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云玲, 张一平, 杨小波.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 年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 2007, 27(4): 499-505.[2] 李红军, 江志红, 魏文寿. 近40 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气候变化. 地理科学, 2007, 27(6): 801-807.[3] Rodefick M L, Farquhar G D. Changes in Australian pan evaporation from 1970 to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4, 24(9): 1077-1090.[4] Roderick M L, Farquhar G D. Changes in New Zealand pan evaporation since the 1970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5,25(3): 2031-2039.[5] 刘玲, 高素华, 王兰宁. 三江源地区气候突变及未来趋势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3): 53-59.[6] 王菱, 甄霖, 刘雪林, 等. 蒙古高原中部气候变化及影素比较研究. 地理研究, 2008, 27(1): 171-180.[7] 庄晓翠, 张林梅, 李海花. 新疆阿勒泰地区20cm蒸发发量的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1): 53-58.[8] 刘敏, 沈彦俊, 曾燕, 等. 近50 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趋势及原因. 地理学报, 2009, 64(3): 259-269.[9] 王建勋, 胡云喜, 朱建雯. 1961-2000 年新疆阿拉尔垦发量的变化特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5): 29-31.[10] 杜军, 胡军, 刘依兰, 等. 近25 年雅鲁藏布江中游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120-126.[11] 李景玉, 张志果, 徐宗学, 等. 影响西藏地区蒸发皿蒸的主要气象因素分析.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4(4): 20-29.[12] 曾燕, 邱新法, 刘吕明, 等. 1960-2000 年中国蒸发皿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水科学进展, 2007, l8(3): 311-318.[13] 胡汝骥, 樊自立, 王亚俊, 等. 近50a 新疆气候变化对影响评估. 干旱区地理, 2001, 24 (2): 97-103.[14] 张新焕, 杨德刚, 刘云同. 基于能值的绿洲种植业系持续性及敏感性评价: 以新疆渭干河流域为例. 学报, 2009, 29(11): 6008-6016.[15] 刘晓梅, 闵锦忠, 刘天龙.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温度与序列的小波分析. 中国沙漠,2009, 29(3): 565-569.[16] 张家宝, 史玉光. 新疆气候变化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 气象出版社, 2002: 1-266.[17] 邱新法, 刘昌明, 曾燕. 黄河流域近40 年蒸发皿蒸发气候变化特征.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4): 437-442.[18] 郭军, 任国玉.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66-672.[19] 王海军, 张勃, 赵传燕, 等.中国北方近57 年气温时空特征.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4): 643-650.[20] 胡利平, 姚延锋, 裴古娥, 等. 天水地区近50 年气温、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51-656.[21] 林纾, 陆登荣, 王毅荣, 等. 1960 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候变化特征.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3): 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