人口占京津冀都市圈的比重日趋下降;京津轴线为京津冀都市圈最重要的城镇密集区,以其为中心形成显著的城市影响力圈层结构,河北各市影响力相对有限,都市圈西部、北部地区受辐射带动明显不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在京津双核主导格局下,石家庄、唐山等次中心逐渐发育,秦皇岛—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沿线及曹妃甸—滨海新区—黄骅港的城镇发展带也逐渐呈现。
  • 区域地理
    熊薇, 徐逸伦, 王迎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白凯, 张春晖, 郑荣娟, 夏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和选择意向。当旅游目的地意象被色彩化并赋予一定的涵义,它就成为目的地品牌定位、意象设计和营销战略制定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到访西安的跨文化游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为研究内容,在调研数据对应分析和深度访谈资料挖掘补充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的特点及基础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基本统一,以红、黄、绿三色为主;②跨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深度具有层化结构;③旅游体验和经历导致其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趋同于目的地文化背景;④旅游目的地意象中的具象是导致跨文化群体游客色彩认知转化的主因。文后就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 旅游地理
    冯凌, 石培华, 刘佳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文核心、CSSCI、CSCD为信息源,全面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旅游类期刊论文并主要分析其时序特征。结果表明:3大核心库中共有429种期刊刊载旅游论文;核心论文共计16791篇;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是论文主要方向;旅游学术论文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其中1990年以前研究方向拓展最快,论文覆盖所有方向的89.2%,而2000年后论文数量最多,占四阶段总量的71.4%;高校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主要基地,其次是各类研究院所;论文格式渐趋规范。期刊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旅游研究发展进展与历程,即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发展快、成果规模大;主要源于地理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并逐步形成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繁荣于2000年后而发轫于1990年前;专业性教研单位成为研究主体;尚需提高学科地位、强化基础理论、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学术规范水平。
  • 旅游地理
    汪德根, 陈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旅游竞争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解,通过市场、效益、贡献、资源、设施、人才、经济、交通和环境等9个细分指标揭示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旨在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认识东部沿海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培植和提升以及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