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顾朝林.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9-27.
[2]苗长虹. 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人文地理, 2005, 20(5): 13-19.
[3]Kunzmann K R, Wegener M. 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Ekistics, 1991, 50(2): 156-178.
[4]Nancy B, Grimm J, Morgn Grove, et al.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long-term stu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Bio-Science, 2000, 50(7): 262-281.
[5]郭斌, 任致远.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71-75.
[6]宗跃光. 大都市空间扩展的周期性特征: 以美国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05, 60(3): 37-41.
[7]李双成, 赵志强, 王仰麟.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63-70.
[8]唐路, 薛德升, 许学强. 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城市规划汇刊, 2003(5): 1-5.
[9]林先扬, 陈忠暖, 蔡国田.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热带地理, 2003, 23(1): 44-49.
[10] 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规划, 2001, 25(1): 59-66.
[11]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群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110-118.
[12] 王发增.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7-25.
[13]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92.
[14] 周洪建, 史培军, 王静爱, 等. 近30年来深圳河网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9): 969-980.
[15] 赵清, 郑国强, 黄巧华. 南京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空间结构优化. 地理学报, 2007, 62(8): 870-878.
[16] 刑琴琴, 焦华富, 尹乐.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2): 54-60.
[17] 丁圣彦, 李志恒. 开封市的城市生态位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7): 752-762.
[18] 宋冬梅, 肖笃宁, 申元村. 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4): 80-86.
[19] Guo R C, Miao C H, Li X X. Eco-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28-33.
[20] 李博.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08-110.
[21]郭清和. 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 中南林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5: 36-49.
[22]王发增, 刘静玉. 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15-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