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珉. 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6, 28( 6) : 1~9.
[2] 托马斯·S.库恩著; 纪树立等译. 必要的张力: 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290~304.
[3]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ition,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4] H Igor Ansoff. The emerging paradigm of strategic behavio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8 (6): 501~515.
[5] Kennet h D Bailey.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4th ed.New York: Free Press, 1994,36.
[6] Vincent L, Barker III, and Mark A Mone.Retrenchment: cause of turnaround or consequence of declin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5): 395~405.
[7] 邬建国, 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述. 生态学报, 1996, 10, 16( 5) : 450~460.
[8] 张镱锂, 阎建忠, 刘林山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2, 57(3): 253~266.
[9] 汉斯·波塞尔( Hans Poser). 科学: 什么是科学. 上海: 三联书店, 2002: 118.
[10] 戈峰. 现代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0.
[11] 冷疏影, 冯仁国, 李锐等.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1): 1~7.
[12] 刘世梁, 温敏霞, 崔保山. 不同道路类型对澜沧江流域景观的生态影响. 地理研究, 2007, 26( 3) : 485~490.
[13] 肖寒等. 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经济价值的经济价值. 生态学报, 2000, 20(2): 552~558.
[14] 虞依娜, 杨柳春, 叶有华等. 小良热带植被生态恢复过程土壤保持的经济价值动态特征. 生态学报, 2007, 27(3): 997~ 1004.
[15] 杨胜天, 朱启疆. 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 地理学报, 2000, 55( 4) : 460~466.
[16]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87~96.
[17] 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等.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1): 24~33.
[18] Azzi G. Agricultural Ecology.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 London, England, 1956.
[19] 骆世明, 陈聿华, 严斧. 农业生态学,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0] Golley F B, Ryszkowski.How can agroecology help solve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TECOL bulletin, 1988, 16: 1~4.
[21] 于东升, 史学正. 红壤区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水库”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 土壤学报, 2003, 40( 5) : 656~664.
[22]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等.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生态 学报, 2007, 27( 3) : 909~917.
[23] 陈星, 周成虎.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6): 8~20.
[24] Judson S. What’s happening to our continents. In B J Skinner [editor]Use and Misuse of Earth’Surface. William.Kaufman, Inc., Los Altos, California, 1981, 12~139.
[25] Buringh P. An assessment of losses and degradation of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world.Working Group on soils Polic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Rome, Italy, 1981.
[26] 卢程隆等. 闽东南花岗岩丘陵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2): 41~48.
[27] 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福建土壤.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83~384.
[28] 王仰麟. 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地理学报, 1998, 53( 增刊) : 21~27.
[29] 傅伯杰.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地理学报, 1996, 51( 5) : 454~462.
[30] 邬建国. Loucks O L. 自然均衡观与现代生志学理论——— 生态学思想中的一场根本性交革. 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华海 外生态学者协会),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6~29.
[31] 伍业钢, 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 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0~39.
[32] 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等.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5): 43~55.
[33] 张小飞, 王仰麟, 李正国. 景观功能网络的等级与结构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1): 52~59.
[34] 娄安如.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格局—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1.
[35] 孔正红.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 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 2002.
[36] 陆鼎言.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技术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 1) : 33~37.
[37] 卢宗凡, 梁一民, 刘国彬. 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2~33.
[38]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 302~310.
[39] 吴秀芹, 傅伯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 576 ~584.
[40] 许峰, 蔡强国, 吴淑安. 坡地资源利用保护中的复合农林业———冀西北黄土丘陵区复合农林与水土保持综合技术研 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