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人口与城市发展
    肖洪1,2|田怀玉2|朱佩娟2|于桓凯3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47-35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3.014
    Baidu(32) CSCD(11)

    城市人口分布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掌握其规律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用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系统(MAS)、元胞自动机(CA)环境及城市人口密度模型构建精确到街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并以长沙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为相关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其模拟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沙市将形成“市中心人口快速增长,近郊区人口缓慢增长,沿湘江畔、沿五一大道及岳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密集”的发展格局。与以往的模型进行相比,所获得的模拟结果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的空间分布格局。

  • 人口与城市发展
    钱树伟1|苏勤1|郑焕友1,2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55-3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3.015

    基于“地方依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模型”基本理论,通过构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采用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苏州观前街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地方依恋对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购物抱怨及购物忠诚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②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购物抱怨的直接负向影响显著、通过顾客购物满意度对购物抱怨具有间接的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③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忠诚度的直接影响及以购物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均为显著。最后提出了增进观前街与顾客之间人地情感联结关系,以提高顾客游憩及休闲购物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 人口与城市发展
    郭荣朝1,2|苗长虹1|夏保林3|李军甫4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63-3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3.016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将会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等优化依据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作者阐述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结构紊乱原因、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和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因地制宜,构建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群生态网络系统;促进城市群区域各城市合理分工,不断形成产业簇群;构建城市群发展引导机制,使城市群区域的城乡建设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地区。

  • 人口与城市发展
    陈晓1,2|陈雯1|张蕾1,2|郭垚1,2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70-37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3.017

    长三角泛化已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但长三角泛化至何范围则是区域一体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目前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客观上,区域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要素流动频繁、优势互补等是进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区域范围界定应由区际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联系指标所决定。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泛长三角”概念内涵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省与长三角之间的各种联系指标做出了比较,同时对周边省份与长三角之间联系的发展趋势,以及部分省区与其它范围的核心区如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之间的联系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与周围省区的联系强度做初步的定量比较。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及在长三角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泛长三角”适度发展范围,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参考。

  • 人口与城市发展
    李素英1|王计平2|任慧君3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77-38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3.018
    Baidu(109) CSCD(7)

    在分析城绿地系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主要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即“点、线、面”布局结构和“斑块、廊道、基底”景观结构。综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对功能的影响、主要进展及其应用,并提出未来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和绿地规划的主要方向,以期对中国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所启示。

  • 人口与城市发展
    朱杰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53-3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3.005
    Baidu(54) CSCD(7)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重力模型和城市之间最短通行时间的O-D矩阵,模拟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节点联系状态,判断吸引中心的从属结构,划分人口迁移引力体系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至2005年,长三角共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5个一级人口吸引中心,无锡、徐州2个二级吸引中心,连云港、淮安、扬州等9个三级吸引中心;这些吸引中心共同构成5个Ⅰ级引力体系,7个Ⅱ级引力体系和14个Ⅲ级引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人口迁移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模式:即“单核集聚”—“多核结构”—“单中心体系”—“多中心网络”。通过吸引中心等时圈分析,认为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布局对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最后从城市轨道交通、地方行政壁垒和中心城市发展角度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层次的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人口与城市发展
    张文佳|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62-3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3.006
    Baidu(62) CSCD(14)

    利用2007年北京市民活动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建立了强调家庭和决策过程的嵌套Logit模型,探讨居住空间对购物出行行为的影响,并在居住空间尺度上模拟评估土地利用政策对居民购物出行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居住区位的差异往往导致居民通过调整其生活方式(如购物出行模式)来适应,而非直接显著影响其购物出行需求(反映在家庭购物出行频率)。居住地商业密度对购物出行频率和出行模式决策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且需求弹性均随着商业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需要针对不同区位、不同居住空间、不同出行需求弹性情况来实施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以便优化购物出行需求。同时,城市居民购物出行模式的调整优化既需要居住空间的土地利用调整也需要交通设施和交通状况本身的改善。

  • 人口与城市发展
    郭月婷1|廖和平1|彭征2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70-37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3.007
    Baidu(191) CSCD(13)

    本文在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城市空间拓展在形态与模式、空间拓展机制、空间拓展动态模拟、空间拓展环境效应等多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筛选城市空间拓展的驱动因素,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得城市空间拓展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城市空间拓展过程加以模拟,并对城市空间拓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加以分析,以此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工作。针对目前研究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借助日臻完善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深入开展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构建定量化动态模型,协调城市空间用地的增量布局与存量调整,并加强与国外城市空间拓展的比较研究。

  • 人口与城市发展
    张纯|郑童|吕斌|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84-39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3.009

    在21世纪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出租车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租车服务便捷、高效的特性,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都起到有益促进,从而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可达性。本文借鉴时间地理学方法,基于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分群抽样的小样本问卷调查的汇总分析,发现出租车司机就餐行为空间具有集中在二环路到四环路之间、临近城市快速路、沿对角线方向道路和河湖等分布的特征。采取日路径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表明,出租车司机的居住地和工作班制等个体属性影响长期的就餐习惯,而包括经济支付能力、客源发生量、停车便利性等在内的客观制约因素会影响具体就餐行为的选择。针对目前就餐服务供给与司机就餐时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从宏观选址布局和微观场地设计两层次提出设置功能综合的“的士驿站”和汽车穿梭餐厅、并延长现有就餐场所夜间营业时间等城市规划建议,为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灵活多样的市民出行需求、以及高效城市交通体系构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