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7): 878-884.doi: 10.11820/dlkxjz.2012.07.006
张跃红1, 安裕伦1, 马良瑞1, 李雪2
收稿日期:
2011-11-01
修回日期:
2012-01-01
出版日期:
2012-07-25
发布日期:
2012-07-25
通讯作者:
安裕伦(195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工作。E-mail:anyulun@126.com
E-mail:anyulun@126.com
作者简介:
张跃红(1987-),女,贵州贵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E-mail:449253164@qq.com
基金资助:
贵州省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GY字(2007)3017, 黔科合GY字(2008)3022)。
ZHANG Yuehong1, AN Yulun1, MA Liangrui1, LI Xue2
Received:
2011-11-01
Revised:
2012-01-01
Online:
2012-07-25
Published:
2012-07-25
摘要: 基于GIS 与RS技术, 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为研究对象, 利用1960 年1:50000 地形图、1990 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2010 年的环境减灾卫星(HJ-1A/1B)影像, 解译获取1960、1990、2010 年3 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 并结合贵州省水文地质图、坡度图进行陡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1990 年的30 年间, 有林地、灌木林、水体呈减少趋势, 其中灌木林减少的最多, 其次是有林地;而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和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 其中草地增加的最多, 其次是耕地。②1990-2010 年的20 年间, 灌木林、裸岩、耕地呈减少趋势, 其中耕地减少的最多;而有林地、疏林地、草地、水体呈增长趋势, 其中疏林地增加的最多。③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降低趋势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疏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耕地;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增加趋势的土地利用为灌木林、草地和裸岩。
张跃红, 安裕伦, 马良瑞, 李雪. 1960-2010 年贵州省喀斯特山区陡坡土地利用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878-884.
ZHANG Yuehong, AN Yulun, MA Liangrui, LI Xue. Land Use Change of Slope Land in Karst Mountainous Regions,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1960-2010[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7): 878-884.
[1]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 1996, 51(6):553-558.[2] Lambin E 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strategy, IGBP Report,1999, No. 48/IHDP Report,No. 10, IGBP Stockholm.[3] 蔡运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 2001, 20(6): 645-652.[4] 刘彦随, 陈百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3): 324-330.[5] Turner B L, Skole D L,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 and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1995, No. 35 and IHDP Report No.7, Stockholmand Geneva. http://www.ihdp.unidonn.de/html/publications/reports/report07/luccsp.htm.[6]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等.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6): 679-687.[7]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60.[8] 赵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1): 24-33.[9] 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19(5): 93-97.[10] 张殿发, 欧阳自远, 王世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1(1): 77-81.[11]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2(2): 120-126.[12] 周忠发, 安裕伦. 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6):23-26.[13] 万军.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447-453.[14] 胡世雄, 靳长兴. 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报, 1999,54(4): 347-356.[15] 杨瑞珍. 我国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模式. 自然资源,1994(1): 1-7.[16] 吴秀芹,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576-584.[17] 王世杰, 季宏兵, 欧阳自远, 等.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D辑, 1999, 29(5): 44l-449.[18] 中国统计局. 贵州统计年鉴(2009).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9] 屠玉林. 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 贵州科学,1997, 15(3): 176-181.[20]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中国岩溶, 2002, 21(2): 101-105. |
[1] | 姜凯斯,刘正佳,李裕瑞,王永生,王昱.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05-1315.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李极恒, 龚岳, 李贵才. 珠三角村镇建成区的空间型态:特征、类型和产业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29-839. |
[4] | 杨小露, 张红, 张春晖. 历史遗址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以美国14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918-929. |
[5] | 陈颖彪, 郑子豪, 吴志峰, 千庆兰.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应用综述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05-223. |
[6] | 刘紫玟, 尹丹, 黄庆旭, 何春阳, 薛飞.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和应用中的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36-247. |
[7] |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26-37. |
[8] | 黄琳珊,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镇用地空间结构的多分维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50-64. |
[9] | 赵静湉,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77-87. |
[10] |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111-125. |
[11] | 陈慕琳, 蔡红艳. VIIRS/DNB夜间灯光月度产品插补方法对比——以北京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126-138. |
[12] | 张凤, 陈彦光, 李晓松. 京津冀城市生长和形态的径向维数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65-76. |
[13] | 王建顺, 林李月, 朱宇, 艾尼江·杰力力.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新疆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140-1149. |
[14] | 刘扬, 周素红, 张济婷.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6): 801-810. |
[15] |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38-4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