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3): 361-368.doi: 10.11820/dlkxjz.2011.03.015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吴立军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1-01
出版日期:
2011-03-25
发布日期:
2011-03-25
通讯作者:
申玉铭(1968-),男,河南浚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shenyuming@263.net
E-mail:shenyuming@263.net
作者简介:
周侃(1986-),男,云南丽江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zhoukan2008@126.com
基金资助:
首都新农村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课题项目(09530290599)。
ZHOU Kan, LIN Xueqin, SHEN Yuming, WU Lijun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1-01
Online:
2011-03-25
Published:
2011-03-25
摘要: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相比新农村建设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地域特征显著,近郊平原区优于其他地域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协调水平对村民形成人居环境整体印象最为重要,收入状况、村内道路质量、垃圾处理设施、卫生所等因素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京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吴立军.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61-368.
ZHOU Kan, LIN Xueqin, SHEN Yuming, WU Liju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in Beijing Suburban New Countrysid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3): 361-368.
[1] 彭震伟, 陆嘉.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规划, 2009, 33(5): 66-68.[2] 李伯华, 曾菊新, 胡娟.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 70-73.[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 2001.[4]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规划, 1997(3): 4-9.[5] 张博野, 曾菊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 2008(4): 48-51.[6] 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7] Wang M, Webber M, Finlayson B, et al. Rural industries and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6(4): 648-659.[8] 胡伟, 冯长春, 陈春.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城展研究, 2006, 13(6) : 11-17.[9] 李伯华, 曾菊新.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84-88.[10] 莫妮娜.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的协调发展. 软科学, 2009, 23(8): 101-103.[11] 李昌浩, 朱晓东, 李杨帆, 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5): 1-5.[12] 刘根林, 黄利斌. 风水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 中国城市林业, 2008, 6(1): 37-40.[13] 周晓娟, 陶亮, 曹晖.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划研究. 上海城市规划, 2008(S1): 27- 32.[14] 唐铭, 郭浩磊. 西部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6): 58-60.[15] 刘晨阳, 傅鸿源, 李莉萍.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设模式的思考.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27(2): 15-22.[16] 樊帆.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 以湖北荆为例. 农村经济, 2009(4): 110-113.[17] 杨威. 抚顺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研究. 理论界, 2007(7): 106-107.[18] 蒋淑玲, 王宏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农村, 2010(5): 30-32.[19] 李伯华, 刘传明,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 人理, 2009, 24(1): 28-32.[20] 《中国建设报》//任欢欢. 多管齐下打造新农村: 北京村建设侧记. 2006-2-6(2).[21] 陈浮, 陈海燕, 朱振华, 等.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究. 人文地理, 2000, 15(4): 20-23.[22]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等.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77-82.[23] 宁越敏, 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海市为例. 城市规划, 1999(6): 15-20.[24]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科学, 2007, 27(1): 17-24.[25] 薛薇. 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 2004.[26] 李纪宏, 马晓鹏, 王建宙. 对推进北京市新农村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工程咨询, 2009, 103(3): 21-23. |
[1] | 党云晓, 余建辉, 张文忠, 李业锦, 谌丽, 湛东升. 环渤海地区城市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2): 184-194. |
[2] | 马世罕, 戴林琳, 吴必虎.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6): 817-824. |
[3] | 胡智超, 龙花楼.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1028-1036. |
[4] | 戴林琳, 盖世杰. 北京郊区节事旅游发展时空分异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1056-1064. |
[5] |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09-416. |
[6] | 张景秋, 郭捷. 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25-1232. |
[7] | 冯健,王迎,刘洋华. 人口流出区低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庐江模式及其理论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25-732. |
[8] | 张衍毓1, 2|刘彦随1|王业侨1. 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6): 977-983. |
[9] | 张效军|汤惠君|欧阳孔仁. 广东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51-758. |
[10] | 钟赛香.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收入变化的 新农村建设实质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107-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