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CRP. CLIVAR:A Study 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Science Plan, WCRP No.89,WMO/TD No.690.Geneva: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1995:57-60.[2] 高鸿, 施能, 白彬人, 等. 1948-2001 年全球陆地12-2 月降水旱涝长期变化. 气象科学, 2004, 24(4): 387-397.[3] 琚建华, 任菊章. 冬季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对亚洲地表气温异常的影响. 气象科学, 2005, 25(1): 18-25.[4] 郝丽萍, 方之芳, 李子良, 等. 成都市近50a 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热岛效应.气象科学, 2007, 27(6):648-654.[5] 周淑贞, 张如一, 张超.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50-356.[6] 何萍. 楚雄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3): 64-68.[7] 周淑贞, 束炯. 城市气候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244-345.[8] Peterson T C, Gallo K P, Lawrimore J, et al. Global rural temperature trend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9,26(3): 329-332.[9] Hughes W S, Robert C. Urban influences on South African temperature trends.International. Climatology, 1996,16(4): 935-850.[10] Jones P D. Assessment of urbanization effects in time seri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over land. Nature,1990,347(4): 169-172.[11] 周淑贞.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地理学报, 1983, 38(4):397-405.[12] 吴艳标. 广州城区热岛特征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热带气象, 1986, 2(3): 212-230.[13] 周明煜, 曲绍厚, 李玉英, 等. 北京地区热岛和热岛环流特征. 环境科学, 1980, 1(5): 12-18.[14] 苏红兵, 洪钟祥. 北京城郊近地层湍流实验观测. 大气科学, 1994, 18(3): 739-750.[15] 徐祥德, 汤绪. 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16(2): 62-80.[16] 陈明, 杜建华, 吴坤悌, 等. 海口市城、郊气温对比分析.中国科技信息. 2009(9):17-19.[17] 何萍, 李宏波, 束炯, 等. 楚雄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_兼谈中国主要城市热岛强度对比分析. 地理学报, 2003,58(5): 712-720.[18] 何萍. 楚雄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3): 64-68.[19] 楚雄州统计年鉴.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8: 342-344.[20] 翟盘茂, 任福民. 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 气象学报, 1997, 55(4): 418-429.[21] 杨德保, 王式功, 王玉玺. 兰州城市气候变化及热岛效应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 1994, 30(4): 161-167.[22] 何萍, 陈辉, 李宏波, 等. 云南高原中小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灰色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25-32.[23] 肖荣波, 欧阳志云, 等. 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气象科学, 2007, 27(2): 230-235.[24] 郑祚芳, 郑艳, 李青春, 等. 30 年来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区域气温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4): 26-29.[25] 陈志, 俞炳丰. 城市热岛效应的灰色评价与预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9): 985-988.[26] 赵志敏. 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及对策: 以乌鲁木齐为例.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15(8): 51-60.[27] 白虎志, 任国玉, 李伟峰. 兰州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气象科技, 2005, 33(6): 492-495.[28] 郑艳, 潘家华, 吴向阳. 影响北京城市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4): 188-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