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 丹.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 中国工业经济,1999(11):38~43.
[2] 史 丹. 我国能源工业与制造业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1(6):45~51.
[4] 史 丹, 张金隆. 新型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中国能源,2003,25(6):37~39.
[3] 史 丹. 产业结构调整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8):30~32.
[5] 韩智勇, 魏一鸣, 范 英.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数量统计与管理, 2004 ,23(1):1~6.
[6] 夏 明, 彭春燕. 能源紧张背后的产业关联变动的影响. 社会科学辑刊, 2004(3): 52~56.
[7] 张 雷. 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矿产资源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意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60.
[8] 田立新, 傅 英, 丁占文 等. 能源经济系统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9] 傅 瑛. 混沌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能源生产预测中的应用.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1):26~28.
[10] 郑照宁. 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5):51~54.
[11] 林锡星. 试析我国能源运输战略. 东南亚研究,2005(2):46~50.
[12] 陈支农. 中哈油管:中国能源战略非常通道. 新西部,2004(1):64~65.
[13] 陈秀山. 西电东送区域经济效应评价. 统计研究,2005(4):39~44.
[14] 李彦军. 我国西北地区西电东送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软科学,2004,18(4):88~90.
[15] 张莲莲. 西电东送拉动山系西经济发展. 中国能源,2002(9):32~36.
[16] 杨 青. 划时代的“西气东输”工程. 国际石油经济,2000(4):5~7.
[17] 赵国通. “经济平衡”是“西气东输”成败的关键. 国际石油经济,2001(7):35~36.
[18] 邢治河. 关于协调“西气东输”供需双方利益的政策建议. 国际石油经济,2001(7):37~38.
[19] 韩可琦. 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33(1):1~5.
[20] 张晓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15(2):38~40.
[21] 耿海清, 谷树忠, 国冬梅. 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257~262.
[22] 杨朝峰.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1(1):18~22.
[23] 张宗成.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4(4):41~45.
[24] 吴巧生.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6.
[25] 蒋金荷. 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16~23.
[26] T.莱佛雷.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与节能—过去的经验、未来趋势及投资需求. 国际石油经济1997,5(5):77~83.
[27] 张宏武. 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的要因分析—中国和日本比较.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5(2):67~78.
[28] 宣能啸.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国际石油经济, 2004,12(9):35~38.
[29] 曹征彦. 提高能源效率—中国取得的成就和政府的方针措施. 经济研究参考,1997(12):1~4.
[30] 陈长红, 鲍仙华. 全球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2):62~64.
[31] 张 雷.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3,58(4):629~637.
[32] 郎一环, 王礼茂, 王冬梅. 能源合理利用与CO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28~34.
[33] 郎一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源合理利用与CO2减排. 资源科学, 2004, 26(6):118~124.
[34] 蒋金荷,姚愉芳. 人文发展潜力与碳排放需求空间的定量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78~83.
[35] 陈文颖. 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4(6):744~747.
[36] 王海建. 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分析.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2):67~69.
[37] 王守荣. 气候变化情景下能源效率及其平等准则的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 64~68.
[38] 王效华.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1):108~110.
[39] 徐寿波, 王俊峰.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对比. 中国经贸导刊,1999(13):27.
[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1982.
[41] 李文彦, 陈 航. 中国能源经济区划的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1983,38(4).
[42] 《全国农村能源区域规划》编写组. 全国农村能源区域规划. 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0.
[43] 周凤起, 周大地主编. 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4]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课题组 [编].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45] 刘 毅. 资源合理开发与能源供需解决途径. 地理研究,1996,15(2):12~19.
[46] 刘 毅. 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 地理学报,1999,54(6):509~515.
[47] 范业正.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分布及配置. 地理学报,1999,54(增刊):110~116.
[48] 李志刚, 张锦宗, 薛丽芳. 陕甘宁接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构想. 地理研究2002,21(3):287~293.
[49] 赵 媛, 曾尊固, 陈周骅. 树立大能源系统观,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2001,21(6):749~752.
[50] John Byrne,Bo Shen.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Energy Policy,1996(24):455~462.
[51] Kang Wu,Bingsheng Li.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ional strategies. Energy Policy,1995(23):167~178.
[52] Jonathan E.Sinton, David G.Fridley.What goes up: recent trends i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olicy,2000(28):671~687.
[53] ZhongXiang Zhong.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Energy Economics,2003(25):625~638.
[54] John Byrne, Bo Shen and William Wallace.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energy for rural development:A study of renewable energy in rural China. Energy Policy,1998(26):45~54.
[55] Yemane Wolde~Rufael.Disaggregated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the case of Shanghai,1952~1999. Energy Economics,2004(26):69~75.
[56] Eric D.Larson, Wu Zongxin, Pat DeLaquil. Futur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technology choices. Energy Policy,2003(31):1189~1204.
[57] Yanrui Wu. Deregulation and growth in China’s energy sector: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 Energy Policy,2003(31):1417~1425.
[58] Paul Crompton, Yanrui Wu.Energy cosumption in China: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nergy Economics,2005(27):195~208.
[59] Detlef van Vuuren,Zhou Fengqi,Bert de Vries.Energy and emission scenarios fo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exploration of baseline development and mitigation options. Energy Policy ,2003(31):369~387.
[60] James P.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 Mikhail S. Tonkopy.Energy in central Asia and northwest China: major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Energy Policy, 1999(27):281~297.
[61] 张 雷, 沈叙建, 杨荫凯 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04,23(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