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规划, 1997(3):4-9.[2] 李娜, 夏永久.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城市问题, 2006(4): 42-46.[3] 连红. 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动态评价及优化研究:以长沙岳麓区为例[D]. 湖南农业大学, 2010.[4] 高峰. 长沙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现状分析与调查研究[D].湖南大学, 2007.[5]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等.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 以广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2): 421-430.[6] 刘秀洋, 李雪铭, 冀保程. 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2): 30-34.[7] 高晓路. 人居环境评价在城市规划政策研究中的工具性作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 52-58.[8] 刘盛和, 叶舜赞, 杜红亮, 等. 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 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4): 601-611.[9] Douglas RW. On the Ed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Peri-urbanEast Asia. Stanfor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Stanford University, USA, 2002.[10] Douglas R W, Cai J M, Muller L, et al. Emerging ThirdStage Peri-Urbanization: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Hangzhou Peri-Urban Region. Discussion Papers of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2003.[11] Simon D. Urban environments: Issues on the peri-urbanfringe. Annual Review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8, 33: 167-185.[12] Huang S L, Wang S H, William W B. Sprawl in Taipei’speri-urban zone: Responses to spatial planning and implicationsfor adapt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0(1-2): 20-32.[13] 郑艳婷,刘盛和, 陈田.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6): 760-769.[14]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101-108.[15] 刘盛和, 张擎. 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 地理研究, 2008, 27(5): 982-992.[16]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 以福建莆田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4):927-937.[17] 花利忠, 崔胜辉, 黄云凤, 等. 海湾型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扩展演化: 以厦门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09, 29(7):3509-3517.[18] 刘江, 崔胜辉, 邱全毅, 等. 滨海半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演变: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4): 856-862.[19] 陈贝贝. 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210-220.[20]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特征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2(3): 63-68.[21]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等.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30(2): 149-154.[22]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等.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61-368.[23] 陈志文. 城市边缘区农村的空间结构、特性与规划对策. 城乡建设, 2007(5): 57-58.[24] 冯汝芳. 上海基层行政社区类型划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5.[25] 徐瑞祥.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预警研究[D]. 南京大学,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