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河, 陈宜瑜, 李学勇.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63~99.
[2]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 Ⅰ) :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 进展, 2006, 2( 1) :3~8.
[3] 丁一汇, 戴晓苏.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 气象,1994, 20(12):19~26.
[4] 方精云, 唐艳鸿, 林俊达等. 全球生态学: 气候变化与生 态响应.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229.
[5] 翟盘茂, 任福民. 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 气 象学报, 1997, 55(4):418~429.
[6] 翟盘茂, 潘晓华. 中国北方近五十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 件变化. 地理学报,2003,58(增刊):1~10.
[7] 杜军. 西藏高原近40 年的气温变化. 地理学报,2001, 56 (6):682~690.
[8]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等. 近50 年来中国地面气候变化 基本特征. 气象学报, 2005, 63(6):942~956.
[9] 林学椿, 于淑秋, 唐国利.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大气科 学, 1995, 19(5):525~534.
[10] 王遵娅, 丁一汇, 何金海等. 近50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 再分析. 气象学报, 2004, 62( 2) : 228~236.
[11] 陈隆勋, 周秀骥, 李维亮. 中国近80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及其形成机制. 气象学报, 2004, 62( 5) : 634~646.
[12] 王英, 曹明奎, 陶波等.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 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 地理研究, 2006, 25( 6) : 1031~ 1040.
[13] 王宇. 云南气候变化概论.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4~ 133.
[14] 尤卫红, 段旭, 邓自旺等. 全球、中国及云南近百年气温 变化的层次结构和突变特征. 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 ( 2) :173~179.
[15] 苏珍, 施雅风.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 的响应. 冰川冻土, 2000, 22(3):223~228.
[16] 何元庆,张忠林, 姚檀栋等. 中国季风温冰川区近代气候 变化与冰川动态. 地理学报, 2003, 58( 4) :550~558.
[17] 贾文雄, 何元庆,李宗省等.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 异特征及突变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 3) :257~269.
[18] 李宗省, 何元庆,贾文雄等. 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 “冰川- 径流”系统的全球变化敏感性研究. 地理科学, 2008, 28( 2) :229~234.
[19] 何元庆, 章典. 气候变暖是玉龙雪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 因. 冰川冻土, 2004, 26( 2) :230~231.
[20] 宫世贤, 凌升海. 西双版纳雾在减少. 气象, 1996, 22 ( 11) :10~14.
[21] 黄玉仁,沈鹰,黄玉生等. 城市化对西双版纳辐射雾的影 响. 高原气象, 2001, 20( 2) : 186~190.
[22] 王丽萍, 陈少勇, 董安祥.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雾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6, 61( 5) :527~536.
[23] 何云玲, 张一平, 杨小波.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 年气 候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 2007, 27( 4) :499~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