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近之. 西藏、西康国防线上之通路及其重要. 地理学报, 1936, 3( 4) : 713~725.
[2] 严德一. 论西南国际交通路线. 地理学报, 1937, 4( 5) : 1~16.
[3] 黄盛璋. 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 地理学报, 1957, 23( 4) : 419~435.
[4] 耿大定, 陈传康等. 论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地理学报, 1978, 33( 1) : 49~62.
[5] 郑弘毅, 蔡建辉. 试论我国公路发展战略. 地理学与国土, 1986, 2( 2) : 8~13.
[6] 曹小曙, 阎小培.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3, 22( 3) : 305~312.
[7] 曹小曙, 薛德升等.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连接的城市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5, 60(6): 903~910.
[8] 牛树海. 高速公路网络化的时空收敛效应研究. 人文地理, 2005, 86( 6) : 106~110.
[9] 朱晓刚. 关于合宁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构想. 经济地理, 1996, 16( 4) : 16~20.
[10] 尤飞, 韩增林. 高速公路产业- 经济带形成演化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0, ( 5) : 99~103.
[11] 韩增林, 尤飞. 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布局规划方法初探. 人文地理, 2001, 16( 3) : 1~5.
[12] 韩增林, 尤飞. 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 地理研究, 2001, 20( 4) : 471~478.
[13] 张建松, 韩增林等. 省级地域公路货运的空间联系探讨———以辽宁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5) : 66~78.
[14]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4) : 96~107.
[15] 李平华, 陆玉麒.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3) : 6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