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旅游地理
    郑鹏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0): 1501-151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0.008
    Baidu(18) CSCD(9)
    旅游流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客观前提,也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入境旅游流作为一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其驱动力研究有着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多从自身固有的专业背景出发研究旅游流的驱动力,归结起来可分为社会宏观视角与个体微观视角。在对社会宏观与个体微观两种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的错位性和互补性进行辨析后,本文构建了双重视野下的入境旅游流驱动模式。模式认为,从个体微观方面审视,旅游者受到的心理动机驱动主要有"核心吸引"、"设施环境"、"求知求异"和"健康社交";从社会宏观视角探究,旅游流受到的属性耦合驱动主要有"旅游资源"、"地区经济"、"交通区位"和"接待能力"。这一研究过程不仅考虑到了综合性因素,也探究了不同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错位性特征,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
  • 旅游地理
    陈静, 章锦河, 刘泽华, 周晶, 杨璐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0): 1511-151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0.009
    Baidu(13) CSCD(1)
    作为现实旅游者分享旅游经历和情感的虚拟平台,旅游博客逐渐成为潜在旅游者出游决策的参考依据,已引起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成为旅游研究新的重要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博客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博客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角度进行评析。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从博主、博文、博客技术等3 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博主研究包括博主的人口学分析、博文写作分析和旅游行为分析,博文研究包括博文对潜在旅游者的作用分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作用分析及对旅游营销的作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国内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及旅游博客的营销作用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主要通过网站搜集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应用内容分析法与叙事分析法进行博客分析。最后,文章提出3点研究展望:① 在研究尺度方面,需加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博文对比分析;② 研究内容方面,应拓宽研究视角,充分利用博客中的图片等有用信息,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的佐证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③ 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应该在引介国际前沿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增强区域性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博客研究体系。
  • 旅游地理
    李亚娟, 陈田, 王开泳, 王婧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0): 1520-153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0.010
    Baidu(35) CSCD(2)
    以少数民族为居民主体的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作为民族社会的重要构成单元,社区内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外民族社区研究的历史起源,总结了城市民族社区的研究重点,并对乡村民族社区的影响、类型、变迁、旅游和感知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国内民族社区研究则从内涵、演变、发展以及旅游影响研究4 个重点领域进行进展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5 个方面将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进行对比,并提出,国内民族社区研究亟需加强民族社区演化的影响因素、动态演化机制、居民生计方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济结构协调、村落空间形态演变和整合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等7个方面的研究。
  • 旅游地理
    谢朝武, 申世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55-46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3.015
    Baidu(32) CSCD(3)
    环境风险是影响旅游者和旅游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06-2010年间我国的旅游突发事件案例作为数据基础,综合使用列联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最优尺度回归等方法,对环境风险因素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发生特征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进行统计检定。研究表明:游览环境风险、大气环境风险和道路环境风险是环境风险中引致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结构因素,所引致的旅游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其中事故灾难的发生水平最高。环境风险因素与旅游突发事件的发生类型、严重程度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对旅游突发事件的伤亡规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我国不同区域的旅游环境风险具有分布上的差异性,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环境风险特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 旅游地理
    王凯, 易静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65-47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3.016
    Baidu(72) CSCD(2)
    利用Gini系数、E-G指数、行业地区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指标以及产业利润率、就业系数、劳动生产率等产业绩效衡量指标,基于2010年的截面数据,探究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及其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但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特征明显;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区域差异与区位条件差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旅游产业集聚总体上对产业绩效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旅游产业集聚对产业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于就业机会的增加影响甚微。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旅游地理
    时卉, 杨兆萍, 韩芳, 石天戈, 栾福明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75-48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3.017
    Baidu(76) CSCD(21)
    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的TM遥感影像、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采用ESDA、半变异函数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样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高景观生态安全度范围由南向北转移;中景观生态安全度区域由南北向中部集中;低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② 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较显著,随时间演变,空间集聚水平降低;局域空间自相关呈现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的趋势。③ 变程范围内,景观生态安全度值的各向异性与弱空间相关性特点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 经度、纬度、海拔因子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影响显著;放牧、旅游以及政策活动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度中小尺度格局,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 旅游地理
    汪德根, 宋玉芹, 刘昌雪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86-49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3.018
    Baidu(60) CSCD(3)
    商务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商务旅游列为专项旅游重点发展。商务旅游城市是推动商务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商务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热点。从商务旅游城市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选取人口、经济、商务旅游、环境以及科技等影响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因子,构建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系统动力模型,并对苏州工业园区2006-2020年商务旅游城市动态发展趋势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动力系统紧密联系,各子系统在仿真期间保持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不同子系统增长幅度有所差异;各子系统内部因子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幅度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 旅游地理
    白凯, 张春晖, 郑荣娟, 夏雪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231-23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13
    Baidu(53) CSCD(5)
    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和选择意向。当旅游目的地意象被色彩化并赋予一定的涵义,它就成为目的地品牌定位、意象设计和营销战略制定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到访西安的跨文化游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为研究内容,在调研数据对应分析和深度访谈资料挖掘补充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的特点及基础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跨文化群体游客对我国旅游意象色彩认知基本统一,以红、黄、绿三色为主;②跨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深度具有层化结构;③旅游体验和经历导致其目的地意象色彩认知趋同于目的地文化背景;④旅游目的地意象中的具象是导致跨文化群体游客色彩认知转化的主因。文后就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 旅游地理
    冯凌, 石培华, 刘佳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239-24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14
    Baidu(36)
    以中文核心、CSSCI、CSCD为信息源,全面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旅游类期刊论文并主要分析其时序特征。结果表明:3大核心库中共有429种期刊刊载旅游论文;核心论文共计16791篇;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是论文主要方向;旅游学术论文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其中1990年以前研究方向拓展最快,论文覆盖所有方向的89.2%,而2000年后论文数量最多,占四阶段总量的71.4%;高校成为学术论文发表主要基地,其次是各类研究院所;论文格式渐趋规范。期刊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旅游研究发展进展与历程,即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发展快、成果规模大;主要源于地理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并逐步形成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繁荣于2000年后而发轫于1990年前;专业性教研单位成为研究主体;尚需提高学科地位、强化基础理论、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学术规范水平。
  • 旅游地理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249-25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15
    Baidu(151)
    通过建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旅游竞争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解,通过市场、效益、贡献、资源、设施、人才、经济、交通和环境等9个细分指标揭示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旨在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认识东部沿海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培植和提升以及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
  • 旅游地理
    周永博, 沙润, 余子萍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0-159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7

    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TDI)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意象内涵的争论仍未休止。造成当前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目的地意象这一抽象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方法不尽合理。现有研究普遍采纳的一维连续体理论虽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理解,但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的操作化使用方面仍显不足。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基本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结构,这一耦合结构更加清晰地界定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维度,从而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应用提供更合理的操作化方法。

  • 旅游地理
    郭焕成, 韩非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7-16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8
    Baidu(713) CSCD(28)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旅游地理
    吴丽娟, 李洪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606-161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9

    选择福建省永春县北溪村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支付意愿(WTP)调查,于2009 年对福建省永春县北溪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及选择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该旅游地乡村性的非使用价值为2.116×108元/年,其中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为主要形式;②乡村聚落建筑、民风民俗、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以及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性保护WTP支付的主要方面。其中:保护乡村聚落建筑占总支付的15.2%,保持民风民俗占总支付的23.7%,保持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占总支付的22.6%,保护乡村田园景观的占总支付的9.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占总支付的17.9%,保持乡村淳朴、真实的乡村氛围占总支付的11.6%;③保护乡村性对北溪村乡村旅游来说至关重要,应引起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重视。

  • 旅游地理
    廉同辉, 王金叶, 程道品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613-161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20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准确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确保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并制定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总体评价等级。本文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立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各要素指标进行测度和调查,计算出开发潜力评价得分,表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 旅游地理
    王良健,李晶晶,陈锦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49-125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3
    Baidu(65) CSCD(6)

    采用Kernel 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并在分析框架中引入空间因素,分析中国省际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从时间动态性的视角看,中国省际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演进均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广大的旅游低收入地区与少数的旅游高收入地区长期并存;从空间动态性的视角看,近邻效应对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发展演进都有一定影响,部分地区向邻区的平均发展水平演进。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动态角度,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演变趋势都不尽相同。

  • 旅游地理
    郑辽吉,刘惠清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56-12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4
    Baidu(34) CSCD(1)

    滨水区是服务于人们游憩活动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其生态要素是滨水区游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强化水体服务于滨水区的生态功能,提升城镇滨水区的景观生态价值,以丹东市城乡滨水区为例,提出了滨水区生态利益游憩管理模式(EBBM),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建设。采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该模型中生态要素与活动、背景、体验及利益等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验证过程中,运用SPSS13.0 及AMOS6.0 软件测试了模型;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旅游地理
    李瑞, 殷红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63-127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5

    自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通过检索研究文献发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稳定方向。然而实践表明:基于区域微观尺度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优劣是衡量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才能有的放矢地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出适宜策略。本文构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 个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势发展县域凯里(市)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1.510,显示出其作为黔东南州首府旅游发展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基础优势;极核发展县域雷山、镇远、施秉、黎平、从江和榕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逐渐成长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核心民族县域;均衡发展县域锦屏、台江、剑河、黄平、麻江和丹寨发展潜力较大;滞后发展县域岑巩、三穗和天柱发展较为缓慢。上述结果揭示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和规律,为民族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旅游地理
    蔡晓霞, 牛亚菲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73-127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16
    Baidu(90) CSCD(1)

    本文在分析邮轮旅游核心产业要素及竞争潜力构成的基础上,构建邮轮旅游竞争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旅游资源禀赋、邮轮旅游经营绩效、企业运营能力、金融保险业服务能力、交通保障能力、城市支撑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海8 大邮轮旅游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分析;依据评价结果,将8 大邮轮城市划分为邮轮旅游竞争优势区、较优势区和一般优势区的3 个层级。提出未来中国邮轮旅游将形成以上海为邮轮母港,以深圳为区域中心港,辅以宁波、厦门、海口等挂靠港的对台湾、东南亚的南方邮轮旅游区;以及以天津为区域中心港,辅以青岛、大连的对日、韩的北方邮轮旅游区的整体空间格局。

  • 旅游地理
    李仁杰,路紫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39-14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1.019
    Baidu(42) CSCD(2)

    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为研究领域,根据生态旅游概念相对宽泛的特点, 选择国内学者研究成果,通过多级、多准则筛选,获得样本文献,并验证其科学性。文献分析发现:案例研究较多,相 关案例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表刊物以经济类最多,地理、旅游类较少;近5 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始形成稳定方向。研究总结了四个领域: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总论、生态旅游对 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国 内研究文献认为生态旅游不仅对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尤其表 现在生态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区域公平发展的作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 量的贡献没有文献涉及,相关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应加强生态旅游等数据统计与监测,丰富研究视角;区域合作 研究较少,地理、旅游相关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微观单元较少涉及,应加大微观个体的案例研究。

  • 旅游地理
    文雅香,钟全林,夏金林,肖海燕,张晓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47-15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1.020
    Baidu(16)

    采用对比样方调查法对武夷山旅游区内的武夷宫、大红袍、龙川瀑布和天游峰4 个典型景区灌木林物种多 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植被盖度及根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旅游活动对灌木林的影响 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对景区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Shannon-weiner 均匀度指数除 外),对林下根系生物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干扰区的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盖度、总根系及细根生物量均小 于非干扰区。4 景区灌木林的干扰变化率依次为: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大红袍,盖度为大 红袍>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总根系生物量为天游峰>大红袍>龙川瀑布>武夷宫,细根生物量为天游峰>龙川瀑 布>武夷宫>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