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5): 607-614.doi: 10.11820/dlkxjz.2011.05.013
张利1,2, 雷军1, 李雪梅1,2, 高超1,2, 曾玮瑶1,2
收稿日期:
2010-07-01
修回日期:
2011-01-01
出版日期:
2011-05-25
发布日期:
2011-05-25
通讯作者:
雷军,E-mail: leijun@ms.xjb.ac.cn
E-mail:leijun@ms.xjb.ac.cn
作者简介:
张利(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toby.zl@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3)。
ZHANG Li1,2, LEI Jun1, LI Xuemei1,2, GAO Chao1,2, ZENGWeiyao1,2
Received:
2010-07-01
Revised:
2011-01-01
Online:
2011-05-25
Published:
2011-05-25
摘要: 本文选取中国222 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1997-2007 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整体趋势,并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 ),分析中国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用地规模差距在拉大,整体均衡度在下降;②城市用地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快,整体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③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城市的整体扩张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城市用地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④从省域层面看,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较快的主要为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最后,本文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
张利, 雷军, 李雪梅, 高超, 曾玮瑶. 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07-614.
ZHANG Li, LEI Jun, LI Xuemei, GAO Chao, ZENGWeiyao. The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5): 607-614.
[1] 徐梦洁, 於海美, 梅艳, 等. 近年我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进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25(1): 47-52.[2] 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15-268.[3] 吴铮争, 宋金平, 王晓霞, 等. 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 以大兴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2):285-294.[4] 王伟武, 金建伟, 肖作鹏, 等. 近18 年来杭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地理研究, 2009, 28(3): 685-695.[5] 刘瑞, 朱道林, 朱战强, 等. 基于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资源科学, 2009,31(11): 1919-1926.[6]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 地理研究, 2003, 22(6):769-781.[7] 吴宏安, 蒋建军, 周杰, 等.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地理学报, 2005, 60(1): 143-150.[8] 李加林, 朱晓华, 张殿发. 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 以宁波为例. 地理研究, 2008,27(2): 275-285.[9] 高迎春, 佟连军, 尹君. 石家庄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 18-24.[10] Jun Luo, Dennis Wei YH. Modeling spatial variations of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Chinese cities: The case of Nanjing.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1: 51-64.[11] 杨立国, 周国华. 怀化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627-632.[12] 姚士谋, 朱振国, 陈爽, 等. 香港城市空间扩展的新模式. 现代城市研究, 2002(2): 61-64.[13] 唐菊华, 吕昌河, 杨续超. 苏锡常地区1995 年至2005 年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资源科学, 2009, 31(5):801-806.[14] 邓世文, 阎小培, 朱锦成.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 经济地理, 1999, 19(4): 80-84.[15] 张落成, 吴楚材, 姚士谋. 苏南地区近20 年城市用地扩展的特点与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639-646.[16] 张豫芳, 杨德刚, 张小雷.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 138-147.[17] 刘军会, 韩芳, 王卫. 河北省近十年省辖市城区扩展及驱动力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 21(5): 5-9.[18] 贾鹏, 杨钢桥. 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2): 182-185.[19]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中国科学: D 辑,2004, 34(12): 1157-1165.[20] 谈明洪, 李秀彬, 吕昌河.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经济地理, 2003, 23(5): 635-639.[21]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地理研究, 2001, 20(2): 129-138.[22] 梁进社, 王昊. 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 地理科学, 2002, 22(6): 649-654.[23] 许婧婧, 刁承泰, 何丹. 我国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力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 22(5): 22-26.[24] Damian H Z, Susanna C M. Role of intermittency in urbandevelopment: A model of large-scale city form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8, 79(3): 523-526.[25] 贾文臣, 贾香云, 李福印, 等. 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动态变化.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193-198.[26]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255-275.[27] 谈明洪, 吕昌河. 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地理学报, 2003, 58(2): 285-293.[28] 李传武, 张小林, 吴威.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 1-6.[29]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30] 丁锡祉, 刘淑珍. 影响中国城市分布和建设的地貌因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0, 15(4): 453-461.[31] 朱红, 明庆忠. 中国城市地貌特点与利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28(3): 413-418.[32] 鲁奇, 战金艳, 任国柱.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 地理研究, 2001, 20(6): 688-697.[33] 顾朝林, 于涛方, 李玉鸣, 等.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543-550. |
[1] | 陈秧分, 刘玉, 王国刚.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03-1411. |
[2] | 杨忍,罗秀丽,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16-1328. |
[3] | 罗静,蒋亮,罗名海,田玲玲,陈国磊,田野,吴益坤. 武汉市新城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规模等级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70-1381. |
[4]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5] | 施利锋,黄贤金.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张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06-1216. |
[6] | 朱鹤, 刘家明, 龙江智, 余玲, 李涛.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56-1068. |
[7]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8] | 陈沛然, 王成金, 刘卫东. 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973-987. |
[9] | 戴旭俊, 刘爱利. 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62-674. |
[10] |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31-744. |
[11] | 钱超峰, 杜德斌, 胡璇, 段德忠. 地区间基因差异会影响技术转移吗?——基于中国2001—2005年省际专利转让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45-755. |
[12] |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477-488. |
[13] | 刘丽敏, 钟林生, 虞虎.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33-545. |
[14] | 刘丽, 李宁, 张正涛, 冯介玲, 陈曦, 白扣, 黄承芳. 中国省域尺度17部门资本存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46-555. |
[15] | 李鲁奇, 马学广, 鹿宇. 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46-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