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碳循环研究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2): 77-87. doi: 10.11820/dlkxjz.2004.02.010 cstr: 32072.14.dlkxjz.2004.02.010
    Baidu(39) CSCD(19)

    碳主要在通气状态下释放出CO2以温室效应的形式影响全球变化。当前,农田土壤固碳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农田土壤再分布过程能否导致土壤固碳已引起科学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上广泛的兴趣。本文从不同的尺度阐述土壤再分布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阐述土壤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在全球碳循环,陆地碳库研究中的作用,土壤侵蚀与农田景观土壤有机碳动态、活性组份以及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再分布过程引起的土壤固碳机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人口与城市发展
    张文佳|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62-369. doi: 10.11820/dlkxjz.2009.03.006 cstr: 32072.14.dlkxjz.2009.03.006
    Baidu(62) CSCD(14)

    利用2007年北京市民活动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建立了强调家庭和决策过程的嵌套Logit模型,探讨居住空间对购物出行行为的影响,并在居住空间尺度上模拟评估土地利用政策对居民购物出行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居住区位的差异往往导致居民通过调整其生活方式(如购物出行模式)来适应,而非直接显著影响其购物出行需求(反映在家庭购物出行频率)。居住地商业密度对购物出行频率和出行模式决策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且需求弹性均随着商业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需要针对不同区位、不同居住空间、不同出行需求弹性情况来实施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以便优化购物出行需求。同时,城市居民购物出行模式的调整优化既需要居住空间的土地利用调整也需要交通设施和交通状况本身的改善。

  • 论文
    张义丰, 宁远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1): 37-43. doi: 10.11820/dlkxjz.1997.01.007 cstr: 32072.14.dlkxjz.1997.01.007
    Baidu(20)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闫卫阳1,2|王发曾1|秦耀辰1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511-518. doi: 10.11820/dlkxjz.2009.04.005 cstr: 32072.14.dlkxjz.2009.04.005
    Baidu(198) CSCD(26)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端于西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引进和实证,在理论研究上还有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几种主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机制和原理,考虑到断裂点模型应用较广,经过了较多的实践验证,重点探讨了该模型的缺陷、演进和扩展形式,从理论上论证了将空间分割原理和断裂点模型结合的扩展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影响空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以及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物流分析、设施选址、市场影响力的分析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分析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演进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地理学以复杂的自然、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是推动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

  • 水文与气候变化
    夏军, 高扬, 左其亭, 刘晓洁, 陈庆美, 窦明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26-31. doi: 10.11820/dlkxjz.2012.01.004 cstr: 32072.14.dlkxjz.2012.01.004
    Baidu(120) CSCD(42)
    随着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健康的恶化,河湖水系连通性作为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被着重提出。目前,中国对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分类、评判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一阐述。分析表明:维持水系连通可以明显地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河湖连通也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①原本水质好的河流和水质相对较差河流连通后降低原来河流的水质;②加剧连通河流中物种及鱼类等生命体的竞争;③水量充沛的河流支援水量不足的湖泊,将减少该河流的有效可利用水量;④导致水面蒸发量减少影响地表及陆地的水循环,影响地区的气候变化;⑤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河湖连通将导致下游地区河湖泥沙及淤积量急剧增加。
  • 区域经济与交通
    杨立国, 周国华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27-632. doi: 10.11820/dlkxjz.2010.05.016 cstr: 32072.14.dlkxjz.2010.05.016
    Baidu(52) CSCD(6)

    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2、1999、2007年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整体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内部形态演化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比较明显,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圈层,而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大,公共设施用地各时期随圈层面积变化较小;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地表过程
    王煜琴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 70-75. doi: 10.11820/dlkxjz.2008.06.010 cstr: 32072.14.dlkxjz.2008.06.010
    Baidu(21) CSCD(1)

    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塌陷及其环境地质灾害已给矿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加快塌陷治理,搞好环境 修复是实现自然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对莱芜铁矿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铁矿区岩溶塌陷的影 响因素和形成机理,选取第四系厚度、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厚度及其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灰岩顶界面岩 溶发育程度、“天窗”内塌陷坑密度5 个指标对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评价;根据评价依据将研究区 内不同天窗进行危险性划分;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规划的编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在类似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 治理中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 环境变化
    高晓路, 翟国方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1-11. doi: 10.11820/dlkxjz.2008.05.001 cstr: 32072.14.dlkxjz.2008.05.001
    Baidu(31) CSCD(4)

    运用政策选择实验的方法, 对天津市沿海地区居民的政策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 定量地考察了海岸带环境 的价值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属性居民之间呈现的空间差异, 对不同类型经济开发的空间影响强度, 及海岸带开 发、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①工业开发明显降低了居民的效 用, 说明在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下, 工业开发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需要通过产业和环境政策的统 筹和协调来解决工业开发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相反, 渔业开发仍然会带来正面的综合效益, 因此, 渔业作为天津 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适宜的。②塘沽和汉沽地区海岸带环境的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例如, 在塘沽区, 港湾开发和娱乐业的发展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 而在汉沽区, 这些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 应该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海岸带管理政策的重点和目标, 并实施差别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对产业开发格 局进行调控。③不同类型人群对于海岸带政策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根据各类人群的空间集聚程度制定 有针对性的政策。上述研究结论为海岸带管理的定量决策, 如凝炼各地区海岸带规划的目标、制定产业开发的生态 补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论文
    张健挺, 邱友良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1): 44-51. doi: 10.11820/dlkxjz.1998.01.007 cstr: 32072.14.dlkxjz.1998.01.007
    Baidu(48)
    本文所指的地学是以地理学为主包括地质、气象、水文等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本文在回顾了地理学/地学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综述了专家系统在地学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分析了地学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研究进展
    林德根, 梁勤欧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19-1528. doi: 10.11820/dlkxjz.2012.11.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2.11.013
    Baidu(129) CSCD(7)
    云计算将是下一代计算平台,云计算的发展必将带动与计算科学密切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综述了云计算的特征、云GIS内涵、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指出云GIS是利用云基础设施获得大规模计算能力来解决GIS中海量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处理任务划分、查询检索、互操作和虚拟化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提高GIS 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为计算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的各类GIS 服务提供高性能处理的技术.其基本内涵是空间数据的云特征,空间数据管理中的云计算特征.同时指出云GIS 将彻底突破GIS 既有的“专业圈子”,实现GIS自身的革命性突破,极大地扩展其市场规模.然后,本文介绍了云GIS平台,指出云GIS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最后,从云GIS模式技术发展趋势、应用需求及教育专业需求3个方面展望了中国云GIS的研究进展.
  • 地表过程
    党丽娟, 徐勇, 徐学选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87-94. doi: 10.11820/dlkxjz.2011.01.011 cstr: 32072.14.dlkxjz.2011.01.011
    Baidu(46)
    以“退耕还林”为主体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在过去10 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揭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丘陵区的降水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本文以延安康沟流域为例,根据1997-2006 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康沟流域地表径流、泉水、井水水位实测水文数据,以及康沟流域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康沟流域的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降水与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对降水补给响应时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有极好的季节响应关系,地表径流呈现为峰、谷交替曲线形态,降水少的年份出现单峰值,降水多的年份具有双峰值。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井水、泉水的变化,同样降水条件下,井水的变化较泉水更敏感,泉水响应降水的时间大约滞后22~30 天,井水为7~10天。
  • 论文
    傅小锋, 张耀存, 彭乃志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4): 11-18. doi: 10.11820/dlkxjz.1997.04.002 cstr: 32072.14.dlkxjz.1997.04.002
    Baidu(38)
    利用航片、城市平面图及城市用地调查等资料,分析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和结构变化特点,发现苏南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呈现为以下特征:大城市用地扩展速度由80年代前的缓慢发展转变为8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其主导因素是新区开发建设;其用地结构变化以居住及公建性用地扩展占用地扩展的第一位,工业用地扩展由80年代前第一位退居第二位。县城镇的用地发展基本与大城市相同,但其发展速度快,工业用地扩展居次的时间也比大城市迟。小城镇的大量兴起和小城镇用地的大规模扩展造成苏南乡村景观巨变,其主因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目前用地扩展居主导地位的仍是工业用地的扩展。交通用地的扩大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是苏南区域用地景观80年代以来的变化主流。
  • 气候变化
    程建刚,王学锋,范立张,杨晓鹏,杨鹏武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8-24. doi: 10.11820/dlkxjz.2009.01.003 cstr: 32072.14.dlkxjz.2009.01.003
    Baidu(86) CSCD(20)

    利用云南115 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 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 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 个 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 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 年来云南 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 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 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 从1970 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 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 全球环境变化与风险评估
    冉圣宏,谈明洪,吕昌河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39-444.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8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08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的大小代表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基础,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作为LUCC生态风险,分别针对土地利用的各利益相关者——土地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个人、社区和国家),定量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背景下所承受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由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因素,延河流域2000-2006年间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升了28.91%,这主要归功于延河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LUCC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06年间,国家、社区和个人的生态服务功能均有所增强,增加值分别为34.71%、33.64%、14.57%;它们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风险是,个人在本区域获取食物供应的能力下降了5.71%,国家在生物控制方面的能力下降了24.56%.

  • 资源与生态环境
    黄廷林,戴栋超,王震,解岳,钟建红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 62-67. doi: 10.11820/dlkxjz.2006.06.007 cstr: 32072.14.dlkxjz.2006.06.007
    Baidu(29) CSCD(5)

    阐述了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与系统组成, 研究了在该系统中种植美人 蕉和旱伞草2 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这些植物对城市河湖水体中氮、磷等的净化效果。尝试了将 漂浮栽培植物与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结合起来, 并研究了植物与生物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质的改 善效果。结果表明, 美人蕉和风车草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漂浮栽 培植物与软性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中CODMn 的去除率达46%以上。

  • 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
    李九一, 李丽娟, 柳玉梅, 梁丽乔, 李斌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41-1048. doi: 10.11820/dlkxjz.2010.09.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9.003
    Baidu(48) CSCD(12)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是当今风险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区域内部差异性使得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相比城市尺度更为复杂。本文构建了由水资源供给保障率、水资源保障可靠性、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4项指标构成的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给出了定量计算方法,并在京津唐地区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为“低风险”,秦皇岛为“中风险”,唐山、廊坊为“高风险”。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防范对策应以节约用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为主,并加强区域内部调节,适度增加唐山等地的分水量。在廊坊市,应考虑降低复种指数减少农业用水需求。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能够直观反映区域水资源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揭示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决策。

  • 气候变化
    郝成元, 赵同谦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73-79. doi: 10.11820/dlkxjz.2011.01.009 cstr: 32072.14.dlkxjz.2011.01.009
    近40 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 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 年间的日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降水变化过程和波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①年降水量上,黑龙江微弱减少,新疆增多、西藏明显增多,特别是1995年以来其趋势更加显著,且后两者线性变化趋势均通过了α=0.01 的统计检验;②冬春两季,三省区的降水量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春季以新疆最弱、黑龙江次之、西藏最强为序,而冬季则相反,而且其线性变化趋势基本都达到了α=0.05 的显著水平;③夏秋两季,三省区的降水量值分别为黑龙江微弱减少、新疆微弱增多、西藏增多,但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显著;④三省区气象站点降水线性变化趋势显著性对比上,黑龙江冬季61.5%的气象站、西藏春季64.7%的气象站、新疆年总量50%的气象站点通过α=0.05 的最低统计检验;⑤无论年降水总量还是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波动量值均以新疆和黑龙江明显、西藏相对平稳为特征。
  • 论文
    杨晓光, 陈阜, 宋冬梅, 宫飞, 朱文珊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2): 162-166. doi: 10.11820/dlkxjz.2000.02.010 cstr: 32072.14.dlkxjz.2000.02.010
    Baidu(74) CSCD(5)
    根据定点定位试验结果 ,提出适用于华北平原现实经济、技术状况的农业节水实用措施 ;喷灌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节水工程技术措施 ,秸秆覆盖和留茬可有效地进行农田界面调控 ;利用水分胁迫诱导的“反冲”机制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 ,达到节水稳产的目的。
  • 论文
    樊杰, 曹忠祥, 吕昕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 298-301. doi: 10.11820/dlkxjz.2002.04.001 cstr: 32072.14.dlkxjz.2002.04.001
    Baidu(132) CSCD(4)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 论文
    赵名茶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4): 27-34. doi: 10.11820/dlkxjz.1998.04.004 cstr: 32072.14.dlkxjz.1998.04.004
    Baidu(6)
    青海南部由玉树州和果洛州组成,为纯牧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研究了本区的环境质量问题,对障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低氧含量、低温与草场退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低氧含量存在的自然地理原理,而草场退化的产生除自然条件外,鼠害与人类活动致使过牧、过载也是重要的原因。
  • 气候与水文过程
    顾问,陈葆德,杨玉华,董广涛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18-826. doi: 10.11820/dlkxjz.2010.07.007 cstr: 32072.14.dlkxjz.2010.07.007
    Baidu(48) CSCD(7)

    本文分析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与不确定性。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预估能力的标准,比较了IPCC-AR4中21个气候模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的预估能力,结果表明气候模式对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差异较大,模式NCAR-CCSM3和MRI_CGCM2_3.2在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2个要素的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说明它们对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比其他模式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能够模拟出接近观测实况的年平均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模式不能模拟出局部细致的结构;多模式集合平均对华东区域气温预估存在明显系统偏差,比观测实况偏低1.6℃以上,偏低幅度超过了不确定性(一倍的模式间标准偏差)能涵盖的范围;华东区域年降水模式间标准偏差占模式集合平均百分比为26.7%,表明直接用AR4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华东区域该要素的未来变化。

  • 生态与环境
    贾艳红,赵传燕,南忠仁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64-74. doi: 10.11820/dlkxjz.2007.04.009 cstr: 32072.14.dlkxjz.2007.04.009
    Baidu(101) CSCD(22)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 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 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 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 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植 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 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 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策略, 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土地利用
    朱瑜馨,张锦宗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78-482.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13
    Baidu(41) CSCD(3)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 城市地理研究
    蔡建明, 郭华, 汪德根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245-1255. doi: 10.11820/dlkxjz.2012.10.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2.10.001
    Baidu(74) CSCD(24)
    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 因应各种变化, 保持自身发展活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外弹性理论研究的4 个领域, 即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 并归纳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代表性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 系统评述了国外相应的弹性城市研究的4 个领域的内涵与研究重点, 包括城市生态弹性、城市工程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和城市社会弹性;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 前瞻了未来弹性城市研究3 个趋势方向, 即社会平等的议题如何渗入到弹性城市的理念之中, 技术革新如何增强城市弹性, 跨学科、多领域的介入如何共同协作建设弹性城市。鉴于中国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差异较大, 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弹性城市理论的应用更应考虑到中国特色, 使弹性理论本身更为“弹性”。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徐霞,刘海鹏,高琼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80-85. doi: 10.11820/dlkxjz.2008.03.012 cstr: 32072.14.dlkxjz.2008.03.012
    Baidu(69) CSCD(7)

    合理、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本文利用CLUE- S 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模拟模型,通过对中国北 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设置,实现了六种土地利用变化分配模式下的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表明,中国北 方农牧交错带在不同的分配模式下,各用地类型间的竞争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差异较大。经过空间 优化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相比较,耕地和草地更加集中,从不同分配模式的空间分布比较中可以 看出,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配时,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带位于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林 地转化为耕地,在西北地区,主要是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在广大的中部地区,则主要是耕地转化为草地。

  • 论文
    刘闯, 孙九林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3): 212-219. doi: 10.11820/dlkxjz.2000.03.003 cstr: 32072.14.dlkxjz.2000.03.003
    中国是一个地域大国和人口大国 ,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变化历史记录最好的国家之一。数字地球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机遇。作者在对比了中外在数字地球领域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 ,提出在“十五”期间发展我国数字地球的几点意见.
  • 旅游与文化地理
    陈楠,乔光辉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1005-1010.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14 cstr: 32072.14.dlkxjz.2010.08.014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其生态旅游的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生态旅游动机为7项(休息及回避、活动、归属、挑战、成就与地位、自我实现、追求自然美)。通过t检验发现:除“自我实现”因子外,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在其他旅游动机因子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

  • 论文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1): 17-24. doi: 10.11820/dlkxjz.2000.01.004 cstr: 32072.14.dlkxjz.2000.01.004
    Baidu(54) CSCD(9)
    本文重点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水资源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 ,城市用水快速增长 ,用水结构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 ;第二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第三 ,城市用水结构存在明显 4种类型 ,即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生活用水比重低—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四类城市 ,各类城市的未来用水需求趋势存在差异 ;第四 ,未来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用水机制和更广泛的区域供水网络将显得非常重要。
  • 区域地理
    刘斌涛, 陶和平, 刘邵权, 史展, 郭仕利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33-738.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11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11
    Baidu(27) CSCD(8)
    交通发展滞后是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定量评估山区交通通达情况对认知山区交通空间格局和进行山区交通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述国内外交通地理文献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以交通设施技术等级、距离交通枢纽的通行时间和交通线密度3 个因子为核心的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并引入交通摩擦系数来提高山区交通通达度测算的精度。利用该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各县市的交通通达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凉山州交通通达情况总体较差,其中较差和极差的县市有9 个,占全州国土面积的61.60%;交通通达度理想和良好的县市仅有3 个,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5.49%。凉山州的测算结果表明,山区交通通达度模型结构合理,测算精度高,在我国广大山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生态与环境
    杨小红, 董云社, 齐玉春, 耿元波, 刘立新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30-37. doi: 10.11820/dlkxjz.2005.02.004 cstr: 32072.14.dlkxjz.2005.02.004
    Baidu(46) CSCD(10)

    采用树脂芯方法于2004年雨季期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土壤的净氮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雨季期间田间培养时间长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了实验方法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干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羊草草原土壤净氮矿化量为4.44 KgN.ha-1,平均净氮矿化率为0.12 KgN.ha-1.d-1;土壤湿度是控制土壤净氮矿化率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净氮矿化率与水分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67, P=0.22); 雨季期间,培养时间的长度对净氮矿化测定影响较大,连续培养37天土壤净氮矿化量测定值明显偏高;树脂芯方法对实验土壤干扰较小,是田间条件下研究温带草原土壤净氮矿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