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向军, 沈正平, 朱传耿.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经济地理, 2007, 27(1): 78-83.[2] 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07.[3] 仇方道, 朱传耿, 孔令平, 等.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经济地理, 2004, 24(4): 468-472.[4] 马晓熠, 裴韬.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55-1561.[5] 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地理学报, 2009, 64(6): 713-724.[6] 马晓冬, 马荣华, 徐建刚. 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48-1057.[7] 桑秋, 张平宇, 高晓娜, 等. 辽中城市群区县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2):150-155.[8]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等.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09, 64(8): 923-933.[9] 赵建新. 论区域经济差距的衡量指标与测度方法. 经济地理, 1998, 18(3): 63-67.[10] 刘兆德, 谢红彬, 范宇. 20 世纪90 年代江苏省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研究. 经济地理, 2003, 23(1): 23-27.[11] 鲁凤, 徐建华.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4): 401-407.[12] 麻永建, 徐建刚. 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 软科学, 2006, 20(5): 51-54.[13] 曾庆泳, 陈忠暖. 基于GIS 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经济地理, 2007, 27(4): 558-561.[14] 蒲英霞, 马荣华, 葛莹.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地理研究, 2005, 24(6): 965-97.[15] 李小建, 乔家君.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2): 136-145.[16] 罗仁福, 李小建, 覃成林. 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73-80.[17] 罗君, 白永平, 张学斌. 兰渝铁路辐射带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地理科学, 2011, 31(5): 557-562[18] 管卫华, 赵媛, 林振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 地理研究, 2004, 23(4): 541-550.[19] 周杜辉, 李同升, 哈斯巴根, 等. 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机理.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205-214.[20] 韩玉刚, 焦华富, 李俊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边缘区研究历程及展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2): 1-6.[21] 仇方道, 佟连军, 朱传耿, 等.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地理研究,2009, 28(2): 451-463.[22] Anselin L. Interactive technique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data analysis//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J, et 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Principles,Technical Issues, 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出版城市: JohnWiley & Sons, Inc, 1999: 253-266.[23]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4-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