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NewYork: Freeman, 1982: 55-58.[2] Mandelbrot B B, Passoja D E, Paullay A J. Fractal characterof fracture surfaces of metals. Nature, 1984, 308:721-722.[3] 刘继生, 陈彦光. 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地理科学, 2000, 20(2): 166-171.[4] 刘继生, 陈彦光.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 1998, 17(1): 82-89.[5] 秦学.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3, 23(2): 269-271.[6] 冯健.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地理学报, 2003, 58(3): 343-353.[7] 陈彦光. 城市化. 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 地理研究,2004, 23(3): 133-142.[8] 刘继生, 陈彦光.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 地理学报, 1999, 54(5): 471-475.[9] 刘继生, 陈彦光. 人口的区位过程与城市的分形形态.人文地理, 2002, 17(1): 24-28.[10] 冯健, 周一星. 近20 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地理学报, 2003, 58(6): 903-916.[11] 钱学森等. 论系统工程.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2.[12]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苏州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35-743.[13] 黄泰, 保继刚, 刘艳艳, 等.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 以苏州市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1):79-92.[14] 许志晖, 戴学军, 庄大昌, 等. 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地理研究, 2007, 26(1): 132-140.[15] 戴学军, 丁登山.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 资源科学, 2006, 28(1): 180-185.[16] 戴学军, 庄大昌, 丁登山.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网格分形维数研究. 人文地理, 2009, 24(4): 120-123.[17] 杨国良, 游勇, 李海燕.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及演化特征: 以四川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7, 22(6): 963-973.[18] 陈涛(陈彦光). 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 科技通报, 1995, 11(2): 98-101.[19] 戴学军, 丁登山, 许志晖, 等. 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06-713.[20] 陈彦光. 分形城市系统: 标度—对称—空间复杂性.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