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地理科学, 2003, 5: 519-525.
[2] 金凤君, 王姣娥.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4, 59(2): 293-302.
[3]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5, 60(6): 903-910.
[4] 罗鹏飞, 徐逸伦, 张楠楠. 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 以沪宁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3: 407-411.
[5] 徐德, 陆玉麒.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 以江苏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6: 830-833.
[6] 麻清源, 马金辉, 张超. 基于网络分析的交通网络评价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06, 21(4): 113-116.
[7]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湖南公路网络演变的可达性评价. 经济地理, 2006, 26(5): 776-779.
[8] 牛树海. 高速公路网络化的时空收敛效应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人文地理, 2005, 6: 106-110.
[9] 曹小曙, 阎小培. 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 2003, 27(1): 50-56.
[10] 李平, 曹小曙, 徐旭. 穗港走廊通达性及其空问格局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 2006, 45(3): 100-104.
[11] 王德, 刘锴, 耿慧智. 沪宁杭地区城市: 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5: 38-44.
[12] 张莉, 陆玉麒.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学报, 2006, 61(12): 1235-1246.
[13]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等.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65-1074.
[14] 李平华, 陆玉麒.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3): 69-76.
[15] 张敏, 顾朝林, 陈璐, 等.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6): 787-792.
[16] 甄峰, 明立波, 张敏, 等. 全球化、区域化与江苏沿江区域空间重构. 城市规划, 2006, 3(9): 31-35.
[17] 曹小曙, 阎小培.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 2003, 22(3): 305-312.
[18] 韩增林, 杨荫凯, 张文尝, 等.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 地理科学, 2000, 20(4): 295-300.
[19] 韩增林, 尤飞, 张小军. 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 地理研究, 2001, 20(4): 271-278.
[20] Vickerman R, Spiekermann K, Wegener M. Accessi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urope. Regional studies, 1999, 33(1): 1-15.
[21] 顾朝林, 张敏.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性状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3):332-338.
|