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7, Vol. 26 ›› Issue (6): 33-43.doi: 10.11820/dlkxjz.2007.06.004
王晗生
收稿日期:
2007-04-01
修回日期:
2007-09-01
出版日期:
2007-11-25
发布日期:
2007-11-25
作者简介:
王晗生( 1965-)| 男, 甘肃武威市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旱区植被建设及生态学研究. E-mail:hswang@ms.iswc.ac.cn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D09B09) ;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
WANG Hansheng
Received:
2007-04-01
Revised:
2007-09-01
Online:
2007-11-25
Published:
2007-11-25
摘要:
黄土高原普遍发生的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现象, 从一个独特角度恰当反映了环境对植 被的限制作用。由于人工林草植被不同于天然植被, 其负反馈调节机制脆弱, 这种植物生长用水 与环境供水之间的矛盾表现, 使人工林草植被生长滞缓, 稳定性下降, 甚至导致其衰亡, 并对后续 深根性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 后续天然植被或者浅根性植物却仍然能 够继续良好发育。显然, 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 对追求一定的经济目标来说有其不利性, 但对于 防止土壤侵蚀并不一定就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根据经营目标区别对待人工林草植被的稳定性。人 工林草植被的自然化过程研究是有关生态恢复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王晗生. 植被作用下土壤干化的反馈效应 及相关问题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33-43.
WANG Hansheng. Discussion on Feedback Effect of Soil Desiccation by Vegetation and Related Issu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6): 33-43.
|
[1] | 孙锐,陈少辉,苏红波. 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48-1258. |
[2] | 杨晴青, 杨新军, 高岩辉. 1980年以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序演变——以陕西省佳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56-771. |
[3] | 石育中, 王俊, 王子侨, 鲁大铭, 杨新军.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 1281-1293. |
[4] |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42-49. |
[5] | 汤青, 徐勇, 李扬. 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 户农户调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61-169. |
[6] | 刘宪锋, 任志远, 张翀, 林志慧. 1959-2008 年黄土高原地区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57-1163. |
[7] | 刘艳华, 徐勇, 刘毅. 2000 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56-166. |
[8] | 刘艳华, 徐勇, 刘毅. 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27-634. |
[9] | 王计平, 陈利顶, 汪亚峰. 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35-542. |
[10] | 杨波, 徐勇. 黄土高原坡耕地苜蓿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30-534. |
[11] | 崔普伟,蔡强国,方海燕,聂斌斌,陈小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单元流域次暴雨输沙模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95-500. |
[12] | 赵荟1|朱清科1|秦伟1,2|张英3, 4|安彦川1|薛智德1,5|刘中奇1.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27-334. |
[13] | 李景玉,张楠,王荣彬.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03-111. |
[14] | 张彩霞, 杨勤科, 李 锐. 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 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116-123. |
[15] | 崔灵周, 李占斌, 曹明明, 李勉. 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1): 29-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